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农业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6-03-28师洪文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农业生产者生态效益恩格斯

师洪文(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恩格斯农业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师洪文
(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在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借鉴早在19世纪就产生的恩格斯农业生态思想。恩格斯农业生态思想为解决我国的农业生态问题提供了三个方面的指导:一是转变农业现有的生产方式,使三大效益可以和谐相处;二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赢的局面;三是发展适度规模的经营方式,充分发挥农业生态效益。

恩格斯;农业生态思想;当代价值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发展目标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与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整个中华民族都在为了实现这两个伟大目标而奋斗。但是,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遭受破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地位在历史上一直非常重要。当前,中国拥有的人口数量超过世界人口20%还多,解决巨大人口的生存问题,农业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由此引发了许多农业生态问题。恩格斯早在19世纪就阐述了科学的农业生态思想,研究、分析、探讨恩格斯的农业生态思想,能够为解决我国农业生态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使用的方法及方式。农业生产方式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人们怎样有效地组织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方式是在各种农业生产方法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农业生产方式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人类所需。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一方面使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才可以持久、健康的发展。

(一)实现三大效益和谐相处的理论性

人类在从事生产活动中会出现三大效益,分别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三大效益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思考的问题。其实关于如何协调这三大效益的科学理论早就产生了。“利益层级服从原理:当人类在从事生产活动中不能使三大利益和谐相处时,必须坚持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服从生态效益。这样一级服从一级的关系,不能任意颠倒”。[1]以这个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社会效益放在第二位,经济效益放在最后,而不是把三者放在一个相互对立的空间里。从长远发展来看,保持良好的生态效益才会进一步推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长。只有充分地保护好农业生态效益,才能够使经济效益提高,进一步保证社会效益的实现。如果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去破坏生态效益,那么人类只会得到短暂的发展,社会效益也会随之遭到破坏。我国的农业生态问题正是由于人们没有协调好三大效益的发展关系造成的。因此,我国需在农业生产领域大力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中使三大效益得到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严厉杜绝以往那种只一味地追求短暂的经济效益,而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行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遭到严重的破坏,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长期公平的社会效益。另外,农业的生产方式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加入更多的生态元素,这样才可以保持甚至提高土壤的质量。抛弃过去那种工业化、过度依赖化学元素的生产方式,建立生态农产品加工的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服务业,这样就可以增加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使他们主动地去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出更加高效的途径。

(二)实现三大效益和谐相处的现实性

农民通过使用化肥、农药来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农业生态环境却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遭到了严重破坏,农产品的质量也随之下降。现在,我国农村中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很少了,随着农民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许多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被实施。秸秆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在农作物收割完成后,顺便将秸秆焚烧可以节省劳动力,但却造成了秸秆资源的浪费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多功能农业收割机的使用在收割农作物的同时将秸秆进行粉碎并播撒到土壤中去,实现了秸秆还田。秸秆在土壤中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反应最终转化为土壤所需的养分,这样就可以弥补土壤肥力的流失,也为来年新一轮农作物的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有的农业生产者因为成本问题不去使用这些先进的机械设备,他们还可以将这些农业副产品出售给秸秆回收中心。秸秆回收中心对于秸秆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秸秆加工成牲畜饲料进行二次出售,另一种是通过先进的技术将粉碎后的秸秆压缩成“燃料砖”,然后送到钢铁厂或者生物发电厂当燃料使用。这样不仅保护了农业生态效益,而且使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这个事实可以证明,农民形成正确的生态效益意识将会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要达到这种效果甚至是更好的效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国家应该为农民创造更加科学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宣传保护生态效益的重要性。农民也要积极学习各种保护农业生态效益的方法。生态效益的改善能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者因此会去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态效益,这样就可形成一个良性、上升的循环系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核心还是农业生产者思想的转变。国家要对农业生产者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观念从经济效益至上转变为生态效益至上,在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能够和谐共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农民”。

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恩格斯早已注意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城市化以及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工业、农业这三者之间也出现了矛盾。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给农业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也制约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往更高水平发展,形成了三者对立的局面。

(一)城市化、工业化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个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土地,但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耕地资源正在逐渐减少。城市化的发展必然是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这就要求必须去征收更多的土地资源,城市周围的农村耕地成了首选目标。为了发展,城市占用了大量优质土地资源用于建设基础设施或发展工业。土地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可逆转性,这些土地被用作商业发展以后,想要再次回归于农业生产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导致优质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农业耕地资源的减少必然会造成粮食产量的下降,粮食供给受到了挑战。为了保持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保证人口的粮食供给,农业生产者就必然加大对耕地的使用强度或者开发大量的荒地。这样高强度的生产方式和开发大量的荒地就会导致耕地肥力的下降,水土流失,耕地资源的质量大打折扣。另外,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一些农业生产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放弃了农业生产,去城市谋生,部分耕地因此荒芜,这就使原本非常短缺的耕地资源雪上加霜。此外,水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所必备的条件,工业生产完成后排放的污水如果处理不当会污染土壤,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巨大的危害,并因此危及人类的健康。正如恩格斯所描述的:“工厂的脏水和废弃物统统汇集在艾尔克河里,此外,这条小河还要接纳附近污水沟和厕所里的东西。”[2]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三者之间不能够和谐相处,始终处于对立状态。恩格斯曾指出:“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3]

(二)统筹城乡发展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2013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国家明确提出了要保障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坚守18亿亩的耕地红线。国家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文件下发给各级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再进行乡镇一级的传达,乡镇一级的行政机关再向广大农业生产者传达国家的文件精神。在这个自上而下的传达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层面所追求的目标有所差异,导致执行的力度也有所不同。国家制定18亿亩的耕地红线是站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为了保护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保障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以及我国的粮食安全,国家一直在坚决贯彻保护耕地资源的政策。地方政府更加关注的是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为了城市能够更好地发展,地方政府很难绝对严格地执行耕地保护政策。由于没有强有力的监督体系,城市为了更好地发展又需求大量的土地,这就导致地方政府在执行国家政策过程中常常处于矛盾之中。农业生产者是保护耕地最直接的执行者,在耕地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理论上来讲,农业生产者是耕地的直接受益者,他们保护耕地的意识应该是最坚决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农业生产者对国家保护耕地的措施并不是非常了解,而且态度也不积极,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农业生产者在面对城市化以及工业化占用耕地时,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衡量利弊,绝大部分会因为种植业收益较低而转让手中的耕地资源以获取短期的高额收益。恩格斯曾这样说:“一块土地,用来种粮食可能很肥沃,但是市场价格可以驱使耕者把它改成人工牧场因而变得不肥沃。”[4]基于此,国家应该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的发展,使地方政府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发展。对于农业生产者来说,国家应该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的生态效益,使农业生产者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三、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转变。现代农业包含的两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即农业的生态化发展和农业的高科技发展。这两个特点相互影响、相互统一。为了能够高效地实现农业的转变,农业的生态化与农业的科技化两者必须有效结合,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方式要向适度规模化方向发展。

(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性

恩格斯在19世纪时就预测,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东方国家,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农业会出现土地规模化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可以使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更加适合开展机械化耕作,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以及经济收益。恩格斯认为,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联合体统一生产起到关键作用,并强调了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社会组织(适度经营组织)的重要性。恩格斯在《论权威》中写到:“联合活动,互相依赖的工作过程的复杂化,正在取代个人的独立活动。但是,联合活动就是组织起来,而没有权威能组织起来吗?”[5]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个家庭各自经营自己的土地。随着农业现代化、科技化的不断发展,这种分散式经营方式的缺点已经显现出来。我国应该在保持农村基本土地制度不改变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不是使农业生产者失去土地,而是在他们自愿的原则下,以土地为纽带实现联合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组就是这种经营方式的产物。但是,如何保护农业生态效益成为这些组织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政府应该组织一些专家小组对这些组织进行专业培训,使这些组织的经营者树立科学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带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性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包产到户,充分调动了每一位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而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则要求农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如此才能促进农业更进一步的发展。1985年,我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这份文件中鼓励人们建立“股份制合作”的经营方式。随后党中央又颁布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提倡有能力的农业生产者集中耕地,从事种植业,发展适度规模的经营方式。这两个文件标志着我国实行农村土地流转的开始。2001年,国家在《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中,对以前的土地流转的情况作了详细的总结,更加完整地阐述了农村的土地流转政策。2008年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指出在保持现有土地制度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实施土地流转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经营方式。今天,我国农村的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许多地方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家和农业生产组织还需要继续努力,尽可能少地向农业生态系统输入外来物质,以农业生态内部的自我循环实现自我发展。通过这种适度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使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1] 桂慕文.人类社会协同——对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35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31.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88.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41.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Engels'sAgricultural Ecological Thought

SHI Hong-wen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llege of Marxism,Mianyang 621010,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which leads to the serious destru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olve a series of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ecology in China,we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the idea of Engels's agricultural ecology,which was produced as early as nineteenth century.Engels's thought on agricultural ecology provides three aspects of the guidanc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ecology in China.The first is to change the existing mode of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e,so that the three major benefits can be harmonious;the second is to co-ordina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to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the third is the development of appropriate scale of operation,give full play to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benefits.

Engels;agricultural ecological thought;contemporary value

[责任编辑:耿传辉]

F091.91;A811

A

2016-06-29

1671-6671(2016)04-0074-05

师洪文(1991-),男,山西晋中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农业生产者生态效益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俄罗斯农业生产者收益或因出口关税损失10%~15%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改善园林土壤质量有效提升园林绿化生态效益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农业生产者农药施用行为选择与农产品安全
农业生产者补贴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
大兴安岭年创生态效益160亿元
恩格斯服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