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城镇与借用规模

2016-03-28

城市观察 2016年6期
关键词:阿隆索大城市小城镇

◎ 王 飞

小城镇与借用规模

◎ 王 飞

规模偏小被视为制约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已有应对方案以直接扩大城镇规模为基本思路,如撤并乡镇、就地就近城镇化,存在一定局限。尝试引入借用规模的概念和思路作为补充方案。借用规模基于城镇之间的互动,实现规模效应的转移与共享。通过梳理现有文献,总结出三种类型小城镇的借用规模策略,分别是邻近大城市的小城镇借用大城市的规模,相邻小城镇之间相互借用规模以及地理孤立的小城镇通过城镇网络借用规模。由于网络社会的崛起,流动空间的出现,借用规模也逐步网络化。通过网络借用规模已成为一种通用策略。借用规模体现的是关系视角,它的引入有助于摆脱孤立看待小城镇规模的倾向,同时站在区域和网络的角度来应对小城镇的规模偏小问题。

小城镇 借用规模 规模效应 城镇网络

一、引言:小城镇的规模问题

规模偏小被视为制约小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影响主要有经济增长与公共服务两方面的考虑。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在于缺少规模效应或集聚效应,市场空间狭小,产业发展困难,就业机会不足,从而导致小城镇的发展困境[1][2]。公共服务方面的影响同样与规模效应缺失有关。公共服务设施的持续运营往往需要一定规模的使用人口作为重要条件,如果使用人口数量有限,则服务设施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持续运营成本较高,而运营成本又反映在投资成本上。因而,由于公共服务设施投资与运营成本高、使用效率低,小城镇只能提供较低水准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镇功能难以完善,人居环境不佳,吸引力不强[3][4]。

如何解决小城镇的规模偏小问题?直接的应对方案自然是扩大规模。主要的方案有两个:一是撤并乡镇,一是引导农民工返乡,落户小城镇。

撤并乡镇得到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与学界的支持。2001年民政部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撤并乡镇工作在全国各地展开[1][5][6]。不过,一些学者对撤并乡镇的政策效力提出质疑。合并相邻乡镇固然可以增加镇域面积和镇域人口,但镇区人口并不必然同步增加,因为合并前各个镇区的人口并不会整体迁移至合并后的镇区[7]。一般来讲,如果镇区没有产业发展与就业机会,则人们向镇区集聚的动力不足。同理,如果就业机会不足,即使行政力量推动人口迁往镇区,人们还是会再度迁移,返回农村或越过小城镇去外地务工[8]。因而,有研究指出,撤并乡镇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市场或者经济的力量更为根本[9]。

引导农民工返乡并落户小城镇,也是扩大小城镇规模的一个路径,也就是就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在这个主题上,政府与学界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不过,前面刚讨论过,市场或经济力量才是人口集聚的根本动力。成功的就地城镇化案例正是如此,缺少就业机会的小城镇集聚人口的能力有限[10]。看起来这是一个无解的循环。小城镇因为人口规模较小而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因为没有足够多的就业机会无法吸引到足够多的人口。公共服务方面同样如此。

可见,撤并乡镇与就地、就近城镇化对于解决小城镇规模偏小问题虽然具有一定成效,但还不够,新的思路和方案值得探索。这两种方案都以直接扩大规模为基本思路,但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现实:规模偏小的小城镇会持续存在。小城镇规模扩张有限度,一个国家有城市有乡村,城镇体系中有特大城市、大城市,也有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在农村尚不可能取消的情况下,也不能指望取消小城镇。因而,规模偏小的小城镇本身就是我国城镇体系和城乡体系中不可撤销的构成环节。这也提醒我们,要“以小城镇为本”,给定规模偏小的基本属性来考虑解决小城镇的规模偏小问题。

那么,除了撤并乡镇与就地、就近城镇化的方案,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解决路径呢?本文认为,第三条路径是存在的,那就是“借”。借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行为,它同样可以运用到城市规模问题上,于是有了借用规模(borrowed size)。借用规模是一个亦新亦旧的概念。它的提出是在1973年,但在相当长时期里默默无闻,直到新世纪左右才重新被学界发现。近年来,它成为城市与区域研究中一个日益引起关注的新兴主题。本文尝试将借用规模概念引入小城镇研究当中,在小城镇规模偏小问题上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策略。

此外,关于小城镇与小城市概念的使用作一点说明。西方语境中,小城市的标准比较宽松,人口规模下限可以是两三千人,有时几百人也可以申请设立城镇,上限则更为不确定,5万、10万人不等[11],且没有小城镇与小城市的专门区分。可见,中文语境中的小城镇与西方语境中的小城市具有较多重合之处,因而在引述西方文献时仍使用小城市的本来用语,没有刻意更改为小城镇。

二、借用规模研究及其引入

美国经济学家阿隆索(William Alonso)1973年在《城市人口零增长》的论文中提出了借用规模的概念,主要涉及邻近大城市的小城市。阿隆索指出,小城市居民可以使用大城市的购物中心和娱乐设施,商人可以使用大城市的仓储中心、商业服务设施,而自身也处于一个更为广阔和弹性的劳动力市场当中。[12]孤立地看,小城市由于规模偏小而缺少规模效应,往往无法提供特定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自身的劳动力市场也比较狭小,就业机会不足。但如果邻近大城市,境况就不同了。上述这些服务设施不属于小城市,但小城市可以使用,所以是“借用”。大城市之所以能提供和持续运营这些服务设施是因为它的规模效应,因而也可视为小城市借用了大城市的规模效应。同理,大城市因为人口聚集拥有广阔的劳动力市场,如果小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与其相衔接,则小城市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不再局限于本地,同时也可吸引大城市的劳动力来小城市就业。等于是借用了大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这也是一种借用规模行为。

阿隆索认为,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在考察一个城市的规模和增长议题时,如果将它的邻居考虑在内,会得到一个相当不同的认识。更为宏观地讲,一个国家的城市是一个系统,城市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关联,一个城市的规模和经济活动的变化会对另一个城市的规模和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因而要考察的是相互作用的城市规模,而不是孤立的城市规模。[12]

借用规模提供了考察城市规模的新视角——关系的和系统的。但不知何故,阿隆索本人此后未再提及这一概念,而学界同行对这一概念也没有作任何回应,就如同它从未提出一样。直到沉默20年以后,它又突然出现在学者的视野之内。1992年,赫普沃斯(Hepworth)在考察信息通信技术对于伦敦发展的影响时提到了阿隆索的借用规模概念。他认为,信息通信技术会增强伦敦周边小城市的借用规模能力,从而促进伦敦的逆城市化进程[13]。此后又是数年的沉寂。1998年,菲尔普斯(Phelps)在考察伦敦附近的小城克里登(Croydon)时将借用规模概念作为解释工具,指出克里登的发展基础正在于借用规模[14]。菲尔普斯没有浅尝辄止,而是与其合作者分别于2001年、2003年、2004年又发表了三篇与借用规模有关的论文[15][16][17]。他是第一位对借用规模表现出较强兴趣的学者。

在此之后,相关成果陆续问世。尤其是最近两年,借用规模越来越引起城市与区域研究的关注。这里以两份重要的学术期刊为例。《欧洲规划研究》(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5年第6期有4篇论文讨论了借用规模概念,而《区域科学论文》(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16年第1期又有4篇论文涉及这个主题。由于这些研究,借用规模的内涵、适用主体和作用机制都得到更为深入的考察,在阿隆索的基础上,借用规模研究有了较为显著的拓展和深化。可以说,40年后,借用规模开始走进主流学者的视野。

那么,为什么借用规模可以引入到小城镇规模的议题当中呢?首先,借用规模概念一开始关注的就是小城镇,继而关注多种类型的小城镇。阿隆索那篇论文主要考虑的是邻近大城市的小城市,他同时也提及欧洲低地国家及德国的小城市之间相互借用规模的情况,当然,他也承认,这样一种情形尚未得到研究,而只是直观的推断[12]。后面的讨论将会提到,阿隆索的合理推断得到验证,并且邻近大城市这一约束条件也得到缓解,换言之,借用规模不再依赖于地理邻近。这使得借用规模可以适用多种类型的小城镇。后文将会讨论三种类型小城镇的借用规模策略。

其次,借用规模的内涵与小城镇规模的讨论主题相契合。梅耶斯与伯格(Meijers &Burger)指出,借用规模应包含功能与绩效两个维度,其中功能涉及公共服务设施,而绩效涉及经济表现。当然,二者存在紧密的联系。丰富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对经济绩效有推动作用,而经济绩效的提升又为公共服务的投资与运营提供经济支持。当二者同时发生,借用规模效应就凸现出来了。[18]在他们之前,菲尔普斯曾指出,借用规模应包含产业规模、市场多样性两个要素,是扩大已有产业的规模还是增加产业类型成为两个要素的区别[17]。菲尔普斯的研究其实可以视为对绩效维度的细分。可以这样总结:借用规模包含功能与绩效两个维度,而绩效又可区分为产业规模与产业多样性两个要素。前文已有讨论,规模偏小之所以成为小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经济增长与公共服务两方面的考虑,而借用规模的两个维度正分别涉及经济增长与公共服务。因此,将借用规模概念引入到小城镇规模的议题当中,具有充分的合理性。

三、三种类型小城镇的借用规模

这里首先区分出三种类型的小城镇,并分别讨论它们的借用规模策略。第一,邻近大城市的小城镇,属于小借大,这也是借用规模的初始内涵;第二,小城镇之间相互借用,可以视为小城镇群中的借用规模;第三,既不邻近大城市,也不在小城镇群中的小城镇,借助流动空间、通过城镇网络实施借用规模行为。当然,三种类型小城镇的借用规模策略具有互通性,尤其是,网络社会时代,借用规模也网络化了。每一种小城镇都有必要学会借助网络来借用规模。

(一)邻近大城市的小城镇

阿隆索以邻近大城市的小城市作为对象来阐述借用规模内涵,因而,这是一种基本的借用类型。阿隆索指出,这样的小城市由于借用规模而获得了发展机遇,因为它们利用了自身的优势与大城市的优势,同时又避免了双方的劣势[15]。大城市的优势在于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因而小城市可以借用,与此同时,大城市也存在自身的劣势,主要是指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房价高昂等城市病,而小城市的优势在于它通常不具有这些城市病,宜居性更强。阿隆索的论断也得到后续研究的验证[14][15]。国内学者也有这方面的发现[19]。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以邻近大城市作为类型特征,但邻近性本身并不是借用规模的充分条件。菲尔普斯指出,不同城市居民、企业之间的互动才是促使借用规模发生的机制以及表征[17],而梅耶斯与伯格也强调,借用规模并非距离或通达的产物,而源于真实的互动[18]。可以设想,如果小城镇没有主动的借用意识,而大城市又在邻近小城镇居民、企业使用其商业、娱乐和公用设施方面设置障碍,同时制造隔离的劳动力市场,那么,借用规模效应就无法显现,小城镇并不会因为邻近大城市而获得发展机遇。因而,借用规模源于城市之间的互动,体现的是规模效应的共享。

除了邻近性不一定带来借用规模效应,还必须考虑这种邻近性所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如果说借用规模体现的是“大树底下好乘凉”,那么,不要忘了还有“大树底下不长草”,因为大城市对周边小城镇的劳动力、消费的过分汲取也会损害这些城镇持续发展的基础[20]。有中国学者称这种情形为“空间剥夺”,并从经济要素的流动、制度因素和产业空间侵占三个方面做了分析[21]。与之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集聚阴影”,西方学者认为它源于竞争效应。与大城市相邻的小城市往往有多个,这些小城市在借用大城市规模方面存在竞争,同时,还可能面临着远方城市的竞争,那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小城市因此而发展受限,处于集聚阴影当中[22]。我们可以将空间剥夺与竞争效应一并纳入到集聚阴影的范畴当中,意指邻近大城市的小城镇并没有从这种地理区位中受益,反而面临发展困境。

总之,邻近大城市的小城镇具有借用规模的先天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集聚阴影的风险。

(二)相互邻近的小城镇

大城市毕竟数目有限,而与它们相邻的小城镇也同样是少数。对于那些地理上远离中心城市或大城市的小城镇来说,如果与若干小城镇相邻,且建立紧密的联系,则它们可以相互借用规模以实现规模效应。

阿隆索认为,欧洲一些地区如德国和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城市规模,单个看都比较小,但它们可以通过相互借用规模达到现代经济系统运转所需的有效规模要求。他也承认,这是一种直观的推断,尚未得到研究[12]。这一类型的实证研究起步较晚。学者们倾向于相信,一些关于低地国家城市网络的研究其实是对阿隆索直观推断的验证[16]。如前所述,借用规模源于城市之间真实的互动,而城市网络正是城市之间互动的表现和结果。

梅耶斯对城市之间的相互借用规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他的研究发现,地理邻近、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可以具备较大规模城市所具有的功能,比如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设施[23],而单个看,它们都不具备提供和运营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效应,同时他认为,这些城市之所以相互借用规模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互补性[24]。他后来的实证研究又发现,由规模相近的城市组成的多中心都市区域,城市之间确实存在相互借用规模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的经济绩效要优于同等规模的单中心都市区域或单个城市[25]。可见,相邻城市之间相互借用规模既可以提升这些城市的经济表现,同时也因为规模效应而能提供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设施。

多中心城市区域(Polycentric Urban Regions,PURs)是西方城市研究中的一个特定用语,在中文语境中可以对应城市群,在本文中则指向小城镇群。小城镇之间可以抱团,相互借用,避免各自规模偏小的不足。学者们发现,由于规模效应缺失,小城镇仅能提供低水平、低标准的公共服务设施,但与此同时,又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因为每个小城镇都在提供同样低水平的公共服务设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对策通常是撤并乡镇以扩大规模。[1][3]这样做其实是将外部问题内部化,因为撤并后的乡镇又有了外部,也就是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继续存在于撤并后的乡镇之间。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归根结底,要在城镇之间引入新的思维,借用规模是一个选项。事实上,正如有西方学者指出的,借用规模现在经常被视为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组织原则[26]。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小城镇群,作为协调小城镇群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此外,与前一种类型同理,地理上相邻并不是小城镇之间相互借用规模的充分条件。如果小城镇之间重复建设、同质发展,则不会有相互借用规模;如果小城镇之间的公共服务设施无法共享,相互排斥,则同样不会有相互借用规模。因而,仅仅地理上的相邻并不会自动导致相互借用规模的发生,它需要小城镇之间真实的互动。具体而言,这些小城镇之间应该是功能互补的、同时又设施共享的,从而发挥单个小城镇所不具有的规模效应。已经有学者注意到小城镇群的规划与发展问题,但关注度还远远不够[27]。

(三)地理孤立的小城镇

仍然存在大量的小城镇,它们不与大城市相邻,同时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与邻近小城镇形成相互借用规模关系,那么,它们有没有机会实施借用规模行为,以获得发展机会?在信息社会或网络社会的当今时代,答案是:完全可以。在网络社会时代,由于流动空间的出现,地理邻近对于社会互动的约束减弱[28]。这意味着,城市可以借助信息与通信技术与远处的城市展开互动,在流动空间中实施借用规模行为。

黑塞(Hesse)关于“飞地空间”的研究可以说明这个问题。飞地是伴随着全球化而出现的新现象,一些小城市既不与大城市相邻、也不处于城市群当中,但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表现优异,甚至具有全球影响力。黑塞基于卢森堡的个案分析指出,飞地空间的成功可以用借用规模来解释,因为在当前的时代条件下,借用规模不再依赖于城市之间的地理邻近,而是建立在嵌入城市区域内部网络或城市之间网络之上。[26]此外,梅耶斯与伯格的研究则指出,相比没有城市相邻的小城市,那些有城市相邻的小城市的借用规模行为也只是稍微有点显著[18]。究其原因,城市是通过嵌入区域、国家和国际多个层面的网络实施借用规模行为的[22],因而网络通达性成为一个城市借用规模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换言之,具备良好网络通达性的城市有能力在区域、国家和国际多个层面实施借用规模行为[20]。因而,借用规模应被视为一种网络现象[18]。

在这个意义上,这些地理孤立的小城镇同样可以借助网络借用远方大城市的规模效应,也可与不相邻的小城镇相互借用,比如说,借助网络加入到一个相互借用规模的小城镇群的网络结构当中。可见,借用规模的网络化是网络时代给予这些地理上孤立无援的小城镇的发展机会。在网络时代,商品生产环节与过程越来越弹性和分散,这些地理孤立的小城镇可以加入到商品生产链当中,而服务外包等形式也给予小城镇以发展服务业的机会。这是经济增长方面的机遇。生产与就业在小城镇,但需求则超越了本地市场,小城镇的规模与小城镇的市场空间不再是对应关系。而在公共服务方面,小城镇可以通过远程提供与本地提供相结合的方式将高水准的公共服务引入小城镇,同时,小城镇也可以借助网络为小城镇之外的居民和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因而,这些小城镇要做的是借助网络来克服自身的地理或区位劣势,同时获得发展的优势。

当然,如果这些小城镇不主动把握网络社会带来的机遇,则借用规模不会自动发生,发展机遇也不会自动出现。

以上讨论了三种类型小城镇的借用规模策略。当然,类型之间的策略可以兼容,比如邻近大城市的小城镇既可以借用邻近大城市的规模,同时也可与周围的小城镇相互借用,并且通过网络与远处的城市互动,实施借用规模行为。这也同样适用于那些地理上孤立的小城镇。它们可以借助网络与远方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互动,实施借用规模行为。事实上,由于网络社会的来临,流动空间的出现,所有的小城镇都应学会借助网络来借用规模,这是一种通用的借用策略。当然,我们也讨论了小城镇面临的一些风险。虽然邻近大城市,却处于集聚阴影当中,虽然周围有小城镇相邻,但因为同质竞争而发展受困,而那些地理上孤立的小城镇依然处于经济凋零、人口外迁的困境当中。究其原因在于,借用规模源于真实的互动,它不会自动降临。

四、总结与讨论

正如阿隆索所言,在考察一个城市的规模和增长议题时,有必要将它的邻居考虑在内,因为它们会相互影响,于是有了借用规模[12]。在网络社会的21世纪,“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正在成为现实。一个城市的邻居不仅包括地理上的邻居,也包括它的网络邻居。与之相应,借用规模也网络化了。如前所述,一个城市的借用规模能力取决于它在城市网络中的位置,或者网络通达性。本文尝试将借用规模引入小城镇规模议题当中,为应对小城镇规模偏小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前文讨论了借用规模研究的基本情况、引入的合理性以及三种类型小城镇的借用规模策略。这里再做总结和讨论。

(一)用关系视角看待小城镇规模

在小城镇规模偏小的问题上,目前的研究多采用了一种孤立的视角,具体而言,小城镇被视为一个个单独的点,将其与周围或远方的城镇割裂开来,以小城镇自身的人口尤其是镇区人口为边界,孤立地讨论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而在应对策略上,则以扩大各个小城镇规模为出发点,比如撤并乡镇,采取了同样的孤立视角。

但没有一个小城镇是一座孤岛,借用规模将关系视角带入小城镇规模的议题当中。正如阿隆索所言,要考察的不是孤立的城镇规模,而是相互作用的城镇规模[12]。通过与其他城镇的互动实施借用规模行为,小城镇获得经济增长的要素和动力、同时改善自身的公共服务提供。借用行为总是存在于多个主体之间,因而借用规模也源于城镇之间真实的互动,这种关系视角是对孤立视角的超越。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断定一个小城镇由于规模偏小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公共服务不足,那么,我们要问的是,它是否缺少借用规模的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小城镇的规模扩张有限度,且总会存在规模偏小的小城镇。因而,解决小城镇规模偏小问题不能总以扩张规模为出发点,而应从小城镇自身出发寻求解决思路。借用规模就是这样一个思路。

总的来讲,借用规模概念尊重或接纳小城镇规模偏小的现实,但不以直接扩大规模为出发点,而是引入关系视角,通过借用的形式实现小城镇的经济增长、公共服务的完善和提升。如果小城镇经济增长、公共服务得以完善和提升,则势必会集聚更多人口,扩大城镇规模。因而,借用规模策略既可以应对小城镇发展所面临的眼前问题,同时又具有远期效应。在网络时代,那些不能充分发挥借用规模效应的小城镇,无论是邻近大城市还是与其他小城镇相邻,都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面临淘汰的命运。这也再次提醒我们,不宜再用孤立的视角来看待小城镇的规模问题。

(二)借用规模与小城镇群

借用规模还要求我们站在区域的层面来考量小城镇的规模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区域首先表现为小城镇群。根据前文的讨论,在建设与发展小城镇群的问题上,有必要引入借用规模的思路,因为通过相互借用规模,可以避免小城镇之间重复建设、同质竞争,同时获取单个小城镇所不具备的规模效应。与此同时,通过相互借用规模,可以营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与互惠关系,有利于小城镇群内部的协调发展。

当然,正如前文反复讨论过的,借用规模源于真实的互动。因而,如果只是要求各个小城镇发展不同的产业,比如一镇一业、一镇一品,这样确实避免了同质竞争,但如果这些不同小城镇的产业与产品没有上下游的产业链关系,没有生产与销售环节的协作关系,则它们仍然是在孤立发展,从而无法获得相互借用规模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因此,如何将借用规模的思路与策略运用于小城镇群建设,使它们真正建立起合作与互惠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究。

(三)借用规模与区域发展不平衡

借用规模策略还有助于应对小城镇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事实上,小城镇规模偏小问题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有着内在的联系。小城镇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之间、靠近中心城市与远离中心城市之间。东部沿海、靠近中心城市的小城镇通常经济实力较强、集聚人口能力较强,因而城镇规模较大,而中西部内陆、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往往经济实力较弱、集聚人口的能力也较弱,相应的,城镇规模也较小。目前备受关注的“镇改市”或“镇级市”的政策试点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也是东部沿海小城镇较高发展水平的突出表现。

因而,小城镇规模偏小问题并不适用所有小城镇,它主要是针对中西部内陆或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而言的。在无法改变地理区位的前提下,这些小城镇如何获得发展机遇?借用规模可以提供支持。这些小城镇可以借助城镇网络实施借用规模行为,获取发展的要素与动力,提升自身的公共服务水平。这些小城镇发展起来了,将有助于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态势。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小城镇规模的议题上尝试引入借用规模的思路与策略,并不意味着它与现有方案是冲突和对立的。事实上,它完全可以与撤并乡镇、就地就近城镇化的方案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小城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祥智.当前农村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J].管理世界,2000(6):156-164.

[2]石忆邵.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J].经济地理,2013(7):47-52.

[3]俞燕山.我国小城镇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J].改革,2000(1):100-106.

[4]于立,彭建东.中国小城镇发展和管理中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探讨[J].国际城市规划,2014(1):62-67.

[5]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小城镇建设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1999(6): 37-41.

[6]朱建芬,汪先良,等.择优培育小城镇的探索——江苏省重点中心镇发展调研报告[J].小城镇建设, 2013(12):4-7.

[7]姜长云,蓝海涛.当前小城镇发展的状况、问题与对策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3(1):45-52.

[8]罗小龙,张京祥,等.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发展及其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0(5):26-27, 40.

[9] 鲁静芳,左停.乡镇撤并的城镇化效应的实证研究——以苏北地区的城镇化改革[J].城市发展研究, 2006(6):52-57.

[10]李强,张莹,等.就地城镇化模式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1):52-60.

[11]刘玉亭,姚龙,刘欢芳.小城镇人口集聚的比较研究及其合理规模浅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3(5): 14-22, 35.

[12] Alonso W.Urban Zero Population Growth [J].Daedalus, 1973(4):191-206.

[13]Hepworth M.Telecommunications and the Future of London [J].Policy Studies, 1992(2):31-45.

[14] Phelps N.On the Edge of Something Big: Edge-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roydon, South London [J].The Town Planning Review, 1998 (4):441-465.

[15] Phelps N, Fallon R, Williams C.Small Firms, Borrowed Size and the Urban-Rural Shift [J].Regional Studies, 2001, 35(7):613-624

[16] Phelps N., Ozawa T.Contrasts in Agglomeration: Proto-Industrial, Industrial and post-Industrial Forms Compared [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3 (5):583-604.

[17] Phelps N.Clusters, Dispersion and the Spaces in Between: For an Economic Geography of the Banal [J].Urban studies, 2004, (5/6):971-989.

[18] Meijers E., Burger M.Stretching the Concept of ‘Borrowed Size’ [J].Urban Studies, first published on August 10, 2015:1-23.

[19]王战和,许玲.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27-230.

[20]Burger M., Meijers E., et al.Borrowed Size, Agglomeration Shadows and Cultural Amenities in North-West Europe[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5(6): 1090-1109.

[21]王昱,丁四保,等.“空间剥夺”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以吉林省中部地区为例[J].人文地理, 2007(5):60-65.

[22]Meijers E., Burger M., et al.Borrowing Size in Networks of Cities: City Size, Network Connectivity and Metropolitan Functions in Europe [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16(1):181-198.

[23]Meijers E..Summing Small Cities Does Not Make a Large City: Polycentric Urban Regions and the Provision of Cultural, Leisure and Sports Amenities [J].Urban Studies, 2008(11):2323-2342.

[24] Meijers E..Clones or Complements? The Division of Labour between the Main Cities of the Randstad, the Flemish Diamond and the RheinRuhr Area [J].Regional Studies, 2007 (7):889-900.

[25]Meijers E.Metropolitan Labor Productivity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 Comparison of U.S.Monocentric and Polycentric Metropolitan Areas[C]//J.Klaesson, B.Johansson, et al.Metropolitan Regions:Knowledge Infrastructures of the Global Economy.London: Springer, 2013:141-166.

[26] Hesse M.On Borrowed Size, Flawed Urbanisation and Emerging Enclave Spaces: The exceptional Urbanism of Luxembourg, Luxembourg [J].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2016 (4):612-627.

[27] 龚松青,厉华笑.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群发展初探——浙江省小城镇群规划示例[J].城市规划,2002 (4):32-37.

[28] Castells M.Grassrooting the Space of Flows [J].Urban Geography, 1999 (4):294-302.

(责任编辑:卢小文)

Small Town and Borrowed Size

Wang Fei

Small-scale has been regarded as a significant constra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The existing plans, including township merging and in-situ urbanization, whose starting point is expanding size directly, have their limitations.Thus, the conception of borrowed size was introduced as a complementary plan to tackle the problem.Borrowed size is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ities and towns, and then the transfer and share of size effect, which small town is lacking.By reviewing available literatures, three types of small towns and their strategies for borrowing size were summed up.The first type is the small town near the bigger city, who can borrow size from the bigger city.The second type is a cluster of small towns in proximity to each other, who can borrow size from one another.The third type is geographically isolated small towns borrowing size by virtue of city network.Actually, with 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 and space of flows, borrowed size became networked.All types of small towns must learn how to borrow size by network,which is a necessary and universal skill.In all, the conception of borrowed size embodies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instead of a isolated one about the size issue of small towns, and guides us to view and cope with the small-scale problem of small towns on the regional and network levels.

small town; borrowed size; size effect; city network

F299.21

10.3969/j.issn.1674-7178.2016.06.003

王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后,主要从事互联网与小城镇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阿隆索大城市小城镇
一、二线大城市石材市场正在加速萎缩
大城市里的小象
北边
阿隆索暂别F1转换跑道,重新开始?
再见,阿隆索
阿隆索告别F1?或为王者归来
阿隆索退役后想当教练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小城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