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圣陶佚文暨一份刊物的钩沉与解读

2016-03-28李朝平周长慧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句读讲义叶圣陶

李朝平 周长慧



叶圣陶佚文暨一份刊物的钩沉与解读

李朝平1,2周长慧1

(1.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重庆万州 404020)(2.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241)

文章钩沉了叶圣陶的五篇佚文《自学与成功》、《句读琐谈》、《说“的”“底”“地”》、《写作以前》及《关于写作的两种误会的见解》,并进行了初步解读。由于该组文章发表的刊物《社员俱乐部》亦鲜为人知,故对其作了一番梳理。

叶圣陶;自学教育;佚文;《社员俱乐部》

笔者新近发现了五篇叶圣陶的佚文,它们均不为《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叶圣陶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叶圣陶选集》(开明出版社)及各类单行本所收录。这组文章谈的都是自学教育问题,均刊于《社员俱乐部》。关于叶氏的自学教育思想,此前鲜有论及,缘文献不足征,这组佚文恰能补白。又,《社员俱乐部》是一份鲜为人知的刊物,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几篇佚文和澄清部分事实,本文拟先对这份刊物进行梳理。

一、刊物梳理

这份名为《社员俱乐部》的期刊由叶圣陶及开明同人创办,因“非卖品”之故,流通范围不广。是故资料翔实、搜罗完备的《叶圣陶年谱长编》及《叶圣陶集》等书却未见著录或提及。但《长编》中提到了《学员俱乐部》。经考证,《社员俱乐部》与《学员俱乐部》实为前后相继的同一刊物,只是称谓不同。详参下表:

期 数 出版时间 刊 名 编辑、出版单位 社 址 创刊号 1932.08.20 社员俱乐部 开明中学讲义社 上海东百老汇路仁兴里 第二号 1932.11.20 社员俱乐部 开明中学讲义社 上海东百老汇路仁兴里 第三号 1933.02.20 社员俱乐部 开明中学讲义社 上海兆丰路安多里 第四号 1933.05.20 社员俱乐部 开明中学讲义社 上海兆丰路安多里 第五号 1933.08.20 学员俱乐部 开明函授学校 上海兆丰路安多里 第六号 1933.11.20 学员俱乐部 开明函授学校 上海兆丰路183号 第七号(未见及) 第八号 1934.10.20 学员俱乐部 开明函授学校 上海梧州路390号

上表所示,该刊以“社员俱乐部”之名创刊,一年以后,即自1933年8月20日“第五号”起更名为“学员俱乐部”[①];编辑、出版单位由“开明中学讲义社”变为“开明函授学校”;社址也逐年历经三次变迁:上海东百老汇路仁兴里(1932年)——上海兆丰路安多里(1933年)——上海梧州路390号(1934年)。

“开明中学讲义社”成立于1932年初。《中学生》杂志从1932年2月,即第22期起开始在卷首广告栏连续刊登《开明中学讲义社简章》,第23期除《简章》外,又刊发了一则《入社广告》、《讲义出售广告》和《开明中学讲义社入社报名单》,据此可推断该社创建时间应在1932年初。据招揽入社的广告知,成立的缘起是鉴于高失学率。这则广告归结了失学的几种原因:“求学的经济困难,入学的资格不备,就学的年龄已过,现有相当的职业”,最后提到“学校因战事停开”。可见,1932年淞沪战事是“讲义社”创建的重要推动力,勉励青年自学成才是“开明中学讲义社”创办的动因之一。由是观之,开明书局除了盈利而外,爱国及社会公益意识也极为浓烈。

刊名何以更改呢?原因是1933年成立的开明函授学校取代了先前的“开明中学讲义社”。1928年加入开明书店的章克标曾在《开明函授学校简述》中这样写道:“开明书店章锡琛、夏丏尊等人,早有办函授学校的意思,到一九三三年正式开办,地址是上海兆丰路183号(开明书店编辑部所在地)。”这句话透露的开明函授学校创办时间恰与上表吻合,而且我们尚可进一步指出,开明函授学校创办的时间约在1933年5月20日至1933年8月20日之间。“讲义社”的成员一般称“社员”、函授学校则称“学员”,所以当开明函授学校取代开明中学讲义社之后,刊物也自然地由“社员俱乐部”易名为“学员俱乐部”。但开明中学讲义社是一个编印中学生讲义的组织,而开明函授学校则是一所经教育局注册的法定私立学校,《上海市私立开明函授学校中学部简章》有云:“第一条 名称 本校由上海开明书店有限公司创办,经上海市教育局登记,定名为上海市私立开明函授学校”[②][1]1933年11月号的《中学生》卷首广告栏透露了一些开明函授学校的信息:“编制 分高中初中两部先办初中部修业期十八个月三月为一期。”[③]

该刊存续了2年零2个月,共出8期。第五号“编者的话”交代了停刊原因:“学员人数激增[④],本校事务日繁,虽增加办事员,还觉得不能应付裕如。”此语过简,章克标的话能让我们明白究竟:“实践下来的结果,遇到了不易解决的困难。主要是学员的作业寄回来要批改,各种质询的问题要答复。……当然要麻烦讲师来做这件事,但是把各学员的问题分开来,汇交于任课的讲师,再把讲师批改后的答复,整理区别开来,一个一个寄回学员个人,已是相当繁杂了……对此那些比较忙的讲师,就很为难了。函校里可以另外雇用些先生来协助讲师做解答工作,但要聘用的人员却不在少数……开明函校的讲师分散在各处,不能集中,他们编写讲义原是利用业余空闲时间,更没有别的时间来批改作业。……这项批改作业实际是工作量很大的。如果要把事情做好,就要多延聘工作人员,增加大量支出……开明当局考虑到自己的力量,从全局出发,只好‘知难而退’,把函授学校停办。”[2]看来导致停刊的主因是作业批改带来的工作量太大,开明函授学校的讲师们应付不过来。

这份刊物专供失学青年自修之用。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等园地。参与指导的“讲师”有叶圣陶、夏丏尊、杜之香、刘熏宇、宋云彬、林语堂、丰子恺、傅彬然等,茅盾也曾执笔一文。特色栏目是“作文批改实例”,多集中于《社员俱乐部》时期,计有十余篇,由讲义社“讲师”叶圣陶等逐字逐句批改评阅学生习作,并将“原作”与“改正文”并置于一页的上下两栏,中间栏则插入修改意见。这种做法显得具体直观,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无疑收效甚大,颇受学员欢迎。举凡字义的准确、词语的选择、文意的贯通等均在品鉴之列。兹以《我的父亲》开头为例,原文:

久留异乡的我,时常感到生世漂泊的悲哀。在细雨潇潇之下,更骤然地怀念故乡的可爱。这次霍然地返乡,全因久慕家乡固有的风光,又因久别慈母的容颜而更因思念几载漂流海上的父亲,因病也在乡间修养。以致受归思所使,跋涉这辽远的长途归来。

叶圣陶的修改意见:

“生世”用得太老气了。上文“在风雨潇潇之下”所表示的时间是比较延续的,所以“骤然”接不上。又“更”字须有所比较才能用。就一个地方说,“风光”当然是“固有”的,用不到特别提出。若要表示出家乡的风光比别处的有些不同,那末应当用“特有”。“又因”和上面的“全因”重复,而且上下两小句并列语调不一致。

“改正文”:

久留异乡的我,时常感到漂泊的悲哀。在细雨潇潇之下,很容易使我怀念故乡。这次突然返乡,全因渴想家乡的风光,怀念慈母的容颜和原来漂流海上因病在乡间休养的父亲的缘故。

叶圣陶从文气流转、行文逻辑角度指呈“骤然”、“更”用得不恰当;又从句法层面梳理“全因”后几个小分句,理顺文脉;同时批评“生世”与作者身份不符,用词不够真诚、缺乏感染力;删除了“霍然”、“固有”及尾句。他分别从字词、句法及内容等层面给予了切实指导。两相对照,原文生涩做作,订正稿清晰流畅,叶圣陶简明、自然与真诚的衡文标准也由此彰显。这类批评既揭示病灶,又提供修改稿,能让学生明白究竟、心悦诚服。这种“细读”式、新批评式的评阅明显优于空泛而笼统的评价,今天的作文批改可以之为鉴。

除此之外,尚有社员照片选登、社员习作选登(包括书画作品)、“问答选刊”、“社员录”、教师指导等栏目。

叶圣陶曾在这份刊物上先后发表了《自学与成功》、《句读琐谈》、《说“的”“底”“地”》、《写作以前》及《关于写作的两种误会的见解》五篇文章。

二、佚文钩沉

这五篇文章分别论及“自学”、“标点符号”、“虚词”及“写作”等内容,现条述如次:

(一)自学指南

刊于《社员俱乐部》1933年第3期的《自学与成功》,主要阐述自学成功的真正内涵。成功在于实用知识的增进及实际才干的提升,并非“薪金”和财富的增加。由于社会常年动荡不安、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又受淞沪战事影响,失学青年骤增。对此,叶圣陶另文写道:“这一回上海战事,被灾的学校数目不少,据市教育局所公布的初步估计,共有二三八校,占全市学校数百分之二十五·五。被灾学校失学学生数共有三九九二九人,占全市学生数百分之二十四·九。其中中等学校学生计六二八一人,占全市中等学生数百分之二十一·八。这些学生因家庭的破坏,家长的失业,或许会永远失学,再也无份走入学校的门户吧。沿京沪沪杭两路,现正皇皇于战神的到临,学校或开或不开。不开的固不必说,那些开的也只是勉强支持,无力振奋。再环顾全国,到处布满着灾祸与苦难。大众救死不遑,青年人的入校求学自然只得从缓了。”[3]因战乱而造成的严重失学现象震撼了叶圣陶及开明同人,他勉励有志青年不可沉沦荒废,应积极自学成才。并希冀藉诸成功者,形成“大众合力,创造一个新样的社会,共同在里面生活”,于是便写下了这些“自学”文章。在这些文章里,叶圣陶关注的不仅仅是青年个人的成功,而是将个人成功与国家、民族的振兴紧密相连,体现出深切的济世情怀、如炬的目光与宏伟的抱负。

(二)标点及虚词的辨析运用

刊于《社员俱乐部》1932年第2期的《句读琐谈》,阐明了正确运用标点符号对文章通顺的重要作用。在该文中,他提出以“自然语调”为检验文句通顺与否的标准,将口语经验融入书面语表达中。这种意见具有较为切实而便利的指导作用。他建议初学者应多写短句,少写长句,力避长句滥用“虽然”、“但是”等虚词,因为这不是说话的“自然语调”。同时他认为也可用“自然语调”来指导逗号、句号的运用。

叶圣陶论标点的文章还有如下几篇:1942年刊于《国文杂志》第2期的《正确的使用句读符号》,1951年起草的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的政令性文件《标点符号用法》,1961年《同新闻记者同志谈心》,刊于1981年第8期《语文教学通讯》的《叶圣陶谈用词及标点符号》等。纵览诸文,发现《句读琐谈》是叶圣陶最早阐述其标点符号见解的文章,但此文仅仅关注到句号和逗号两个方面,略显粗疏。《正确使用句读符号》的涉及面稍广,论及逗号、句号、分号、问号及叹号等标点符号。而《标点符号用法》则显得体系完备、例证丰富,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后续文章则往往是就某些方面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如认为顿号不能频繁运用。由此可见叶圣陶的标点符号见解经历了一个不断精细化、系统化过程。

在《说“的”“底”“地”》一文中,叶圣陶简明扼要地指出了三者的区别:“的”是形容词语尾,“地”是副词语尾,“底”是表统属的介词。理论性固然不及吕叔湘等人那样复杂精密,但一针见血、深入浅出的表述对初学者不无裨益。

(三)写作指导

《写作以前》刊于《社员俱乐部》1932年创刊号。这是叶圣陶众多谈写作文章中的一篇,在这篇文章里,他认为写作的“功夫在诗外”,要想写好文章,须做到以下几点:平日说话不犯语法错误;务必弄懂所用词语的确切含义;不断在生活中增益见识,培养情感。而这些都属于写作之前的事。

《关于写作的两种误会的见解》刊于《学员俱乐部》1933年第8期。这篇文章旨在反对教条式写作,破除习作者心中对于指导书的迷障,主要从思想意旨和语言表述两方面进行了规劝。

“我们普通人执笔作文,自有生命,自有生活上实际需要,譬如发表一种意见,记录意见事实,并不像他们那样有着漫无边际的目标。”

这段话主要针对内容而言,体现出两层意思:“自有生命”指写作是个性化行为,受制于自身生活,要能呈现独到的思想情感与真切的人生体验,不能凌空高蹈,去演绎与自己的人生尚未发生关联、尚未深刻领悟的空洞虚悬的思想。“生活上的实际需要”指的是写作的应用倾向,“普通人”与文学家不同之处在于写作常常源于现实诉求,须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所谓的文字的规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思想和语言的规律,并不是谁定下来的……如果我们留心研究思想的途径和语言的法则……也会发现这等规律的。这一点我们也切不可误会,误会了就只知死守成说,不知自探活源了。”

这段话关注的是语言表述问题,认为“文无定法”,主张经由自身的思索与写作实践来揣摩语言的表达技巧,形成规律性认识,从而辨别文字的好坏,故不可盲从“专书”。

作为文学家、出版家与教育家的叶圣陶,对教育情有独钟,并为其倾注了一生心血。自1912年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始,教育便如一条红线贯穿其生命始终,曾担任过小学、中学及大学教员。于他而言,教书不特为谋生,更关乎国家民族命运。其一生行止,无论文学创作,抑或编辑出版,均紧紧围绕教育立人兴邦之理想而展开。早年曾以满腔激情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与同人谱下“为人生而艺术”的华美乐章,并以《隔膜》《潘先生在难中》等跻身“人生派文学”之中流。但与其它作家之不同在于,他的小说别具一重教育视境,故事往往依托学校,力图掀开教育界、社会的重重黑幕、演绎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等。而《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童话则浸渍着他关心儿童成长、瞩目国家未来的殷殷情怀。即便涉足出版界,也并未忘却教育立人兴邦之宏愿:1923年入职商务印书馆,所编第一部书便是新学制初中《国语》教材,后陆续有《礼记》、《苏辛词》选注本等辅导读物面世。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1930年代初,叶圣陶由商务印书馆转职开明书店,更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出版教育书籍、发行教育期刊、创办学校等事务中。可见,民族危亡愈加激发了他的教育热忱。他先后编选过《开明语体文选类编》、《开明古文选类编》、《开明国文讲义》及《开明国语课本》,末者曾再版四十余次,泽被深远;叶圣陶也曾鼎力支持《中学生》杂志的创办,并与主编夏丏尊共撰《文心》。类似于《文心》的著作尚有《文章例话》、《文章讲话》(与夏丏尊合著)等。教育研究者多能言及叶圣陶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立下的汗马功劳,凡教科书编撰、学生刊物创办发行、指导读物编写等皆可举证。但限于史料,人们往往不太知晓叶圣陶在自学教育领域的贡献,即便知其曾与夏丏尊共创“开明函授学校”,却多不知它的前身是“开明中学讲义社”;而对于承载“讲义社”、“函授学校”重要功能的刊物《社员俱乐部》(《学员俱乐部》)更乏人问津,遑论叶圣陶阐述自学教育观念、指导自学实践的系列文章。那么新近的发现除能弥补各类文集的疏漏外,便可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叶圣陶的教育活动与主张,尤能深化对其自学教育行为及理念的认识;另外,从现实层面讲,他在自学教育方面的独到见解及高效举措在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叶圣陶佚文辑校

自学与成功[4]

美国有一个万国函授学校[⑤],在上海也设有机关,他们的招邀人家入学的广告里常有“成功”的字样,如“能奋勉者必能成功”,“我们将帮助你踏上成功之途”之类。同时又常有“你欲增加你的薪金吗?”“某君在我们这里修学之后,薪金已加到三百块了”的话。看了这些文句,最容易引起的印象是:增加薪金就是成功,成功等于增加薪金。

美国又有“成功者”这一个名称。某人年轻的时候怎样怎样贫困,后来任什么什么职务,做什么什么生意,积有多少万的财产,这个人是“成功者”。

这表显[⑥]出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人生见解。对于无论什么,总是商业的看法;一切努力无非个人主义的竞争;投资是手段,赢利是成功。求学,进学校,也就是投资;薪金增加到多少,财产积到多少万,当然是“踌躇满志”的事情了。

诸君加入“开明中学讲义社”,愿从自学的途径达到成功。试问这所谓成功是否像美国人所说的那样的?如果是的,那是十分之八九没有达到的希望的。美国出现一个“成功者”,要有多少失业者被填在他的基础之下作碎石块,他才得巍巍然高出于众;这虽然没有统计,可是那数量一定是可惊的。在美国做到这样的“成功者”尚不是多数人所能希冀,何况在我国?这是一层。我国职业界的情形大部分是这样的:不由正途而有捷径可走的能够得到优越的地位。循规蹈矩每天尽他的职务的能够糊口便是幸运了。所以,薪金加到多少多少只是大多数服务员的梦想而已。这又是一层。

那样的成功十分之八九没有达到的希望,已如上面所说。其实,那也算不得什么成功;换一句话说,自学的成功并不是在金钱的丰收而别有所在。

常识比以前充富了;事物当前,以前是不大能够理解的,现在能够理解了:这是自学的成功。

能力比以前增进了;遇到一件事情,以前是没法应付的,现在能够应付了:这是自学的成功。

一切知识技能若只是装饰品一样的东西,那就不必去学习它。我们所要学习的,都是在社会中间做一个人所必不可缺的东西。凡必不可缺的东西不缺了,这是自学的成功。

自学成功了,薪金也许还是很少,财产也许还是一文没有。但这是另外的事情!不能说因为这样自学就不成功。

目前我国在大变动的时期里,困苦是大众的家常便饭。希望脱离困苦,只有大众合力,创造一个新样的社会,共同在里面生活。创造一个新样的社会,说起来只有一句话,好像简单得很。可是实做起来却千头万绪,须要耗费不知多少的劳力与血汗。各人要付得出自己的一份劳力与血汗,除了努力自学,自学而达到成功,以外就没有办法。

句读琐谈[5]

写文字用句读符号[⑦],并不是加上一种无谓的装饰;句读符号有它的用处。我们说话,有自然的停顿:一句话已经说完,语气一停,再说第二句话;或者一句话还没说完,但是在有些地方不得不让语气一顿,再继续说下去;这是大家共有的经验。试对人家说话,故意把这些该停顿的地方颠乱,人家一定听不清楚你说的什么。语言写成文字,加上句读符号,无非表示这里该是一停,那里该是一顿,使看到文字的人更能从语气上领会你的意思和神情而已。

曾见有些人写文字,一段里边一直用读号[⑧],到末了才用句号。这表示他们对于说话的技能还没有十分把握。就意思讲,一段话语岂只有一句完整的话?就语气讲,一段话岂只有末了才该一停?只因不能把一些无用的词和语删除得干净,或者滥用一些接续词[⑨]如“虽然”“但是”之类,就好像这里也不成句,那里也不该停,只得一直用读号到底了。这样的文字一定叫人家糊涂,必须修改才行,[⑩]

就初学者说,多作繁复的长句不如多作简单的短句。一层意思也可以用一句繁复的长句说明白,但也可以改用十句简单的短句时,那就宁可改用十句简单的短句。短句容易照顾,不大会出毛病。短句有了错误,自己再看一遍,往往就会发觉。若留心着多作短句,一段文字就不会只有一个句号了。

然而不可误会,这里所说并不是要特别多用句号的意思。如果误会了,把作读号的地方也用上句号,表示这就是多作短句,那是也要叫人家糊涂的。用句号的地方必须是意思完整,语气应该一停的地方,不能随便指定。

但是要确定句读也并不难,只须顺着自然语调来写文字,那里[11]是句那里[12]是读就容易辨知了。这“自然语调”四字很重要。作文虽然不就是说话,但必须根据着说话;作文虽然应该比说话经济而精粹,但不能舍弃了说话的规范而别寻机局[13]。那些文字,杂乱地堆砌着一些无用的词和语的,或者滥用一些接续词如“虽然”“但是”之类的,都是舍弃了说话的规范的不自然的东西;换一句话,若把这同样的意思放到嘴里,就绝对不是那样说的。惟其违反自然语调,所以句读难定,没有办法,只好一直用读号到底。如果写作时就顺着自然语调,当然不会犯这样的毛病了。

作[14]成了一篇文字,预备着手修改,多念几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你念下去,就会觉得有一些累赘的词和语轧着你的唇齿,就会觉得有一些词用得不切当,有一些语得换一个说法,你连念几遍,应删的删去了,应改的该过了,应换的换上了,这就完全合乎自然语调。这样的文字虽然不一定是传世的名作,但至少是“通”的了。写得出“通”的文字的人决不致胡乱用上错误的句读符号。

不只是语体文,旧书文言文亦然。文言文有它的自然语调,是多少年代洗炼过来的。作[6]成了文言文之后多读几遍,也会觉察什么地方应当修改,结果至少达到了“通”的地步。

说“的”“底”“地”[7]

“轻微的风暗暗的送来山花的香气。”

这一句话里,有三个“的”字。它们在文法上的性质是不同的。第一个附在形容词“轻微”下面,表示“轻微”是一个形容词,故是形容词语尾。第二个附在副词“暗暗”下面,表示“暗暗”是一个副词,故是副词语尾。第三个表示“山花”和“香气”的统属关系,故是介词。

在白话文运动那时候,有人以为教一个“的”字担任几种职务不妥当,容易把人弄糊涂了。便用“地”字作副词语尾,用“底”字作介词;让“的”字专任形容词语尾的职务。“的”“底”“地”三字声音相同,同为[力一],在诵读的时候,无法分辨。所以这“分化”的办法是专为阅览而设的。依照“分化”的办法,前面的例句就应当写作

“轻微的风暗暗地送来山花底香气。”

这“底”“地”两字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底”字在宋人语录里常常用到,如

“程子谓心自是活底物事。”(1)

“只看戕贼之便彫悴,亦是义底意思。”(2)

不过这里第一例的“底”字是形容词语尾,第二例的“底”字才是介词。而现时则专把“底”字作介词了。至于“地”字,如“忽地”,“蓦地”,“恁地”,“活泼泼地”都是向来用惯的。这些“地”字都作副词语尾用,而现时也正把“地”字作副词语尾用。

在包含“名词语”“形容词语”“副词语”很多的繁复的句子里,“分化”的办法尤有用处,这里不详说,请读者自己去玩索。

写作以前[8]

“作文不好,怎么办呢?”执笔练习写作的人往往这样说。

好不好,实在都是笼统得很的字眼。怎样才是“好”,原来也并不了然。只是对于自己写下来的东西总觉得不能满意,就一概判了一个“不好”。

现在我贡献一个非常浅近的意思,对于自嫌“作不好”的人或许有点用处,就是——专从执笔写作上下工夫,是很难达到“写得好”这个目的的;换句话说,写得好写不好都有种种因由,那些因由都是执笔写作以前的事,倘若不顾那些因由,只是连篇累牍地写作,写作,写作自然难得成效了。

不要急急写作,且先询问自己:平时开口说话没有语法上的错误么?如果有,这就是写不好的一个因由。平时“那末”“然则”“虽然”“但是”乱一说阵[15],该用的处所不用,不该用的处所偏用;执笔写作时就“那末”“然则”“虽然”“但是”乱写一阵。白纸上留着黑字,不比说话,声音消逝,便没凭证。这是显然的“不通”。

检点自己的说话吧。最低限度要达到没有语法上的错误。这在生活上是非常有益的事,同时也是作文作得好的一个因由。

不要急急写作,且先询问自己:在常用的“词汇”里,每个词都确切地了解它的意思么?如果未必,这又是写不好的一个因由。近见报载验尸的纪事,说某处伤痕“胚胎”于何时尚不可知。“胚胎”固然有“发生”的意义,但对于伤痕不能说“胚胎”。那个记者随意乱用,就因为不曾确切地了解“胚胎”的意义。又,一个商人退休还乡,人家问他,回去太闲散,不也无聊么?他就说,“不要紧,我在家乡可以办一点社会主义。”他把“社会主义”和“公共事业”认做一件东西了。这又是不能确切地了解意义,因此而闹出来的笑话。

审查自己的“词汇”吧。积极的办法,凡不甚了解的词都要确切地了解它们的意义,消极的办法,凡了解得不甚确切的词绝不随便采用。这在生活上是非常有益的事。同时也是作文作得好的一个因由。

如果识力有限,见闻不多,就无论如何写不出广博精到的文字。如果感觉迟钝,灵心滞塞,就无论如何写不出一往情深的文字。一个人相信了神造万物说,他决不会用进化论的观点来写他的论文。一个人过着槁木死灰一般的生活,他决不会有超妙伟大的心情写入他的诗篇。这样说来,除了前面说过的,另外的写不好的因由仍归不在写作而在写作之前。

增益自己的见识,培养自己的情感吧。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事;但是在生活上,却比检点自己的说话审查自己的“词汇”更见重要。不断地增益着培养着,受益的岂止自己;发为言论和行动,其好影响并且及到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社会。当然,同时又是作文作得好的一个因由。

增益见识,培养情感,固然是立刻可以着手的,但见效迟缓。虽然迟缓却不能放手不管,只应忍耐地积极地做去。这不是为着作文,要生活就得这样做去。

至于前面的两点,若不留心,也就尽管会马虎下去;若能留心效果立见,纠正了一句错误的语法,认清了一个含糊的字义,写起文字来至少能免除一处毛病。积久之后,语法全没错误,用词个个确切,那就是一篇通顺的文字了,从广义说也就是一篇“好”的文字了。

关于写作的两种误会的见解[9]

我们欢喜学习写作,不免去看那些论及写作的论文和专著。在这个当儿,或许会引起两种误会的见解。这种误会的见解对于我们是有妨害的,如果确然误会了,必须除去才是。

那[16]两种误会呢?

第一,那些论文和专著往往说作文先要积理呀;文要作得好,须先注重观察,训练思想呀;要怎样怎样,文才能够“工”呀……这一类的话很多很多,一时也举不尽。从这一类的话看来,好像积理哩,注重观察,训练思想哩,怎样怎样哩,都只是作文的手段。而为什么要作文呢?好像只为着“立言”“传世”“作文学家”那些目标。其实积理哩,注重观察,训练思想哩,怎样怎样哩,都是我们做人必然的条件。并不是为要作文才这样做的。这些方面的工夫做得多,作起文来自然比较地好。至于“立言”“传世”“作文学家”那是一班自以为“载道”的人以及自命为文人的人的想望。我们普通人执笔作文,自有生活上实际需要,譬如发表一种意见,记录一件事实,并不像他们那样有着漫无际限的目标。这一点我们切不可误会,误会了就有本末倒置,认识不清的弊病。

第二,那些论文和专著往往说什么文字应当怎样做,什么文字有怎样的几种条件,……这一类的话也有许多。从这一类的话看来,好像一切文字都有个规律在那里,那规律是那班著书立说的人定下来的。其实所谓文字的规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思想和语言的规律,并不是谁定下来的,他们著作[17]立说的人不过发现了这等规律,写出来告诉我们罢了。如果我们留心研究思想的途径和语言的法则,那就不必看这类论及写作的论文和专著,也会发现这等规律的。这一点我们也切不可误会,误会了就只知死守成说,不知自探活源了。

[1] 张石樵.开明实用文讲义[J].上海:开明书店,1937,2(3):51.

[2] 章克标.开明函授学校简述[C]//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我与开明.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8):250-251.

[3] 叶圣陶.“失学”与“自学”[J].中学生,1932(23).

[4] 郢生.自学与成功[J].社员俱乐部,1933(3):159-160.

[5] 叶圣陶.句读琐谈[J].社员俱乐部,1932(2):81-82.

[6] 郢生.自学与成功[J].社员俱乐部,1933(3):159-160.

[7] 郢生.说“的”“底”“地”[J].社员俱乐部,1933(4):237-23.

[8] 叶圣陶.写作以前[J].社员俱乐部,1932(创刊号):5-7.

[9] 郢生.关于写作的两种误会的见解[J].学员俱乐部,1933(8):8-9.

(责任编辑:郑宗荣)


①]《学员俱乐部》第五号《编辑的话》:“本刊应改名为学员俱乐部,但因不及制版,故本期封面,一仍其旧,当于下期起更换。”

②]明了这个基本情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某些表述不太严谨。比如:“叶圣陶和夏丏尊、章雪村等发起创办开明书店函授学校,成立开明中学讲义社。……中学讲义社主编开明函授学校季刊《学员俱乐部》”。由于作者不太清楚《社员俱乐部》与《学员俱乐部》、讲义社与函授学校的前后关系,所以在叙述上便出现了混乱。很明显,“成立开明讲义社”的时间在前,故不应置于“开明书店函授学校”之后;而中学讲义社是《社员俱乐部》而非《学员俱乐部》的编者。又如“1932年,叶圣陶与夏丏尊发起创办私立开明书店函授学校,成立函授学校出版社。”也是将函授学校的成立时间搞错了。

③]据《中学生》1932年11月号(总第29期)卷首“开明函授学校”广告。

④]据《中学生》1932年10月号(总第28期)卷首《开明中学讲义》广告,短短半年时间“社员已近千人”。

⑤]“万国函授学校”即“万国函授学堂”(ICS),19世纪末由美国人Thomas T.Foster创办,总部在美国,上海设有代理机构。参《述万国函授学堂》、《万国函授学校》等文。

⑥]“显”疑为“现”。

⑦]“句读符号”即标点符号。在《正确的使用句读符号》中,叶圣陶论及的句读符号包括逗号、句号、分号、问号、叹号等。可见,他所谓的句读符号即广义的标点符号。

⑧]“读号”即逗号。黎锦熙《新国文教学法·新式标点符号案提纲》:“(二)点号,(又名逗点、读号)。”下同。

⑨]“接续词”即连词。

⑩]此处的“,”应为“。”。

“那里”应为“哪里”。

“那里”应为“哪里”。

汉语大词典:“机局犹言程式格局。”

“作”应为“做”,叶圣陶《叶圣陶谈用词及标点符号》:“做文章,做报告是用‘做’,不用‘作’。”参见《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第8期。

“乱一说阵”,排版错误,应为“乱说一阵”。

“那”应为“哪”。

“作”应为“书。”

The Discovery and Analysis on Several Lost Articles by Ye Shengtao

LI Chaoping1,2ZHOU Changhui1

(1. College of Arts,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Chongqing, 404020)(2.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41)

Five lost articles by Ye Shengtao were found and studied in this paper: Self-education and Success, On Syntactic Splitting, A Study on “的”“底”“地”, Pre-writing and My Views of Two Errors on writing. Moreover, as the journal Members’ Club which carried these articles was little known to the world, this paper has made some study of it.

Ye Shengtao; Self-taught; lost articles; Member’s Club

I206.7

A

1009-8135(2016)02-0030-08

2015-12-26

李朝平(1980-),男,四川安岳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重庆三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周长慧(1981-),女,湖北恩施人,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职员,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句读讲义叶圣陶
论陈普《“四书”讲义》中的“为学”思想
以道致君:程俱“经筵讲义”研究
短句(主语+谓语)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咬文嚼字”三篇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