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家常味十足的茶青年们
2016-03-26李婉玲
编辑话语
那些家常味十足的茶青年们
五月的最后一天,在采访陈七房大当家陈敏的一个小时前,受邀前往法国参加茶叶博览会的他被告知签证出现了某些问题,需要立即赶往上海。我随他前往火车站,利用有限时间抓紧采访。在出发的路上,叼着烟的大叔颇为严肃地问着陈敏的去向,朴素的邻居阿姨,笑嘻嘻地向他打招呼。
看得出,这个年轻人在村子里很受欢迎。这让我想起第一次约采访时,陈敏因周末要陪老婆孩子将采访推迟到了工作日时间。
采访西湖龙井核心产茶区的两个青年时,幸福感这三个字时常会涌现在我的心头。在大多数人认为80、90后生活得很混沌的情况下,一批茶青年们却在茶中找到了存在感和幸福感。
澳洲留学10年回来的胡璧如被卢正浩茶庄的工作人员们亲切地称呼为“阿如”,那些从外省过来帮工人员,她称之为“同事”。没有任何的等级观念,尽管他是卢正浩的外孙女,是企业的副总。5年时间,胡璧如将“卢正浩茶庄”打造成了年入5000万的茶叶电商龙头。在“触网”的过程中,她开始相信父亲那句“不以赚钱为目的”并非一句空话。退伍回家的90后青年陆一骅向炒茶王父亲学茶过程中,开始体会了炒制的艰辛,了解到茶的变化万千,目前他“只想让老爸的手艺传承下去”。
众筹2个亿,包下上千座茶山的90后青年王晓湘“每次接待大包小包从山里坐火车到北京看望‘不知名茶’的各地茶农,都觉得亲切又惶恐”。
不久前,华中师范大学百名女生致信马化腾:“你欠我们一杯茶。”她们指出在接触网络与新媒体知识时,惊讶地发现一个事实:QQ、微信作为国内首选的两款社交软件,它们的表情包中,有咖啡、有啤酒、玫瑰、爱心……这些用于替代线下人们交往的相关理解的表情符号中,唯独缺少了一杯中国茶。
500名女生要为茶“讨说法”,看似“无理取闹”,却在“讨一杯茶”的举动里体现出浓浓人情味。
本期特别报道,我们采访了一批优秀的青年茶人,意图表达现代茶人新态度、新面貌,并一窥我们未来茶界的新势力。而“人情味”、“家常味”是我在采访中感受最强烈的词,他们有决心、能吃苦,他们从不说茶很雅很好,却又实实在在地享受与茶相关的状态。
茶本来不是你说好,大家就觉得好的东西,而是你通过茶,变得更好,大家才会去认可它,热爱它。茶青年们享受的状态或许也是做好茶的关键,没有了生计的烦恼,对于卖茶、做茶之心反而更加纯粹。□
本期执行编辑 李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