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两新”实践
2016-03-25申剑孟继超
申剑 孟继超
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已推进多年,前期主要以政府主导的形式开展,虽然构建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并实现了一批试点项目,但是成本较高,缺乏价值感知。为此,近年来,一些省市的地方政府开始探索与市场主体充分合作,利用其资源和平台,实现智慧城市应用快速推进,并被城市居民与企业深度感知。
2008年,IBM在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时,一并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智慧地球的一个重要项目,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一系列组成部分[1]。由于其契合了信息化未来的潮流趋势,因此一经提出就被我国的各个城市政府广泛接受,一些城市先后出台了各自的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在“互联网+”的潮流中[2],作为“互联网+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概括而言,顶层设计即将出炉,发展模式从政府主导开始走向市场主导,同时一些具备快速盈利前景的重要领域的机遇尤为明显。
一、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千呼万唤,加速建设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500个城市宣布要建设智慧城市[3],但是迄今为止,在国家层面还没有下发过一个有关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红头文件,也就是说,直到目前还没有明确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包括哪些内容?要建设到何种水平才可以被称为“智慧城市”。在此情况下,各地在出台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时,大都参照了IBM智慧城市项目中所涉及的领域,如基础设施、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领域,同时又结合本地特色,增加一些项目,如信息产业的发展规模等等。而对于各个领域应该达到怎样的状态和怎样的定量化评价标准,还是缺乏相应的依据。在国家层面定量化评价依据缺失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学术界、业内公司纷纷推出了各种版本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作为各个城市相互比较的依据,也可以作为单个城市自我发展指标确定的依据,例如浦东、南京推出的评价指标体系[4][5]。而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评价体系则一直在设计当中,例如2013年6月,工信部曾下发过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征求意见稿[6],但是此后便没有了下文;2014年初,住建部曾表示,要在2014年末推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同年的3月由高校完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还通过了专家评审[7],但是到了2015年10月也没有正式下文。本文认为,导致“一直在设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具体由哪个部门牵头?目前尚无统一意见;其次,智慧城市的指标牵涉多个部门的管辖范围,如何确定尚未有统一意见;第三,信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相关指标过时速度也很快(如目前各指标体系中常见的“固话普及率”),如何制定长期有效的指标,需要经过讨论。而最新的情况表明,在“互联网+”战略公布以后,智慧城市的标准建设正在加速。在2015年11月11日召开的国家标准委、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应用实施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2015到2020年通过试评价工作逐步完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20年正式发布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8]。
二、智慧城市的新模式:价值感知,市场主导
审视国内各个城市智慧城市的重点项目,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重基础设施建设、重内部系统建设、重政府主导是其主要模式。
所谓“重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把宽带、移动数据网络、广电数字化、城市Wifi热点、IDC等基础硬件设施放在优先地位;所谓“重内部系统建设”,就是在促进行业智慧化的进程中,实际是在推动行业当中核心企业的内部信息化完善;所谓“重政府主导”,就是政府设立了多个明确和具体用途的智慧应用,其中包括直接投资,以及支持企业开展某种信息化的试点[9]。不可否认,在上述模式下,城市当中的智慧基础设施的确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未来智慧城市深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有较多的项目,由于涉及跨部门协作,需要政府牵头协调,并且较多的公益型的智慧项目,如公交车到站查询等,由于涉及垄断企业,且无经营助力,只能由政府主导。但是上述模式重点强调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某个节点的深度智慧化,因此并没有达到普遍高价值感知的效果。对于重点设施,普通居民与企业认为即便没有智慧城市的概念,也应得到发展;对于行业的重点项目,也只是在与该行业接触的界面上才感知到价值,例如快速挂号等。而对于具备普遍价值感知基础的民生类应用,如智慧社区中的各项便民服务;一些城市重建设、轻运营,在委托IT公司开发网站或APP之后缺乏推广与后期经营(尤其是对于生活服务的平台化经营),城市居民缺乏感知,造成价值未得到有效体现[10]。
随着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互联网企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一些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有了明显转变,基础设施、重点行业内容信息化建设仍然在推进,政府的投资力度也在加强,更加强调智慧城市的应用能够被更多市民、被更多企业所感知,也就是审视智慧城市的建设效果时不再简单的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用得怎么样”的问题。为此,各地政府开始加强与各类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将互联网企业的服务纳入智慧城市整体应用的框架中,并且通过互联网企业的平台,把政府的信息传播出去,把政府的应用推广出去,把政府的能力“嵌”入进去。对政府而言,有效利用互联网企业成熟的应用与客户群可有效降低投入,提升覆盖面;对互联网企业而言,能够提升内容及应用量,进而强化汇聚用户能力,以交叉方式形成盈利优势。
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政府先后公布了两轮智慧城市发展三年规划,即2011-2013与2014-2016[11][12]。在第一期的规划当中,上海市政府的战略合作伙伴只有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两家运营商[13][14],强调的是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较多的民生类应用,选择的是自我主导的建设模式,如建立付费通缴费平台,建立社区网站,虽然最终的运营主体是IT公司,但是这些公司的建设和运营更加接近政府采购的模式。而在第二期的规划建设中,战略合作伙伴除了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之外,又增加了阿里巴巴与腾讯[15],其中最为明显的应用是在支付宝的服务窗与微信的公众号中,实现政府信息公开与生活应用,以及进行未来医院、未来交通的建设,此外将i-Shanghai交给了风寻科技,试水PPP模式[16]。
三、智慧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DT时代,数据驱动
在传统模式下,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是指网络、IDC等硬件型基础设施。因此,各地政府在签署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时也往往选择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电信,先后与200多个城市签署了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17]。但是,信息通信产业在历经二十年的发展之后分工开始细化,原先的服务商需要关注从底层数据到架构,再到功能,最后到界面的全部层次。但在目前,数据层面、架构层面均有专门的分工者承担,大量服务商只聚焦在功能与界面上,这样可以加快产品开发速度,使得信息通信产品极大丰富,例如苹果、安卓应用的开发模式,并且在“互联网+”时代,强调利用互联网促进各行业的革命,尤其是行业间的交互所带来的融合革命,而促进融合的是流动在传统基础设施之上的数据。为此,一些前瞻型的企业已经开始构建自我的数据战略,如阿里巴巴,在2014年3月确立了“以走向激活生产力为目标的DT(datatechnology)数据时代”的DT战略。DT战略的核心一是以数据为核心,推动各行业变革,即“点燃整个数据和激发整个数据的力量,为社会所用,为销售所用,为制造业所用,为消费者信用所用”;二是以更加开放的形式推动数据的应用:“阿里巴巴的数据让阿里巴巴本身今天所有做的这些工具能够成为中国商业的基础设施[18]。”
对于力求让整个城市发生革命的智慧城市,在DT时代中,其基础设施已不再仅仅是固网、移动、广电、计算、存储等传统的设施,同时还有数据设施,它来源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通过流动,将整个城市的各类应用加以连接,成为一体化的智慧城市。
2015年8月,国务院通过《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其中就明确了要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要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要强化信息安全的保障[19]。一些城市已经快速响应,发挥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价值,例如同年的8月底开始的上海创新创业大赛,首次向社会开放超过1000G交通信息数据,采用众创的方式,开发出创新的互联网产品,为排解道路拥堵、优化公交规划等问题寻求对策[20]。
在DT时代,谁占有数据谁就能成为行业的主导者。数据资源可以通过数据交易而取得(如贵阳大数据交易所)[21],但是作为整合的一方,自身必须拥有强大的数据基础,才能将外部获得的数据予以消化吸收。从产业发展来看,社会各类主体的连接中心节点是最具有数据中心节点的潜质,例如阿里巴巴通过交易、金融,连接了社会经济;腾讯通过社交网络,连接了诸多用户;电信运营商通过通信管道,连接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四、智慧城市的若干细分市场:站上风口,前景喜人
让城市“智慧”起来并不意味着各类“智慧型”的应用从建设到运营都要由政府买单,相反,这些应用应该走上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营之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政府的作用理应是在其中发挥基础环境的构建和应用启动助力的作用。
目前,很多智慧城市的应用项目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良性发展前景喜人,尤其是基于互联网的民生型应用。其核心原因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构想提出,让整个社会经济中的诸多主体都在思考如何通过互联网,在一个细分领域当中进行革命,并且形成了较多优秀的创意。而政府、风险投资商、能力开放平台等,也对这些创意的实现提供了场地、资金、基础设施等诸多支持;其次,互联网产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使信息化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本身就是对信息化高度依赖的“网络人”,用“智慧”的方式解决任何问题都是水到渠成之事;第三,政府的改革一直在推进。政府自身、公用事业单位的深度改革是近年来改革的目标,包括政府信息公开、医疗分级体系的建立等等,为市场上诸多服务商打开了新的前景之门。以下,列举一些风口之上、具有前景的智慧城市应用。
(一)智慧社区
在智慧城市的应用中,智慧社区无疑排在首位。若干年前,智慧社区的发展模式是以为周边提供服务信息或者互助式服务为主,成功的企业不多,政府也主导建设了若干平台。而近两年,O2O的兴起使智慧社区站在了风口顶端。“智慧”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服务的直接交付,任何能够上门交付的服务(外卖、美甲等),都会有服务商切入,即便是无法上门交付的服务,服务商也会尽可能让更多的环节在线解决(如医疗挂号等)。在2015年的投融资案例中,有超过一半的服务都是针对O2O市场的,数亿以致数十亿美元的融资案例屡见不鲜。百度CEO李彦宏则公开表示,未来,百度最大的收入来源是O2O,而非目前的搜索业务。
(二)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是各互联网公司关注的领域。作为一个医院、一名医生,患者都有大量痛点的刚需型行业,且改革预期强烈,互联网公司无疑想通过自身的业务推动其发生改变。目前,智慧医疗聚焦的核心是减少患者在医院的非必要时间,增加医患接触的时间。基于此,政府的模式是推动分级诊疗发展,并由此带动了智能病历等解决方案的市场。而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公司推出的在线挂号、在线支付等方式,将患者在医院的等候时间尽量留给诊疗环节,而非排队等候的时间。与此同时,医药类电商推出了在线购药服务,使患有常见病、慢性病的患者不用前往医院。春雨医生等平台则主打医患在线交流,利用医生的“碎片化”时间,增加医患接触感,并推进小病、慢性病、保健在线服务化,大病引入医院诊疗的模式。
(三)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正在实现教育的无角落覆盖。经济越发达,教育就越受到重视,教育的智慧化正在被全面覆盖。在学校当中,电子化教学正在得到普及;家校之间的互动、以学校为主的教育资源平台,正在将学校教育延伸进家庭;各类在线的内容阅读性教学、真人互动型教学,为学子们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基于社交模式的互助学习平台,使得交流与学习并重;家教平台的发展,使得可选择教师的范围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这些应用覆盖了各个年龄段,各种学习类型,各种学习时间,真正实现了全面的智慧教育。
(四)智慧养老
智慧养老是目前各互联网公司正在探索尝试的新领域。老龄化问题严重(尤其是大中城市),居家养老面临无人照顾的难题,养老院等社会化养老机构床位严重短缺。因此,一些城市正在尝试社区养老模式。老人们居住在家中,但周边的服务机构可以为老人服务。老人们与服务机构之间的连接依靠智能硬件、智能应用。目前,各类智慧养老的应用仍处在试点当中,政府的补贴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正在进一步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 IBM.智慧的城市:理解IBM智慧城市的基础[R].2009.
[2]百度百科.互联网+[EB/OL].http://baike. baidu.com/link?url=h_j1d_3PoI08kXhq7mpn6IKgjPus xccFy93nspPhD00TI-M90hPyz9SCG6YNhyHDLsZtjG JtKHQ5U8W9Tibhgq.
[3]钱进.中国500多个城市试点智慧城市[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8).
[4]新民网.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0首次在浦东发布[EB/OL]. http://miit.ccidnet.com/ art/32559/20121108/4440483_1.html.2012-11-28.
[5]陈铭,王乾晨,张晓海,张晓伟.“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智慧南京”建设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5).
[6]工信部.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EB/OL]. http://www. tranbbs.com/Smart_City/d_p_city/Smart_ City_115044.shtml.
[7]搜狐.400城市宣布建智慧城市 住建部正编制评价标准[EB/OL]. http://business.sohu. com/20140903/n404008085.shtml.
[8]国家标准委,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应用实施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cnscn.com.cn/news/show-htmitemid-16728.html.
[9]申剑.智慧城市“矩阵式”评价体系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3(4).
[10]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建立完整运行机制 规避智慧城市建设误区[N].中国建设报,2015-4-29.
[11]百度文库.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EB/OL].http://wenku. baidu.com/link?url=rrqmfU7ow6G8y7t6B-qWd3UQV VAFcMDmhy53u80dzmxwFyVEebWFHq88X9cOD43Zr OUPflSs0UUpyGKRUOtqaWa-qTjfOUR8tNLrhvsp4zO
[12]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4-2016)[EB/ OL].http://www.sheitc.gov.cn/zxgh/665205. htm.
[13]工控中国.上海携中移动签署智慧城市合作战略[EB/OL].http://www.gkzhan.com/news/ Detail/45709.html.
[14]上海政务.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市政府与中国电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EB/OL]. http://shzw.eastday.com/shzw/G/20140626/ u1ai131650.html.
[15]第一财经. 先后签约上海政府,阿里腾讯交锋智慧城市[EB/OL].http://www.yicai. com/news/2015/05/4618566.html.[16]刘锟. i-Shanghai试水PPP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一元撬动百元[N].解放日报,2015-8-24.
[17]飞象网.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与人民日报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EB/OL].http://www.cctime. com/html/2015-10-9/2015109161496429.htm.
[18 ]中金在线.阿里:D T数据时代已经来临[EB/OL].http://news.cnfol.com/ it/20140308/17207131.shtml.
[19]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5-09/05/content_10137. htm.
[20]文汇报.沪开放1000G公共数据[EB/OL]. http://hot.online.sh.cn/content/2015-08/19/ content_7514159.htm.
[21]百度百科.贵阳大数据交易所[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SsQM93BOU4H1 jDw5pUEBulzeVu9dJblOURS6B5DZ8hiunGLY3nkf0wW RZV7haHKxePvqMFv_0Jk2sXb2qpM3t1KCRrLv0tHV fgw4hP3xtPu_nhsE5aYMaIWZrPbbUzqhR4GeNU4Y4uT Ybas9jVsRBcK2cAqpzSJuiXNHzzL6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