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问题研究——甘肃新型农村社会救助系列论文之一

2016-03-28张飞霞

财会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甘肃监护甘肃省

■//张飞霞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问题研究——甘肃新型农村社会救助系列论文之一

■//张飞霞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农村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校,还牵涉到家庭与社会,如何救助留守儿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我国受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伴随着农民转移现象的出现,我国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庞大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是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新问题。本文从甘肃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原因,探索完善甘肃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的措施。

留守儿童 甘肃 农村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半年及以上,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监护照看,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

留守儿童救助是社会救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身体健康、受教育、自身发展等方面都需要社会救助。被社会遗忘或者处于救助边缘的留守儿童因缺少救助而导致悲剧频发。如2015年6月9日,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4名儿童是四兄妹,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2012年11月16日,5名流浪儿童在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处拆迁工地旁边的垃圾箱里生火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留守儿童的问题再一次给社会敲响了警钟,救助留守儿童刻不容缓!!

《2010—2020教育纲要》中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2015年6月14日甘肃省教育厅办颁布了《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紧急通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2016年4月16日甘肃省民政厅发布《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修改意见及建议。这些文件的颁布表明国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

一、甘肃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甘肃地处西北,土地贫瘠,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随着甘肃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许多农民进城务工,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托人照看。据统计截至2015年1月,全国有6000万留守儿童、5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这就是中国的“留守家庭”,甘肃省留守老人75万人、留守妇女135万人,农村占30%,留守儿童67.7万人,其中小学生31.4万人,初中生18.4万人,中学前儿童17.9万人,女童31.1万人,男童36.6万人。从“留守儿童”监护的情况来看,隔代监护41.1万人,亲属监护22.6万人,同辈监护2.1万人,其他监护1.1万人,自我监护0.8万人。庞大的留守群体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危及社会的安定,尤其留守儿童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极有可能会危及我国农村的未来。

甘肃省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东南各地,如天水、庆阳等地,这种情况与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有关。比如在榆中县,有近52.5%的孩子父母在外务工,在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当中,有50%属留守儿童。

二、甘肃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

(一)远离亲情,心理救助缺失

在儿童心理发展、性格形成的过程中,不管多么微小的影响都会贯穿其一生。留守儿童自幼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关爱、沟通和交流,感情上没有寄托,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使留守儿童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上、心理上的扭曲,常常表现出胆小、迟钝、少言、偏激、冷漠等的不良特点。长此以往,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据甘肃省妇联《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焦虑、强迫、偏执、孤独、抑郁和情感冷淡等心理问题,初中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二)性格叛逆,教育救助缺失

留守儿童由于疏于管教,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较差,而且代管人一般年纪都很大,只能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加上文化素质都很低,也没有办法辅导孩子学习,家庭内部没有文化氛围,导致成绩不是尽如人意。据甘肃省妇联调研统计在对兰州市的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占6%左右,成绩中等或一般的在89%以上。在天水市的调查中发现,65%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或一般,成绩非常优秀者较少。有些老师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生”,致使一些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和进取心,有的说谎打架,小偷小摸。留守儿童似乎成了“问题儿童”代名词。由于学习成绩差,导致辍学率比较高,例如正宁县全县初中辍学率为2.56%,而在留守儿童中辍学率高达5.84%。

(三)营养不良,物资救助缺失

留守儿童要么由爷爷奶奶照顾,要么托亲戚照顾,要么自己照顾自己。无论是老人还是亲戚或者是自己照顾,由于知识的欠缺、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留守儿童饱一顿、饥一顿、冷一顿、热一顿,而且主要以面食为主,很少有新鲜的瓜果蔬菜,导致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良,身体发育差。据甘肃省妇联的调查还显示,80%以上的监护人不懂得营养搭配,大多数孩子营养跟不上,生活质量差,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

(四)监护不力,医疗救助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基本属于温饱型或贫困型家庭。家庭经济的贫困常常使得留守儿童的生存和发展难以得到保障。留守儿童大多都是隔代监护,有调查表明,56.4%的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32.2%的儿童被隔代监护。据榆中县妇联提供的数据,榆中县留守儿童有6644人,有很多是和年迈老人或和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近年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农村医疗条件有限、老人年纪较大、医疗知识缺乏等因素导致留守儿童生病得不到及时的医治。因缺乏监管而导致留守儿童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现象时常见于报端。

三、完善甘肃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问题的对策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本应该无忧无虑,但是留守儿童目前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他们由于长期缺乏父母亲的关爱,变得孤僻、冷漠、自卑甚至偏激、暴躁。如何关爱留守儿童,让他门享有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的童年,这是摆在国家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关爱留守儿童,增强心理救助

留守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成员的广泛关注、关爱,社会、老师、父母、监护人都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救助,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老师作为和留守儿童接触最多的人应该在生活上多帮助孩子,关心他们、关爱他们,和孩子们做朋友,同时和监护人及时联系,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出现问题及时解决,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儿童教育是“暖心”教育,只有真正走进孩子心里,才能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帮助他们克服一些心理障碍,重新树立信心。同时在课程的开设上可增加一些心理课程,为留守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以课堂为主渠道,科学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预防为主,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二)“以先带后”,增强教育救助

学校是孩子学习活动的主场所,所以学校和老师应该承担起主要责任,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要育人,在学习上多鼓励孩子,通过采取“以先带后”、“结对帮扶”等措施,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相互介绍学习经验;为留守儿童提供文化娱乐、课外辅导等报刊、书籍,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实留守儿童精神文化生活;老师在教育留守儿童时应多一些沟通、交流、鼓励,少一些谩骂、批评、说教、鄙视;同时应该教育孩子一些基本的礼貌礼仪,教会他们做人的基本道理;此外,甘肃省应该成立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救助资金,帮助留守儿童圆梦;还可以呼吁社会各界和慈善机构捐款;高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利用暑期对留守儿童进行课外辅导,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分担、分享活动,使其在假期有人看、有人管、有学上、不孤单,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三)加强营养,增加物资救助

加强留守儿童营养,促进孩子体力、智力的健康发育是监护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监护人必须保障孩子的一日三餐,父母应该在经济上尽最大支持,保证孩子可以有新鲜的瓜果蔬菜;此外,甘肃省、社会团体以及慈善机构可以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些物资帮助如免费的早餐、每天一个新鲜水果、每天都能喝到牛奶等等促进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体育活动,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促进体力和智力的发育。

(四)加强监护,增强医疗救助

孩子的健康安全是天大的事,孩子发生了危险足以摧毁一个家庭。所以保护留守儿童的健康安全是关系到一个家庭存亡的重要事情。对于监护人来讲要时刻提高警惕,保证孩子的健康;甘肃省应该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增加公共医疗,同时还应该提供公平的医疗资源,保证农民和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医疗资源。

四、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

在全国大力开展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是其重要的内容。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不好会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定,如何救助留守儿童使我们始终需要考虑和解决的大问题。

(一)精准扶贫,减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出现,根本原因还是由于贫困,所以要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就要消除贫困,这也是党和国家一直追求的目标。甘肃是典型的农业大省,人口众多、土地贫瘠、农作物价格低廉、物价上涨、开支增加,农民通过土地的收入已远远不能满足开支需要,只能外出打工,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因此就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要真正杜绝留守儿童的出现就要增加农民收入,精准扶贫,彻底摸清贫困户的数量和造成贫困的原因以及贫困的程度,将扶贫资金发放给真正贫困的人,坚决杜绝通过“走关系,拉亲戚”等方式获得扶贫资金。此外政府也可以在农村开发一些旅游景点或者建立一些企业,这样农民亦工亦农,收入增加,生活条件改善,可以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生活环境。

(二)互联网+联村联户,减少留守儿童

联村联户是甘肃省开展的具有甘肃特色的扶贫新模式,“联村联户是形式、为民富民是目的”。联村联户和精准扶贫同气连枝、相辅相成,在消除甘肃贫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联村联户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可通过互联网将贫困户种植的农作物进行宣传,呼吁人们购买,这样农民在自家门口就可以赚到钱,收入增加,也有时间照顾子女,留守儿童的数量自然会逐渐减少。

(三)精准扶贫,加强环境救助

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除了要促农增收,提高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还要进一步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监管极容易误入歧途。治病先治心,留守儿童是农村新兴的生力军,要想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要真正体现精准扶贫的精髓“精”和“准”就要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也要进行救助,让扶贫工作起到一世而不是一时的作用。

关注、关爱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提供社会救助是国家的责任,政府在留守儿童社会救助方面应发挥关键性、主导性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留守儿童的问题一直未被重视,导致很多惨剧发生。今后如何营造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心理,让他们快乐的成长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但愿留守不再有“殇”。

[1]甘肃省妇联.全省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R〕,2008.

◇作者信息: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力恒

◇责任校对:张力恒

F810.2

A

1004-6070(2016)11-0065-03

甘肃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604ZCRA028);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校级一般科研项目“健全甘肃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研究——基于精准扶贫视域(项目编号Cqky16-20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甘肃监护甘肃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