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路径研究

2016-03-26副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70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京津冀

■ 周 伟 副教授 蔡 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路径研究

■ 周 伟 副教授 蔡 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内容摘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区域优势互补原则与合作共赢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本文采用区位商、梯度系数测度法等方法,在从多角度对京津冀产业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京津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 产业结构 调整优化

研究背景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应对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日益突出等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增长新动力和新的增长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一环,对于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要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在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目前,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产业分工还不够合理,产业链也不够完整,区域内的发展落差比较大,存在收入间的梯度悬崖,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协调,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错位发展,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框架下,遵循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推进、试点示范的基本原则,树立合作共赢理念,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在更高层面上整合京津冀各种产业资源,统筹设计,合理安排三地产业分工协作,着力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的产业合理布局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增强合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与共赢发展。

研究综述

学术界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讨论,其中,京津冀产业结构是否存在同构性是研究的一个重点。刘东生(2012)认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存在产业趋同明显、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缺乏以及中心城市辐射功能较弱等问题;纪良纲(2006)认为,京津冀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产业链。张贵(2014)等学者指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水平较低,京津和津冀间优势产业的重合度较高因而竞争倾向较强;而京冀间产业相似系数则较低,因此产业差异比较明显、协作倾向较强;其转移产业的特点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且转移企业多为资源消耗型,并进入了由梯度转移为主向城市功能转变为主的新阶段。陈晓永(2012)基于产业梯度系数的测算,认为京津冀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同构性,其主要原因是资源禀赋因素与制度因素所导致,因而京津冀地方政府可借助市场经济手段、通过延长产业链和产业重等措施手段来解决其同构问题。邢子政(2009)则认为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只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趋同现象,而非真正的同构,京津冀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大部分是建立在各主要城市资源差异和比较优势的条件上,尽管有些产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但在许多情况下,竞争适度,很少存在所谓的由于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恶性竞争。

上述结论都是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结果。本文以京津冀各地区间产业的同构性的研究作为突破口,采用区位商、产业梯度系数测度等方法,对京津冀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为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性见解。

研究方法与分析过程

(一) 区位商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在产业结构研究中,通常运用区位商指标分析区域优势产业所处的状况。其表达式为:

其中,LQij为j区域i产业的区位商或地方专业化指数,本文中,qij为j区域i产业当年产值,qj为j区域当年总产值,qi为i产业当年全国总产值,q为全国当年总产值。当区位商LQij>1时,表明j区域i产业部门的集中度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该地区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区位商等于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无明显的优势;当区位商小于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竞争力较弱。

(二) 产业梯度系数

区域产业梯度水平可用区位商(LQ)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乘积来衡量,称之为产业梯度系数。公式为:产业结构梯度系数=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 ,其中:

G代表GDP,L代表从业人员,i代表i地区,k代表k行业。区位商反映了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但忽略了区域劳动生产率的不同给产业发展带来的差异。比较劳动生产率又称为相对国民收入,体现了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总体来看,产业梯度的高低、大小是由产业集中度和劳动生产率共同决定的,且互为乘数作用,也就是专业化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因此,可以用两者的乘积来衡量产业梯度的大小。

(三)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已经凸显,2013年北京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986.4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6.90%,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15年8月发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上半年北京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557.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0.9%,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8.1%。金融业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规模以上第三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第三产业收入的比重为44.6%。

天津具备强大的工业实力,2013年其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276.6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60%,与此同时天津的第三产业也在快速发展,2014年天津市第三产业贡献了 GDP总量的49.3%,以10.2%的增速超过了第二产业的 9.9%。天津的传统优势在制造业和港口,在金融上还有很多创新空间,可以降低成本,实现投资便利化。

河北2013年其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762.1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2.2%。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河北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实现了增加值3500.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2.4%,是京津冀的农业大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借助于互联网+生鲜食品运输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河北可以在农林牧渔的产品种类、质量等方面进行深耕,将河北打造成京津冀的重要粮食供应中心。

从整体趋势上来看,京津冀三地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符合国际产业发展规律的,即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会逐渐增加,此消彼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会逐渐下降,如图1所示。

图1 2013年京津冀三大产业产值占比

图2 2011-2013年京津冀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四)京津冀工业产业结构的相似性

两个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高于50%便存在严重的同构性。由图2可知,北京与天津、河北的产业结构已经有较大的区别,京冀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2013年只有36.17%,且近年来还有平稳的下降趋势。京津之间的产业结构系数在2010年达到巅峰,之后有明显的大幅度下降,在2013年时为57.89%,也已经不存在明显的相似性。但工业都占主导地位的天津、河北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却较高,近年来稳定在80%左右。这说明,对大多数行业而言,京冀、京津之间更多的是协同合作,而非竞争。

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解决津冀之间的产业同构问题,防止其产业间的恶性竞争是现阶段更值得关注的。本文先按降序列出2013年京津冀各地区产业产值占比排名前十位的行业(见表1),再从中找出京津、京冀、津冀两地之间相同的产业及各自独有的产业,从而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可能造成京津冀各地间同构性的产业(见表2和表3)。

其中,津冀间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都是各地主导产业,它们也是造成津冀产业同构性的主要原因。为了保证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顺利进行,要防止天津、河北过度使用政策红利来促进本地区上述产业的发展,造成市场扭曲。同时,也应根据天津、河北的资源禀赋将这几个产业在两地之间在进行整合,以发挥其比较优势。北京作为首都,还有很多制造业,广泛分布在怀柔、大兴等郊区县,这其中不乏一些污染大、不符合北京首都功能定位的制造业,可考虑将其迁出北京,而将研发部门保留在北京,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五)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

上文得出津冀的工业行业具有较高的同构性,一条可行的解决思路是考虑将这些高同构性的产业在两地之间进行再整合,以更高效地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同时考虑将北京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迁出,当然这种转移必须符合其资源禀赋原则。本文通过计算区位商和产业梯度系数,探查上述路径的经济可行性,同时,也研究京津冀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基于区位商和梯度转移理论转移的现实可能性。2013年京津冀区位商及产业梯度系数如表4所示。综合考虑各地产业的区位商、集中度及人才技术优势,遵循产业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的经济规律,可以得出京津冀区域各产业可能的转移路径(见表5)。

表1 2013年京津冀各地区产业产值占比排名前十位行业

表2 2013年京津冀各地间共有行业

表3 2013年京津冀各地优势行业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通过对京津冀产业结构现状的实证分析,可知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其中津冀第二产业结构存在极高的同构性。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应采取可行的调整对策。

(一)加快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业的转型升级应以技术创新为导向,最近雾霾频发、大气污染等问题凸显,该轮技术创新应以“绿色科技”为主。北京具备得天独厚的人才科技优势,理应承担行业技术研发基地的职责,政府可给予第二产业产品创新企业税收等优惠扶持政策,以激励该产业的创新转型发展。同时天津、河北可作为产业链中的后续制造方,政府可对采用环保、低耗能等绿色新技术的企业以优惠政策,引导行业的转型升级。津冀间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都是各地的主导产业,也是造成津冀产业同构性的主要原因。为了保证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顺利进行,要防止天津、河北在过度使用政策红利来促进本地区上述产业的发展,造成市场扭曲。应根据天津、河北的资源禀赋将这几个产业在两地之间进行再整合,以发挥其比较优势。

表4 2013年京津冀区位商及产业梯度系数

表5 京津冀产业转移路径

(二)发挥京津冀各自资源禀赋优势并提升产业分工层次

目前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合作主要以垂直型分工为主,是以一个或多个制成品为核心建立相应的与之互补、依附性强的产业合作,这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主要合作方式。未来要努力推动由垂直分工向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过渡,并进而向以水平分工为主转变。

北京应走高精尖产业发展之路,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首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显著提升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水平。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注重发展知识型服务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努力增强服务功能与辐射力,稳定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金融、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空间较大的旅游会展和中介咨询等新兴潜力产业。以提升整体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重点发展以软件研发、信息服务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和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重点发展电动汽车、光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都市产业。

天津市要建设具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化工产业、面向国际市场的中高档轿车和具有自主品牌的环保经济型轿车、石油钢管和装备制造、现代医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对制造业有支撑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组建大型物流集团和综合商社,加快建立陆海空立体综合联运和物流集散网络体系,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建立、健全和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域性金融市场,着力发挥金融业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河北应立足于资源禀赋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和功能性城市。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工业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加强钢铁、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推进传统材料向新型材料、原料初加工向精深产品制造的转换;巩固提高加工制造业,培育和增强医药、食品、机械装备和纺织服装等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能源工业和以信息、会计、金融、咨询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积极发展需求潜力大的物流、房地产、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等新兴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造传统服务业,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增加北京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对津冀的外溢效应以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实力

京津冀地区域具有从事生产服务研发和销售的巨大潜力和优势,应在京津冀的产业合作发展中充分发挥这一特有优势,积极打造从研发创新(R&D)到加工制造再到配套服务的整条价值链。京津要加快向河北扩散并辐射技术、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提升河北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使河北成为积极承接京津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通过京津的科技研发与创新活动,实现京津冀整个区域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京津还要搞好研发和配套服务环节的工作,将京津冀的区域制造业高端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提升京津冀参与世界产业的竞争力。加快实现中央提出的京津冀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的整体定位以及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成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1.刘东生,马海龙.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2(7)

2.纪良纲,晓国.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与错位发展[J].河北学刊,2004(6)

3.张贵等.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创新网络再造与能力提升[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

4.陈晓永,张会平.基于梯度差异视角的京津冀产业同构及成因的新认识[J].改革与战略,2012(6)

5.邢子政,马云泽.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倾向与协同调整之策[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9)

6.孙久文,张红梅.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

7.肖金成.京津冀一体化与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8.杨开忠.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使命和责任的定位[N].光明日报,2015-1-28(2)

9.周伟.北京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10.周伟.信息服务业对首都经济的带动作用[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11.周伟.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实施创新驱动的路径研究—基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视角[J].经济研究参考,2013(53)

12.李国平等.京津冀制造业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

13.周伟,祝尔娟.关于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战略思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3)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首都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研究”(SM 20151003800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CBD发展研究基地项目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京津冀
京津冀三地将首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产业结构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