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读好书”——浅谈中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2016-03-25董行之
◎董行之
“好读书,读好书”——浅谈中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董行之
卡夫卡曾描绘过他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幽深的地窖,一盏灯,满架满架的书,纸和笔;饭食衣物定期有人送来,一边深思一边细嚼慢咽,紧接着马上埋首写作,如此而已。我们常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罗曼·罗兰也曾说过“和书籍在一起,我们永远不会叹息”,连孔圣人也直言读书的种种妙处。但现如今,孩子们却宁愿花一个下午的时间上网游戏,也不愿静静地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我们不禁怀疑,阅读何时失去了它的吸引力?细细回想,有种现象却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当新学期新书发下来时,孩子们最先翻阅的不是数理化,最多的还是语文书。由此看来,孩子们并不是缺少兴趣,而是缺少长期阅读习惯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培养学生“好读书”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什么是兴趣?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兴趣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从事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或者某种活动感兴趣了,他便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非但不会把它当成一种负担,反而会废寝忘食地去探究。反过来,如果硬着头皮去做一件不感兴趣的事,非但做不好,还会令人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兴趣的力量真是无穷大。可以说,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探索学问、探究创新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在阅读中培养兴趣是多么重要。
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珍视学生的个性解读
每个学生在教师眼中都应该是一个独立自主的阅读者。对于他们来说,接触文学作品时间最长的场所便是语文课堂。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们直接与文学作品进行有效对话。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答案的唯一性对于他们来说反而是一种束缚。课堂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甚至让他们试着对文本本身提出自己的批判与质疑。鼓励学生形成情感的个性化、眼光的独特性、角度的多样性,从而去体验不同的文学作品,最后形成他们富有个性的理解。当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得到我们的尊重和珍爱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便得到了有效的激发。这样一来,在课堂学习中就激发出对阅读的情感渴望,就会使得孩子们期待更多的课外阅读。例如,笔者在上《再别康桥》时,对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的理解,课堂上就出现了小小的分歧:有些同学认为将金柳形容成夕阳中的新娘很好,因为垂柳和新娘一样娇羞美丽,表达作者对康桥的留恋之情,这是大部分学生的想法,当然更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此时有小部分学生却认为这种写法会引起歧义,“新娘”是爱情的象征,作者明明是和康桥作别,却似乎开始咏唱起了爱情。教师在这时不必将学生这种思想“苗头”一下子扑灭,反而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课后去阅读更多
徐志摩的诗歌,探求这位多情诗人浪漫的文学世界。
三、“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注重学生兴趣的迁移
语文课堂上,针对好文本教师应善于整体把握,并能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在讲解课本中某些著名作家的作品时,不妨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些作家的生平、生活轶事,推荐不同作家的相关优秀作品。用文学艺术本身的魅力去吸引他们,让孩子们形成自觉阅读,这样的阅读是孩子主动与作家进行对话。例如,笔者在讲授《济南的冬天》时,可以对老舍的名字稍作介绍:老舍,舒庆春,其笔名是由他的姓氏变化而来,“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老舍先生生于阴历年底,于是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含有庆贺新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老舍先生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借机回顾文言知识)。含有“舍弃自我”,亦有“忘我”的意思。在文革期间老舍先生不幸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先生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一代文学巨匠的殒灭是最令人心痛的,但是他遗留下的文学作品却仍能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在介绍完作者之后,教师便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课后去广泛阅读这位优秀作家的其他作品,例如推荐小说《骆驼祥子》,还可以观看话剧《茶馆》等。
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引导学生阅读体验
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老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有一次在批阅学生的日记时,有学生问笔者是否读过曹文轩的书籍,他的《红瓦黑瓦》《草房子》等书籍笔者都曾读过。当学生询问笔者时,笔者不禁侃侃而谈,在几次与该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交换了众多读书的阅读体验,笔者更是推荐了其他相同题材风格的作家作品:如杨红樱《女生日记》、秦文君《男生贾里》等。除了老师的“亲身上阵”,也可以在学生中树立“偶像明星”。例如在一次作文中,有学生引用了当时还未学过的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众多词句,在作文评讲课时,笔者便大加赞赏,并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多积累。这时候对个人的表扬其实更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有效激励。
四、“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激励学生“读好书”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初中生正处于转型期,特别是心理上,很多时候都处于迷茫期,什么书是良书,什么书是糟粕,还没有一个完全判断能力,更甚者由于好奇心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么这时候“读好书”就成为了关键。
(一)精挑细选
学生是茫然的,教师必须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可以开具书单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在推荐书籍的同时,教师可选择与课文的作者、历史背景相关的文学作品,也可是与课文内容、形式、写法相关的作品,同样可选择与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相符的课外书籍,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等进行选择。当然所选择的题材要广泛,不然倒成了井底之蛙。另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可涉及:小说、诗歌、童话、科普作品等都可以。
(二)眼到口到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提高阅读兴趣首先可以让学生含英咀华,从历朝历代的文学精品中发掘值得赏析的佳词语段。在这方面,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设置课前5分钟演讲,这一点在笔者班试行下来效果甚佳。比如在学习《黔之驴》时,笔者提到柳宗元的《三戒》,学生课后竟自觉地搜寻了另外两篇《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并进行了课堂演讲。又比如在学习《月迹》后,笔者推荐了数篇写月的佳作,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接下来的几次课堂演讲中,有很多学生出乎意料的当堂背诵了该诗,并简单谈了一下对该诗的看法。由此看来,含英咀华到出口成章并不是异想天开之事。
(三)下笔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提高阅读兴趣的另一个途径即自己动笔写。从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实际看,学生还是能够简单地进行读后感、书评等的写作。要想使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势必要贯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例如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平时写作中经常会涌现很多佳作,投稿后有时会毫无音讯,这时候,教师可以在自己班级设立作文展示角,通过展示,激发学生更广泛地阅读兴趣。例如在笔者班设立作文角“萌芽”以来,已陆续收到众多投稿,在“学生编辑”的初审,以及笔者的终审下,也陆续刊登了数篇佳作,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热情大大增加。通过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孩子们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认真阅读,深入思考的激情,如此往复,才能形成一种课堂学习的良性循环。
诚如赵丽宏所说:“文学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所有愿意走进这扇大门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阅读便是推开文学这扇大门最好的钥匙,让我们握住这把钥匙,用“兴趣”去打磨,探寻最美好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杨丽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样板”教学[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7,(06).
[2]冯大斌.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5).
[3]冯英歌.如何提高中学语文的阅读兴趣[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10).
[4]汪永霄.论中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05).
[5]孟宪红.浅议中学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3).
[6]马志伟.中学语文教学应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05).
(董行之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