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传统金工产业布局与协同发展
2016-03-26副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北京100101
■ 韩 澄 副教授(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 100101)
京津冀地区传统金工产业布局与协同发展
■ 韩 澄 副教授(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 100101)
内容摘要:自“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启动至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同发展一直是近年社会各界瞩目的热点问题。总体来看,三地经济一体化进程固然有一定发展,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分工不明晰、相关扶植政策不统一等问题的影响,导致整体推进有一定阻力。在传统金属工艺生产与制作领域,城市定位与区域经济规划深刻的影响着传统业态的布局与发展,如何能够摒弃地域壁垒,合理统筹打造有特色的传统手工业态经济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 传统金工产业保护与发展
京津冀传统金工产业分布及特点
(一)北京金工产业
北京传统金工产业主要依托老工美集团班底形成了以北京珐琅厂、昭仪新天地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同时,近几年北京市政府还大力支持并发展非遗传承体系化建设,通过支持大师成立工作室和建立生产保护基地、珍品馆、博览馆等方式实现技艺的保护发展,先后支持建设了顺义中华盛世精品坊、朝阳工美聚艺坊以及平谷、怀柔、通州工美生产基地、(垡头)北京工美聚艺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产业聚集区,形成了对该行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目前注册生产传统金工制品的北京企业共有35家,其中比较成规模、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铭客诚景泰蓝工艺品有限公司、北京握拉菲首饰有限公司、北京汉艺煌景泰蓝工艺品有限公司、北京禄颍兰釉艺工艺品有限公司、北京市通县靛庄花丝厂、昭仪新天地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润鑫工艺品有限公司、北京市金属工艺品厂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特种工艺装饰品厂、北京润鑫工艺品有限公司、北京程淑美艺术品有限公司等。
从行业主体构成来看,这些企业可分为:一是国有及国有转制企业,如北京珐琅厂、北京握拉菲首饰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在改制后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二是民营企业,逐步成为行业发展的主体,如北京市通县靛庄花丝厂、北京润鑫工艺品有限公司等。70%的企业属于民营企业,还有部分外地进京企业,其中不乏金一文化、大承百艺等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三是大师工作室,以工艺美术大师为核心、以创作高端精品为主;四是像昭仪新天地股份有限公司等外商投资企业,给北京金工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表现为企业基础好、销售渠道较为成熟、管理相对规范,有比较长的企业历史;其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展空间不足、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才队伍不足、环保与品牌建设滞后等方面。同时,大都市的虹吸效应明显,资本与人力资源相对集中,同质化现象也较为严重。
(二)河北金工产业
河北地区的传统金工产业主要集中在大厂、易县等地,多以景泰蓝制作、花丝制品为主。其特点是小型的作坊式生产,与北京相关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业缘联系。如大厂花丝厂本身就是通县花丝厂当年在河北大厂设的分厂,多年来培育的专业技术人才又开枝散叶成为家庭作坊式生产的主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早期,当地政府积极引进疏导,提供优惠政策,很多北京企业就已经在此地设加工基地,成为北京相关企业外延的主要趋向。近几年,将研发基地设在北京、利用地区的政策优势和环保指标优势在河北建立生产车间成为该行业结构调整的主流,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等。这些企业共同点在于地处北京产业的辐射边缘,行业规模相对偏小,市场化程度仍有待提升。
(三)天津金工产业
天津一地并没有传统金工企业,但却是很重要产品销售地区。以往北京工美集团成为北京市属企业的创汇大户——天津这个海上贸易港口的吸纳能力不容小视。在今天,外销贸易的萎缩并没有使传统金工行业完全退出天津市场,这主要是源于天津地缘优势下发展起来的古玩行业与传统戏曲行业,如京剧盔头、金银器修复等。
行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在近五年中,工美行业经济效益呈连续下跌趋势,虽然2011年北京工美产值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25亿元的峰值,但也仅占全国工艺美术行业产值比重1.3%,行业产值规模远低于广东(1786亿元)、福建(800亿元)等地区。河北地区金工产业对区县级经济产值贡献平均值要高于北京与天津,但总量上看,还远低于北京,更是排在全国工美行业的后端。传统金工行业规模不大,这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也受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但总体来看传统金工行业市场化不够、缺乏有竞争力的主打产品是其症结的主要原因。
首先,行业缺乏能够带动该区域整体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虽然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铭客诚景泰蓝工艺品有限公司、北京握拉菲首饰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较好,但是这类企业数量较少、影响力有限,对行业的支撑引导能力较弱。而像金一文化这样的外来资本集团其研发与销售重心都以南方地区为主,对该区域产业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大。其次,受体制机制影响,部分国有企业因离退休人员较多等因素背负着较重的负担,国有转制企业、民营企业市场化运营能力仍较为欠缺,很多企业还尚需依靠政府补贴度日。再次,传统地缘与历史因素造成对新技术变革与应用较为迟缓,影响研发与市场布局。“南工”与“广艺”历来是手工业界公认的人才与技艺荟萃之地,在旧时京畿之地的地缘优势明显,通过政府干预手段京城汇集了众多民艺高手,切磋与技术交流成为该区域金工文化形成的保障,宫廷风格更是赋予该地区金工文化的风骨,当这些基础不复存在,“固步自封”就成为制约本地金工最重要的历史羁绊。最后,在职业教育、市场细分化、品牌营销与推广方面京津冀地区都远落后于南部一些省份。
表1 2010-2013年北京旅游总收入与旅游购物收入增长率
京津冀金工产业多元化发展路径
(一)加快与旅游产业的对接与协同发展
探索京津冀传统金工发展问题首先就是定位问题,要通过京津冀一体化的经济大盘来寻找适宜发展之路。从新的经济增长点来看,旅游经济无疑是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经济。据统计2013 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 亿人次,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而根据北京市旅游委发布的数据,2013年北京的旅游总收入达到3963.2亿元,同比增长9.3%,占全市GDP比重20%;旅游增加值1448.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7.43%。由表1可知,虽然旅游总收入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增长速率低于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
调研团队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雍和宫、八达岭旅游中心包括北京礼物服务中心等地调研取证,近八成的文化宣传机构金工类旅游商品在进货渠道、产品类型等方面存在重叠现象。相较台湾文化衍生品开发的类比不难发现在该领域传统金工尚有潜力可挖。如何实现“一店一物”,“百工百样”,加强基于产品功能导向的差异化分类引导,将过境游做成统合三地资源的精品游,既需要政策与知识产权的保障,也需要研发团队更具国际化视野的研发设计。
(二)联众整合发展与产权保护
实现产业多元化与高端化发展,还应当重视多元化品牌联合,注重利用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产品附加值,如实现部分企业与跨界顶级大师之间的品牌联动,通过与艺术大师们的有效合作整合传统金工行业链诸如原材料采购、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的各个节点,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共同研发系列工艺美术精品。同时发挥好中国互联网产业优势,利用原有良好的销售渠道积极同国外奢侈品、高端工艺美术品等进行品牌联众,借势其品牌和商业网络,高起点进入国际市场,形成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三)培育设计与应用人才且发展重心向河北倾斜
从现在行业发展的趋向看,将研发中心设在北京、生产与加工基地放在河北等地是一些私营企业的做法,另外诸如北京珐琅厂等市属企业也都与河北加工基地有较多的业务联系。在历史上以血缘与业缘维系的师承性一直是该区域传统手工行业发展的纽带,特别是河北地区给予北京手工行业人力资源的给养更是占据绝对主体。如今都市吸虹效应使得过多的专业人才集中在北京一地,职业教育与培训也多集中在北京一地,这种情况需要进行调整:首先,北京已不具备传统手工艺生产的土壤。无论从北京自身的定位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手工业态都不具备大规模发展潜力,行业发展不具有持续性。其次,发展特色手工经济是河北各区县发展很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也是解决中小型城镇富余人口就业的重要保障。再次,培养专业应用人才的生源多数仍以河北地区为主,北京和天津地区选择面比较小。从地缘发展看,类似的手工艺研发与教育的中心可以分散至以北京“副中心”为基点的通县、大厂等地,以此实现产、学、研、销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模式。通过行业协会发起,成立行业联盟协会,结合行业和企业实际需求,定期组织相关力量对三地专业设计人员、生产人员进行设计方面的专项培训,提升行业整体设计能力;还可以通过增设设计大师、组织设计大奖赛等方式,提升行业内各类人才对设计的重视与能力培养。最后,加大河北设计人才的引进与利用力度,充分发挥北京与天津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创意设计人才资源优势,探索通过专才引进、项目合作等方式,积极与行业设计相关机构、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开展合作,实现设计人才为我所用;支持企业邀请具有影响力的设计团队、设计大师参与重大项目、精品的创作。
(四)重视提升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水平
针对目前行业经营管理人才存在数量偏少、专业化程度不高、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要加强针对性培训,一是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结合自身管理和发展需求,自主选择培训院校、培训内容和形式,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复合型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二是推动企业引进外部智力,为企业选聘经营管理人员牵线搭桥,创造条件,引进一批具有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三是发挥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需求调研,与高校、社会机构对接,采取继续教育、专项培训、深造进修等方式,加强对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升整体经营管理能力。
区域业态健康发展的保障体系构建
京津冀协同发展,侧重点不同但整体统筹、协同发展需要政策法规的保障,需要各职能单位一定的牺牲与奉献。目前三地对该行业发展的扶植力度差异很大,导致很多企业更愿意留在北京,只外迁加工部门。从区位特征看,北京周边被河北的固安、三河等14个县市,以及天津的武清等7区县环绕。河北、天津是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天然最佳选择。“一小时高铁”的时空覆盖使三地可以实现统筹规划的愿景目标。在此基础上,利用北京传统金工行业加工部分外迁的规划契机,摒弃本位壁垒,在河北大厂一线设置产业园区,积极引进外埠企业进驻,享受同等待遇的专项扶助基金,不能只简单将生产基地挪移至河北地区,研发重心也应该适度外迁,这样才会有效、可持续地支撑当地相关人才的培养与民艺的发展。在城镇化、都市化快速进程中,北京已没有了传统手工艺生存的土壤,而外围区域却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2015年4月,北京、天津、河北协同发展顶层设计方案“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规划纲要在细节上的关注前所未有,也为该区域传统金工产业更好的发展与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在当此形势下,对该领域的质性研究与量化分析有着实用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澄.论中国艺术品市场现状、规则与衍生品输出策略.商业时代,2013(13)
2.韩澄.民国时期北京传统金工首饰行业考察.文化遗产,2013(34)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重点项目“京津冀地区传统金属手工艺业态研究与行业信息数据库建设”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01511417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