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村的面子问题浅析

2016-03-28张小梅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期
关键词:面子村民农村

张小梅



中国农村的面子问题浅析

张小梅

[摘 要]“讲面子、要面子”的现象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人际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的影响,农村的面子具有特殊性。通过分析农村的面子类型、面子带来的影响,以及村民获得面子的行为方式,来说明分析农村的面子问题。

[关键词]面子;农村;影响

[作 者] 张小梅,武汉理工大学。

一、何为“面子”

众所周知,“面子”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成为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研究热点。但现有研究的重点在于普遍意义上的面子,未针对不同的地域、群体展开有针对性的分析[1],其中对于中国农村的面子研究更是凤毛麟角。笔者以“农村面子”或者是“乡村面子”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结果均为零。而通过变换其他关键词才找到一些研究农村面子的文献大概20篇,其中三分之一均是来自报纸简短的新闻,相关性不大。所以作者觉得把农村面子单独拿出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农村相较于城市有其自身特点:人口稀少,村民分散在农业生产的环境中;家族聚居的现象较为明显;工商、文化教育、金融事业发展水平较低;地方习俗较浓厚。所以,体现在人际关系和社会行动上的“面子”必定在城市和农村有所不同。

在论述农村面子之前,必须明确“面子”内涵。虽然中国人讲求面子,但是谁都不能准确说出其具体含义,正如林语堂所说“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胡先缙是我国人类学家,1944年最早提出“面子”概念,他认为“面子是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由个人努力和刻意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誉”[2],并且把“面子”和“脸”做了区分:“脸”是“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二者虽都是他人对当事人的评价,但是前者是主体追求、苦心经营、渴望得到的,属于精神追求的层面;后者是周围人基于主体的行为做出的“强加”的评价,且很多情况下是用来描述负面道德与行为的,如“不要脸”“丢脸”。

社会学家金耀基认为面子由“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组成。前者是由个人在社会阶梯上所占据的身份而决定的声望,后者是团体对一个具有道德声誉的人的尊敬。[3]可以得出,“社会性的面”更多的是被中上阶层人所重视,而“道德性的面”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有的。综上所述,作者认为“面子”包括道德和成就两部分,是他人的认可及自己对自身定位的较高的追求。

二、面子的分类

根据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方菲[4]的说法,农村人的面子分为不同层次:

(一)脸面

即道德层面,包括遵守法律法规,还要遵守当地乡风民俗,虽然这方面并没有法律明文规定,但这是村民作为个体安身立命、参与日常社会活动共同享有、必须遵循的准则,比如自食其力、不小偷小摸、赡养老人、抚养小孩、以礼待人等。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由于农村居民生活地点比较固定,相互之间知根知底、共同生活劳作,所以村民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端,这样农村公认的社会规范就弥补了法律在农村治理方面的短板。

如果把村庄看做一个群体的话,群体规范理论来解释道德层面的面子是恰到好处的。当村民对村庄做出贡献时,可以得到奖励,包括获得其他村民的赞扬和角色地位的上升;当从事了不利于群体或者违背群体规范的行为之际,个人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冷遇而陷入孤立状态直至被排除在群体之外。[5]当村民遵守社会规范,或者超出遵守的限制,做得比一般人都要好的时候,就会受到其他人的赞赏与认同。

当村里有子女不孝、虐待老人时,村里人不好插手,但会在背后议论当事人不孝顺,道德品质不高,无形中当事人就丢了面子,被村民们暗中鄙视。

(二)情面

村民们通过日常交往和情感交流来建立和维持情面。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下往上的第三层是情感需要,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在超出核心家庭和恋人之外的爱是泛爱,表现为相互之间的关心、互相帮助。这一点在农村中尤其重要,农村人情感交流密切且频率高:农忙时一起下地干活,自家农活做完会主动帮助其他人;闲下来就唠嗑、拉家常、打牌等;家里有红白喜事都愿意搭把手,面子贯穿于这些活动中。

很多农活都是讲究多人协作的,比如稻谷脱粒,各家劳动力分布不均,且脱粒时间较集中,还要避开雨天,兄弟、邻里、好朋友之间相互帮助是效率比较高的做法。一般在自己脱粒之前,都会亲自上门去请人帮忙,讲究礼数的还要带一些简单礼物如水果副食,请谁、不请谁都是有“面子”讲究的。请别人就是给别人面子,说明别人在村里是比较受欢迎;被请的人也觉得自己有面子,因为说明自己有地位,同时在自家脱粒时还能得到对方“还工”,也这是双赢的。

面子是相互的,只有你主动给人面子,别人觉得有面子了,想继续获得别人给的面子就要礼尚往来,否则面子的给予链条中断,最后面子交易也会失败,这样当事双方都得不到对方给予的面子。

(三)社会性的面

通俗地说,就是有权、有钱、有人、有才。“有权”就是村民本人或者亲属有官职,不管官职大小,在村民眼中他就是有面子。因为“有权”代表着好办事,人难免有求于人,对有权的人客气就是给对方面子。人都好面子,当然会欣然接受别人给的面子;对于给面子者来说,能保持良好的关系,以防不测。另外,与有权者有联系对其他人来说又是比较有面子的事情。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尤其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有钱才是王道。即使是在农村,也到处弥漫着村民对发家致富的渴求。过年回家,给乡亲们递高档烟,村民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崇拜和得意之情。认为有钱的大老板这是瞧得起自己,觉得自己很有面子的,递烟的老板也赚足了面子。

“人”带来的面子有两方面,第一是人丁兴旺,尤指男孩。因为男丁多,似乎代表着有本事,特别是和那些家里男孩少,或者是没有男孩的家庭比,更加有面子。第二就是子女有成就,比如工资高、在城里买房等,都是为父母赢得面子。

“有才”就是有一技之长,比如泥瓦匠手艺、木匠,或者是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等。在平日村民乐于与这些能人交往,给对方面子。因为盖房、婚丧嫁娶及过年写对联都难免需要对方帮忙,或是单纯地寻求专业权威人士的建议。如果不给有才之人面子,遇事就后悔莫及。

三、面子在农村的影响

为了给自己面子,或赢得面子,村民格外注意自我道德约束。在获取面子的动机下,社会控制与稳定得以实现。这种非法律强制的管理手段,弥补了法律在农村执行度较低、村民由于文化教育水平低而法律意识较淡薄的问题。

朱瑞玲认为面子因社会互动而产生,又因具有资源性而影响他人,面子成为可交换的社会资源,中国人可以通过面子的交换来建立社会关系。[6]在日常生活中,村民、乡亲们在生活上相互帮助、互通有无,情感上相互依赖,面子一直就是感情与物质的纽带,继而形成相对较稳定、亲密的社会关系。

但如果追求面子超出合理的范围,村民之间的竞争会产生不良影响。农村盖房子本来是为了满足居住的基本要求,但农村现在为面子争相盖高楼的问题相当突出。现在新房最少也是两层半,甚至出现5层,这完全超出常年居住需求与春节待客水平,存在房屋闲置、浪费的问题。其次,由于房地产事业的红火,建材价格被抬高许多,村民建房成本也大大提高,高楼使农村资金被房子套牢,村民用于消费的资金有限,不利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经济的繁荣等一系列微观宏观问题。

四、结语

面子在中国人、中国农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社会控制和人际关系构建的积极作用;一旦村民为争取面子而竞争过度或不正当竞争,则会引发很多问题。所以获取面子时,要坚持适度原则,避免问题的出现及其导致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桂华,欧阳静.论熟人社会面子——基于村庄性质的区域差异比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1):72-81.

[2]胡先缙.The Chinese Conception of “Face”[J].American Anthropologist,Vol.46,45-64.

[3]金耀基.“面”“耻”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G]//金耀基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方菲,张鸿鹏.乡村社会中的“面子”探究[J].晋阳学刊,2012(5):33-37.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1.

[6]朱瑞玲.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论面子的问题[G]//中国人的心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89.

猜你喜欢

面子村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面子≠尊严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某贪官的面子
面子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