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伊犁河谷温室双孢菇栽培技术规程

2016-03-27顾向红焦子伟吴海彬

蔬菜 2016年1期
关键词:麦秸培养料出菇

陈 蓉,顾向红,焦子伟,吴海彬

(1.伊犁州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新疆 伊犁 835000;2.伊犁师范学院,新疆 伊犁 835000;3.察布查尔县良繁场安班巴格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新疆 察布查尔 835300)

食用菌产业在伊犁河谷地区已成为一项绿色、高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它具有无污染、无公害、投入低、产出高、营养丰富的优点,是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把废弃的秸秆、稻草、牛粪等转化为人们青睐的蘑菇,可起到变废为宝的效果,对转变种植户经营模式,生产市场紧俏农产品,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栽培试验和生产示范,制定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可为伊犁河谷双孢菇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农民科学种植。

1 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绿色食品——温室双孢菇的术语与定义、田间管理、采收、废弃物处理、包装与贮运。本规程适用于伊犁河谷绿色食品设施农业的A级双孢菇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有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NY/T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749 绿色食品食用菌。

NY/T658 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

NY/T1056 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日光温室:由采光和保温维护结构组成,以塑料薄膜为透明覆盖材料,在寒冷季节主要依靠获取和蓄积太阳辐射能或人工增温进行蔬菜生产的单栋温室。

4 田间管理

4.1 产地环境

环境质量符合NY/T391的要求。

4.2 茬口安排

一般8月上旬到8月中旬堆制培养料,9月上旬至9月中旬播种。9月下旬至10月初覆土,10月下旬至12月底进行秋冬季出菇管理,翌年1月初至2月底进行越冬管理,3月初至4月底进行春季出菇管理。

4.3 菇床准备

棚内地面下挖40~50 cm,不宜过深。棚内要做菇床,进行多层栽培,一般床宽1 m,走道50 cm,上层与下层之间的间距50~60 cm为宜。

4.4 菌种选择

品种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AS2196。

4.5 培养料的选择与配方

栽培双孢菇主要是粪草培养料,如麦秸、稻草和鸡粪或牛马粪。常用配方如下:

(1)麦秸2 000 kg,干鸡粪500 kg,尿素5 kg,麸皮50 kg,石膏25 kg,过磷酸钙10 kg,碳酸钙25 kg,石灰50 kg,酵菌素8~10 kg。

(2)稻草1 000 kg,牛粪1 000 kg,饼肥40~50 kg,尿素7 kg,硫酸铵14 kg,过磷酸钙30 kg,碳酸钙30 kg。

4.6 堆制发酵

4.6.1 堆制场地

应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靠近水源且离菇棚较近的地方,地面要紧实,清扫干净。场地四周开好排水沟,四面挖积水坑,以免料内流出的水分流失。

4.6.2 培养料处理

麦秸或稻草铡成15~20 cm小段,碾压破碎后平摊于地面,向麦秸或稻草上均匀喷水,以湿透为宜,即含水量60%左右,一般用手绞拧麦秸或稻草,能见水渗出为度。将畜粪粉碎过筛,加入清水拌匀,使其含水量在50%~55%,达到手握成团,落地能散的程度。如果使用酵菌素,须将其和麸皮混合均匀备用。

4.6.3 培养料堆制

先覆一层麦秸或稻草,厚度30 cm,宽1.8~2 m,长度视场地而定,但一般不超过10 m。然后往麦秸或稻草上铺1层粪,以盖没草层为度,再施上1层酵菌素和麸皮。这样1层麦秸或稻草1层粪,1层酵菌素和麸皮,按次序往上堆叠,直至料高1.5 m左右。饼肥和尿素一般在堆料中间3~6层加入,上下两头不加。料堆四边应垂直整齐,堆料顶部做成弧形,覆盖草帘,下雨时盖薄膜。

4.6.4 发酵与翻堆

一般堆料后3~4 d料温开始上升,6~7 d料温升到70~80 ℃后下降,此时进行第1次翻堆,将堆料的上下、内外各调换位置,将麦秸或稻草和粪混合拌匀。第1次翻堆后5~6 d,料温升至75 ℃并开始下降时进行第2次翻堆,分层撒入石灰粉,使料的pH在7.5~8,将粪草抖松。第2次翻堆后4~5 d料温升到65~70 ℃时进行第3次翻堆,如果料温超过75℃,应提前翻堆。第3次翻堆后3~5 d进行第4次翻堆,此次翻堆应把麦秸或稻草和粪混合均匀,3 d后进菇棚。如果配方中无酵菌素,发酵时间将延长。

4.7 菇棚消毒

铺料后,将接种用的全部工具放在棚内,密闭菇棚进行消毒,可用甲醛或硫磺粉进行熏蒸24 h,然后打开通风口通风换气。

4.8 播种

料温下降到28 ℃以下即可播种。播种前检查培养料的温度、pH,如不适宜应调整。播种有穴播、条播和撒播3种形式,以穴播较多。在培养料面上用手挖3~5 cm深的洞穴,穴距8~10 cm,每个穴内放少量菌种,稍露出料面。也可采用穴播与撒播相结合的方式,即用菌种量的一半穴播,剩下的菌种均匀撒在料面上,轻轻拍压。

4.9 播种后的管理

播种后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3~25 ℃,空气湿度保持在75%左右,播种后3 d内以保湿为主,紧闭菇棚,少通风。3 d后随着菌丝生长,逐渐加大菇棚通风量,促进菌丝尽快在培养料内定植,7~10 d菌丝就可长满料面,此时应加强通风,保持较低的空气湿度,使料面变干,促使菌丝向料内生长。

4.1 0 覆土

一般播种后18~20 d,当菌丝长至料厚的2/3或基本接近料底时就可覆土。

4.1 0.1 覆土的选择及土粒的制作

选择吸水、保水性能好的壤土,pH 7~7.5。覆土不宜选用耕作层的肥沃壤土,最好用30 cm以下的深层土。覆土粒分粗细两种,粗土粒一般直径1.5~2 cm,细土粒0.5~1 cm。土粒暴晒1~2 d,用塑料膜覆盖,甲醛熏蒸备用。

4.1 0.2 覆土方法

覆土时先将土粒喷水至半湿(含水量18%~20%),将粗土粒均匀覆在料面上,厚2.5~3 cm,用木板轻轻拍平,喷水调湿,喷水时要少量多次,每天喷4~6次,连喷3~4 d,最后使土粒含水量达60%~65%。覆粗土粒后7~8 d,当菌丝爬出土粒时再覆1 cm厚的细土,填平所有的小空隙,使覆土层厚度为3.5~4 cm,覆细土后立即喷水调湿,调至与粗土粒水分相同或略少偏干为宜。

4.1 1 覆土后的管理

覆土后棚内控制温度和保持湿度,使菌丝向土层内生长,正常情况下覆土后18~20 d即可出菇。此期间应精心管理,创造适宜的条件,促进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

(1)喷结菇水:覆细土后菌丝定位在粗细土中间,将温度降到18 ℃左右,先进行大通风1~2 d,抑制菌丝生长,促使菌丝开始扭结。此时应及时喷结菇水,一般每平方米喷洒2 500 mL左右,分2次喷完,水湿到粗土层上部,喷水后要大通风2 d。

(2)喷出菇水:待土层内幼蕾普遍长到绿豆或黄豆大小时,即可喷出菇水。每平方米用水2 500 mL,分3~6次喷入,之后逐渐减少通风量,棚内湿度保持在85%~90%,使子实体正常生长。

4.1 2 秋菇管理

出菇期加强水分管理,注意勤喷、少喷。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随着气温下降和床面出菇减少,喷水量要相应减少。秋菇前期气温高,出菇多,应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棚温,防止出现通风死角。每茬菇采收后应及时整理床面,剔除床面上的老根和死菇,立即补覆湿润的细土,然后喷水。如果土层菌丝出现板结现象,应及时用铁钎戳松土层,使板结的菌丝断裂,促使转潮出菇。

4.1 3 冬季管理

当气温降到5 ℃以下时,双孢菇停止生长,进入冬季管理。秋菇结束后,床面应进行1次戳捣,保持料和土层“半干半湿”的状态,棚温保持在3~4 ℃,并给予适当通风。

4.1 4 春菇管理

当棚内温度稳定在6 ℃以上时,喷发菌水,一般每平方米喷水2 000 mL,在2 d内喷入,一般当气温稳定在10 ℃以上后,调节土表水分,每平方米喷洒3 000 mL水,采取轻喷、勤喷方式。

5 采收

5.1 产品质量标准

按NY/T749执行。

5.2 采收

生长旺期,每天采收2次,即早晨和下午各1次。采收时,用手捏住菇盖轻轻旋转采下,勿伤害周围小菇,应采大留小。

6 废弃物处理

对每次清除的病菇或废料,应移出室外,或统一处理、或就地深埋。

7 包装

应符合NY/T658的要求。

8 贮运

应符合NY/T1056的要求。

猜你喜欢

麦秸培养料出菇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草菇出菇为何怪
不同含水量培养料栽培银耳期间料理化性状分析及对银耳质量影响初探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踩麦秸
袋料香菇阴雨季节出菇管理技术要点
麦秸垛里藏温情
麦秸
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