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韵味 释内涵 识价值——谈中学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价值追求

2016-03-26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克玲

成才 2016年2期
关键词:俞伯牙民族民间韵味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克玲



品韵味释内涵识价值——谈中学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价值追求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克玲

在现今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民族文化教育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也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教育部在2011年修订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理念,并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依据此要求,在修订后的初中音乐教材的三十个单元中,专门设置了十个单元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如《天山之音》、《小调集萃》、《国乐飘香》等,在整个教材中所占比例达三分之一。在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占总课时的56%。可以看出,我国教育部门对本民族音乐教育的高度重视。

由于长久以来,众人忽视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与研究,很多教师对诸如京戏、曲艺等体裁的音乐感到陌生,也间接影响了学生的兴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便成为目前中学音乐教研的一大问题。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不禁要思考,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让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得以传承。经过探索,我认为可以从“品韵味”、“释内涵”、“识价值”三个方面来实施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

一、品韵味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从艺术风格上,讲究对音乐旋律韵味的处理,强调形散神不散。因此,我们要真正认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则需从“品其韵味”开始。而对其“韵味”的品评与把握,要求我们加深对音乐“意境”的体验和“风格”的感知。

(一)音乐的意境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审美方式不同,它讲究对音乐“意境”的追求。意境美是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重要范畴,常表现出在音乐中包含着音响之外的内涵,都有喻意鲜明的主题,充满感情的流露,使人产生某种联想与想象。如《雨打芭蕉》、《彩云追月》、《十八相送》等,从曲名就可以判断出所要表达的内容或情绪情感。在古曲《夕阳箫鼓》中,它借用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春江花月夜》为题。乐曲的十段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等宛如一幅幅技法精细、色彩柔和的工笔山水画卷,把江南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美景,一幕幕展现在人的面前,给人以艺术享受。在第五届全国优质课赛课中,某教师就运用“画面联想”法来让学生感受乐曲意境。通过聆听来选择与情境相符的标题、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表现的情境、用画笔画出你所“看”到的景象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听”中去捕捉音乐,“看”中去想象音乐,从而身临其境地进入音乐的“情景”中,体验那远远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中国传统音乐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有的追求恬淡闲适、华美壮丽、静谧闲静,也有的趋向于表现虚无。因此,我们应重视对乐曲意境的体验。在音乐音响中感受中国民族音乐对美的表达方式,懂得欣赏、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意境”美。

(二)音乐的风格

我们中华民族因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语言复杂,造成音乐的风格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在民族民间音乐五大类体裁中,均体现“南柔北刚”的主要特征。如《牧歌》、《献上最洁白的哈达》,有着北方粗犷豪放特征的音调;如《无锡景》、《杵歌》等有着细腻婉约的南方风格音调。此外,还有西北、东北、东南、西南、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新疆、西藏、内蒙古几个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特征或体裁种类。例如,广东音乐、苏州弹词、青海花儿、蒙古族长调、江南丝竹、藏族弦子、安徽黄梅戏等,丰富多彩,风格迥异。因此,对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的感知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传统音乐的艺术要素中,最富有特点的是音乐的旋律和地方语言,两者的个性特征,及其富有地方特色的结合,会给人以不同的听觉感受。例如,七年级十四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中,江苏民歌《无锡景》是一首流传广泛的民间小调。它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江南清新委婉的音乐风格。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以“线”形为主的音乐思维,可以说是以“旋律”为主。在此首歌曲中,旋律采用“盘旋式”的进行,使之有“曲折婉转”的音乐特点。并使用“上波音”和“前倚音”等装饰音,使歌曲更具有深度和韵味。旋律配上软、糯、甜、媚的吴方言,更体现了温柔、含蓄、缠绵的音乐特质。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可先把腔唱对,把腔润好,再把方言说地道。如“念唱词”环节中,老师把字的“头、腹、尾”三部分用音节标出来,并带领学生逐字拼读,以求让学生在念字的基础上,能把腔唱对、唱准,达到“字正腔圆”。再在旋律学唱中,充分体验江南音乐的婉转曲折。通过分析与实践,学生能在语言音调与旋律音调的结合中,感受江南女子的温婉柔美和江南歌曲婉转细腻的音乐风格。

我们在很多民族音乐中,充分感受到音乐与地方文化的结合,体验其别具一格的典型特征。通过对作品意境的体验,风格的感知,深入到音乐的本体,我们就能体会民族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韵味了。

二、释内涵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道德、文化和追求。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中,琴居四艺之首。而古琴音乐追求的是超尘脱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清、幽、淡、远”的文化内涵。“高山流水遇知音”家喻户晓,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无论俞伯牙想弹什么,钟子期一定能心领神会。俞伯牙游览泰山时遇到暴雨,只好在悬崖下避雨。俞伯牙感到心悲,以抚琴来渲泄自己的情绪。琴声最初表现久而不停的雨声,后来是山崩的巨响。每奏一曲,钟子期都能说出伯牙的心声,令俞伯牙感叹不已。后钟子期因病而逝,俞伯牙悲痛万分,于是俞伯牙破琴折弦,终生不再抚琴。成语“高山流水”、“伯牙绝琴”、“伯牙之叹”等都出于这个典故。后世有“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最难求”的感叹。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中古曲《广陵散》。其旋律激昂、慷慨,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聆听并体验乐曲的情绪表现,充分的听觉与诠释音乐的深刻内涵,则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情感诉求是中国民族音乐个性的需要,凡音乐声都由心灵迸发出来。中国民族音乐优美的旋律与丰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受各国的喜爱。她正以博大胸怀与世界音乐共同发展。

三、识价值

我们培养学生分析、品味民族音乐的能力,最终目的是要让他们认识民族音乐的价值所在。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及相关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认识蕴含哲学、美学思想所体现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以期实现我们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价值追求。中国民族音乐蕴含的巨大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审美价值

民族音乐的审美价值,在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的差异,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形式都有所不同。我们要结合当地文化背景去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作品。如让学生认识到:陕北的民歌、河南的豫剧、蒙古族的长调,只有当你尊重它原本的音调、音色、咬字时,才会觉得够味。这就是当地人民对美的表现,是不可以随便改变的。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多若繁星,其音调或幽婉深邃、或韵味悠长,往往具有令人回肠荡气、销魂摄魄的音乐美。正因为民族音乐具有重情、重自娱、重意境的音乐审美特质和表现特征,才赢得了世界听众的欢迎。

(二)文化传承价值

中国民族音乐凝聚了中华数千年的文化精髓,是华夏子孙不应忘却的文化记忆。因此,在我国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音乐课程的价值,即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等。由此可见,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歌,品种繁多的民间歌舞、民族器乐、曲艺及戏曲种类,大都具有鲜明的音乐风格,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依认为:只有凝聚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歌曲越多地灌输到青年的心灵中去,就能越紧密地将他们与民族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极力引导学生认识、热爱祖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品其韵味、释其内涵、识其价值”,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本民族的音乐。

责任编辑郑占怡

猜你喜欢

俞伯牙民族民间韵味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向大自然学艺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高山流水
次仁罗布小说的民族民间立场
秋之韵味
秋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