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日韩异义汉字同形词的词义演变规律

2016-03-25陆姗娜

现代语文 2016年2期

摘 要:本文尝试通过对异义汉字同形词例词的分析来探究有一定词源关系的汉字同形词义出现差异的原因及其规律。从举例分析中,归纳出了汉日韩汉字同形词词义演变的规律:(一)由于汉语古今词义发展变化而产生了词义差别;(二)由于汉字词被日语和韩语吸收后,在各自的语言中都有变化而产生了词义差别;(三)翻译西方词语时,汉语、日语和韩语出现了不同的译词。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或语言本身“语势”强弱的原因,出现了一个选择并进入各自语言中的基本词汇的过程。

关键词:汉字同形词 词义演变 演变规律 汉外对比

一、引言

汉语在历史上对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的词汇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日韩两国至今仍然使用汉字,特别是日语书面语中大量使用汉字词汇。历史上,日语和韩语大量借用汉语词。到了近代,有些汉语词在这些国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并回到了汉语中。日本自制的汉字词也进入汉语和韩语中,并被广泛使用。中日韩三国的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汉字同形词。这些汉字同形词虽然可以用相同的汉字(忽略繁简及个别字形的差异)记录,但之间的意义关系却是比较复杂的。有词义完全相同的,比如:结婚、けっこん(結婚)、??(結婚);有词义完全不同的,且这样的差异只存在于汉语和日语、汉语和韩语之间,比如:汽车、きしゃ(汽車)、??(汽車);也有同中有异的,比如:把握、はあく(把握)、??(把握)。这些有一定词源关系的汉字同形词为什么会出现词义的差异,词义是如何演变的,其规律是什么?本文尝试通过对异义汉字同形词例词的分析来探究以上问题。

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该词在现代汉语、日语、韩语中的词义以及词义间的关联。

2.利用《汉语大词典》,同时参考《王力古汉语词典》《辞海》,查找该词是否源自古汉语。根据释义以及可见到的古汉语用例情况,梳理与该词在日语和韩语中的词义相关的词义演变的轨迹。根据日语方面《日本国语大辞典》记载的该词的出处,以及韩语方面《标准韩国语辞典》的相关用例,同时参考前人研究中提出的观点,尝试分析该词在三国语言中的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

二、汉日韩异义汉字同形词个案分析

(一)对异义汉字同形词“事情”的分析

1.汉日韩语“事情”的词义关系

现代汉语中的“事情”相当于日语中的“用事(ようじ)、仕事(しごと)、事(こと)、事柄(ことがら)、事件(じけん)”。例如:

(1)来られたのは何の用事で?(你来有什么事情?)

(2)仕事は順調にはかどっている.(事情进行得很顺利。)

(3)予想外の事(意外的事情)

(4)事件の真相(事情的真相)

现代汉语的中“事情”相当于韩语中的“?、??、??、??、???”的意思。例如:

(5)?? ?? ??? ???.(事情多,任务重。)

(6)??? ??? ? ???? ??? ????.(晚上开车,小心别出事情。)

(7)?? ????? ???? ???.(他在报社找了个事情。)

现代汉语“事情”这个词的适用范围很广,它可以指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现代日、韩语的“事情”相当于汉语的“情形、情况”“内情”以及“原因、缘由、理由”。同时,韩语还有“恳求、面子”这一义项,既不同于日语也不同于汉语。可见,日、韩语“事情”跟汉语“事情”的意思并不一样。

2.汉日韩语“事情”的词源联系

我们来看看汉语“事情”的词义的变化发展过程。例如:

(8)公孙衍谓义渠君曰:“道远,臣不得复过矣,请谒事情。”(《战国策·秦策二》)

(9)高诱注:“谒,告也;情,实也。言义渠君道里长远,不能复得相见也,请告事之情实。”

这是在《汉语大词典》和《王力古汉语字典》的“事情”例句里最早的例子。这句话里的“事情”是“事物的真相,实情”的意思。

这句话里的“事情”也是“真实情况、事物的情理”之义。由此看来,这些例句中的“事情”跟现代日语和韩语的“事情”语义相同。后来,汉语“事情”的词义发生了变化。例如:

(10)陈列事情,昭然可见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

(11)以海青银符二、金符十,给中书省,量军国事情缓急付乘骚者佩之。(《元史·世祖纪一》)

(12)祥子知道事情要坏。(老舍《骆驼祥子(二)》)

这些句子里的“事情”都是“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的意思。这个词义跟现代汉语“事情”相同。

现代汉语“事情”的“工作、职业”之义是在近代出现的。例如:

(13)偏偏我又害了一身大病,把事情也丢啦,现在是闲住着。(洪深《贫民惨剧》第一幕)

(14)现在他却来到上海、求赵四爹替他找事情,怕不十分靠得住吧。(丁玲《奔》)

总之,汉语“事情”最初为“事物的真相、实情、事物的情理”之义,后来发展演变出了现在“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之义,而其最早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不过,现代日语和韩语中的“事情”还保留着汉语“事情”最初的意思。

(二)对异义汉字同形词“先生”的分析

1.汉日韩语“先生”的词义关系

汉语“先生”是一个词义非常丰富的词。《汉语大词典》对“先生”的释义就有14项之多。“先生”在汉日韩语中共同的义项是“教授学问、技艺的人”也就是现代汉语的“老师”。例如:

(15)我的确当过多年先生和教授,但我并没有忘记我是学生出身。(鲁迅《书信集·致萧军萧红》)

教授学问、技艺之人,必是有一定学识或是技艺之人。汉日韩语在尊称“有一定学识或是技艺之人”为先生这一意义上是相通的。

除了这两个义项外,其余的义项的指称对象虽有联系,但范围却有大小的区别。

2.汉日韩语“先生”的词源联系

汉日韩汉字同形词“先生”的核心义项是源于汉语的。“先生”的本义是“始生子、先出生的人”。例如:

(16)“诞弥厥月,先生如达。”朱熹集传:“先生,首生也。”(《诗·大雅·生民》)

先出生的人见识多,阅历广,学到的东西也往往比年幼者多,这样就引申出了“年长有学问的人”的意思。例如:

(17)宋轻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孟子·告子下》)赵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

年长有学问的人一般都会担当教授孩童学问的角色,于是就有了“老师”之义。例如:

(18)(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礼记·玉藻》)孔颖达疏:“先生,师也。”

从“老师”之义的例子可以看到,“先生”已经成为一种称谓语。这时,“有一定学识和技艺、年长、教授学问的人”等义素就稳定在了“先生”的词义里。“先生”这个汉字同形词也随着汉文化的传播进入了日语和韩语中。

汉语词汇系统中,“称呼语是处于使用状态的动态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1]。因此,“先生”在三种语言中出现指称范围的不同,也是符合词义演变规律的。

汉语“先生”可以指称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业的人。这些人也是有一技之长,值得尊重之人,可以认为是在核心义项的范围之内的。

日语“先生”可以指称师傅、教师、医生、护士、国会议员。这些人是有一定技能、学问和地位的人,也是值得尊重的人,可以认为是在核心义项的范围之内的。

韩语“先生”还可以尊称比自己年纪小的成年男子。比如在问路的时候,是一种比较礼貌的用法。这样的引申,还可以找到“尊重”这个义素。

另外,汉语“先生”有指称丈夫的义项,这是在日语和汉语中都没有的。我们可以理解为对自己或她人丈夫的一种尊敬。这样的引申,也可以找到“尊重”的义素。

在汉语中有难以分析其联系的义项。例如:

(19)上海妓女,都是称先生的。(《文明小史》第十九回)

(20)清客是“介于相公与先生之间的人物。”原注:“先生,是上海长三堂子里的先生。”(瞿秋白《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学阀万岁》)

这里的“先生”指称的是妓女。这个称谓方式带有一定地域色彩的,而且也没有稳定在“先生”的词义中,《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这个义项。

总之,称呼语“先生”的词义是灵活多变的,这样就导致了“先生”在三种语言中指称对象范围的差异。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指称虽有差异,但都有词源上的联系,都是与核心义项关联并发生的引申。另外,作为称呼语的“先生”,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出现了个别灵活的引申用法以及在一定时期内使用过的引申义。这样的词义渐渐地会不常用,寿命也比较短暂。

(三)对异义汉字同形词“新闻”的分析

1.汉日韩语“新闻”的词义关系

“新闻”在汉日韩语中都是名词,都有泛指最近发生的事或新的见闻的意思。但从找到的例句来看,在日语和韩语中,这个义项已经不太常用。同样的,在现代汉语中,提到“新闻”,我们一般想到的也都是与新闻报道相关的“新闻”。可见,“新近听来的事”这个义项,虽是汉日韩语的共同义项,但在三国语言中都已不太常用,因此,先行研究中就有人将“新闻”视为完全异义词。

“新闻”在日语和韩语中的意思是相同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报纸”。日韩语中与汉语“新闻”意思相对应的是来源于英语“news”的音译外来词——ニュ—ス(日),??(韩)。

可见,汉语“新闻”与日韩语“新闻”是语义上有联系,但所指不同的异义词。

2.汉日韩语“新闻”的词源联系

本文找到“新闻”的最早例句为唐代李咸的《春日喜逢乡人刘松》中的诗句:

(21)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

这里的“新闻”是指新近听来的事。到了宋代,“新闻”出现了“有别于朝报的小报”的意义。例如:

(22)朝报,日出事宜也。每日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叛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衷私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宋 赵升《朝野类要·文书》)

这里的新闻是指有别于正式朝报的小报。由此可知,日语和韩语的“新闻”所指的,即与现代汉语“报纸”相对应的语义,在宋代就能看到,“新闻”增加“以书面形式呈现的新近见闻”的义素。那么,日本在翻译外来语时赋予“新闻”的新义,在古汉语中也是有迹可循的。

汉语“新闻”也曾经有“报纸”的意思。例如:

(23)吾并将此文译为英、佛、露、独各文,送各国新闻登之。(宋教仁《宋渔父日记》)

此处的用例是否受到了日语翻译的影响,本文仍没有找到足够的语料加以证明。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用法并不稳定,没有进入汉语的基本词汇。取而代之的是“报纸”这个词。

早在唐代,我国就有了类似于“报纸”的每日发布的“官报”,虽与近代意义的“报纸”有一定的区别,但“官方发布的,以书面形式呈现的新闻”这样的事物已经存在。在产生于意大利近代意义的报纸出现后,汉语给“报”加上了表示其材料的“纸”,“报纸”作为一个新词便产生了。晚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中有:

(24)“又《书所见》云:‘料来不少芸香气,可惜狂生在上风之类,不知他怎么都选在报纸上面。”

这样,汉语“新闻”和“报纸”,就有了分别表示内容和载体两个不同词义的分工。

“news”通过音译分别进入了日语和韩语,没有进入汉语。汉语音译外来词,特别是双音节和三音节以上的外来词,都是整体表现一个外来的概念,往往是汉语本身没有与这个概念相对应的词语。汉语如果本身就有表示该概念的词语,音译外来词一般不会取代汉语的固有词汇。现代日语和韩语中则有大量源于西方语言的“音译词”进入基本词汇中,甚至会有取代固有词的情况出现。汉语和日韩语会有这样的不同。这与陈保亚(2013)提出的“语言在自然接触过程中的传承势力,即语势”有关,他认为“汉语由于母语人口多,词汇丰富,所以制造仿译词的能力也特别强,比如日语大量借用的英语词,汉语大量以仿译词的方式出现。日语把计算机音译成コンピュータ,汉语则仿译为“计算机”。日语把麦克风音译为マイク,汉语早期音译成“麦克风”,后来进一步仿译成“话筒”。通常语势越强,借词中仿译词越是多于音译词。[2]

(四)对异义汉字同形词“作业”的分析

1.汉日韩语“作业”的词义关系

汉日韩语“作业”都有从事某种生产活动或军事活动的意思。除了共同的义项之外,汉语、日语、韩语中又分别引申出了不同的意思。

汉语“作业”还有“为完成生产、学习、军事训练等任务而布置的活动”的意思,相当于日语的“宿題”,韩语的“??(宿題),??”。

日语“作业”还有“行为”的意思。例如:

(25)サントスの御作業(基督教圣徒的行为)。

韩语“作业”还有“为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计划下做事”。例如:

(26)????? ?? ???? ?? ?? ???? ???(出品人在为这次展示会做准备)。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引申文都与“从事某种活动”有关,是由此义引申出来的。

2.汉日韩语“作业”的词源联系

汉语“作业”最早是指所从事的工作、业务,是名词。例如:

(27)行令半岁,万民闻之,舍其作业,而为囷京以藏菽粟五谷者过半。(《管子·轻重丁》)

(28)人无贫富,咸失作业。(宋·司马光《与吴丞相书》)

后来引申出了动词的用法,意思是从事生产工作。这个词义传到了日本和韩国,成为了汉日韩汉字同形词“工作”的共有义项。例如:

(29)爲将作大匠,吏皆怀恩,人自竭节作业。(汉·班固《东观汉记·魏霸传》)

(30)船愈朝前进,水愈见混浊,天空愈见昏朦起来。杨树浦一带的工厂中的作业声,煤烟,汽笛,起重机,香烟广告……中世纪的风景画,一转瞬间便改变成为未来派。(郭沫若《创造十年》)

(31)?? ????? ???? ?????.(保证船只正常作业。)

(32)徹夜で作業する.(通宵作业。)

“为完成生产、学习、军事训练等任务而布置的活动”这个引申义产生得比较晚,应该是到了近现代才出现的,因此没有传到日本和韩国。例如:

(33)在学校作文,是作业,可以模拟他人。(孙犁《秀露集·关于编辑和投稿》)

在日语和韩语中与汉语“作业”语义相对应的词是“宿題”。这是一个和制汉语,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指晚上带回家思考的问题。从搜集到的例句看,产生的时间应该早于汉语“作业”对应的语义。日语“宿题”传到了韩国,并进入了韩语的基本词汇。例如:

(34)御詩会いかが。宿題御定め候はば一月一次づつにて豚児へ御談じ...(山内尚助宛大田南亩书简享和元年(1801)4月19日)

(35)??? ?? ??(宿題) ? ?????(上次留的作业做好了吗?)

总之,汉语“作业”传到日本和韩国后,三国语言中都保留了“从事生产工作”这个词义。而后,又在各自的语言中引申出新义。汉语“作业”在近代产生了“为完成学习等任务而布置的活动”义,而日语中也已经创制了与此相对应的和制汉语“宿題”,并传到韩国。

(五)对异义汉字同形词“深刻”的分析

1.汉日韩语中“深刻”的词义关系

“深刻”在汉语、日语、韩语中的词义都不太一样,只有日语和韩语在表示“严重”这个义项上是相同的。但是,无论是汉语表示的“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的,内心感受程度很深的”,还是日语表示的“态度、气氛严肃,情况严重,深刻,尖锐,打动人心,极为残忍”,还是韩语表示的“严重,沉重”,都与“程度深”有关,也就是与“深”这个构词语素的语义相关。“程度深”这样的语义适用性是很灵活的,因此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引申义。

2.汉日韩语“深刻”的词源联系

汉语“深刻”最早的语义是“严峻苛刻。”例如:

(36)是时赵禹、张汤以深刻为九卿矣。(《史记·酷吏列传》)

(37)性笤厚,不乐为深刻,居官能以俭养廉,而不废赒给同里。(明·李东阳《吴公神道碑铭》)

“深刻”的这个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但在日语和韩语中却还能看到它的用法,日语和韩语保留了“深刻”的古义。例如:

(38)生活難がますます深刻になってきた。(生活困难问题越来越严峻。)

(39)??? ?? ????.(问题相当严峻。)

后来引申出了“深切透彻”义。例如:

(40)又言“店陵年少,不宜镇襄阳;左仆射王暕在丧,被起为吴郡,曾無辞让。”其言深刻。(唐《南史·循吏传·郭祖深》)

(41)阿永究竟比我们高明,问题看的深刻。(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后来出现了“痕迹深”这一用法,这个引申义应该是受到了“刻”字义的影响,指的是深深地刻下后留下了痕迹。例如:

(42)灰白的头发理得很短,额上的皱纹特别深刻。(柯云路《三千万》)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作家们开始使用“深刻”来表示“内心感受程度很深”。例如:

(43)而她却从不曾在他们之中,有过一点深刻的交谊。(丁玲《韦护》)

(44)母亲爱子的心,是何等的深刻!(冰心《超人·寂寞》)

汉语“深刻”从最初表示“严峻深刻”开始,就是一个表示抽象概念的词,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义素是“程度深”。在后来的引申义中,无不与“程度深”相关联。当“深刻”的古义“严峻深刻”传到了日本和韩国后,在日语和韩语中保留了下来。到了今天,尽管在日语和韩语中都有词义的引申变化,但是“严峻深刻”仍然是日语和韩语“深刻”的主要义项。另一方面,“深刻”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使用的是后来的引申义。

三、汉日韩汉字同形词词义演变规律

从上文的举例分析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汉日韩汉字同形词词义演变的大致规律:

(一)由于汉语古今词义发展变化而产生了词义差别

汉语“事情”最初为“事物的真相、实情、事物的情理”之义,后来发展演变出了现在“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之义,而其最早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现代日语和韩语中的“事情”还保留着汉语“事情”的最初语义。

汉语“作业”传到日本和韩国后,三国语言中都保留了“从事生产工作”这个词义。汉语“作业”在近代产生了“为完成学习等任务而布置的活动”义。

(二)由于汉字词被日语和韩语吸收后,在各自的语言中都有变化而产生了词义差别

汉字词“先生”被日语和韩语吸收后,在各自的语言中指称对象产生了一定的差别。“先生”在三种语言中指称对象范围虽有差异,但都有词源上的联系,都是与核心义项相关并发生的引申。

(三)翻译西方语言时,汉语、日语和韩语中出现了各自对应的译词

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或语言本身的原因,出现了一个选择并进入各自语言中的基本词汇的过程。

“news”通过音译分别进入了日语和韩语,没有进入汉语。汉语自古就有“新闻”一词表示新近听来的事,这是汉语中本身就有的概念。汉语音译外来词,特别是双音节和三音节以上的外来词,都是整体表现一个外来的概念,往往是汉语本身没有与这个概念相对应的词语。如果汉语本身就有表示该概念的词语,音译外来词一般不会取代汉语的固有词汇。现代日语和韩语中则有大量源于西方语言的“音译词”进入基本词汇中,甚至会有取代固有词的情况出现。汉语和日韩语会有这样的不同,与日语的五十音图和韩语的彦文字母都与记录语音的表音文字有关。这是语言和词汇系统自身的选择。

四、结语

本文尝试通过对异义汉字同形词例词的分析来探究有一定词源关系的汉字同形词义出现差异的原因及其规律。从举例分析中,归纳出了汉日韩汉字同形词词义演变的规律:(一)由于汉语古今词义发展变化而产生了词义差别;(二)由于汉字词被日语和韩语吸收后,在各自的语言中都有变化而产生了词义差别;(三)翻译西方词语时,汉语、日语和韩语出现了不同的译词。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或语言本身“语势”强弱的原因,出现了一个选择并进入各自语言中的基本词汇的过程。

我们归纳分析出的规律,是一种演变后的结果,尚未能对推动词义演变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地分析。在分析中我们看到,由于语言和词汇系统的差异,对词义的演变和外来词语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下一步研究中,我们将结合词义演变的相关理论,分析推动词义演变的动因。

注释:

①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5,(2).

②陈保亚.语势、家庭学习模式与语言传承——从语言自然接触说

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参考文献:

[1]陈保亚.语势、家庭学习模式与语言传承——从语言自然接触说

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2]池在运,李永求,李翼熙,朴淑子,李正秀,吴相.精选韩汉

汉韩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韩国国立国语研究院.标准国语大辞典[Z].汉城:斗山东亚

出版社,1999.

[4]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

社,1986-1993.

[5]黄力游,林翠芳.日汉同形异义词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2004.

[6]姜晚成,王郁良.精选日汉汉日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7]金田一京助.新明解国语辞典(第5版)[Z].北京:世界图书出

版公司,1999.

[8]日本大辞典刊行会,第二版编集委员会.日本国语大辞典[Z].日本

东京:小学馆,2000.

[9]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0.

[10]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

社,2010.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2]李得春.汉朝语言文字关系史[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

版社,1992.

[13]苏新春.汉语词义学[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8.

[14]朱京伟.日语汉字词演变举例[J].外语教育与研究,1992,

(3).

[15]佐藤芳之.日汉同形异义词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2010.

(陆姗娜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