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监控与评价——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3-25冯天祥张翠玲郑杰三
冯天祥 张翠玲 郑杰三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室,广东东莞523808)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监控与评价——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冯天祥张翠玲郑杰三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室,广东东莞523808)
摘要: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监控与评价四个方面探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监控与评价,探索相应的评价、监控指标和观测点,并对评价与监控指标的含义进行简略解释。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监控;评价;观测点
张翠玲(1959-),女,汉族,河南南华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郑杰三(1949-),男,湖南衡阳人,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Abstract:The paper explores th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indicators and observation points, and briefly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the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indicators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mode,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and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monitor; evaluation; observation point
人才培养目标的监控与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同地域、不同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监控与评价的手段、方法及重视程度都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经济较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见表1),主要包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监控与评价四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鉴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处于珠三角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东莞制造业发达,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众多,产业升级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压力更大。所以探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的监控、评价指标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评价指标及内涵
1.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所谓“服务宗旨”,就是立足东莞面向珠三角,辐射全省,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生产一线需要,提供区域职业教育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对口支援与社区服务,传播先进文化;“就业导向”就是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各方面以适应区域发展需要为首要任务,其次在如何提高就业质量上下功夫,最后才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所谓“素质本位”就是人才培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所谓“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如知识技能、工作责任感和职业能力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
2.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1]。该指标的内涵就是要求学生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具体技术领域,培养具有解决技术问题的一定专业知识的技术型人才,同时要求学生参加生产实践,逐步提高职业技能。
3.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培养第一线劳动者。指标内涵是考核“依托行业、对接产业、定位职业、服务社会”的专业建设思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适应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监控指标
1.人才培养适应某一特定职业岗位(群)。指标内涵是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某种特定职业岗位(群),以便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2.培养具有解决技术问题的一定专业知识的技术技能人才。指标内涵是高等职业院校不同于中等职业学校,更不同于职业培训机构,不能只是着眼于当前就业问题,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技能,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解决一定专业技术问题。
3.开展创业教育[2]。该指标指要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要制定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措施,选择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有效途径,要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实事求是、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指标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指标内涵是以学生职业生涯为目标,使学生获得企业发展需要的基本能力;将职业标准作为重要依据,将相关“职业资格证”、“职业技能证”等认证考试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实现课证融合;从职业岗位(群)出发,开展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增强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
表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监控与评价体系
2.利用“乐学在线”平台,创新教学新模式。该指标的内涵是要求有效利用“乐学在线”,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创新实践探索,寻找适合专业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人才培养模式监控指标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情况及效果。该指标主要考核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全程参与,实施“做中学、学中做、教中做、做中教”,进行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形成三位一体的学习和训练,凸显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2.“乐学在线”平台的开发与应用。主要内涵是利用“乐学在线”平台开发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资源,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寻找适合专业需求、社会发展、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成功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应用。
三、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指标
1.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该指标主要考核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是否进行较为全面的市场调查和人才需求分析,是否根据区域产业需求设置专业,是否结合职业岗位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制定课程标准。
2.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该指标主要考核人才培养方案中是否建立“政校行企协同,学产服用一体”的育人机制,行业企业是否参与课程体系建设,一线能工巧匠是否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哪些举措,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的情况等。
3.过程管理与质量评价。该项指标主要考察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是否有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意见等。
(二)人才培养方案监控指标
1.开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该项指标主要监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开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措施及过程,校企合作的形式及对策,检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过程与效果,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等。
2.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情况。该项指标主要考核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占理论教学的比例,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参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创新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体现,尤其是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过程监控。
3.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该指标主要是指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管理的监控,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是否有校内监控、企业行业监控和社会的监控及具体实施细则,校内监控是否是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系部负责人、学校领导广泛参与的全面监控,尤其是对监控结果执行和改进有无具体措施与对策等。
四、专业建设与发展
(一)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评价指标
1.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该指标主要考核专业设置是否与区域产业需求相适应,如果原有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区域产业需求,实施专业调整的措施等,行业企业对专业设置的意见,产业需求调研数据与分析,专业建设动态发展规划等。
2.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该指标主要考核是否根据职业岗位(群)标准,由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团队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是否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教学内容是否满足相应专业及职业岗位(群)的需求。
3.毕业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该指标主要考核各专业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取得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等;还要考核围绕“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的要求开展的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方法改革等情况。
4.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该指标要求把职业教育作为大众教育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更不同于本科教育。主要考核培养生产、管理第一线,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的技能型人才的过程,要求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监控指标
1.合理规划专业建设。该指标是指在专业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到近期的就业问题,与产业对接的问题,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要有引领行业企业的远景规划,不能永远跟着市场后面跑。
2.校企协作制定课程标准。该指标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管理人员和一线能工巧匠一道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要对生产性实训的指导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其指导教师必须是由企业能工巧匠或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员和校内指导教师的组合。
3.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该项指标要求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要制定现有教师的培训计划和经费保障,要有引进人才的规划,要制定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计划,对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也必须制定相应制度和培育规划。
4.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该项指标要求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选择对产业需求和专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要尽量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要引入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和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
五、结束语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监控与评价就可以检查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效果。我们探索人才培养目标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实现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唐林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言表与科学定位——兼论培养高适应性职业化专业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13(2):94-98.
[2]唐瑾,李迎春.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6):150-151.
作者简介:冯天祥(1961-),男,汉族,重庆万州人,学士,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质量工程项目《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1-01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