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称范畴下“人家”的主观化考察

2016-03-25王聪

现代语文 2016年2期

摘 要:本文以代词“人家”为个案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其自称范畴下的主观化表现。汉语自称代词是一个原型范畴,其内部不同成员的地位不平等,有典型范畴和非典型范畴之分,但相互之间在意义方面存在着家族相似性。自称代词家族相似性的突出表现是:代词系统中的自称意义存在着复杂的交叉跨类现象,基本语义类不同的自称代词存在着“大异小同”,基本语义类相同的自称成员之间存在着“大同小异”。不同成员在意义上相互关联,从而形成非常复杂的自称语义网络。

关键词:自称范畴 “人家” 主观化 原型效应 家族相似性

汉语代词是一个庞杂的整体,虽然成员不多,但功能繁复。其中,自称代词是人称代词中较为复杂的一个分支,其内部“成员”构成尚无定论,而且自称代词在历史发展中也产生了很多变化,像“吾”等已经很少使用。与之相对的是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示自称的代词,如“人家”“本人”等,其相关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陈翠珠(2009)博士论文中的探讨。本文在此基础之上,以现代汉语自称代词“人家”为基点,着重探讨自称范畴下“人家”的主观化表现,同时将其置身于自称代词这一原型范畴下,深入细致地讨论了自称代词的“家族相似性”。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非典型自称代词“人家”的相关分析;第二,自称代词的原型效应和家族相似性分析。

一、非典型自称代词“人家”的相关分析

现代汉语“自称代词”是代词下属的一个子范畴,它是由“我”“人家”“本人”“个人”等代词组成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我”比其他一些成员,如“人家”等更能代表“自称代词”这个范畴。因此,我们把“我”称为自称代词这一范畴中的典型成员,“人家”“个人”“本人”等是非典型成员。汉语中,代词“人家”的意义和用法都是以旁指的“人”为基础,与反身代词“己”相对。有关“人家”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研究,王聪(2012)、(2013a)、(2013b)分别从其语法化演变轨迹,语法化中的主观化表现及其主观性程度区分等几个角度进行了细致地分析,这里不再赘述。本文讨论的重点是自称代词范畴下“人家”的主观化问题。首先对非典型自称代词”人家”的生成原因做一深入探究,然后对“人家”的语义表达进行详细论述。

(一)非典型自称代词“人家”的形成原因

汉语中,“我”是一个专用性很强的自称代词,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均可以使用,且用法简洁,同时它还是汉语自称代词范畴中的一个典型的成员。既然“我”占有这么多的优势地位,那么在汉语自称代词范畴中,为什么还要出现“人家”“本人”等这几个非典型的自称代词?就此问题,我们将对非典型自称代词“人家”的形成原因做一解释,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主观化”是非典型自称代词“人家”的生成原因之一

“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是语言的一种特性,指人们在说一句话或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同时表明了自己对这句话或这件事情的立场、态度和情感,即在话语中留下了自我的印记(沈家煊,2001)。日常会话中,说话人在交谈时一般都要带上个人的态度、立场等,以表明自己的目的和意图,单纯地表达一连串毫无意义的语言单位的句子是不存在的。在自称代词这个范畴中,“我”是表达客观意义的人称代词,主要是表达第一人称主体。相对而言,“人家”更能表明说话者的主观情感和态度意义,同时也能表达一种委婉语气,这是“我”无法表达的。从认知角度看,“对于两个同义的语言要素,由于人们需要一个反映客观事实的语言要素来达到‘达意的目的,然后才需要一个表达主观感受的语言要素来达到‘表情的目的。由此,主观性强的语言要素应该后出现。”在汉语自称代词系统中,对于同义的自称代词“我”和“人家”而言,“我”是先出现的,其主要作用是用来“达意”,而“人家”主要是用来“表情”,自称的用法是出现在“我”之后的。“人家”在表达时,隐含的主观性也是多种多样。例如:

(1)李白玲拧我一下,笑着说:“你瞧不惯我们这儿的人,也用不着这么愚弄人家。”(王朔《橡皮人》)

(2)“这可不是您的私生活,这里还连着我呢。人家说你的时候,看我的眼神儿都不正。”(王朔《我是你爸爸》)

(3)人家做错了嘛,你就别生气了呀!

尽管上述三个例句中的“人家”都是指第一人称“我”,但在表达主观意义时千差万别。例(1)虽然表面上表达了李白玲对“我”的不满意和责怪,但使用“人家”后,不满和责怪语气减弱,而主要是表达一种嗔怪,同时还有撒娇的意味。如果把“人家”换成“我”后,责怪语气加重,这与李白玲的表情不相符。同理,例(2)、(3)中的“人家”也表达了说话者的主观立场和态度,均不能换成“我”。例(2)表达了一种抱怨心理,例(3)则明显是一种轻微的自我辩解。

以上这些主观意义的表达都是通过“人家”表现出来的,这种用法是自称代词“我”无法媲美的。因此,人们在进行主观表达时,更倾向于选择使用“人家”。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在选用“人家”进行主观表达的时候,体现出的主观性往往具有程度上的差异,王聪(2013a)已经对“人家”不同用法的主观性程度差异进行了比较。在此,我们认为造成主观性程度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视角”和“参照点”的不同是最本质的原因。下面将借助Langacker建造的人的基本视觉感知图示对此进行解释。

在该图中,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感知视线是从主体发出达到客体,但最终的成像要涉及到很多因素,如:视点定位、视线方向以及主体的自我知觉等等。典型的自称代词“我”指代说话人本身,而“人家”的本义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第三者,即别人。但在语言的表达过程中,由于说话人想要表达一种自我态度和情感,说话人的“视角”将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为了使事件表达的更“形象”,往往要转换表达“路径”,即产生了不一样的“图像”。因此,代词“人家”出现了4个不同的义项:“人家1”泛指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别人;“人家2”某个人或某些人,意思跟“他”或“他们”相近;“人家3”自指第一人称“我”;“人家4”他指第二人称“你”。其中,“人家3”指“我”是处于最大程度的主观性,即主体完全处于感知域之外,主体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客体。①“人家2”是处于最小程度的主观性,即最大程度的客观性。也就是说,在自我中心模式情形下,概念主体自身也进入感知域,成为被感知的对象性客体。

2.“更新”是非典型自称代词“人家”的生成原因之二

“更新”是语言中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指“用较自主的单位取代更虚化的单位起同样或类似的语法作用”。Hopper﹠Traugott(1993)和Lehmann(1995)分别称其为“renewal”和“renovation”。刘丹青(2001)曾指出:“更新”现象本身很简单,但隐藏在其后的前因和后果却很值得探讨。同时他还认为“更新”现象的存在可能源于人类在语言交际时,更倾向于用新颖的说法取代旧的说法以获得更强的语用力量。对于汉语自称代词系统而言,已经存在“我”来表示自称,但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为了获取更强的语用力量,则需要更新,换句话说就是需要用新要素来取代旧要素“我”,这一新要素就是“人家”。即用“人家”这一新要素取代“我”这一旧要素。

人们之所以选择新要素来取代旧要素,最主要原因是追求新奇性,同时这也是表达主观立场和态度的需要。就拿汉语自称代词系统来说,在这个庞杂的整体中,“我”只是客观地表达事实的自称代词,当人们需要表达自我主观情感的时候,自称代词“我”无法满足表达者的需要。因此,人们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开始寻找新的要素,后来发现“人家”可以代替“我”更好地表达主观态度和立场,于是人们开始选用“人家”这一新的要素,而逐渐淘汰“我”这一旧的要素来表达主观情感。Hopper﹠ Traugott(1993)曾就更新现象探讨了很多,不仅确定了其定义,同时还指出最可以体现更新现象的是程度副词。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较为明显,到了现代汉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情况,例如“很时尚”,说成“好时尚”。“很”这一程度副词,开始受到南方方言“好”的排挤和竞争,主要原因在于“好”有较强的语用功能。

以上两点是非典型自称代词“人家”生成的主要原因,对于汉语自称代词系统而言,“人家”是婉转表达自称的代词之一,它的存在使典型自称代词“我”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我”不会消失,原因在于“人家”一般只出现在口语中,而书面语中表自称的时候还是以“我”为主。同时,对于自称代词“人家”而言,其使用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可知,当“人家”用作“我”表示自称的时候,一般为女性所使用,男性很少使用。在女性人群中,年纪较大的女性和年纪较小的女孩也很少使用。因此,我们对封闭的语料库进行统计,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②:

通过对封闭语料库的考察后发现,“我”的使用量远远高于“人家”,“我”在表达自称中的这种主导地位是“人家”无法达到的。由此可知:“人家”和“我”这两个表自称的代词在分工上也存在交叉点,当书面语中表达说话者主观情感的时候,还是会选择使用“人家”,同时使用“人家”也可以更好地表达说话者的立场和态度,这是“我”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非典型自称代词“人家”的语义表达

通过对非典型自称代词“人家”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人家”在主观表达过程中具有多种语义表现。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人群在使用“人家”时会有不同的表现。由此,我们将从语义特征角度入手,详细地探讨非典型自称代词“人家”的语义表现。

1.表达说话者不满的语气

(4)“我碍着你上网了吗?”春儿柔着眼,不高兴地说,“吵了人家的觉,还叫人家给你挪地方!”(转引自:《常用词用法例释》)

(5)鸳鸯又是气,又是臊,又是急,因而骂道:“两个蹄子不得好死的!人家有为难的事,拿着你们当正经人,告诉你们与我排解排解,你们倒替换着取笑儿。”(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6)你慢点跑不行啊,人家跟不上啊!(转引自:《现代汉语八百词》)

上面的例句中,说话者明显表现出一种不满的口气。例(4)中使用“人家”,显示出春儿的不满和抱怨,这与春儿天真大胆的形象相符合。例(5)是鸳鸯要被逼迫嫁给贾赫做小妾,情急之下找姐妹袭人和平儿诉苦时说的话。因为平儿、袭人的玩笑话让鸳鸯生气,她用“人家”来指自己,表示不满,但是这种不满是一种嗔怪,并非真正的恼怒,也表示她们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语气主要是通过“人家”体现出来的。但用“人家”来表示不满的程度有时候也很强烈。例如:

(7)“你说话呀!成心逗人家的火是怎么着?你有嘴没有?有嘴没有?”她的话越说越快,越脆,象一挂小炮似的连连地响。(老舍《骆驼祥子》)

(8)一拉开门,他本能地退了回来。炕上坐着个中年的妇人,……祥子愣在门外,屋里出了声:“怎么啦!报丧哪?怎么不言语一声愣往人家屋里走啊?!你找谁?”(老舍《骆驼祥子》)

例(7)是虎妞因为一些生活的琐事朝祥子发脾气,语气十分强硬;例(8)是祥子因为失误闯进了陌生女性的住所,而中年妇人被祥子的莽撞激怒,用“人家”来表示强烈地不满。以上两个例句中的说话者都力透自己对听话人的不满之情,并且这种不满的程度比较深。

2.表达说话者撒娇的语气

(9)你就把这东西给人家嘛,人家都期盼好几个月了。

(10)“这么奢侈的东西还买吗?”小王转身问他的女朋友,“要买嘛,人家很喜欢嘛。”

(11)人家再不说你就是了嘛,别生气啦!

从我们搜集的语料来看,当非典型自称代词“人家”用来表达说话者撒娇的口气时,常常用于女性,男性一般不使用“人家”,如果使用则显得比较矫情。例(9)~(11)都表达了说话者的撒娇语气。其中,例(11)是女友在男友面前撒娇时的对话,如果将其换成“我”,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情侣之间的亲密关系,且语气也显得很生硬。有关女性倾向于使用“人家”的原因有多方面,不仅有生理上的,还有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我们对此不加细究。

3.表达说话者俏皮的语气

(12)你什么时候进来的啊?也不敲门,吓死人家啦!

(13)死丫头,你在哪儿偷看人家啦?

(14)原来是你啊,差点没把人家吓死啦!

表示“俏皮”意味的“人家”在口语中较为常见,且适用于关系亲密的两个人之间的话语。关于“人家”表示“俏皮”的语气,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1944:28)中就已经指出:“‘人家又可用如‘化装的我(disguised I)或‘暗指的他……化装的我往往为的是说得俏皮。”此外,张炼强(1982)认为,“人家”指称另外人称时,属于转移式中的一种,该情况下的“人家”有显得“俏皮”的意味,主要原因在于此时的说话者将自己或是旁人轻巧地推开,故意作出一副十分客观的姿态,显得与当事人毫无关系,以此渲染强烈的主观色彩。例(14)中的“人家”就是说话者将自己推开,借此表达一种亲热、俏皮语气。

4.表达说话者婉转的语气

当“人家”用于表示自称的时候,还可以使语气婉转。如:

(15)“我不承认我假”慧芳道,“我过去和现在一样,怎么想就怎么做,才没表里不一呢。”

“得了吧,你问问咱们那些同学,谁不说你假?中学五年你交了几个知心朋友?连徐月娟都觉得和你隔着一层”“那人家就这性格。”(王朔《刘慧芳》)

在例(15)中,慧芳用“人家”主要是表达一种委婉的语气,意在为自己狡辩,如果换成“我”后,语气就变得很僵硬,不符合文中的场景。

5.表达说话者羞涩的语气

(16)人家不只因为你在这,所以才来的嘛!

(17)杨春丽(深情地):“唐广,人家好喜欢你哟。”(《唐肥肠传奇》)

(18)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曹雪芹《红楼梦》)

上述两个例子中,都表达了说话者的羞涩心理。这时的“人家”一般是女性使用,用于对自己喜欢人的表达中。例(16)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对自己喜欢的男生所说的话,使用“人家”可以很好地表达说话人当时的羞涩心理。同样,例(17)是杨春丽第一次对自己喜欢的人表白,说话时使用“人家”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娇羞之态。例(18),黛玉因为体弱多病经常吃药,还因为自己的身世和在贾家的地位而怕别人埋怨嫌弃时,将自己的苦恼向宝钗倾吐,宝钗的话让黛玉害羞,黛玉用“人家”来指称自己,显出自己的羞怯。如果换用“我”的话,会让人觉得黛玉是在责怪,态度生硬。此外,这种用法一般只能出现在口语中,多为年轻女子所使用,男性在言语交际中普遍避免甚至排斥这种用法,在他们看来,如果“人家”被男性使用的话,会让人觉得他缺乏阳刚之气甚至有些女性化。与男性相反的是,女性就较多地喜欢这种使用娇咳、委婉、含混的表达方式。这也是女性性格特点在语言上的反映。

非典型自称代词“人家”的语义功能多种多样,随着语境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但总的来看,“人家”的多种语义特征都是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和立场的,是它们所表达的主观性程度不同,这一主观性的差异是语境因素导致的结果。

二、自称代词的原型效应和“家族相似性”分析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内部的成员地位是不平等的,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典型成员被称为原型,原型被作为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以往有关语言的原型范畴分析,主要集中在处理和解释词法、句法的分类问题上,如袁毓林(1995)通过对九千多个常用词的考察,曾提出汉语的词类在很大程度上是原型范畴的,并得出基于原型的现代汉语词类系统。对于汉语自称代词而言,它也是一个原型范畴,其内部成员多而广,且地位不平等,根据它们的不同特征表现,可将其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之别。除了像“我”具有典型自称的共有特征之外,有些成员只具有部分特征。这种非共有属性在范畴内部成员以“家族相似性”的方式呈现出凹凸不平的分布状态,具有最多“家族相似”属性的成员就具有此范畴的原型。因此,在一个范畴内,有些成员更相似,而有些成员相似性要少些,所以就出现了原型成员与边缘成员地位不平等的问题。

在此,我们将以“人家”为核心对汉语自称代词范畴的“家族相似性”进行分析。

众所周知,范畴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认知现象,其结果往往是产生一个层级系统。通过上述对汉语自称代词的分析,我们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人家”。在这个自称代词范畴中,“我”所在的这个层次称之为“基本层次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y),即原型范畴。该层次相对于其他层次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处于“基本层次范畴”的词一般比较短,大多数是单语素,通常不会借自其他语言。这些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很广泛,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一般不会产生特殊的含义。由此,Rosch认为:基本层次范畴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真实世界中特征的互相对应。因此,“我”在自称代词范畴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典型的自称代词,更容易表达,其行为特征较丰富。正由于“我”是一个典型的自称代词,是自称范畴中的核心成员,因此,它是“无标记的”(unmarked)。处于基本层次范畴的“我”集中了表示自称这一范畴的共同属性及家族相似性,成为一个认知参照点。“基本层次范畴”的上面是“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ies),即:自称代词。“上层范畴”与临近范畴成员之间是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的,像自称代词与他称代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但“上位范畴”的区别特征比基本层次范畴要少。“上位范畴”拥有较少的共有属性,不具备认知参照点,只具有交叉相似性,因此属于家族相似性范畴。同时,“上位范畴”的名称一般是集合名词。此外,值得一提的是,Ungerer﹠Schmid(2001)曾强调,“家族相似性范畴不能以家族相似性作为范畴化的依据,共有属性是范畴化形成的必要条件,并强调了共有属性在上位范畴中形成的重要性,认为按照一些功能方面的共有属性将一类范畴统一在一个名称下是上位范畴产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作用”。与“上位范畴”相对的是“下位范畴”,该范畴处于“基本层次范畴”的下面,“人家”就是处于自称代词这个大范畴中的“下位范畴”。虽然“人家”处于“下位范畴”,但在日常口语中表达主观性的时候比较常见,其与“基本层次范畴”的区别之一在于“基本层次范畴”中的词语在使用中一般不会产生特殊的含义,但“下位层次”中的词语则会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发生变化。此外,“下位范畴”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内部成员之间有较高的相似性,但与邻近范畴相比区别性较低。从语言特点上看,“下位范畴”中的词语在词法上通常由多个语素构成。以汉语自称代词为例,处于“下位范畴”中的“人家”“本人”和“个人”等都不是单语素构成,它们中的内部成员相似性很高,但三者彼此之间的相似性很低。与“基本层次范畴”的“我”相比,“人家”“本人”和“个人”是非典型自称代词,主要是为了表达某种意图和个人立场、情感而使用,因此是“有标记的”(marked)。

三、结语

“范畴”③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本文从共时角度出发,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理论,在自称范畴下对汉语代词“人家”的主观化进行了考察。本文讨论的重心是非典型自称代词“人家”生成的主要原因,即主观性和更新。在此基础上,对“人家”的语义特征做一全面总结,其语义的表达也是“人家”主观化的表现之一,从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说话者在使用“人家”进行表达时的立场、态度和情感。此外,文章以原型范畴模型为理据,着重探究了自称代词的范畴层次化,并对基本层次范畴的“我”和下位层次范畴的“人家”之间的范畴关系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我们旨在于以此为基点,深入发掘汉语自称代词的“家族相似性”。尽管“人家”处于汉语人称代词系统的下层范畴,但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说话人进行主观表达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对汉语人称代词系统的全面地梳理,另一方面也便于对主观化的系统进行深入发掘。而对于自称代词内部典型成员(“我”)与非典型成员(如“人家”“本人”)之间的共有属性与非共有属性的分析,将另文展开。希望对此深入分析之后,我们能够明晰汉语自称代词系统。

附注:

①Langacker(1985、1990、2002)曾经总结出两种典型的观察编

排模式,即“最佳模式”(optimal viewing arrangement)和“自我中心式”(egocentric viewing arrangement)。他指出:这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概念主体是否成为被感知的对象。其中,最大程度的主观性是在最佳情形下,主体完全处于感知域之外,主体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客体。同样,最大程度的客观性是在自我中心模式情形下,概念主体自身也进入感知域,成为被感知的对象性客体。

②以北大CCL语料库中的《王朔自选集》(共5篇文章)为封闭语料

库,对其中的“人家”和“我”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其中,有关“人家”的统计排除名词的用法,只计入代词用法。而“人”的统计,将检索出的“我们”排除在外。

③“范畴”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的学科对其有不同的界定。语

言学界对这一概念一直处于模糊状态。就此问题,笔者曾向张谊生老师专门请教过,张老师认为,语言中存在多种多样范畴,其中有关语法范畴是对语义的高度概括。此外,他还指出,任何意义都有相应的形式对应体。笔者在张老师的启发下认为,对于汉语自称范畴而言,其内部成员虽然纷繁复杂,但从原型范畴论的角度来看,它是多种表达自称意义的代词的集合,记作U。在该集合中,有各个对象a1、a2、a3、a4……,记作{a1、a2、a3、a4……}。不同范畴之间既有“交集”也有“并集”。本文所讨论的对象“人家”既属于“自称”也属于“他称”,即“人家”是自称和他称的“交集”。用数学符号表示为:A∩B={X∣X∈A,且X∈B}(A:自称范畴;B:他称范畴;X:人家)。其实,对于这种现象的阐释也恰好解释了维特根斯坦的原型范畴的“家族相似性”理论。这种有关范畴与数学“集”概念的切合,以后我们将对此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翠珠.汉语人称代词考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09.

[2]刘丹青.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J].语言研究,2001,(2).

[3]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下)[M].北京:中华书局,1944.

[5]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4).

[6]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7]董秀芳.移情策略与言语交际中代词的非常规使用[A].齐沪扬、

张谊生、陈昌来主编.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姚小鹏.“本人”的语法化与主观化[J].语言科学,2008,(4).

[9][德]弗里德希里·温格瑞尔、汉斯一尤格·施密特著.认知语言

学导论[M].彭利贞,许国萍,赵微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0]王聪、彭爽.汉语旁称代词“人家”的语法化演变轨迹——基

于“斜坡”理论上的主观化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11]从主观化角度看“人家”的表达[J].东方语言学(第十三辑)

2013.

[12]Ungerer,F.﹠Schmid,H.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a[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13]Langacker,R.W.Observations and speculations on

subjectivity[A].In Haiman,J.(ed.).Iconicity in Syntax[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5.

[14]Langacker,R.W.Concept,Im age and Sym bol[M].Berlin/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0.

[15]Langacker,R.W.Deixis and Subjectivity[A].In F.Brisard

(ed.).Grounding:The Epistem ic Footing of Deixis and Reference[C].Mouton de Gruyter,2002.

(王聪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200234;巴黎 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75013;巴黎 法国东亚语言研究中心 7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