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何以“利礼仁”

2016-08-10苏叶嘉

茶博览 2016年6期
关键词:茶道儒家茶文化

苏叶嘉



茶何以“利礼仁”

苏叶嘉

唐末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提出饮茶“十大益处”:“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除了较多强调茶的养生保健功能外,其中的“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都属于茶道修持范畴。在古人所阐述的“茶德”“茶道”思想中,刘贞亮的“十德”说,是比较系统全面的。这里拟就“以茶利礼仁”略作解读,以求教于方家。

“礼”和“仁”是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社会典章制度、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核心

儒家学说的根本,简单说就是“以仁为本”“礼治天下”,“礼”与“仁”都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之一。礼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际关系和权利义务。《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孔子在《论语》中有34处论及“礼”,强调说明礼的重要性,认为立身治国都非礼不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 ,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荀子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又云:“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可以说,礼作为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养成起了重要作用。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与“仁”是分不开的,礼是以仁为本的社会规范。因此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那么何谓“仁”?“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以人为贵,仁者爱人,对人的生命尊严的维护与存在价值的肯定,是儒家“仁”的核心内涵,也是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生命观和人文情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儒家主张不仅要爱自己、爱亲人,还要尊重同类,兼爱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使于人” ,强调推己及人,博爱众生,尊重他人,不强加于人;爱人同时,还要以悲悯情怀看待所有生灵,以“恻隐之心” 对待自然万物。经过汉唐儒家的继承,宋儒对孔孟之“仁”进行了新的阐发。张载认为“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主张“爱必兼爱”,提出“民胞物与” 的思想。程颢提出“人与天地一物也” ,其弟程颐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这与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遥相呼应。二程进而认为,“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做仁,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故公所以能恕,所以能爱。” “仁”由人及“公”,“公”即“物我兼照”能恕能爱,这是对“仁”的拓展和升华。朱熹以“生生之德”训“仁”,认为“仁是天地之生气。” 这与“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同出一辙。天地繁育万物,生生不已,是最高的大德,以“生生之德”为基础,儒家生化出了贵人、爱人、重生、爱物等为基本内容的“仁爱”思想。“仁”的“生生之德”超越了个体,扩及到人类,充塞于宇宙,它代表了宇宙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意”、“生机”、“生气”,它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德性就是“生”,就是“日新”之“易”,也就是变化、创新和发展。这是天下之“达道”,也就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仁”是儒家人道思想之根本,而“礼”是建立在仁爱基础上的实现天下长治久安、和谐太平的理想大同社会的方法路径和行为规范。

茶具有的优良品德和人格精神,与儒家所提倡的仁爱、礼教思想相契合

茶源自自然,生于山野,汲日月之精华,得天地之灵气,本乃清净高洁之物,故儒家认为茶有君子之性,具有天赋美德。唐韦应物(737-792)称赞茶“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北宋苏东坡把茶誉为“清白之士”,宋徽宗也称茶“清和淡洁,韵高致静” 。自古以来,儒释道都赋予茶清正高洁、淡泊守素、安宁清静、和谐和美的品性,寄寓了深厚的人文品格,蕴含了高尚的人格精神。在这一点上,茶非常符合儒家主张通过礼乐教化、三纲五常来构建万民和乐、天下太平的和谐社会的“仁本”“礼教”思想和社会政治伦理。

以茶入礼,相沿成俗。儒家强调通过礼乐教化构建伦理社会,故而以茶入礼,籍茶礼蕴含的仁爱、敬意、友谊和秩序,来达到宣化人文、传达典章的目的。除了客来奉茶、以茶会友外,茶在国人传统的人生大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协调人际关系、实施社会教化的工具。因种茶树必下籽,移植则不生,取其矢志不移和必定有子的吉祥寓意,许多茶区男婚女嫁自古离不开茶。如西湖茶农婚俗,习惯以茶为媒结良缘。民谚有“吃了哪家茶,就是哪家人”,“一女不吃两家茶”。“吃茶”即“定亲”,下聘礼称“下茶”或“定茶”,连整个婚嫁礼仪也称为“三茶六礼”,这“三茶”就是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洞房时的“合茶”。儒家认为“生死事大”,故而得子庆生、亡故丧事也都以茶入礼。如生儿育女,要吃“贵子茶”、“三朝茶”、“满月茶”、“周岁茶”。如死者入殓,先要在棺材底撒一层茶叶、米豆,出殡、封金时也要撒茶叶、米豆。在清明、冬至祭奠祖先亡灵焚烧的纸钱中,也夹有茶米。此外,四时八节也茶不离节,如农历正月初一要吃“新年茶”“元宝茶”,二月十二要吃“花朝茶”,四月要吃“清明茶”,五月要吃“端午茶”,八月要吃“中秋茶”等 。许多茶礼历经千百年传承,相沿成俗,成为国人的生活常态。

茶以明伦,和济天下。茶具有的优良品德和人格精神,与儒家所提倡的亲和包容的“中庸之道”高度契合。古往今来的茶事实践,无不体现出“亲和”“礼教”的理念。奉茶为礼尊长者,就是待客时的明伦之礼。台湾林荆南教授提出的“茶道四义”之一就是“明伦”,他认为“茶之功用,是敦睦关系的津梁:古有贡茶以事君,君有赐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汤以事父母;夫唱妇随,时为伉俪饮;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来,以茶联欢。今举茶为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谊、君敬、臣忠),则茶有全天下义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 即使在当下社会,茶也是抚慰人们心灵的清新剂,改善人际关系的润滑油,使紧张焦虑、疏远冷漠、浮躁不安、烦恼痛苦等“现代病”在袅袅茶香中烟消云散,不治而愈。

以茶修身,精行俭德。茶味苦中有甘、先苦后甘,饮之令人头脑清醒,心态平和,心境澄明。唐代茶圣陆羽称茶为“南方之嘉木”,茶之为饮最“宜于精行俭德之人”。所谓“精行”,勇猛精进、勤勉修行、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者是也;所谓“俭德”,俭以养德、朴实无华、大朴不雕、守素崇德者是也。这样的人,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饿其肌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者,是有抱负有志向的仁人志士 。而茶的品格在成就这样的人格的过程中,是最适宜发挥守素养正作用的。一杯清茶,两袖清风,茶可助人克一己之物欲以修身养廉,克一己之私欲而以天下为公,以浩然之气立于天地之间,以忠孝之心事于千秋家国。以茶助廉,以茶雅志,以茶修身,以茶养正,自古为仁人志士培养情操、磨砺意志、提升人格、成就济世报国之志的一剂苦口良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身处江湖之野,不忘庙堂之志,是许多儒家士大夫的人生抱负。作为古代民间慈善义举、公益事业的形式之一,我国城乡民间“施茶”之风相沿不衰。如杭州湖墅一带茶亭施茶由来已久,至今留传有茶亭庙、茶汤桥等地名。茶亭庙在江涨桥畔,因庙旁旧有甘露亭,是昔日每年夏天专为路人施茶的茶亭,故庙以亭名。在一些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路途遥远的乡野古道上,自古有乡贤富绅捐资或村民集资建造的茶亭,“十里一亭,五里一厕”,给行旅过客免费提供茶水,歇脚纳凉,成为耕读时代儒家士人行善积德、扶危济困、兼济天下的生动写照 。

儒家主张通过礼乐教化构建伦理社会,故而以茶入礼,籍茶礼蕴含的仁爱、敬意、友善和秩序,来达到宣化人文、传达典章的目的。茶道中的“和”、“敬”、“融”、“理”、“伦”等理念,都侧重于人际关系的调谐,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进团结,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茶利礼仁”思想的当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茶和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惠及全人类,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之一。“仁本”“礼教”思想为精髓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赋予了茶和茶文化同样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中华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与华夏文明同步,与中华文化有机交融,经数千年兴衰更替而历久弥新。无论茶艺、茶礼还是茶德、茶道,都蕴涵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释道三教思想的精华,如儒家的以茶入礼、“茶利礼仁”、教化百姓、和济天下,佛家的以茶供佛、以茶参禅、清规茶汤、禅茶一味,道家的以茶养生、轻身羽化、通灵得道、天人合一,都无不说明茶不仅参与了三教实践,而且都臻于至高境界,茶被赋予了文化、道统传承的功能,茶成为名副其实的 “文化之饮”、“人伦之饮”、“人文之饮”。

日本茶道源自中国宋元时期的禅院茶礼,日本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同源而异流,中国的“茶德”思想对日本茶道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除了“和敬清寂”茶道四谛(四规)之外,日本茶文化界也流行《茶十德》之说,即诸天加护、父母孝养、恶魔降伏、睡眠自除、五脏调和、无病息灾、朋友合会、正心修身、烦恼消灭、临终不乱,折射出中国文化及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中日两国的《茶十德》都是讲茶的好处,并由茶及人,推延到人生修习、社会规范而赋予哲理,都体现出茶道对世道人心的劝谕教化作用。

茶文化兼容自然和人文两个范畴,是一种雅俗共赏、具有开放性、亲和力、包容度和社会化、生活化的多元一体的独特社会文化形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华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礼仁”等茶性茶德和茶道精神等鲜明人文品格,恰恰是中华茶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价值理念,是茶文化社会功能的集中体现。这一思想在当今法德兼治以建设和谐文明社会、重建斯文以复兴传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伟大实践中,都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力量。

创新重构中华茶礼文化,大有可为。□

①《礼记•曲礼上》。

②《论语•颜渊》。

《论语•为政》。

《孟子•公孙丑上》。

《荀子•非相》。

《荀子•荣辱》。

《论语•八佾》。

《孟子•离娄下》。

《论语•学而篇》。

《礼记•礼运篇》。

《论语•雍也篇》。

《论语•颜渊篇》。

《孟子•告子上》。

张载著,周赟:《正蒙》诠译《诚明篇•第六》、《中正篇•第八》,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西铭》原名《订顽》,为《正蒙•乾称篇》之一部分。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国学基本丛书本,商务印书馆版。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

《庄子•齐物论》。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

《朱子语类》卷六,中华书局1986年排印本。

《易经•系辞下》。

韦应物:《喜园中茶生》,刘枫主编《历代茶诗选注》,第1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参见温长路:《洁性不可污》,《家庭中医药》2016年第1期。

苏轼:《叶嘉传》,《苏轼文集》第2册429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然《四库全书》《提要》云:“观《扪蚤新话》称:‘《叶嘉传》乃其邑人陈元规作’”之说,待考。参阅王建:《读苏轼〈叶嘉传〉》,《农业考古》,1993年第2期;丁以寿:《苏轼〈叶嘉传〉中的茶文化解析》,《茶业通报》,2003年第4期。

赵佶:《大观茶论序》,中华书局2013年版。

参见鲍志成编著:《杭州茶文化发展史》下册,第1019-1027页,杭州出版社2014年版。

蔡荣章:《现代茶艺》,第200页,台湾中视文化公司,1989年第7版。

参见鲍志成:《“精行俭德”探颐》,《茶博览》2016年第4期。

参见鲍志成:《杭州茶文化发展史》上册,第524-528页,杭州出版社2014年版。

猜你喜欢

茶道儒家茶文化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体验茶道魅力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茶文化的“办案经”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茶道人生
《茶道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