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贸易政策取向对中国对欧农产品贸易影响分析
2016-03-26教授赵小杰贵州财经大学贵阳550025
■ 张 军 教授 刘 玮 赵小杰(贵州财经大学 贵阳 550025)
欧盟贸易政策取向对中国对欧农产品贸易影响分析
■ 张 军 教授 刘 玮 赵小杰(贵州财经大学 贵阳 550025)
▲ 基金资助:贵州省研究生卓越人才计划项目“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卓越人才计划”(项目编号:黔教研合ZYRC字[2014]011)
内容摘要:目前欧盟所采取的一些经贸政策可能对中国和欧盟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产生影响,有必要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本文首先总结了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进一步从理论上对欧盟当前的经贸政策取向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出口的影响予以分析,最后通过2008-2013年印度对欧盟农产品出口增长与中国对欧农产品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求对理论研究的支撑。最后,从积极推进中-欧自贸区的建设、改进出口农产品品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等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欧盟 中国 经贸政策取向 农产品出口
引言
欧盟是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双方的农产品贸易在两国的贸易总量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但近年来,中国对欧盟农产品的出口占比开始呈下降趋势,尽管出口额还继续上涨。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与欧盟近年来所采取的贸易政策取向有关。对于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的这一问题,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了一定的研究。杨莲娜在《中国与欧盟的农业贸易政策改革及影响》中认为欧盟贸易政策的改革总体上也促进了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但是欧盟日趋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对中国优势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实质性的障碍。关兵在《中国对欧盟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中深入分析欧盟东扩、欧盟农业补贴政策、欧盟新食品法、欧盟绿色壁垒等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欧盟产生的影响。肖筱林在《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研究》中分析了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并提出我国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努力来应对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
研究文献表明目前国内外对于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两国所采取的农业贸易政策和当前欧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层面的影响,而并没有对欧盟当前的贸易政策取向,尤其是欧盟环中国自贸区的建设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出口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欧盟当前贸易政策取向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出口的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做好预警分析并且提出前瞻性应对措施。同时,通过对目前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研究,提出加快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措施,进一步推动与欧盟农产品贸易。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现状
中欧双方,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彼此的经贸往来情况也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具体到双边农产品贸易而言,整体发展也十分迅速。2005年双方农产品贸易额45.9亿美元,到2011年增加到152.2亿美元。2013年,欧盟向中国出口农产品96.65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6%。中国是欧盟农产品出口第三大目的地。2013年,中国向欧盟出口农产品61.2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5%。中国是欧盟第四大进口来源地。
在看到中-欧农产品贸易发展得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自2009 年以来,欧债危机不断扩大,欧盟成员国希望借此改善欧元区的贸易合作,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缓慢、货币汇率贬值和失业率攀升致使欧盟各国的消费需求减弱,出于对欧元区企业的保护,欧盟的农产品贸易壁垒日趋严重,不仅对欧盟经济体运行造成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对欧盟农产品出口的压力。这一情况具体如图1、图2所示,分别为2003-2013年中国对欧盟农产品的出口量与出口额。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2008年以前,中国对欧盟农产品的出口量与出口额均呈上升趋势,但是自2009年开始中国对欧盟农产品的出口量就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出口额波动也较大,特别是在2012年出口额也出现了下降趋势。从增速来分析,2009-2013年,中国对欧盟自出口额环比分别增长21.4%、14.1%、0.7%、1.7%,增速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且这一数字远低于向中国出口的增速。而上述情况的出现与欧债危机、欧盟所采取的经贸政策取向以及不断增加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关。正确分析和研究中国和欧盟当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对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欧盟当前经贸政策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和国际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欧债危机对自身经济发展的冲击,围绕着“智能增长、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增长”三重目标,欧盟的贸易政策也发生一些重大变化。可以预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为全力推进贸易进程,欧盟也会积极调整其贸易政策,争取在国际贸易中的发挥重要作用。处理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是欧盟对外贸易政策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欧盟十分看好和重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正如欧盟在其相关文件中指出得那样:到2015年,90%的全球经济增长将来自欧盟以外的地方,其中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因此,在未来数年,我们需要抓住海外尤其是东亚和南亚地区高速增长所带来的机遇。另一方面对于日益增长的中国经济而言,欧盟在看到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也将其看作是一种挑战,正如《欧盟2011-2015年贸易政策文件》所提到的:中国目前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欧盟的首要机遇和挑战。中国已成为全球各国出口和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但不可否认,中国的部分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带有国家资本主义色彩。在这种背景下,欧盟相关经贸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势必对中国和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造成一些显著的影响。
(一)欧盟环中国“贸易圈”的组建
近年来,受欧债危机的影响,欧盟各国经济发展整体下滑,国内消费持续低迷。在这种形势下,欧盟自然的把其战略导向转移到国际市场,通过扩大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在当前以WTO为代表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推进相对滞后的环境下,欧盟在其贸易政策取向上也进行了调整,积极推动双边贸易体系建设。强调通过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大力推进与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关系。欧盟在其2010年公布的贸易政策文件《贸易、增长与全球事务》就明确将加大力度与贸易伙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作为推进其经济和贸易增长的新举措。欧盟的自贸区伙伴分布在亚、欧、非和美洲。就亚洲的发展而言,欧盟则一直在倾向于与中国周边国家建立自贸区,迄今为止,印度、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或者已经签署了自贸协定或者正在谈判,这就推动一个环中国的“欧盟-亚洲自由贸易圈”的出现。
从谈判的国家来看,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的资源禀赋都与中国相似,在对欧出口结构上存在同质性和竞争关系,由于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中国和欧盟的贸易将会受到影响,贸易条件甚至可能出现恶化。据欧盟公布的数据来看,以2011年7月1日欧盟与韩国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为比照,欧盟和韩国贸易额在其贸易份额占比上升了近3%。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欧盟环中国自贸圈的组建,对于中国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欧盟当前在自贸区建设方面的取向,那么其势必会对未来中-欧贸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使中国在对欧经济发展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欧盟所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传统贸易壁垒作用的逐渐削弱,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不断涌现。而农产品是全球实施技术性贸易保护最严重的领域。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每年技术性贸易壁垒给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的损失近百亿美元。具体到欧盟,欧盟诸国具有发达的科技水平,其在对外贸易中也建立起了完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越来越严格的药物残留标准,欧盟关于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标准内容详细,规定齐全;第二,在食品安全、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等方面欧盟制定了完整的质量标准制度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将不符合其标准的农产品直接挡在了欧盟大门之外;第三,苛刻的农产品食品包装要求与标签制度;第四,有机农业条例,欧盟对有机食品的质量做出了严格规定;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从目前欧盟技术性贸易的覆盖内容和范围分析,其呈现出日趋广泛和不断扩大的态势。从茶叶、花生等植物类农产品到畜牧产品、水产品等动物类农产品,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基本上覆盖了中国对其农产品出口中所有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与此同时,从产品类别上看,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到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制成品所有的类别,并且涵盖了整个经济活动链条。从技术标准来看,包括药物残留、食品包装标识规范、动植物产品检疫检测和食品营养标准等。这些都表明,随着中欧农产品贸易的不断深入,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的影响范围日趋扩大,提高了中国企业对欧盟出口的难度。2014 年9月12日,欧盟非食品类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发布了2014年第36周通报,在当周RAPEX预警通报中,通报产品总数为36例,中国大陆产品被通报共计24例,占全部通报的55.6%。
图2 2003-2013年中国对欧盟农产品出口额
欧盟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具体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限制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数量。由于欧盟设置了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农产品不符合规格的就不能进入欧盟市场,降低了农产品的出口数量。由图1可以看出,从2009年开始,中国出口到欧盟的农产品数量持续下降。二是企业为了满足欧盟各方面的要求,要进行大量的设备与人力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增加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农产品出口环境恶化导致农民的收入降低。四是引发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目前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中国采取反倾销的措施,双方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
(三)欧盟东扩的影响
1957年的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只有6个成员国,自2004年以来,欧盟经历了3次东扩,欧盟成员国增加到28国。2004年5月1日,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0国正式加入欧盟。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正式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国。从最近3次东扩的内容看,欧盟东扩的对象主要是中东欧国家。
欧盟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农业生产总体能够自给自足。虽然农业生产总值在欧盟经济总值所占比重不高。但无论是从全球农产品出口还是进口而言,欧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2012年欧盟27国进出口总额达3189.3亿美元,居世界首位。欧盟东扩以前,其成员主要集中在西欧,各国对于农业生产一直十分重视。在农业生产上,欧盟十分注重对农业生产的补贴。长期以来,欧盟农业生产支持预算占到其总预算的近一半。与此同时,欧盟也十分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从提升农产品质和多样性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欧盟东扩后,在欧盟大市场框架下,西欧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同东欧较低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欧盟农业生产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一点可以从近几年来欧盟农产品进出口增幅对比看出。
2009年至2013年,欧盟出口额环比增速分别为22.3%、12.8%、24%与3.7%,进口额环比增速分别为3%、22.5%、-4%及-0.4%;由于出口增长超过进口,顺差不断扩大,2013年农产品贸易顺差达185.9亿欧元,占欧盟商品贸易顺差总额的37%。从这一数据也可以反映出欧盟农场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欧盟经贸政策对中国与其贸易影响实证分析
自由贸易区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主要包括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应是将贸易从低效率的本国生产者向高效率的区域性内成员国转移。而贸易转移则是指自贸区组建后,由于成员国之间的关税被取消但保留了对非成员国的关税,从而出现了低效率的成员国生产取代高效率的非成员的生产。即在差别待遇的条件下,某一成员国把原来向非成员国的低成本进口转向成员国的高成本进口,由此产生的进口成本上升而带来的损失。
本文通过相关计量模型的建立,实证检验欧盟当前相关贸易政策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对欧出口的影响。基于中国和印度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相近性,本文结合目前欧-印自贸区的建立,对印度对欧盟农产品出口增长与中国对欧农产品增长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为了印证欧盟-印度自贸区建立后,印度对欧出口的增加对中国对欧出口的贸易转移效应,本文利用2004-2011年中国、欧盟、印度之间的贸易与经济数据,运用Eview s7,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中欧贸易总额的因素,如表1所示。
本文采用2004-2011年中国、印度、欧盟之间的贸易及经济发展数据,以Y表示中欧之间进出口贸易总额,X1表示中国的GDP,X2表示印欧之间的农产品贸易额。以Y作为被解释变量,X1、X2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β0+β1X1+β2X2+u
通过相关分析软件得到如表2所示的回归结果。
推进中国农产品对欧出口的措施
分析表明,欧盟世界上最大经济体地位以及其在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占比决定了在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欧盟所采取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势必会对中国对欧盟的贸易发展产生各种可预期的或不可预期的影响。欧盟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区域之一,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因此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不能忽视来自欧盟市场及其贸易政策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中国也应该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表1 2004-2012年中印欧农产品经贸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美元
表2 回归结果
(一)积极推进中-欧自贸区的建设并防止被边缘化
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欧盟的贸易政策取向势必对中国对欧出口产生重要影响。就欧盟目前的“环中国贸易圈”的建立,中国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姿态予以应对。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和加大同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包括东盟国家、日韩等国家,加大中国自贸区范围的拓展。另一方面,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也是继美国之后,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从贸易规模和数量上看,欧盟和中国的双边贸易关系紧密且重要,这已经成为双方的共识。中欧之间,虽然在一些价值取向上有很多不同,短期来看,双方建立自贸区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也应该在加快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与签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中-欧自贸区建设的问题。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以提高产品品质
对于欧盟而言,其所具有的先进科学技术使其能够实行创新性的技术壁垒。在这环境下,中国的农产品想要打入欧盟先进的技术市场,就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改进技术,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努力符合进口国对产品检验检疫及环境保护等相关要求。这样才能跨越进口国所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而不断扩大中国农产品在欧盟市场的出口贸易额。
(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建立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很多方面都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包装运输、环保水平、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中国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重视对动植物的保护,制定适合中国的动物福利的相关法规。此外还可以建立绿色包装法规、动植物检验检疫法规、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法规以及贸易与环境法规等。从法律法规层面来约束农产品的生产,加强管理,对质量不符合、不达标的农产品建立预警机制使得农产品日益符合国际化标准。
(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从中国农产品的贸易地理分布分析,欧美发达国家占有较大比重,这造就了中国农产品贸易对其过分依赖的问题。对此,在继续保持好和欧盟市场关系的同时,要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对于中国农产品而言,目前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已经不明显,但是畜牧产品、活动物以及园艺产品等依旧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可以利用这些优势,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获取贸易的“新红利”。
参考文献:
1.杨莲娜.中国与欧盟的农业贸易政策改革及影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关兵.中国对欧盟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8(2)
3.杨莲娜.中国对欧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7(10)
4.李爽.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农产品贸易.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5.张相文,王贺光,梁肖.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0(4)
6.肖筱林.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研究.特区经济,2010(5)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