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
2016-03-25张慧
张慧
摘 要:随着现代家庭类型的变化,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也困扰着当下的教育者。针对这部分特殊家庭的学生,班主任如何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因特殊家庭环境带来的伤害,调整他们的心理,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班主任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人文关怀;激励引导;礼仪运用
目前,班级内单亲、离异、领养、留守的学生普遍存在。这些学生的性格特征、品行爱好、行为习惯等都会受到他们各自的家庭生活环境、家长教育方式的影响。对于这些同是教育对象的他们而言,我们作为教育者无法改变他们已经存在的客观家庭因素,但我们可以通过主观的后天人为因素去多方位、多角度、多视角地关注他们的成长。
一、精神上的人文关怀——筑坚毅品格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看,虽然学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种质的飞跃,但是他们的身心依然脱离不了幼儿期对大人的依赖。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对家人产生了厌烦和叛逆的心理,对家人来说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但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这些家庭不完整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倾向于过校园生活。然而,家庭爱的缺失、家庭矛盾的激化、家长教育的偏激等会让这些学生在性格上偏于内向,不自信。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学生给予精神上的人文关怀、心理上的疏导以及品格上的良好塑造。教师可以通过单独谈心的方式让学生建立自信,也可以通过列举有关意志坚定的人和事让学生从中体悟他们的坚强品质。教师应细心观察这些学生的举动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进行心理疏通,让他们学会做一个坚强、勇敢的人,从而形成坚毅的品格。如我班二年级的晟同学,一次早读课上,别的同学都在认真地读书,他却在低声抽泣。当我问起缘由后,他说为什么他做的梦和以前不一样。以前在梦里教室很大很宽敞,教师对他很温柔,现在的教室很窄,教师也变得很凶。仅仅是这个梦的变化就让这个平时看着嘻嘻哈哈的男孩变得如此多愁善感吗?后来的谈话才让我明白原来是他的爸爸妈妈各自又找了新的伴侣,但却互相瞒着对方,而晟同学却知道他们双方的秘密。他生活在看似完整却支离破碎的家里,家人间的互相欺瞒让这个孩子心理产生了恐惧、孤独以致自卑。经过我的及时疏导,晟渐渐变得坚强、自信、乐观了。
二、学习上的激励引导——养勤奋之习
真正的快乐学习建立在勤奋的基础上。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意识还是以教师的调动、表扬、激励为主,尤其是这些来自不完整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让他们从小就缺少家人的关爱。每个孩子都希望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父母之爱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这些残缺家庭的学生在学校内更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充实的校园生活可以让他们无暇顾及其他的不快乐。在转化特殊家庭学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相当重要。养成勤奋好学的好习惯能够让这些学生收获知识带给自己的力量,从而让他们变得更聪慧。如一年级的宇同学,自入一年级以来上课时总是低头做小动作,作业潦草,成绩更是不尽如人意。下课的他到处疯跑,大事没有小事不断。我班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得到“幸福鸟”贴画奖励,而宇同学的光荣榜上总是好不容易得到几枚贴画,后又因犯错误而被撕下。后来,我刻意提高、加大对他的表扬,他果然抬头听课了。批改作业时,我会在他写得较好的一笔上画上五角星,并批注“这一笔真漂亮!加油!”我发现他的字慢慢地写得像样了,我不遗余力地在全体同学面前表扬他的进步,他的字竟然越写越工整了。更神奇的是,他课下也变得文明了。
三、礼仪上的有效运用——成文明之德
品学兼优的人是人人敬佩的榜样。品学兼优也是学校寄予学生的厚望。这些来自特殊家庭孩子的品格也会因其家长素养的不同而品质各异。他们或自卑,或自负,或沉默,或桀骜不驯,或逆来顺受,有的会故意做出令人出乎意料的举动引起他人的注意,有的却默默承受发生的一切不公以求息事宁人,还有的会屡教不改以示自己的不可一世。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五个层级。只有在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或至少部分得到满足之后,高一级的需要才会产生,才开始具有意义。我们把马氏所称的“低级需要未得到至少部分的满足情况下高级需要的不产生”的状况称为“需求缺省”。应用到特殊家庭学生心理上,则表现为一类是自卑、疑虑心重,自私、嫉妒,行为上比较循规蹈矩,心理压力较大,不爱与人交往;另一类是逆反性较强,任性,行为放荡不羁,不守纪律。凡此种种都让教师意识到正确引导这些学生养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如一年级的骏同学,他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父母言语的不文明导致这个孩子也脏话连篇,以至于其他的同学非常不喜欢他。为了让他认识到文明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我安排他做学校的雅行小标兵。这是其他学生都想争取的,他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在他每天的执勤中,他慢慢感受到了尊重别人的重要性和被人尊重的快乐。
参考文献:
(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