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环境建设的新成效造福市民
2016-03-25孙新军
孙新军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全面进入新常态的五年,也是首都环境建设和市政市容管理迈向精细化管理新阶段的五年。“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首都环境建设和市政市容管理迈向更高水平的五年。总结好“十二五”时期的经验,规划好“十三五”时期的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回顾“十二五”:行业保障全面展现综合协调效能增强
过去五年,北京市市政市容系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各项要求,在相关部门、区县政府、专业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坚持科学发展、精细管理、服务民生,积极落实市政府重点工作和折子工程,扎实推进“十二五”时期市政市容各方面的规划项目实施,行业保障能力继续增强,综合协调能力日趋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重大活动引领有力,保障效果全面展现
积极发挥首都环境建设、市政综合协调的统筹协调作用,组织相关部门、区县和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落实重大活动市容景观、环境卫生、公厕服务、夜景照明、市政公用设施安全运行等服务保障任务,确保重大活动期间,市容景观璀璨靓丽、城乡环境更加洁净、公用服务高效优质。
党的十八大、A P E C会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 0周年等重大活动保障任务的圆满完成,多次得到中央领导、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市领导的高度评价。通过重大活动引领,高标准实施了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高了环境作业精细化保障水平,解决了一大批环境突出问题,消除了一大批市政设施安全隐患,进一步带动市政市容各项工作水平全面提高。
市容建设亲民惠民,城市景观整洁靓丽
扎实推进市容景观和群众身边的环境建设。落实市政府折子工程和实事任务,完成重点大街、重点区域、老旧小区、胡同街巷、高快速路、铁路沿线、校园周边、架空线入地等环境整治工程,五年共开展环境建设项目3858个,其中市级重点项目321个,解决了一大批重点环境问题。
持续开展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规范治理。坚持减量原则,采取“拆移洗修换”措施,拆除违规闲置的报刊亭、信息亭、咪表等设施6.2万余件,移改规范占压盲道、阻碍通行、密度过大的设施4.8万余件,清洗粉饰设施273.4万余件次,维修破损设施69.7万余件次,更新设施8.7万余件。全市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明显改观,设施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面强化城市照明服务水平。大力提升景观照明品质,推进设施建设和改造,基本形成“两轴、三环、六线、十七区及滨水界面”(两轴: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中轴线;三环: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六线:朝阜路、平安大街及其延长线、两广路、前三门大街、崇雍大街及其延长线、西单北大街及其延长线;十七区:天安门广场及周边地区、故宫及周边景区、天坛公园、什刹海、西单地区、金融街、王府井、中央商务区CBD、中关村西区、石景山综合服务区、北京站、首都国际机场、奥林匹克文化区、朝阳公园休闲区、望京产业园区、丽泽商务区、颐和园风景区;滨水界面:昆玉河、木樨地-滨河路、龙形水系、龙潭湖、玉渊潭)的城市景观照明体系,城市夜间容貌更加多彩。完成116条“有路无灯”道路实事任务,城六区道路照明设施维护数量从“十一五”末期24.3万盏增至27.1万盏,着力改善市民生活条件。
严格落实户外广告规范设置。完成26件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审查,调整和新增设置点位444处,取消设置点位18处,规范建设单柱式户外广告设施87处。建立联合查处工作机制,完善日常巡查监管措施,严控重点地区、主要道路违规设置的户外广告和户外电子显示屏,查处违规户外广告牌匾标识6.5万余处,有效改善了城市公共空间景观。
环卫管理精细开展,洁净程度继续提高
清扫保洁、公厕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实施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分级作业和管理,定期开展道路尘土残存量检测,机械清扫保洁组合工艺(即机械清洗、机械清扫、机械冲刷、机械捡拾,现阶段参考指标是车行道机械清洗率)作业率达到86%,城区背街小巷清扫质量达标率达到83%;再生水使用量占清扫作业总用水量比例不断提高;市级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全面实现市场化。全市公厕总量13308座,其中三类以上公厕达到90%,公厕无障碍率达到60%;加强医院、旅游景点、交通枢纽等行业公厕指导,公厕建设管理迈上新台阶。
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落实《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13-2015)》,鲁家山生活垃圾焚烧厂、南宫堆肥厂二期等11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成运行,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2.5万吨/日、无害化处理率99.59%。餐厨垃圾总处理能力达到1200吨/日,全市7700余个餐饮单位纳入餐厨垃圾规范化收运体系,规范化清运率达到43%。完善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垃圾分类设施覆盖到全市80%的居住小区。初步建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运输规范管理的工作意见》,实施《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循环利用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建筑垃圾运输企业监督管理办法》,建成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监管信息系统,形成日常检查、联合督导工作机制,实现建筑垃圾全过程监管。更新改造建筑垃圾运输车辆8052台,道路遗撒和乱倒乱卸行为明显减少。通过土地修复、堆山造景、纳入正规管理等手段,大幅提高建筑垃圾消纳处置能力。
公用服务日趋完善,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燃气供应服务能力继续拓展。“多气源、多通道”南北供气的天然气长输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完成四大热电中心和锅炉“煤改气”配套供气工程,建设城市天然气管网855公里、场站29座,除延庆外其他各郊区新城均实现了管道天然气供应,全市天然气管线总长度达2万余公里。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服务体系,液化石油气“送气下乡”工程覆盖全市农村地区,基本实现农村炊事气化;在有条件地区推进实施“天然气进村入户”试点工程,累计满足10个村近3000余户村民的市政管道天然气炊事及采暖需求。
供热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市供热面积达到7.8亿平方米,比“十一五”末增长了13%;四大热电中心及配套供热管网建成投产;完成远郊区县锅炉房拆小并大、河北三河热电厂外部热源引入等工作;建立供热气象会商机制和热电气联合调度机制;出台采暖费暗补变明补、优抚低保人员集中供热采暖补助政策,热费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节能减排大力推进,切实做出环保贡献
着力开展供热、照明节能工作。全面完成“十二五”单位供热面积能耗降低12%的目标;完成200余座燃煤锅炉房的清洁节能升级改造,中心城区实现锅炉供热无煤化,全市清洁能源供热比例增至80.9%;开展1.3亿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供热计量收费面积达到1.6亿平方米,定期开展供热计量收费联合执法。制订城市道路照明技术规范、城市照明节能管理规程;推广照明高效节能设备,全市道路、景观照明灯具全部更换为节能灯具;提高城市照明信息化控制水平,实现全过程节能管理。
全力降低环境污染排放。提高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和污染控制水平,完成全市16座垃圾卫生填埋场全密闭工程,完成6座垃圾处理设施渗滤液处理系统升级改造,新增渗滤液处理能力1720吨/天。高安屯垃圾焚烧厂年发电24557万度;北神树、阿苏卫、六里屯和高安屯四座垃圾填埋场填埋气发电设施年发电7400万度;安定填埋场填埋气提纯设施年供气能力达到292万立方米。完成全市253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工作。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餐厨垃圾就地处理能力达到每年2万吨。
管线综合日趋完善,安全运行全面保障
初步建立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体制。在全国率先建立地下管网运行综合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地下管线自身结构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体系和机制,完成1800公里老旧供热主管线更新改造,排查治理地下管线自身结构性隐患1781公里;探索地下管线消隐工程与道路大修同步实施工作机制,“马路拉锁”现象治理成效显著;建立挖掘工程和轨道交通建设地下管线安全防护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建立了地下管线检查井井盖丢失损坏案件的发现处置机制,年度井盖丢失率在1%以下,连续三年实现了每月“零积案”的管理目标。
安全应急管理得到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积极开展安全检查、隐患排查;积极开展有限空间、地下管线、城镇燃气等专项治理;加强季度安全形势分析;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行业安全标准制定工作;积极协调开展即发性事故隐患消除工作。加强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市级应急队伍装备和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一案”是指制订修订应急预案;“三制”是指建立健全应急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制定突发事件现场指挥部实施细则,强化应急值守,实施综合指挥调度和专业处置,妥善完成城市公共设施突发事故、冰雪清扫等各项工作。
保障支撑不断夯实,管理效能稳步增强
信息化决策支持作用充分体现。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进一步推进行业管理网格化。市级信息化城市管理平台与12个区县实现对接;城六区共发现1804.7万余件城市管理问题,94.5%的问题得到解决。建立完善燃气、供热、环卫行业和地下管线综合协调管理方面的基础信息统计制度,实现基础数据统计信息化。建立建筑垃圾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为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安装定位系统,实现车辆运行轨迹实时跟踪。搭建“北京市挖掘工程地下管线信息沟通服务平台”,发布工程建设信息1279项,为工程建设单位与管线权属单位对接、交底、配合提供有效支持。
管理标准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结合市政市容领域业务职能,修订原有标准体系框架,确定了市政市容领域标准化子体系结构,界定了各项标准的定位、内容和内在联系,提高了标准的科学性、协调性和适应性,完成修订并发布地方标准45项,为行业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监督检查考核体系进一步健全。建立“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制度,初步形成环境治理长效监督机制;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检查、联合检查以及季度评价,指导区县落实自查机制,区县环境建设主动意识明显增强;按照“属地管理、分区分类”原则,推进完善市容环境考核评价机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市容环境监测,大型垃圾渣土堆放点整治成效显著。
市政市容法规规章体系基本建立。制定出台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市架空线管理若干规定》、《北京市供热采暖管理办法》等16部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循环利用工作意见》等规范性文件。
展望“十三五”:全面构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市政市容发展体系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共同努力,首都环境建设和市政市容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从落实新时期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长远要求看,仍然存在着市容景观品质与国际一流标准尚有差距、部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供应保障能力相对不足、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够平衡、部分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尚需完善等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以研究解决。
指导思想与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首都建设“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以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为导向,以治理“大城市病”为重点,全面构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市政市容管理体系,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更加优美的城市环境和更加高效的城市运行保障。
工作原则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原则。坚持首都市政市容建设发展的公益属性,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系统完善、功能配套、保障有力、运行安全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满足人民群众对市政市容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实现和谐发展。立足首都,区域协同原则。围绕首都核心功能,整合市政公用事业资源,使基础设施建设与基本公共服务向薄弱地区延伸拓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主动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首都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地区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同发展。保障供应,安全运行原则。以首都城市运行和市民生活需要为中心,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环境卫生和市政公用设施高效服务、稳定供应与安全运行三大核心能力,推动首都社会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清洁高效原则。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污染物排放增量,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高效利用各类清洁能源,进一步实现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原则。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分级负责与属地管理。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广大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动员社会各界全过程参与市政市容工作的决策实施和监督环节,扩大公众、企业、社会团体等的参与程度和范围。
发展目标与思路
“十三五”时期,努力形成与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市政市容设施建设和管理体系,打造优美、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保障城市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做好“四个服务”,增强“四个能力”,实现市政市容发展建设和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全面提升市容景观品质,增强环境保障能力。进一步推进进京第一印象区域景观展现首都形象,重点区域景观优美靓丽,生活区域设施亲民惠民,薄弱区域环境整洁有序。
加快提高基础设施质量,增强运行保障能力。高质量新建、改建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能力充足、设施先进、配套齐全、运行高效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实现设施建设运行一体化、运行服务专业化。
全面提升安全运行水平,增强应急处置能力。继续坚持安全第一、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健全完善安全运行管理体系,严格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整合共享数据资源,深入开展统计分析,切实做好预警防范;提高突发事故的快速反应和科学应对能力。
系统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增强城市治理能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市政市容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综合统筹协调能力;推动规划、建设、管理有效协调衔接;深化公用事业改革,推动企业运营专业化、市场化;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发挥最大服务管理效能。
“十三五”期间,坚持抓好燃气、供热、环卫设施能力建设,确保设施安全稳定运行,保障城市正常运转。市容建设努力向“物物皆景观、处处是精品”的方向迈进。坚持拓展细化技术标准,提高设施智能化运行管理与服务水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坚持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完善考核机制,强化规划指标的约束力和引导力,提高城市管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十三五”期间,各项工作必须做到“五个结合”(坚持决策、执行与监督相结合,坚持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坚持末端管理与前端管理相结合,坚持全面管理与重点管理相结合,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处理好“六个关系”(行业管理与部门协调的关系,重点任务与基础管理的关系,综合协调与专业管理的关系,近期成效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监督考核与指导服务的关系,依法行政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全面构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市政市容发展体系。
重点任务
全力提高市政市容管理服务水平。在市政公用方面:要构建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燃气供应保障体系,多元供热、相互支撑的供热运行保障体系,全面实现垃圾处理能力大幅提高,优化完善公厕便民服务建管水平,提升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效果,深入完善垃圾规范收运体系建设,并巩固提升清扫保洁精细管理水平;在城市容貌方面:要打造传承开放、和谐便捷的容貌景观,建立服务市民、展现魅力的照明体系,提升户外广告设置设计规划控制水平,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管理规范,并加强架空线入地和规范梳理整治力度;在综合协调管理与安全运行方面:要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网格效能充分发挥,继续抓好地下管线运行综合协调管理,建立健全热电气常态化联调联供机制,夯实巩固城市公共设施事故防护体系,并扎实做好石油天然气管理保护基础工作。
积极落实国家重要战略部署。一是全力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扎实做好协同建设,疏理首都功能,同时深入研究互惠合作;二是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要做到环卫减排落实环保要求,供热减排清洁首都空气,降低能耗提高节能水平;三是城市协调发展方面加快农村建设,一方面加快推动燃气建设服务覆盖农村,另一方面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全面改观;四是在深化改革与依法行政方面,通过深入研究、推进体制改革攻坚之路,强化依法管理和多点突破,开展标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