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持续体“着”与韩语对应形式“—??—”的语法化对比

2016-03-25康善信

现代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谓词及物动词韩语

摘 要:在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分析汉语持续体“着”和韩语“-??-”结构的语法化过程时发现,“着”和“-??-”结构均逐渐由具体语义转换成抽象语义,并伴随着语法上的变化。“着”和“-??”结构都是从其所含的空间义演变而来的,两者都表示状态的持续,之后逐渐带有“进行”义。

关键词:持续体 着 -? ?- 语法化

一、引言

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过程,所有语言都要经历这个过程。一般来说,语法化就是由带有词汇性意义的实词类向带有语法性意义的虚词类转换的语言演变现象。语法化研究包括对语言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追溯,目的是推导出语言形式的演变和形成过程。语法化大致会经历“词汇意义弱化→词汇意义消失→语法功能获得→语法功能转移”的过程。

Bybee,Perkins&Pagliuca;(1994)考察了76种不同类型的语言中时体态标记的词汇来源。他们发现进行体是从处所含义中派生出来的。通过汉韩对比,我们进一步发现汉韩两种语言在体标记的语法化过程中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由汉韩两种语言的语法化途径的对比可知,“着”和“-??-”都是从处所含义动词演变成体标记的。下面从句法和语义角度来进行对比分析。

二、从句法上对比

(一)汉语持续体“着”

对体标记“着”的来源作过详细探讨的有吕叔湘(1941)、王力(1989)、赵金铭(1979)、梅祖麟(1988)、吴福祥(2004)等。我们也认为“着”是从处所动词发展为体标记的,是从“持续”义发展成“进行”义的。关于“着”语法化过程的讨论已经很多。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从句法的角度探讨汉语“着”的语法化路径。

王力(1989)在《汉语语法史》里指出,“着”是由有“附着”义的动词“著”(着)演变而来的。“著”最初是纯粹的动词。如:

(1)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著之东门,以观越寇灭吴也。(《说苑·正谏》)

从汉代以后,“着”开始了语法化的过程,首先出现了“动+著(着)”的用法和“动(+宾)+著(着)+处所名词”结构。如:

(2)株杌妇闻,忆之在心,豫掩一灯,藏著屏处。(《贤愚经》)

(3)色欲无常,合会有离,如泡如沫。愚者恋著,殃祸由生。(《中本起经》《大正藏》4/149c)

到了南北朝以后,“著”(着)字开始虚化。这时期,“著”(着)虽然保留着“附着”义,但是它不用作谓词。这时期“著”(着)字一般只用在处所状语的前面,并且常常和“前”“后”“上”“下”“中”等字一起使用。

(4)长文向小,载著车中。(《世说新语·德行》)

(5)一二日,因载著别田舍,藏置复避中。(《三国志·魏志》)

唐代以后,“V+著(着)”形式更加常用,“V”从产生附着状态、使受事发生位移的动词扩展到了一般动作动词,后面的宾语也从处所词扩展到了一般的实体名词(受事对象)。并且还出现了“动+著(着)+动”的形式,表示两个行为同时进行。但是这样的格式在唐代并没有普及。如:

(6)见他宅舍鲜净,便即穴白占着。(《敦煌变文·燕子赋一》)

(7)多只炼得药,留著(着)待内芝。(《侯真人降生台记》)

宋代,“动+著+动”句式日趋成熟,被广泛使用。如:

(8)向尊前,闲暇里,敛着眉儿长叹,惹起泪恨无限。(《秋江月》)

还出现“形+着+动”格式。如:

(9)不是大着个心去理会,如何照管得。(《朱子语类》)

宋元时代,“了”和“著(着)”的分工还是不够明确的。在许多地方,“著(着)”字表示行为的完成,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了”字。如:

(10)忽然死着,思量来这是甚则剧,恁地悠悠过了。(《朱子语类》)

元明以后,“着”的语义更加虚化,基本脱离“附着”义,完全语法化为表示时态范畴的语法助词,并且这种用法逐渐固定下来。

(11)我有一个伙伴后了来,我沿路上慢慢地行着等候来,因此上来的迟了。(《老乞大》)

从上面“着”的历时演变考察中可以看出,“着”的语法化过程大致经历了“动词→介词→助词”的过程,即从处所动词发展为体标记,并且其所带宾语也从处所名词扩展到了受事名词。

(二)韩语持续体“-? ?-”

韩语“-??-”结构曾因历时的变化,由中世纪韩语“V+助词+V”接续结构中的自立谓词向辅助谓词演变,最终成为了辅助谓词。即之前的“V+?+V”结构逐渐固定为“谓词+?+”结构,最终带有了语法功能。这时的“??”和“–?”紧密相连,总是作为一个语法单位出现,无法独立使用。

我们认为“??”经过语法化演变从主谓词变成了辅助谓词,和“–?”连在一起表示现在进行时。这里的“??”表示“存在”,而表达存在时必须有“存在的对象”和“存在的处所”。可以得知,韩语的进行时也同样是从处所含义的动词发展而来的。

下面分析韩语“-? ?-”的语法化路径。

从15世纪文献材料《释谱洋节》(1447)、《三纲行实图》(1471)的例句中,我们可以确定例句中的主语大多带有[+有情]和[+人]的语义特征,另外,和“-? ??”结构连用的先行谓词只能是及物动词。如:

(12)?? 香 ??? ??? (?? ? ??? ???)《释谱洋节23,26》

好的 香烛 燃点 过日子 (点燃好的香烛过日子)

(13)官屬? 降??勸??? 對答 ???? ??? 《三纲行实图 忠21》

(官属劝降 开口不答。)

例(12)、(13)中使用的动词除了“???(燃点)”和“????(对答)”以外,还有“??(盖房子)”“??(吃饭)”“????(教别人)”等。大部分先行动词都是及物动词。

16世纪,相关学者们在《清州北一面顺天金氏墓出土简札》中发现了40多个“-? ?-”结构。大部分是和及物动词连用的,先后行谓词不可分离。

(14)??? ?? ??.(??? ?? ??)

单衣 穿着 (穿着单衣)

15世纪,中世纪韩语的“-?-”结构大部分可以确定其后行谓词“??”是独立的,“-?”和“??”之间可以添加词汇要素,还可以倒置先后行谓词。由此可以得知,中世纪韩语中的“-?”还在作为主谓语被使用并继续维持着接续的功能。但是《清州北一面顺天金氏墓出土简札》中的40多个例句则很难单纯地把它们看成是接续结构。

从16世纪开始,主谓词“??”和“-?”连用,渐渐地演变成为了辅助谓词结构。这时期出现了“-???”结构跟自动词连接的现象。“-???”结构表示结果状态的持续,可以跟自动词和及物动词一起使用。在《清州北一面顺天金氏墓出土简札》中,动词“??(相信)”不仅跟“-???”结构一起使用(?????),还跟“-???”结构连接在一起(?????)。这里的“-???”结构和“-???”结构是一样的意思。我们认为从这一时期开始,“-???”结构开始慢慢地替换“-? ??”的功能。

17世纪的语言材料中有“-? ??”结构的并不多。重刊《杜詩諸解》中依然遵守着与及物动词连用的制约。

(15)?? ?? ? ??? ? ?? ??(《杜詩重5.49》)

吾 徒 且 加 餐,休适蛮与荆

18世纪的《女四书谚解》(1736)和《种麦编织》(1758)中,“-??-”结构各出现了1次,在《三譯总解》(1774)中出现得较多,共13次,在《五伦行实图》(1797)中出现了7次。值得注意的是,《三譯总解》的例句中出现的大多是和心理表现的状况相连用的“-??-”结构。另外,在先行谓语是自动词的例句中出现了“-??-”结构,并有一两个例子是带有进行语义的,由此可以看出“-??-”结构渐渐开始带有“进行”语义。

(16)? ?? ???? ?? ???? ?? ? 孫權? ? ???? ?? ????.

这件事 利益 有 想 时 孙权茶 让我 拿来 所以 拿来了。

(自己想这件事有利益的时候,孙权让我把茶拿来。)

我们可以推出例(16)中的“-??-”结构出现的动词是心理动词,除了“????(想)”外,还跟“????(怀疑)”“????(担心)”“????(等待)”等心理动词连用。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汉语“着”和韩语“-??-”结构都是从处所动词演变成体标记的。另外,在语法化的过程中与动词的结合,使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最初,“着”大部分与及物动词连用,然后由最初的体现处所的移动或目的地,逐渐演变为与一般动作动词连用,宾语范围从只以处所名词为宾语扩大到广泛地使用受事名词。到了宋朝则可与形容词一起使用,它的功能也随之扩大。韩语“-? ?-”结构在16世纪时还只能与及物动词连用,而到了18世纪扩大到了可以与自动词连用。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着”和“-??-”结构逐渐由具体语义转换成抽象语义,并伴随着语法上的变化。另外,宋元时“着”表示行为的完成,与“死”“忘”等动词和心理动词连用,可是后来跟“了”分工以后,便不跟这些动词一起连用了。18世纪时,韩语“-??-”结构也可以与心理动词连用。但是与汉语不同,现代韩语仍然将“死”之类的非持续义的动词与“-??-”结构连用。

三、语义上的对比

前文分析了“着”和“-??-”结构逐渐由具体语义转换成抽象语义时语法上的变化。下面探讨“着”和“-??-”结构获得“进行”义的语义演变过程。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着”和“-??-”结构在经历语法化演变时,首先具有“持续”义,之后又引申出“进行”义。

(一)汉语持续体“着”

王力(1989)在《汉语语法史》中谈到,“着”是从附着的“著”演变而来的。虽然到了南北朝以后“着”字开始虚化,但是还保留着“附着”义。这时期,“着”跟处所状语连用时表示的是“在”义。到了唐代,“着”可以带宾语,这时“着”字的语义有了变化,它产生了“到”的意思。北宋已经存在表示进行的“着”。可是宋元时期“着”字表示行为的完成,像现代汉语中的“了”字。到了明代以后,“了”和“着”字才有明确的分工。可以说“着”字经历了从“附着→在→到→进行、完成→进行”的发展过程。

六朝以后,“V著(着)”结构是常见的。根据“V”的语义特征可分为两类。一种是“V”所表示的动作是静态的,这里的“著(着)”相当于“在”。另一种是“V”所表示的动作是动态的,这时“著”相当于“到”。例如:

(17)长文甚小,载著车中。……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世说新语·德行》)

(18)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世说新语·简傲》)

梁银峰(2010)提出:六朝时,在“动态动词+著”结构中,个别动词是不及物动词,且“著”由空间域转到时间域。例如:

(19)陇西上计应行去,城南美人啼著曙。(《乐府诗集·乌栖曲》卷48)

“著”从空间域到时间域的变化可以证明其语义开始了变化,这一变化便是语义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

唐代以后,“著”字本身的用法和语义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有表示状态持续和动作同时进行两类。例如:

(20)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唐·王建《北邝行》)

(21)多只炼得药,留著(着)待内芝。(《侯真人降生台记》)

在上面的例句中,“堆”这样的动作本身可以延续,“着”加在其后,表示这种静止状态的持续,类似的动词还有“倚,凭”等。唐代也有了“动+著+动”的形式,“留著(着)待”中“留著”是“待”的进行的条件和方式。但是这样的用法在唐代并没有普及。

宋代以后,“动+著(着)+动”的形式被广泛使用。王力(1989)认为这时期的“着”是真正表示行为的进行。我们同意王力先生的看法,但是也得考虑“动+著(着)+动”形式动词的语义特征。例如:

(22)传闻有意用幽侧,病着不能朝日边。(《病起荆江亭即事》)

上面例子中,“病”是状态动词,所以这里“着”表示的是不是进行,而是持续。

(23)殿上坐的,戴着冕旒,穿着王者衣服。(《五代史平话·唐史》)

在例(23)中“戴”和“穿”都具有动态和静止的意义,所以这里的“着”表示行为的进行。

王力也述道,宋元时期,在许多地方,“着”字表示行为的完成。例如:

(24)若不直说,便杀着你!(三国志平话卷中)

(二)韩语持续体“-??-”

中世纪韩语“V+?+V”结构中的“V? ??”结构逐渐具有了语法功能,韩语的“-??-”结构也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辅助谓词结构。

15至16世纪,《清州北面顺天金氏墓出土简札》中的“-??-”结构只与及物动词连用,带有“结果状态的持续”语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的先行谓词带有持续的语义,“-?”只起到接续功能,而“??”在词汇上还保留着“存在状态”的语义,因此赋予了其“结果状态的持续”的语义。此时的“-???”结构还不能抛弃其自身词汇语义,这可以说是语法化功能或文法化初期阶段的面貌。又如:

(25)?? 香 ??? ??? (?? ? ??? ???) 《释谱洋节23,26》

好的 香烛 燃点 过日子 (点燃好的香烛过日子)

(26)官屬? 降??勸??? 對答 ???? ??? ~(《三纲行实图 忠21》)

官属劝降 开口不答~。

例(25)中的“-??-”结构表示结果状态的持续,例(26)中的“-? ?-”结构表示状态持续。

到19世纪中叶,“-??-”结构几乎完全具有了和中世纪韩语类似的功能。但是在18世纪末,几个表示“进行”语义的“-??-”结构出现在《三译总解》。再如例(27):

(27)? ?? ???? ?? ???? ?? ? 孫權? ? ???? ?? ????.

这件事 做 想 时 孙权 茶 让我 拿来 所以 拿来了。

(我想做这件事的时候,孙权让我把茶拿来。)

例(27)中的“-??-”结构表示“进行”义。“想”和“让我拿来”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时间很短,而且“想”的事件能够作为“让我拿来”事件的背景。

19世纪末,又发现了许多带有“进行”或“反复行为的持续”义的例句。

20世纪初的新小说中也发现了许多带有“进行”语义的例句,“-??-”结构与自动词(哭,打盹儿)连用的例句也是在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因此,可以认为“-? ??”发展成为带有“进行”语义结构的时期是在20世纪前后。例如:

(28)?? ????? ???? ???(???? 1897-03-16)

现在 在济物浦 治疗 着 (现在在济物浦正在治疗。)

(29)?? ???? ? ??? ???? ???? ?? ?? (???? 1907.10.18,3)

义兵 450名左右 晚饭 做 (450名左右的义兵做晚饭的时候)

(30)?? ?? ?? ??? ?? ???(水宮鱉主簿山中兎處士傳)

你 为什么 树 后面 哭着 (你为什么在树后面哭呢?)

像汉语“着”曾一度具有“了”的语义一样,韩语中的“-??-”结构在中世纪韩语中也有带“结果”义的“-???”结构形式。随着语言的演变,汉语“着”和“了”的功能出现分化,而韩语则是用“-???”结构代替了“-???”结构,使“着”的使用范围变广。因此,韩语的“-???”结构不仅具有“持续,进行”义,还具有“结果,完成”义。

四、结语

本文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分析了汉语“着”和韩语“-??-”结构的语法化过程。“着”和“-??-”结构都是从处所动词演变而来的,两者都表示状态的持续,逐渐有了“进行”义,且都是由表示状态持续的语义逐渐获得了表示进行的语义。值得注意的是,汉语的“着”曾经带有“了”的语义,之后这一语义被完全分化出去,而韩语的“-??-”结构在现代韩语中依然保留中世纪韩语中的“结果”义。在现代韩语中,“-??-”结构不仅有“持续,进行”义,还有“结果,完成”义。因此,虽然现代汉语“着”和韩语的“-??-”结构经历了相似的语法化过程,但不能将其完全对应。

笔者总结上述所言汉韩持续体“着”与“-??-”在语法化路径对比及其对应情况如下表。

汉语“着”与韩语“-? ?-”的语法化路径对比表

汉语 韩语

时代 句法 语义 时代 句法 语义

着 附着 V+助词+V 存在

汉代以后 V+着+处所名词 附着,在 15世纪 及物动词+-? ?- 存在,持续

唐代以后 V+着+实体名词 到,持续 16世纪 及物动词+-? ?- 结果状态的持续

V+着+V 同时进行 17世纪 及物动词+-? ?- 结果状态的持续

形+着+动 18世纪 心理动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 ?- 结果状态的持续,进行

宋元时代 V+着 完成,持续 19世纪末 心理动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 ?- 进行,反复行为的持续

元明时代 V+着 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赵金铭.敦煌变文中所见的“了”和“着”[J].中国语文,1979,(1).

[3]梁银峰.论汉语持续体标记“着”和进行体标记“着”的语法化路径[J].语言研究集刊,2010:188-206.

[4]李讷,石毓智.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J].中国语文,1997,(2):82-96.

[5]Joan Bybee,William Perkins&Revere; Pagliuca.The Evolution of Grammar:Tense,Aspect,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6]???.“-? ??”??? ???? ?? ??? ??[J].????,2002,(94): 167-203.

[7]???. “-? ??”????? ‘?? ?? ?? ??[J].语文研究,2004,(44):125-160.

[8]???.??“-?”?“-?”? ??? ??[J].????,1981,(2):227-236.

(康善信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100875)

猜你喜欢

谓词及物动词韩语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中级韩语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韩语的积极性——以《综合韩语》课程为例
也谈“语言是存在的家”——从语言的主词与谓词看存在的殊相与共相
韩语专业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探讨
happen“发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