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利用研究在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合理性和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2016-03-25崔英子杨海淼谢雁鸣冷向阳
崔英子,杨 薇,杨海淼,谢雁鸣,冷向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药物利用研究在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合理性和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崔英子,杨薇,杨海淼,谢雁鸣*,冷向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摘要:随着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的深入,围绕着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的评价,开展了大量的探讨。作为中药注射剂安全和有效使用的基础,合理用药也是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内容。采用药物利用研究的相关方法对中药注射剂在医疗机构中的使用进行评价,不仅能够进一步的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合理用药信息,还可以促进医院的药事管理,同时药物利用研究具有的经济学评价属性使得其可以为医政部门制定药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中药注射剂的药物利用研究,提示基于PDD计量指标的药物利用研究可作为中药注射剂药物利用评价的借鉴方法,基于DUR的药物流行病学和药物经济学能够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合理性与安全性再评价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药物利用;中药注射剂;合理性;安全性
药物利用研究是评价药物合理应用的主要手段之一,一方面从宏观角度考察药物利用状况,另一方面从整个社会药物资源角度考察药物资源的社会分布[1-2]。目前国内已对化学药物开展了大量的药物利用研究[3],本文通过整理中药注射剂药物利用研究现状,探讨药物利用研究相关方法在中药注射剂药物利用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中药注射剂药物利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药物利用研究的必要性
中药注射剂因其起效迅速,疗效明确,在治疗急危重症的抢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其临床广泛应用的同时,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4-6]。医疗机构是中药注射剂最主要的使用群体,也是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最主要的场所。“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是医疗机构开展上市后再评价的主要内容,而保证上述评价真实、有效、结果可靠的基础则是临床合理用药[7-9]。
大量的安全性监测结果提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其在临床的不合理应用密切相关。如未通过中医理论指导使用中药注射剂,仅凭其疾病适应症而忽略了证候适应症来使用[10-12];合并用药过多或超适应症、超剂量使用、超疗程、改变使用方式、改变溶媒及剂量、未按规定滴速给药、配液操作不规范等临床使用不规范的情况仍较为多见[13-15]。
评价中药注射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上市后再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药注射剂占据了全部品种的一半[16],如此繁多的中药注射剂,增加了医生在临床选择中药注射剂的难度,也不可避免的出现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的药物滥用现象[17-18]。因此关注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和药物使用趋势对于推动临床药学工作开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临床安全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2国内药物利用研究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有药物利用研究的文献发表,但是对于药物利用研究的关注是从2008之后才开始逐渐增加,主要集中在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疾病相关药物,而涉及老年人、儿童、妇女等特殊人群用药的文献较少。在全部药物利用研究文献中,中药注射剂药物利用研究所占比例仍较小,对于中药注射剂的药物利用研究也相对零散,采用的数据也多选择所在医院的小范围数据。对于数据的分析也多集中在品种,金额排序,用药结构和动态等指标,较少见对某一品种中药注射剂进行药物利用评价。这多是由于DUE的标准源自国外,其使用的ATC编码系统与中药的分类差异较大,而且缺少相关的应用指导原则,不足以支持DUE研究的开展[19]。
3药物利用相关评价指标的选取和确立
3.1常用研究方法包括金额排序分析方法、用药频度分析、药品日均费用、药物利用指数、序号比(B/A) 及与疾病有关的用药分析等。
3.2中药注射剂药物利用指标的选择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在药物利用指标的选择上有严格的方法学标准:即必须基于共同的药物分类体系和药品国际剂量单位。药物分类体系是进行不同地域或不同时期药物供应和销售对比研究的前提,对于药物消费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药物可按作用方式、适应症的药理学或治疗学类别、药物的化学结构等进行分类。ATC(解剖-治疗-化学)分类体系从化学和治疗角度识别每个具体药物,最初在北欧广泛使用,随后被WHO药物利用研究组(DURG)采用并推广到许多国家。此外药物利用研究曾采用过费用研究、销售数量、处方等多种计量指标,用以考察药物利用情况。为了克服用药金额、处方数或售出件数为单位表示药品消耗量的局限性,基于ATC分类的计量单位DDD(defined daily dose,DDD)被提出,并广泛应用。多年来,DURG推荐DDD作为药品消耗统计比较的剂量单位。
通过查阅近年中药注射剂药物利用研究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对于中药注射剂DDD值的确定方法,主要依据为药品说明书、临床用药习惯及《新编药物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等常用参考书。表现为参考版本不同,取值方法多样,设定方法缺乏规范性[20-23]。
DDD作为计量的单位,不等于实际处方的平均剂量(prescribed daily dose,PDD),也不是每天实际服用的平均剂量。处方和服用的剂量随着针对的适应症、地区或国家的治疗传统以及病人的态度不同而有变化。所以,为了某种目的,特别是意欲了解用药模式的实际波动时,用PDD为单位更为合适。PDD是指治疗主要适应症时平均处方剂量,目前已用于某些研究。有研究显示,虽然对于某些药物(如降压药和降血糖药),DDD与PDD值相差相当小,但在对个别药物,如止痛药和抗生素,区别使用DDD和PDD是恰当的,由于中药注射剂大多数是连续使用的,因此推测其DDD值与PDD值应是接近的。在中药注射剂尚无规范性DDD值确立的情况下,有学者在DDD值的基础上衍生出平均日维持浓度的概念DDC(drug daily concentration)[24],并发现给药浓度作为保护因素对于评价和预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具有借鉴意义,且从给药浓度角度来监测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合理性与安全性更敏感,因此将平均日维持浓度也引入中药注射剂药物利用评价体系中。通过既往研究中的DDD值和PDD值的比较可发现,大多数中药注射剂DDD值和PDD值较为接近,但也有部分品种两个值相差较大。考察其药物说明书可发现,药物说明书推荐的给药剂量,给药次数,溶酶剂量范围较大,使得临床医生在具体应用时没有相对的操作标准,这也为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埋下隐患。
4小结
随着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的深入,围绕着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的评价,开展了大量的探讨。作为中药注射剂安全和有效使用的基础,合理用药也是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内容。采用药物利用研究的相关方法对中药注射剂在医疗机构中的使用进行评价,不仅能够进一步的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合理用药信息,还可以促进医院的药事管理[9,24],同时药物利用研究具有的经济学评价属性使得其可以为医政部门制定药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中药注射剂的药物利用研究,提示基于PDD计量指标的药物利用研究可作为中药注射剂药物利用评价的借鉴方法,基于DUR的药物流行病学和药物经济学能够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合理性与安全性再评价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M.N.G.DUKES,傅鹰.药物利用研究:方法与应用[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7(1):47.
[2]陈盛新,戴飞龙.重视药物利用评价研究-开展药物利用评价活动[J].中国药房,1993(2):32-34.
[3]张文双,杨永弘.ATC-DDD系统的建立及其在药物利用研究中的应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9(1):32-37.
[4]姜俊杰,谢雁鸣.建立中药注射剂医院集中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初探[J].中国中药杂志,2012(18):2689-2691.
[5]王连心,谢雁鸣,常艳鹏.喜炎平注射液过敏反应患者临床免疫指标实效观察[J].中医杂志,2014(15):1335-1338.
[6]王连心,杨伟,谢雁鸣,等.4 023例使用喜炎平注射液患者真实世界临床应用情况及安全性分析[J].中医杂志,2014(7):571-575.
[7]魏戌,谢雁鸣.“超级细菌”事件对中药合理用药带来的启示[J].辽宁中医杂志,2012(6):1030-1032.
[8]孙世光,李子峰,谢雁鸣,等.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合理性与安全性再评价方法学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3(18):2969-2973.
[9]宗云岗.中药注射剂市场现状与用药安全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2):1-3.
[10]刘雪梅,黎浩垣,吕艳春.中药注射剂在缺血性卒中的合理应用分析[J].北方药学,2015(2):158-159.
[11]曹晓岚,郭闫葵,耿昌,等.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用药情况的回顾性调查[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5):529-531.
[12]李在林.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5(4):592-593.
[13]谭菲,刘东.武汉地区32家医院2010—2012年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应用调查[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4(2):112-116.
[14]倪泓,张雪慧,李红,等.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合理性分析[J].中医学报,2014(8):1180-1183.
[15]徐艳萍,王新,栾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评价与分析[J].中国药业,2011(10):52-54.
[16]孙世光.中国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品种分析报告[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5):369-374.
[17]杨锐.中药注射剂入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把双刃剑[N/OL].中国医药报,2013-06-03.
[18]王玮琴,金晓红.中药注射剂三年消耗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3(11):1250-1253.
[19]方煜,胡明,陈麒骏,等.国内药物利用评价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4135-4139.
[20]诸敏.利用药物利用指数评价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合理性[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9):729-730.
[21]卢俊丽,曾庆基,金卫丽.中药注射剂使用频度与合理用药评价[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9):166-168.
[22]余小雁,林羽慧,吴玉秀,等.2010—2014年我院心脑血管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5(5):144-145.
[23]唐路明.2010—2012年我院抗肿瘤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6):16-18.
[24]孙世光,孙蓉.药物利用研究在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合理性与安全性再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5):1519-1524.
Drug utilization research on rationality and safety of TCM injections on clinic
CUI Yingzi,YANG Wei,YANG Haimiao,XIE Yanming*,LENG Xiangyang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to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021,China)
Abstract: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listed after the evaluation of in-depth,arou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safety,effectiveness,economic evaluation,carried out a lot of discussion.As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safety and effective use,rational use of drugs of TCM injections also listed after the evaluation study cannot be ignore research.Methods related to study drug use in TCM injections use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were evaluated,not only to further clinical medicine,provide rational drug information,but also promote the hospital’s pharmacy management,drug utilization has also studied economics evaluation property so that it can develop drugs policy is medical affairs departments to provide basis for decision making.TCM injections by drug use study,suggesting the study drug use based on measurable indicators PDD can be used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drug utilization evaluation reference method,based on Pharmacoepidemiology and Pharmacoeconomics DUR can use rationality and safety of TCM injections clinical re-evaluation to provide ideas and methods for reference.
Keywords:drug utilization;TCM injections;rationality;safety
收稿日期:(本栏责任编辑:张海洋2015-11-18)
文章编号:2095-6258(2016)02-0407-03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志码:A
*通信作者:谢雁鸣,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电子信箱-datamining5288@163.com
作者简介:崔英子(1981-),女,医学博士,主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
基金项目:“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中药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建设(2012JX09303017-002);吉林省中医药重点研究室“中医药临床评价重点研究室”。
DOI:10.13463/j.cnki.cczyy.2016.02.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