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何以“三十而立”

2016-03-25◎张

现代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

◎张 云



孔子何以“三十而立”

◎张云

孔子《论语·为政》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从产生至今已历经千年,常被人们奉为圭臬。本文选取这一论断的第二句,探究孔子“三十而立”中“立”的含义,探讨他“以何为立”以及今日对“立”的解释走向的误区,以期形成正确的“立”之观念。

一、“立”的概念

孔子的“三十而立”有很多的理解。一般而言,人们普遍认为这里的“立”指的是成家立业的意思。但在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平均寿命较短,因此,人们的结婚年龄较早。孔子在十九岁到二十一岁期间,做了娶妻、生子、做官三件大事。依照上述看法,孔子在二十岁便已经有所“立”了,他为何非要说“三十而立”。那可见,“成家立业”并非孔子所谓的真正的“立”。

近现代学者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这样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1];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这样解读“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2];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解读说“我十五岁下决心学习,三十岁建立起自我”[3];南怀瑾先生强调“立”是一个觉悟的过程,又是生命意识阶段性的觉醒。

通过以上学者们对“三十而立”之“立”的解读,既有内在价值观念的坚定不移的含义,也有对外为人处世的成竹在胸的解读。孔子的“三十而立”与其自身的人生经历有关,若不熟悉此段经历,人们对“立”的理解程度和具体内容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我们解读“立”必须透过孔子的人生经历来探究孔子生命之“立”的历程。

十七岁孔母去世时,才是孔子生命自立自觉意识的真正开端。《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4],此时孔母去世,而十七岁的孔子尚未得到他

人的认可,同时这样的事情也势必会坚定孔子立志为学的信心。十九岁至二十九岁,孔子在鲁国做下级小吏,同时拜师求学,德艺双修。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知识储备,他对当时社会和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岁,正显所谓“三十而立”。此时的孔子,已在治学、做人、为政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学问德业基础,确立了从政和行教的人生根本目标。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此年前后,孔子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三十岁以前,他生活坎坷多难,人生经历丰富,心志历经磨炼而趋于成熟。由此可见其“三十而立”的思想是在对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之后的意识自觉。如果说十七岁是自立自觉意识的真正开端,那么,三十岁其所追求的自立自觉意识已阶段性地完成。

结合孔子身世以及对“三十而立”的解读,本文认为孔子说的“三十而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或者是有相对觉醒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此时,孔子做人处世的标准已经确立,对具体的人和事能够按照自己的标准做出独立的判断;同时,也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实现人生目标的道路和方法。换句话说,孔子30岁时对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保持什么样的生命精神状态等人生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理解和回答。

二、孔子何以三十而立

笔者认为“三十而立”极大程度上得益于“十有五志于学”。那么,在孔子十五到三十岁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孔子又是怎样在十五年间实现了“立”的完美跨越?

北京市9所非医学院校大学生用药常识与行为调查分析…………………………………………………… 李 享等(8):1131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自幼贫而好礼,乐而好学,问礼于周,学乐于齐,做过“乘田”(管畜牧)和“委吏”(管会计),十五年间潜心向学,坚定不移,终于在三十岁时“学”有所“立”。那么,孔子为何要学,是如何学的,又学了什么?

(一)学的志向和坚持

孔子之“立”首先得益于“志学”。朱熹说“心之所之谓之志”,持志不放,记得所往,方能达成目标,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5](《论语•子罕》)。孔子如此立志也为他后来能够以学为乐、坚持不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论语》中孔子这样说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可见其能够把对学习的爱好发挥到极致,乐此不疲,实属难能可贵。虽然孔子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但面对困难和挫折,他还能“乐以忘忧”、“乐在其中”,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6](《论语•为政》)。此心大概与孟子所谓三乐之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乐学”诚然重要,“坚持”亦不可少。王充在《论衡•别通》中写道“孔子病,商瞿卜期日中,孔子曰:‘取书来,比至日中何事乎?’圣人之好学也,且死不休,念在经书,不以临死之故,弃忘道艺。”由此可见,孔子之学有所成,贵在持之以恒,绝非半途而废,一曝十寒。

(二)学的内容和方法

孔子所学的内容主要在三个方面:人文、知义、知时。习人道,学礼义,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情,三位一体,终能学有所成。在教育儿子孔鲤读书方面,孔子也给出了三个建议: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五十学《易》可以无大过焉。春秋时期孔子开设私学授六艺,以培养贤才。六艺缘起周朝贵族教育体系,包括了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后即演变为儒学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这些都是孔子认为一个人“志于学”所要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都侧重于个人内在修养的提升。

孔子的“志于学”除了阅读书籍之外,还在于他善于虚心向他人学习。他“问礼与老子”,“问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等都展现了其乐于问道的求学态度,在他眼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孔子之所以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遽伯玉;于齐,宴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7]不仅仅是以名人为师,孔子还善于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他并没有居功自傲,反倒能够放下身段时时学习。他说,颜回的仁德、子贡的口才、子路的勇敢、子张的庄重都胜过自己,但他能吸取他们的长处而避免他们的短处,所以能做他们的老师。

三、我们为何不能立

当今社会,人们依旧会提孔子关于“三十而立”这句话。当逐渐步入成家立业阶段,而立之年即将到来,家人和周围亲朋都会以是否成家、是否有事业、是否有物质基础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立”的住的标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许多人而立之年却难以“自立”,又究竟为何?

社会上关于“学”和“立”的理解有所偏执。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引入,追求物质改善和成功成名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社会的浮躁和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的“学”越来越急功近利。古人学其所好,今人学其所用,知识和技能成了装饰自己和炫耀才华的资本。

在查阅亚马逊中国与京东网上书城的2013年度图书畅销榜单,不能发现前十名的大多为励志、心灵鸡汤以及生活实用类型图书。如《谁的青春不迷惘》、《正能量》、《不畏将来不念过去》、《自控力》等等,多偏重于实用和成功,普遍缺乏自我内在精神和灵魂修养提升的书籍。曾有文章把近三十年的流行阅读做了如下概括——八十年代:精神阅读;九十年代:物质阅读;新世纪:功利阅读。由此可见,学什么,直接导致了成什么,而这个学什么,恰恰也是因为想追求什么而走向了偏执。

法国市场调查公司益普索(Ipsos)发布了一项名为“全球物质主义、理财和家庭态度”的调查,在二十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人对于物质的热衷度远高于其他国家,位居榜首。其中有百分之七十一的中国人表示,将根据自己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个人成功。从全球来看,仅

百分之三十四人同意这一观点。社会中存在如此强烈的成功欲望,难免使个人欲求走向偏执,以至于人们对于“立”的解读越来越物质、越功利。对物质和功利的狂热追求、激烈的竞争,以至于当今社会三十难立的现象普遍存在。三十岁,没有车、没有房、工作收入不高、职业发展不明了、内心不够自立自强,这样的三十岁又如何能够“立”呢?

立志的方向不合理。百工居肆以成事,君子学以志其用。但我们的人生立于什么?立于技术、学历、文凭,立于到社会上寻找到一份待遇好的工作。大学毕业之前我们可能还处于立志、立学阶段,毕业以后也仅仅处于立言、立名、立功阶段。不过立的志向越小,就越容易达成,完成之后,就越没有目标感,越会无所事事,生活没有重心,就会觉得自己是飘荡的,是茫然的。

无恒心,什么都学不久。孔子读诗经周礼读周易,我们没志气的读武侠读玄幻读言情,有志气的读成功学,却没有读修身亡命之书的人。

对于好的学习的标准不一样。人们普遍认为,能让成绩提升上去的学习是好的学习,或者是能够将导致不良行为得以改变的学习是好的学习。然而孔子说为己之学,能够学以致用才是好的学习。

信息时代,信息量巨大。孔子也说过,过犹不及。需要我们学的太多,我们得学会有所取舍,生命有限,能学的东西也有限。好的东西都有一个度,与其贪多把自己大脑复制成电脑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我们过于关注生命的长度,以至于忽略了它的深度与广度;我们过于关注社会的功名利禄,以至于忽略了内心的坦然平和。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放慢脚步,平心静气地思考:我们要“学”的是什么?我们想“立”的又是什么?莫到三十岁再感叹韶光易逝。

注释: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5.

[3]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5.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

[5]孔子.论语.张燕姿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孔子.论语.张燕姿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1.

(张云河南大学475000)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