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诗教学的三个“重视”

2016-03-25王小明

现代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重视新诗意象

◎王小明



新诗教学的三个“重视”

◎王小明

新诗教学——这里“新诗”的概念指中国现当代诗歌,按文学史的粗线条划分,中国现代诗歌的时间段指1919年到1949年,当代诗歌的时间段指1949年至今。但是中学的新诗教学,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从事创作的诗人远远地撇开大众,诗歌写作越来越个人化,诗人很少走到中学校园里来;另一方面,懂得新生代心理并善于与他们沟通的在校教师,又极少从事新诗写作,他们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体会相对较少,甚至有许多语文教师坦言不喜欢新诗。因此,新课改下的新诗教学就让部分语文教师捉襟见肘、勉为其难了。在新诗教学实践中,笔者有一些自己的思考,现梳理如下,以就正于各位同行。

一、要重视朗诵

朗诵实际上是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其要点是“心悟口诵”,因为“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播音专家张颂教授也指出,朗读作品“必须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饱含着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内心依据”,“不从内心依据出发去研究语言发动的全过程,就不能揭示朗读的真切奥秘”。可以说,强调感受与理解是朗读的基本规律所在。

朗诵时首先要把握诗的节拍和韵律。只有把握了节拍的快慢、语音的轻重、高低,声音就会自然地协调,读出诗歌的音乐美来。然后,更进一步的是,要有感情地朗诵。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无不倾泻在诗的字里行间。想要读出这种种思想感情,就要求我们深刻地体会诗人在作品中的感情波澜。例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离世前两个月。有人评价说,这时的海子“已经完全把自己视做‘尘世’之外的人了。他真的已完全与这个世界和解,但那不是浪子回头的和解,而是彻底解脱,沐浴在天堂之光中与现世的和解”(燎原《扑向太阳之豹》)。虽然诗人在诗中想象着尘世的幸福生活,并用平白、温暖的话语表达了对每一个人的真挚祝福,但坦诚沉静的语气中分明隐含着忧伤,诵读时须注意体会。又如郑愁予的《错误》是一首可爱的小诗,评论家说它“轻巧清隽”、“美丽凄哀”,“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由此可知,整首诗基调凄美幽怨,诵读前应了解抒情主人公的处境,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诵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自由读、分组朗诵、配乐朗诵、朗诵会等都可采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面向群体朗诵的机会。教师范读自然应该提倡,但这种范读更多地是一种交流,要向学生讲清你的理解,也敢于让学生评价你的声音是否表达了你的理解。同时,学生不论是否具有朗诵的优势都必须读,诵读活动不能变为有特长的师生的表演会。在朗诵活动中,还应引导学生尝试着总结朗诵诗歌的心得,同时还能把方法的感悟作为学习目标之一。

二、要重视对意象的分析

所谓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情感而又能暗示某些象外之思的形象,包括画面、情景和动作等。意象是解读新诗最佳的切入点,正如陈良运教授所言:“以‘意象’品诗,更能准确地表述诗人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1]围绕意象解读新诗内涵,首先就要善于抓住诗作的中心意象,从中心意象入手把握作品主题。如舒婷的《致橡树》,主要是通过“橡树”、“木棉”两个意象来传达她的爱情观,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借助对“橡树”男性阳刚气概的赞美和对“木棉”女性柔韧气质的刻画,表达了对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观的追求。

有时候,一首新诗并没有核心意象,而是一系列有机

联系的意象前后呈现,一个意象迅速向另一个意象发展,甚至诗中会有矛盾、对立、混合、错乱的意象交替出现。有时诗人为了简练的需要,有意写得朦胧,减少关联性的词语,破坏正常的语言逻辑规范,使诗歌内涵表现得曲折含蓄。阅读此类作品,我们仍应围绕意象进行分析,观察诸意象之间或并列、或对立、或相互映照衬托的关系,捕捉意象的转折变化以理清意象的层次,弄清作者的思路。例如讲读食指的《相信未来》,在“知人论世,走近作者”这一学习环节后,教师提出:初读此诗,你最大的理解障碍是什么?学生认为是前两节中大量的陌生意象。教师这时就要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积累,思考诗中意象各象征着什么,它们分别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结合诗作的社会背景,激发已有的生活体验,自主思考其意蕴,很快有了自己的感悟:

生1:从“蜘蛛网”、“查封”,我想到了一种缠绕、压制的势力,“蜘蛛网”当指黑暗时代的黑暗势力;“炉台”是生火做饭的地方,应是指产生希望、温暖、光明的地方。连起来看,“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是在说“黑暗扼杀了光明”。

生2:“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灰烬的余烟”若有若无、袅袅缭绕,喻指残余的希望,或者说“绝望中还蕴涵着希望”。整句诗是说贫困落后的现状让诗人非常绝望,但绝望之余并没有灰心丧气,仍怀有一丝希望。

生3:“美丽的雪花”圣洁、轻盈却很容易消逝,我觉得它象征的是希望。

生4:“紫葡萄”让我联想起带霜的果实,它指的应该是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尽管晶莹剔透,却充满萧条冷落,引发我想到“眼是水波横”,但它是由“紫葡萄”化来的,应是指失望的眼泪。

生5:“鲜花”是艳丽而芬芳的,指收获的果实;“凝露的枯藤”虽已经枯萎,但毕竟凝结着露水,便有了一二分生气,可理解成虽没有收获但孕育着新的希望。

……

师:一、二节中诗人使用意象时,明显用了对比,形成了两类截然不同的意象。让同学们试加以领会。

学生思考、讨论,然后集中交流。一组是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化为露水的紫葡萄,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凄凉的大地等,它们的共同点是悲哀、凄凉,象征着黑暗残酷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给人带来的是失望、悲叹、酸楚、痛苦。另一组是凝露的枯藤以及美丽的雪花等,这些意象象征着沧桑而不屈的意志,与诗题“相信未来”暗相呼应。

师:同学们的领悟很有道理。伟大的意象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考,这种情感在流传过程中,逐步脱离诗歌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形象存在——一个词从此有了独立的生命。

像这样结合日常生活展开对意象的品味,能把文本内容与同学自身体验融为一体,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在心底里产生强烈的回响。

三、要重视学习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

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曾强调:“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素养培养为目的。”[2]阅读教学自然也是如此。新诗教学的语文学习活动,首先当然是读,除了前已述及的重视朗诵,还应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作品进行异向解读(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吴思敬教授以为:“对诗的理解和再创造,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有些大致的原则可循,但是具体到每首诗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靠读者自己去领悟,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再创造,而不应强求整齐划一。”[3]确实,任何文学作品都如断臂的维纳斯,只是半成品,新诗就更是如此,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理解和审美再创造,一首诗的价值才能最终实现。因此,在新诗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用多维的视角,关注和比较已有的诗歌解读,尤其是那些不同甚至相左的解读,从而体会多元的和个性化的理解。比如对于戴望舒的《雨巷》,历来有着不同视角的解读。就其主题而言,有人将这首诗看作对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种心态记录;有人视为诗人爱情失落后的挽唱;有人则以为寄寓的是对诗歌美学的追求。再就抒情的对象来说,诗中的“姑娘”,有人认为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有人认为就是“我”,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针对以上两方面的多元解读,要引领学生展开研讨,或同意其中某个观点,或提出自己新的见解。

“根据具体的目的进行适当方式的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活动。但阅读教学又不仅仅是读,可以以读为中心,开展听、说、写等各种活动。”[4]新诗教学中,教师理应通过各种有效的学习活动指引学生深入文本、读透文本。比如陈钟樑先生示范执教《致橡树》一诗时,学习重点之一是“集中讨论一个问题: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或者,哪些句子我们还不太喜欢,为什么”;顺着“哪些句子我们还不太喜欢”,陈老师又有意设计了“代今天的舒婷修改一下有的诗句”的“改诗”活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无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在陈老师的设计理念中,“我们这里的改,只是一种学习,学习嘛,就可以畅所欲言”[5]。又如学习郑愁予的《错误》后,笔者要求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首短诗扩展成一段散文文字;阅读卞之琳的《断

章》后,结合作品仅片言只语,格局很小而启迪颇深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试着模仿这种写法,选取两件物品练写两首“格言式”小诗(每首三至四行,各行字数可以不一样)。这些学习活动收效也颇为理想,有助于同学更好地读通新诗文本、把握新诗文体。下面,试辑录学生课后完成的数首“格言式”小诗:

我爱上了你/自从你告诉我/你不是天空的眼泪/而是云朵的汗水

杠铃

只有当我/被高高举起/再重重摔下后/掌声才会响起

影子

永远跟在他人身后,/虽不会迷失,/但也永远无法超越。

参天大树

参天大树的悲哀不是为自己/那被拦腰截断的苦痛/而是因为/它被制成了无数张试卷

仙人掌

每个人都厌恶你身上的刺/而你/却在这刺上/开出让人诧异的花

你虽薄薄一扇/但打开/和关上/却是两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陈良运.诗学·诗观·诗美[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

[2]黄厚江.阅读教学“五个现代化”[J].语文教学通讯,2012,(2).

(王小明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语文组215411)

猜你喜欢

重视新诗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新诗之页
意象、形神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新诗画
谈如何克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倦怠现象
试谈大理白族自治州对“教育”思想灌输的重视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