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石油地球物理测井专家教育家王曰才先生
2016-03-25《测井技术》编辑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著名石油地球物理测井专家、教育家,中国地球物理测井专业创始人之一王曰才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6年2月15日22时3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王曰才先生,1923年5月出生于北京,原籍江苏崇明。早年(1940年)留学日本,1943—1946年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采矿系学习,专攻物理勘探;1946—1947年在日本九州大学物理探矿研究室攻读研究生;1948—1953年任玉门油矿电测站技术员、工程师;1953—1954年任西安西北石油地质局测井工程师;1954—1980年任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副教授,测井教研室主任;1980—1994年任石油大学教授;1979—1985年任石油大学勘探系主任;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退休。
从1948年起,王曰才先生先在台湾苗栗油矿实习,后在玉门使用一台从台湾运来的电动绞车和1 000 m四芯麻包电缆进行测井,开始了其石油地球物理测井生产、研究和教学生涯。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曰才先生从事测井事业近50年,在长期从事石油地球物理测井生产、研究和教学中,潜心学术,累累硕果。他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测站,开展中国石油测井工作;他负责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地球物理测井专业,先后编写教材并开设了《矿场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和仪器设备》、《电法测井》、《非电法测井》、《测井资料综合地质解释》等当时地球物理测井专业的主要课程;他协助苏联专家指导了中国最早的3名地球物理测井专业研究生,是中国地球物理测井专业最早的专职教授。他和当时测井教研室教师一起完成的测井电模型成果荣获原中国石油部重大科技成果奖;他指导学生发现了岩石的阳离子交换量QV值不仅与岩石孔隙中的黏土水含量有关,还和黏土水之外的水动力学上不能流动的远水有关,这一发现揭示了理想化QV在泥质砂岩中的测井解释理论;他指导学生开展了单井测井相分析和区域测井相分析研究,提出了合并单井测井相分析结果形成区域性岩相库的方法,对于单井测井相分析,提出了主成分活度加权方差优化分层法和测井相广义相对原则,对于多井相分析,提出了先分后和的原则,并由此建立了一套微型机测井相分析系统。
王曰才先生在石油地球物理测井专业的贡献和成绩得到了国家充分肯定和认可,1950年被评为玉门油矿劳动模范,同年9月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9年9月被评为北京市文教卫生标兵,出席了全国文教卫生群英大会。曾担任过中国石油学会第一届、第二届常务理事,山东省第二届、第三届政协委员。
王曰才先生治学严谨,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勇于奉献,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热爱同志,关爱学生,为中国石油工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的学生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是中国地球物理测井专业教育的奠基人。他曾担任《测井技术》名誉主编,对《测井技术》给予了诸多指导和关心。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为我国石油测井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的精神、品德和情操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