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要用“标准治市”理念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2016-03-25施昌奎
施昌奎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标准提高到与战略、规划和政策同等重要的高度,十八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依法治国方略,标准成为良法善治的基础和支撑。城市治理标准与城市治理法规紧密结合,使更多的标准具有了法律地位,从而大大提升了标准在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市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作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报告,从十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北京未来发展的路径和蓝图。从首都功能定位,到行政副中心的建设,从有序控制人口规模,到彻底解决“城市病”,未来的五年,是北京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的五年,是攻坚克难的五年,是需要在管理理念和方式上推陈出新的五年,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要想打赢这场“硬仗”,政府和社会必须通力合作,创新城市管理新理念和新思路,用“标准治市”理念,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要构筑 “人口、产业、产品和服务”四张“标准大网”,综合治理“城市病”
北京过去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城市发展质量控制体系,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城市病”。原因是多方面形成的,既有城市发展战略的失衡,也有城市发展规划的偏颇;既有城市管理政策的失误,也有城市发展标准的缺失。单就城市发展的标准来说,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没有健全人口服务管理标准,造成大量人口聚集;二是没有健全产业准入标准,形成一批“三高”产业;三是没有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标准,使产品的安全、环保和健康等级不高;四是没有健全服务型政府的服务质量监管标准,造成城市管理水平低下,服务质量不高。
现在,就应该用市场化的方法,用“标准治市”理念,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构筑北京四张“标准大网”:一是构筑“大北京”人口服务管理标准网,引导人口在京津冀区域内有序流动;二是构筑产业准入标准网,逐步消除“三高”产业;三是构筑产品质量监管标准网,提升产品安全、环保和健康等级;四是构筑服务型政府的服务质量监管标准网,强化精细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总之,通过建立市场化的“人口、产业、产品和服务”四张标准管理网,让北京这艘航空母舰能够“轻装简从、昂首远航”。
二、要建立京津冀新地标体系,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有北京的地标体系,天津有天津的地标体系,河北有河北的地标体系。三地发展水平不同,地标体系参差不齐。而这种高低不同的地方标准体系已经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因素。因此,建立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新地标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要建立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京津冀三地标准化委员会四方共同组成的“京津冀标准化委员会”,负责“京津冀新地标体系”的制订、评估、修订、发布、实施、监督和问责等工作。
其次,要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京津冀标准化委员会”成员由四方按照等额的原则组成,国务院主管标准化工作的副总理任主任。办公室设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
第三,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可以考虑中央财政出40%的资金,京津冀三地各出20%的资金。资金主要用于“京津冀新地标体系”的制订、评估、修订、发布、实施、监督和问责等方面的工作支出。
第四,建立一个“京津冀新地标体系”发布和监控平台,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和问责机制。“京津冀新地标体系”的制定和发布比较容易,难的是如何严格执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京津冀新地标体系”的发布和监控平台,利用大数据对“京津冀新地标体系”的实施进行实时的监控,并及时进行整改和问责。
第五,要寻找交通、环境和产业三大领域标准化工作着力点。在交通一体化方面,要根据京津冀发展现状和国际发展趋势,搞好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标准化工作。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像日本东京城市圈学习,优先发展轨道交通,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建立京津冀城际高铁网,制定城际高铁建设和运行标准体系。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实现大数据管理,完善智慧交通标准,提高智能化水平,大力推进交通管理服务的标准一体化。
在环境保护方面,京津冀三地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突破行政区划和条块分割的掣肘,大幅度提高“京津冀新地标体系”标准,加强监测的技术含量,提高问责的威慑力度。进一步提高车用油品质标准和车辆排放标准。治理施工扬尘,推广北京的垃圾运输标准。
在产业升级方面,完善产业标准体系,严格限制“三高”产业。提高京津冀城市圈产业准入门槛,完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大幅提高民生产品安全标准和市场产品质量监管标准。提升食品全产业链的安全标准,确保市场食品安全。全面提高药品、医疗器械准入门槛,努力使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药生产达到或接近国际标准,医疗器械采用国际标准比例达到90%以上,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将全部被淘汰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