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2016-03-28蒙晓影
蒙晓影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蒙晓影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幸福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幸福的集中反映。科学的幸福观的确立是一个人获得真实持久幸福的前提。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其幸福观是否正确关系到自身发展以及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在对两所高校学生幸福观调研的基础上,探究其幸福观现状,分析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缺失的原因,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出解决对策。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由于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现实压力及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而产生的想象中的压力,致使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的生活状态令人堪忧,学生的幸福感受能力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健康发展。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的幸福观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关注普通人的美德和潜能优势,主张以人固有的潜在资源和建设性力量为出发点,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学生成长和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升感受幸福的能力,使每个人走上健康幸福之路。
1 大学生幸福观现状调查
1.1问卷基本情况
本调查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和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两所高校的2 000名学生为样本。内容涵盖了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观幸福感的评价和影响因素等。
调查的两所高校,一所是本科院校,一所是高职院校。基本组成是男生67%,女生33%;学生干部、党员等优秀学生25.4%,普通学生74.6%;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7.8%,其余学生72.2%;新生48.2%,毕业年级学生23.4%,其余年级学生38.4%。
1.2主观幸福感的认知和评价情况
1.2.1总体情况
15.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状态非常幸福,33.7%的学生认为比较幸福。这可能与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相对自由、较满意的学业成绩和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等相一致。同时我们看到还有50.9%的学生处于一般和不幸福的状态,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活环境、他们对幸福的认知水平和他们应对困难的归因模式等有关,最可怕的是有4名学生回答自己很不幸福,这可能与他们正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和自身的认知水平有关。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当前状态满意度的一个真实体现。一个对自己接纳、对他人信任、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幸福感就高;反之幸福感偏低的人常常悲观失望,抱怨生活,体验不到幸福。
1.2.2贫困学生的幸福感低于其他学生
这与贫困生除了要面临与其他学生一样的就业、学业、情感方面的压力外,还要面临着经济上的负担。长期经济上的贫困带来心理上的不适严重影响着贫困学生对幸福的感受能力,高校在逐步完善“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助学模式帮助贫困学生物质脱贫的同时更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以自身的美德优势实现精神上的脱贫,教育引导学生精神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幸福。
1.2.3优秀学生群体的幸福感低于普通学生
预料之外的是学生干部、奖学金获得者等优秀学生群体的幸福感要低于普通学生。调查表明,影响他们主观幸福感的最大因素是他们不允许自己失败,这个群体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如果目标不能实现就会给他们带来不小的打击,情绪低落,甚至会怀疑自己的智商和努力。还有就是由于他们学习成绩突出,学校、教师、家长忽视了对他们其他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心理方面,一路的赞美让他们无法面对挫折,优秀学生群体的幸福观现状要求我们要重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不只是注重学业上的成就。
2 高校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当代大学生令人堪忧的幸福观现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个人忽视和教育缺失的必然结果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人格特点、认知能力等内部原因,也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外部因素。
2.1家庭教育的影响
2.1.1中国式父母残缺的幸福观
中国式父母的幸福观常常建立在与他人的非理性比较中,父母经常与他人比工资、比房子、比车子,特别是比孩子。中国式父母自从有了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就连自己是否幸福都建立在孩子的学习排名上,孩子学习成绩好家长就幸福,成绩不好就抬不起头。父母残缺的幸福观对孩子正确幸福观的建立是个阻碍。
2.1.2家长对幸福错误的认知和理解
大多数父母尽最大努力创造好的物质条件给孩子,以为这就是幸福。主要体现在父母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孩子的欲望无限放大,孩子在物质上的高要求、高索取不但不能增强幸福感,而且让孩子对幸福的理解有偏差。父母忽视孩子心灵的提升和精神的富足,也是造成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2学校教育的缺失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重在知识教育和技能提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灵成长。
2.2.1现有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中我们看到老师的目光总是聚焦在学生的成绩上,成绩偏差的学生基本得不到老师的赏识,学生在助人、感恩等方面的优秀品质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致使学生的幸福感缺失。另外,大学教师大多只关注学生的问题,或者有问题的学生,并且试图通过创新各种教育方法求得学生行为的改变,结果我们发现这种改变会出现反弹。最让我们担忧的是心理课教学中过多的讲述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的症状及诊断理论,教师讲得越透彻,学生们就越质疑自己的心理健康,而真正有问题的学生可能用所学知识将自己伪装起来,他们否认重构的积极策略应对心理模式,这样的教育是最不应该的。2.2.2教师应对问题的消极模式
个别教师一旦遇到职称评定、评先选优等问题,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就会抱怨,并把这种不满情绪带到工作中,教师消极的应对模式对大学生积极应对问题模式的构建也是一个阻碍。
2.3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因素。
2.3.1生活中感受幸福的实践太少
感受幸福的能力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平日里大学生感受幸福的实践太少。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经常反思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总结自己哪些地方做好了。此外,人们对灾难的共情能力胜过对幸福的分享渴望,体现在与他人交谈的话题大多是悲伤或难过的事,因为在朋友面前暴露自己的不幸能够获得安慰、共情,也能加固友情,如果讲述幸福、快乐的事情就显得不习惯。大学生很少有分享幸福的实践,限制了感受幸福的能力提升。
2.3.2大学生不合理的认知模式
调查表明大学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成分太多是导致自己不幸福的主要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存在不合理的认知模式。他们总是认为是事件本身让自己不快乐,而不是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决定着自己的态度和心情。比如考试不及格,自己就不幸,失恋就像天塌下来一样等等。
影响大学生幸福观形成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积极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念,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幸福观教育,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路。
3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3.1“品格优势”理论下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自我认知能力,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身上都具有6种共性美德和24个品格优势,而且只要有时间、有毅力,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品格优势战胜困难,每个人可以运用自身的潜能、资源实现目标,每个人都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解能力。
当客观环境发生改变给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困难和挫折时,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能力,积极重评,为发生的消极的事件赋予积极意义。为此,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阶段,如果面临一些挫折和困难,就要激发其潜能和优秀品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提升他们积极重评的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而言,了解自身的品格优势,提高自己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和磨难,增强积极情绪体验,减少消极因素对自身发展的不利影响,是幸福观建立的基础。
3.2“ABCDE”理论下改变学生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幸福的情感成分,培养积极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情绪,然后与它辩论。一旦自己意识到有悲观的想法,就运用ABCDE模式去辩论和反驳。A (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B(belief)代表想法,C(consequence)代表后果,D(disputation)代表反驳,E(energization)代表激发。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思维和归因,重构自己的积极想法。如果在不幸的事件发生后,有效地反驳了自己的悲观想法,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使自己更有朝气,就能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并不仅仅使人感到愉快,还能扩展和建构持久的心理资源,它点亮了一盏指示灯,表明人生在成长,心理资本在积累。
3.3将心理教育与积极心理学内容有机融合,开展幸福观教育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教学内容看,大多是对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的描述、诊断和治疗理论等。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一些健康的学生怀疑自己出现了心理问题,即使是对有问题的学生也不适合,他们有对号入座的可能,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最不可取的。而且,绝大多数学生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发展性的、成长中的,是大学生所处特殊阶段不可避免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促进学生不断成长。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友好的一面,关注人的潜能挖掘、个人的积极品质培养和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这与教育的根本目标一致。为此将积极心理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幸福。
3.4在教育合力视角下,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长不但要爱孩子,还要学会表达爱。父母与孩子之间要经常交流,培养幸福感。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终身学习的榜样,孩子在父母给予的爱中学会如何提升爱与被爱的能力,并且能够给予他人帮助和爱,感受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以家庭为起点,最终形成学校、老师、家长育人合力。进一步明确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明确家庭学校和教师在合作中各自担负的责任和功能寻求有效的沟通模式和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老师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电话、网络等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定期与家长探讨孩子的思想状况并研究教育对策,以最高效地方式实现家校教育互补。
大学生幸福观的确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挖掘他们潜在的积极优势,探索一条有效的实施路径,使大学生成为集知识与技能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是内心流淌着无限幸福血液的乐观青年。
[1]张懿,孟庆瑶.大学生幸福教育刍议[J].北京教育(德育)2008(2):19-21.
[2]高涵,邹定辉.湖南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关键影响因子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8):97-98.
[3]吴海燕.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刍议[J].学理论,2013(32)384-385+392.
[4]Alan Carr.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宋艳华]
College Students'Happiness Concept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MENG Xiaoying
(Bohai Shipbuilding Vocational College,Xingcheng 125105,China)
Happiness is the common pursuit of all mankind,happiness concept is the fundamental view of people's happiness,and the reflect of people's outlook on world,life,values.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happiness is a prerequisite for a person to obtain the true and lasting happiness.College students shoulder the task of building a prosperous,strong,democratic,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socialist country,and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is correctly related to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nation.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happiness in two vocational colleges,this study explor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sorted out causes for the deficiency of happiness education and proposed the solution,in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sychology;college students;education of happiness concept
G711
A
2095-5928(2016)04-49-04
10.16850/j.cnki.21-1590/g4.2016.04.015
2016-03-11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JG15EB053)
蒙晓影(1974-),女,吉林松原人,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