论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2016-03-28罗艳珠袁继红
罗艳珠 袁继红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罗艳珠 袁继红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二者的培养目标、相互关系、融合不足,充分说明了二者融合的必要与迫切,二者透过理念、内容、方法、队伍的融合与策略,不仅可以形成健康教育的合力,更会促使大学生的身心灵健康有效深入与有序发展。
大学生;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易遇到困难和累积矛盾的时期,学业、就业、经济、情感、发展等方面的压力会使之产生或少或多的困扰和冲突、形成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困扰与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因此,促进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不仅使得二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更能形成健康教育一体化,促进大学生身心灵健康有效深入与有序发展。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生命教育是培养生命照料、生命价值、人际调适、良心作用、社会和谐等健全人格,强调生命的整体关怀。心理健康是培养一种持续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强调拥有乐观心态、良好适应、潜能发挥。虽然从概念看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功能不同,但大学生身心灵健康问题的严峻现实,如贫困与就业的压力、学习与交往的困惑、情感与前途的迷茫、现实与责任的逃避、思维与认知的缺陷、自卑与拖延的泛滥、对生命与生活的淡漠等,已经大大阻碍其顺利成长、成才,不是生命教育或者心理健康教育单方面甚或是二者配合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迫切需要二者的紧密融合,即将精神能量灌输到其内心世界,才能对抗并化解浮躁的物质世界带来的各类人生困顿与心理困惑。
1、基于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
虽然生命教育侧重于完善的“人”、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健康的“心”,但是二者的共同目标是为了教育大学生更加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提供预防与处理心理危机的策略,促进身心灵健康发展。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培养的教育,也是一种唤醒心灵的教育,侧重于精神教育与人文关怀。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保障大学生在身心、社会性、灵性上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大学生心理的各个层面予以正向促进,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社会适应良好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适应能力增强、个性和谐发展、潜能充分发挥,激发生活的活力与动力,养成良好的处事态度。由此可见,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关爱情怀,促进大学生身心灵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这种出发点与目标的一致性,必然要求二者相互借鉴、渗透与融合,形成教育合力。
2、基于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生命教育的内容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也包含着生命教育。我国大陆的绝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还没有专门课程,而是采取生命教育专题的教育方式。生命教育专题主要分为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幸福教育、价值教育、死亡教育、伦理教育、环境教育等,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幸福教育、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专题,是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在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灵健康,其核心理念在于关注大学生的生命与成长,所以有学者说“:在有些语境下,生命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在另一些语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又包含生命教育”。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有时候就是生命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生命教育有五个取向即生理的、心理的、生涯的、社会的、死亡的,这实际上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环节中,大多数教师只重视了心理取向与生涯取向而忽略了社会取向与死亡取向。心理健康教育要健康发展,不仅要关注大学生实际生活中面临各类压力与心理困惑,更要注重时刻渗入关于生命神圣、生命价值、生命责任、自我认识和死亡尊严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同时生命教育的推广也要透过其教育专题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与矛盾冲突,引导大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提高心理耐受力,以积极的态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这种相互包含与相辅相成的关系,必然要求实现全方位的融合,从生命的本源和心灵深处来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大学生建立与自己、与他人、与环境的和谐情景,减少心理压力与自杀自残,提高幸福指数。
3、基于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不足
虽然国家与政府非常重视大学生的身心灵健康教育与发展,但是教育实践中由于生命教育的滞后、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融合较晚且重视不够,导致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严重不足,使得危机干预、抑郁治疗、心理咨询等疲于奔命。(1)生命教育的缺失和滞后,使得目前大学生中否定生命、漠视生命、虚度生命的现象普遍存在。高校中每年都有上百例的大学生自杀,自残现象常见,抑郁症患者更多;他杀、暴力现象时有;得过且过、厌倦学习、不求上进、情感淡漠、消极颓废、随意挥霍、不讲公德等现象普遍。(2)即使是在开展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情景下,生命教育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生命教育的师资薄弱,且生命教育的老师存在生命教育理念模糊(有广义狭义之争)、内容表面化且知行脱节、回避与死亡有关的知识(没有老师敢提问学生:你为什么不自杀?)等,教育方法也比较单一,最终,教育的效果是似有若无。(3)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误区使得其教育效果流于表面。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而忽实效、重传授而忽体验、重疏导而忽关怀、将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生命教育、用思想教育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用心理咨询技巧解决一切问题、用统一内容统一方法进行大课堂单向灌输、重视学生主动咨询而忽略患者病态回避、重已然问题解决而忽未然问题预防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应有发挥。(4)单纯的心理咨询方法解决不了现实生活中的生命困顿。大学生很多心理问题实则是生命困顿,如贫困压力、人际困惑、厌世悲观、自卑拖延、漠视生命等,其根源是自己所持的人生观、价值观所导致的观念冲突,如果单纯地依靠心理学的方法如共情、渲泄、领悟、放松、强化、认知等,是无法有效解决的。(5)对生命及生命本体的关注不足,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各种心理训练而忽视生命完整性教育、强调个体生命的发展而忽视生命的感悟与体验,这种对学生人格成长需求、生命探索需求的忽视,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与行动动力,导致学生在面对挫折和责任时缺乏内在动力去应对,更不能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更好的提升。所以,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及自杀预防,必须从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入手,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综合治理”、治标治本。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内容与策略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从目前的条件及实现的可能来看,主要是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予以展开与实践。
1、教育理念的融合:突出人文关怀,实现心理化的生命教育与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是关爱整个生命发展的教育。无论是其广义上的全人教育还是狭义上的人生观教育,都会从社会与个体相结合的角度强调大学生生命存在的价值、人生追求的意义,正确把握个体生命与他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促使生命个体实现生命价值、提升生命质量。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从大学生个体需要满足的角度强调个体的幸福感,运用各种技术与方法以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生命价值的全面发展。可见,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担负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命,即从大学生教育的实际出发,强调其身心灵健康发展,培养其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整合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理念融合,即共同破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发展的种种人生困惑,以大学生为本,突出人文关怀。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实现这种理念的融合呢?第一,从形成教育合力、促进人生发展的高度来设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确保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致,内容相容,相互渗透,各尽优势,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形成立体交叉、科学有效的教育一体化。第二,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实现心理化的生命教育,即融入身心灵健康发展的生命教育。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域来看,人的生命由身、心、灵构成。“身”是生理生命,“心”是心智生命,“灵”是精神追求。这三层面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产生生理生命困顿、心智生命困顿和精神追求困顿。因此,生命教育理念必须包括“身”、“心”和“灵”三位一体的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目标。第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现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即融入生命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为目标,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内容,构建“发展性”教育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即将重指导重治疗转向重发展重预防、重视少数困境者转向面向全体学生、重现实问题转向重未来发展;修正关注重点,即将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转向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生命发展历程、帮助发生心理改变转向协助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既关注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与需求,又鼓励他们在精神境界上必须坚定的人生理想与信仰。
2、教育内容的融合:科学整合,规划优势主题,建立改良式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体系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三层次”、“四领域”、“五取向”、“六主题”。“三层次”是指生存教育、价值教育、死亡教育;“四领域”是指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宇宙;“五取向”是指健康取向、心理取向、生涯取向、社会取向、生死取向;“六主题”是指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则是明确化、系统化、现实化: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主线,结合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易发生的心理困难,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标准、自我意识、人格塑造、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情绪管理、生涯规划等几大模块,实现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教育、矫正、潜能开发。两相比较,显然,二者的教育内容有部分重合但不排斥,所以,为了避免重复与削减教育功效,应该科学整合与规划双方的教育内容,以相互促进、合力相辅。
教育内容融合的具体操作要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并注意如下策略:第一,制定定期研讨与科学规划的制度。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定期共同探讨各自的教育优势资源与主题、融入对方的视角与主题,包括教学主题的划分、教学案例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共享等。比如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题要注意从培养健全人格的角度出发,结合大学生在人际、亲情、友情、爱情、学业、就业、创业、自卑、逃避、拖延、应激、厌世、自杀、吸毒、生存、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难题来确定,而不是从理想化完美化的完人境界来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则要借鉴生命视阀,在相关内容中融入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心理咨询存在的意义、尊严与尊重、欲望与生命价值、行动的意义、养成与熏陶、思想决定行动、学习与发展、挫折与人生、身心灵意义、态度、感恩、顺应自然、休闲与养生等生命主题教育。第二,建立改良式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体系。根据目前大陆高校管理与教学体制的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科学的生命教育体系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不具备条件,所以只能在现有的学校管理和教学体系下,改良生命教育的狭义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的千篇一律,变为开设系列生命教育专题教育,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月开展各类生命教育活动;将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如生死教育,具体化到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其他人文教育等相关课程中去,在这个课程中可以设立生命教育专题也可以渗透生命价值意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适当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综合课程中去。这种改良模式不会打乱教学秩序,只需相关课程的教师去调整与丰富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即可达到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效果。
3、教育方法的融合:借鉴优势方法,引用开拓新方法,完整建构方法链
目前大陆高校生命教育方法主要是大课堂专题讲座、防火演习活动、偶尔的班级主题活动、部分的校园文化宣传,看似覆盖面广,实则方法单一、效果不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课堂讲授、新生心理普查、个案咨询(含音乐治疗与沙盘治疗)、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含校园情景剧)、素质拓展活动等,全员覆盖,虽然方法多样但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应该既要交融二者的教育方法又要借鉴香港台湾教育成效卓著的方法,构建成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链,以实现健全人格、突出人文关怀的教育目标。
生命教育方法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各有特长与优势,融合之时要讲究如下策略:第一,相互借鉴优势方法,引用开拓新方法。以“健全人格”与“生死教育”为方法交融的切入点,生命教育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共情、宣泄、解释、领悟、暗示、强化、系统脱敏、理性分析、朋辈辅导、沙盘游戏、角色扮演、自信训练等,心理健康教育借鉴生命教育的主题讲解、主词解析、主题讨论、互动分享、影片欣赏、活动体验、机构见习、社会调查等。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条件,可以引用香港台湾生命教育的先进方法如服务学习、劳作教育、工作坊、活动体验、园艺治疗、设计竞赛、作品义卖、爱心传递、辅导小语、生命教育探索场、志工培育等,还可以融合其他人文学科的教学成果去开拓新的教育方法。第二,统筹兼顾三位一体,完整建构方法链。在统筹兼顾认知、体验与实践一体化、发展、预防与干预一体化、自主、互助与援助一体化的前提下,将具有优势的教育方法串成一体,形成方法链,以便相应主题灵活搭配相应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一是课堂教学方法链,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行为训练、服务学习(服务弱势人群)、主题活动、活动体验(死亡体验、高龄体验、残障体验)等;二是课外教育方法链,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月(可设生命教育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研讨论坛、电影欣赏(励志类)、劳作教育、健康宣传、仪式教育、抑郁测量、个案辅导、团体辅导、生涯教育与辅导、参观学习、机构见习、防震演习、茶艺治疗、作品义卖、爱心传递、辅导小语、志工服务、校园情景剧、拓展训练、生命教育图片展、生命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校际交流、跨界合作等。
4、师资队伍的融合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意义来》一书中说:“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替代,自然容易尽最大心力为自己的存在负起最大责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责任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个殷盼他早归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无法抛弃生命”。这实际上就是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的功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功能是引导学生丰富生命的蕴涵,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二重性,激励其拓展无限的价值生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是消除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发展。二者功能达成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一支兼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和生命教育强烈意识的教师队伍,因为教师在学生的情绪智力、生命意识的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榜样效用。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融合主要是角色理念融合、人才规划融合、业务水平融合、教学手段融合、文化氛围融合。第一,奠定“三师”的角色理念。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角色应该是灵魂工程师、心理咨询师、生命引导师三位一体。作为灵魂工作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身心灵健康修养、尊重生命与健全人格、绽放生命光华的方法;作为心理咨询师,教师要用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协助学生认识自我、应对挫折、探究人生价值、实现潜能发挥;作为生命辅导师,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善自卑与苟活心理,积极思考,实现人生价值。第二,制定人才的发展规划。在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有“凝聚优秀人才、培育学术梯队、组建创新团队”高度认识,制定人才发展的战略规划,引进与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进修与参加学术研讨会,构建良好的师资梯队。第三,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当前大陆高校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构成表现为心理学、教育学、医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背景交叉融合的局面,要透过教育人员互兼与系列培训,促进其教育理念、心理品质、教学能力、工作视角等专业素质提高,注重其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哲学、生命教育等专业知识训练,才能确保各学科优势又修补其不足,建成兼通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专业化教学团队。
第四,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实现教育资料、信息、设备、平台等资源的互通与共享,营造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开放式氛围,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式环境,促进两者在感情、事业、文化上的深层次融合,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育的一体化。
尼采曾说:“人唯有找到生存的理由,才能承受任何境遇”。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是要这个“生存的理由”即生命存在的价值,融入大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不仅能珍视生命存在、体验生命的丰富性,更能在面临挫折与危机时积极应对,主动承担生命责任,逐渐健全人格、饱满生命,享受生命的价值成就,发挥生命的巨大潜能,为社会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
[1] 罗艳珠.台湾高校生命教育的本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3):123-126.
[2] 吴继红.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的省思[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33-36.
[3] 单常艳,王俊光.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54-56.
[4] 陈绍俊,谭海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22):8-10.
[5] 孙莹伟,刘芳.心理健康视阈下生命教育的解析与实践[J].北京教育(德育),2015,(12):67-69.
[6] 李巧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5,(2):122-124.
[7] 胡可涛.当代大学生自杀预防:从心理咨询到生命教育[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3):35-37.
[8] 张国民,降伟,王冬冬.论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鉴与融合[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3):79-81.
[9] 袁建群.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4):4-6.
G710
A
1671-5136(2016)04-0089-04
2016-10-16
罗艳珠,女,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