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技术应用在突发新闻报道中的可行性思考
2016-03-28庄园
庄 园
VR技术应用在突发新闻报道中的可行性思考
庄 园
有人把VR技术的到来看作是传统新闻业转型的福音。《纽约时报》等已将VR应用在新闻报道中,而VR技术应用在突发新闻中的可行性值得思考。VR新闻更接近事件本真,展示原始冲突;但突发新闻要求的及时性,观看VR新闻需要依赖的一定技术设备,制作VR新闻成本较高、技术人员缺乏等,都是目前VR适用于突发新闻的困境。未来的新闻常态应该是“VR+直播”的报道方式,职业新闻业或将面临巨大危机。
VR技术;突发新闻;《纽约时报》
[作 者]庄园,硕士,湖南第一师范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今年是VR(虚拟现实技术)元年,新事物的到来,使得各行各业都想“分得一杯羹”:娱乐、教育、医疗、航天、新闻等,都纷纷在寻找自己与VR技术的交集点。在新闻领域,NYT(《纽约时报》)是当之无愧的先锋者,2015年11月6日,NYT推出虚拟现实客户端“NYT VR”,同期推出5部VR新闻作品,并向订阅其报纸的100多万名客户赠送价值几十美元的Google Cordboard眼罩。《纽约时报》的CEO马克·汤普森(Mark Thompson)表示,NYT的VR尝试已经获得阶段性成功,其客户端累积下载量超过50万次并开始盈利,是良好的商业运作。①《VR看新闻行得通吗?〈纽约时报〉都开始盈利了》,http://tech.ifeng.com/a/20160313/41562289_0.shtml,2016-03-13。从NYT的案例出发,人们不禁思考,VR技术与新闻行业有着怎样的共通点,还具备哪些可能性?最具焦点关注度的突发新闻,又要如何利用VR来进行技术和内容创新?
一、什么是VR?
VR全称是“Virtual Reality”,中文译名“虚拟现实”。它是一种依赖计算机成像,实现环境模拟的可交互式技术,重在带给用户真实的沉浸感。这种沉浸感来源于多维信息,除了传统的视听元素,理想的VR还应包括触觉、嗅觉、味觉等,是对现实世界极大的仿真。目前要体验VR,基本条件是要有专业的VR观看设备,较为主流的有PlayStation VR、Oculus Rift、HTC Vive,另外还需要基于VR技术制作的专业内容。目前对内容的技术处理主要是前期360度的全景拍摄,或者分片区拍摄再后期编辑缝合,最后进行VR分屏,通过左右眼的视觉差,形成3D的效果。有的VR内容,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就能播放收看;而强调互动的VR游戏,则需要配合电脑、传感设备来实现,并对播放空间有一定的要求。
二、VR技术助力还原新闻真实
VR技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极大仿真,新闻最基本的特性是真实,反映真实的世界是两者的共同诉求。传统的视频新闻制作是需要借助前方记者和摄像的“第三只眼”,采写编后最终呈现出来。记者的有限采访和摄像的有限拍摄,让所有的新闻真实仅局限在受众观看屏幕的尺寸,特别是后期编辑能够做到内容的自由删减,让新闻现场的真实反映显得十分有限。而VR技术能通过长镜头表达和营造沉浸感让这种“有限”最大化。
真实的表达:长镜头语言。简单来说,长镜头是指相对于蒙太奇而言,用比较长的时间对一个场景进行连续的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传统的视频新闻由于节目时长的限制和记者主观意识表达,一般不采用长镜头,可VR新闻却将长镜头发挥得淋漓尽致。2015年11月13日晚,在法国巴黎市发生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32人死亡,随后NYT出品了VR新闻Vigils of Paris,用VR手段记录了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人们在巴黎的一系列悼念活动。悼念的场景是呈片段式的,每个地点都是固定机位拍摄,摄像机没有产生任何的推拉摇移,变化的只是镜头里的人和物:人在穿梭,风中的花瓣在摇摆飘散,人们的祈祷声和歌声此起彼伏。每一处场景都长达10秒以上,是典型的长镜头拍摄,而场景与场景之间的切换就是通过黑场过渡或者硬切的方式。在VR里,尽量少采用推拉摇移的拍摄手法,以及在后期尽可能避免蒙太奇剪辑,首先是考虑到用户的观看体验。在一个全景环境中,采用以上手法可能会导致观看者头晕、呕吐等不良反应。其次,通过用户自觉地转头、抬头和低头等行为主动选择观看角度,则是把观看权利还给了观众。
更重要的是,用长镜头代替画面剪辑,能真实连贯地呈现新闻现场,360度的拍摄让“摄像机的有限”最大化。Vigils of Paris里还有这样的一个片段:一个蒙着双眼的志愿者站在广场中央,期待陌生人给他一个拥抱,借此安慰事后巴黎市民恐惧的心灵。传统新闻的处理办法一般是先全景,这个活动正在举行;接着中景,一个人上去给志愿者拥抱;近景,两个人紧紧相拥;特写,陌生人眼中的泪花,期待恐怖袭击不再到来。而在这篇VR新闻中,我们只是看到一个最大视域的全景,志愿者处于画面中央,有一些人陆陆续续从人群中站出来走向他,拥抱,耳语几声,默默离开,乐意上前给予拥抱的人只是少数,且多数是黑人、男性,人群中大多数人在注目这个活动进行,但仅仅是围观,几乎没有人说话,当天的天色暗沉,一如刚刚结束的恐怖袭击般阴暗,这个长镜头持续十几秒。显然,后者的表达更接近新闻本来的面目,而前者则是记者编辑的“主观附加”而故意造成的情感渲染。
真实的力量:沉浸感体验。VR技术的核心特征可以归纳为“3I”,即沉浸(immersion)、交互(interaction)和想象(imagination)。沉浸感强调“当媒体用户把媒体内容被当作‘真实的’东西来感知时,媒体用户就会感觉自己在空间意义上,置身于这个媒体环境中”。①《阐述游戏沉浸感的心理学概念》,http://gamerboom.com/archives/76511,2013-09-19。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形成感情共鸣,需要营造沉浸感,把观看者置于新闻中。
2016年戛纳创意节获奖作品之一的VR新闻The Displaced讲述了三个叙利亚难民儿童的故事,战争导致他们流离失所。类似的难民题材并不少见,但真正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却不多,因为看见贫穷不如真实地去感受贫穷。在The Displaced里,一抬头便看到成批的救援物资从飞机经过的上空抛下;一低头,便是狂轰滥炸后看不出模样的学校教室地砖。孩子们在瓦砾里跳来跳去,人们居住在布满尘土的破旧帐篷里。这些场景与观看者是没有距离的,孩子们好似拉着你的手漫步在叙利亚战后的废墟里,你能真切听到远方战机的轰鸣,孩子们在田埂上收获蔬菜的劳作声,甚至仿佛呼吸着满是灰尘的空气。不少人看完这部11分钟的新闻,摘下眼罩,陷入沉思或泪流满面。片中的每一处细节都可以人为调整放大,因为它真实还原了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触目惊心,令人震撼。这样的沉浸感体验构建了真实的力量,要比一个记者对着镜头进行第三方描述更令人印象深刻。沉浸感的营造模糊了新闻表达的界限,将节目内外的情感实现贯通,创造共鸣,优化了传播效果。
三、目前VR技术适用突发新闻的困境
突发新闻与一般新闻相比,重在“突发”,突然发生,没有预见性,而且往往破坏力大,容易成为舆论焦点。大型突发事件前,人们期待事件真相,关切人物命运,同时各大媒体单位都力争首发、独播,时效性成为突发新闻最重要的要求。而这恰恰与VR新闻的长制作周期形成矛盾。
Vigils of Paris展示的是巴黎恐怖袭击事件,是一则重大的突发新闻,可整个NYT团队却花费了五天的时间去拍摄制作、推播展示,显然如果完全依赖VR来做突发新闻报道,达不到时效性要求。这主要与目前的VR技术制作水平不高以及技术人员数量较少有关,如在进行The Displaced报道时,NYT是与Vrse公司,也就是一家虚拟现实电影制作商合作拍摄的,单靠NYT的记者编辑的技术力量,无法完成制作;在Vigils of Paris中,也是前期先对参与报道的记者进行了技术培训,才完成了最后的作品。整个《纽约时报》,目前也只有一位全职的VR编辑,她叫Jenna Pirog,与报社里30多个部门合作,负责制作技术上的问题。所以从目前来看,不论是新闻业界对VR技术的掌握程度,还是拍摄周期,都无法满足时效性要求。
其次,目前VR新闻制作的成本较高。《纽约时报》的CEO马克·汤普森(Mark Thompson)说,制作这些虚拟现实内容是很昂贵的,仅仅这19段内容,《纽约时报》已经投入了好几百万美元。②《VR看新闻行得通吗?〈纽约时报〉都开始盈利了》,http://tech.ifeng.com/a/20160313/41562289_0.shtml,2016-03-13。而VR芯片制造商AMD合作事务副总裁罗伊-泰勒曾说,优质的VR内容每分钟的制作成本可能高达100万美元。③《优质VR内容一分钟制作成本高达100万美金》,http://tech.163.com/16/0809/09/BU12H51I00097U7U.html,2016-08-09。高昂的制作成本让许多媒体机构对VR望而却步,更是延长了制作的周期。也有一些媒体尝试成立VR联盟来缓解制作压力。2016年8月17日,我国首家VR新闻实验室在北京成立,首批成员单位即全国12家主流报纸,其中有《广州日报》《辽沈晚报》《潇湘晨报》等,成员单位可共享VR资源。④《“VR新闻实验室”在京成》,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819/c192372-28650548.html,2016-08-19。最后,目前观看VR新闻还需要借助头罩、头盔等设备。据2016年7月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有35.9%的网民在单位接入上网,16.4%的网民在学校上网,17.3%的人们在公共场所上网。VR头盔不方便携带,而且在公众场合戴头罩观看视频也可能引发安全隐患,影响个人形象等。如果是使用目前的纸盒式的简易头罩,观看效果不佳。所以研发出既轻便又能保证清晰度,同时造价较便宜的VR观看设备是当务之急。
四、基于VR技术的未来新闻报道
基于VR技术的未来新闻报道首先要解决时效性的问题。直播的出现让人们几乎可以与突发事件同步,VR与直播的结合顺应潮流。2015年NBA试水了一次VR直播;腾讯在推送BIGBANG澳门演唱会时也提供了VR直播;G20峰会期间,中央电视台、人民网、凤凰网、新华社都采用了最新的VR技术,实时传播,分享VR直播、全景图片。随着VR资金和技术门槛的降低,“VR+直播”在未来应是一种新闻常态。而在直播中除了“沉浸感”的营造,应更好地发挥VR的交互功能。如“两会”期间,带上VR装备的你即便坐在家中,也可以与代表们一起,对政府的重要决策做出投票,发表意见。当然,未来VR的普及并不代表所有的新闻都适合做VR直播,如一起突发爆炸新闻的直播,画面中出现鲜血直流的受伤市民是否合适,这里还涉及大量新闻伦理、新闻规范等问题。
同时,未来VR的广泛适用将更加强化以视觉为主导的文化。在一个震撼的全景动图前,任何的语言都显得苍白及多余,未来的新闻业可能会存在大量“去语言”的公民新闻。而未来的VR还具备更加丰富的表达,加入嗅觉、触觉,如观看一条爆炸事件新闻时,观众可能闻到现场的焦灼味,感受到高温。所以一个抵达事件现场、记录当下的普通拍客会比坐在办公室里的曾获普利策奖的记者显得更为重要。随着移动设备普及和网络进步,未来将出现大量的公民记者,特别是突发新闻的第一手画面,公民新闻占据绝对优势,职业新闻业或将面临巨大危机,整个行业将重新洗牌。其中以文字为主的报纸、杂志将倍受冲击。《纽约时报》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不惜重金开拓数字业务,以抢占市场高地。据媒体报道,《纽约时报》目前整体收入的32%都来源于数字板块,预计2020年要达成8亿美元的目标。①《纽约时报大手笔投入VR新闻》http://www.vrzy.com/vr/1787.html,2016-01-02。
VR技术不是新闻业的“救命稻草”,它的到来只是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需要明确的是,新闻终究是易碎品,技术固然重要,但好内容才是新闻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