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启超的“趣味教育”及其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2016-03-25牛秋霞

现代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育家受教育者梁启超

◎牛秋霞



梁启超的“趣味教育”及其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牛秋霞

梁启超的学术研究在史学、政治学、文学、教育学等各领域均有建树,堪称我国近代史上学贯中西的人物。研究其学术思想的学者多关注他在史学方面的历史贡献,而忽略了他在教育学方面的思想观点,特别是现代语文教育思想方面的论述。文章着重论述的是他在现代教育方面,特别是现代语文教育所作出的贡献。而“趣味教育”是他对现代教育的一大贡献,因此,就他在“趣味教育”方面的成果及其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笔者展开如下论述。

一、梁启超“趣味教育”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在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梁启超是第一个倡导“趣味教育”的教育学者,并率先提出了“趣味教育”与人生观的问题,认为教育的关键不在传授多少知识而在有没有把趣味当作人生的根底。归根结底,梁启超“趣味教育”的内涵就是教育者致力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趣味态度和趣味人格,让他们在趣味中学习、生活,以趣味为目的,而不是把趣味看作取得某种利益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正如他本人所说,我们主张趣味教育的人,是要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定的时候,给他们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趣味。这种教育办得圆满,能够令全社会整个永久是有趣的。趣味教育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出发,明确指出现代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完整的人、人格健全的现代国民,而不是作为社会发展的工具、片面的人。他严厉反对将受教育者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照本宣科地将书本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这种如同工厂里的机器大批量生产机械零件似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冷漠无情、缺少创意的弱势分子。由此可见,梁启超的“趣味教育”无疑给那个时代的整个教育届注入了活力,让中国现代教育焕发出照人的光彩,唯有实实在在地培养出学生的人生乐趣、文化素养,才能使中国现代教育目标特别是语文教育目标得以真正实现。

梁启超的“趣味教育”不仅内涵独特而且本质特征显著,显示出了他富有深度、睿智的思想境界。当时,梁启超在一次直隶教育联合研究会上正式提到“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认为趣味是创造的自由,是“由内发的情感和外受的环境交媾发生出来的”。关于“趣味”一词本义是乐。追本溯源,可以在《论语·雍也第六》中找到,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的“乐”同“趣味教育”中的“趣味”是同一个意思的,显

示了梁启超传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此外,梁启超以开放的胸襟率先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早在19世纪后半期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由于反对“把教育仅仅看作是严肃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提出快乐教育理论。其快乐教育理念来自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中西文化思想兼容并包的梁启超可能受斯宾塞影响,并在其思想启发下,提出“趣味教育”。正如他所说:“‘趣味教育’这个名词,并不是我所创造,近代欧美教育界早已通行了。但他们还是拿趣味当手段,我想进一步,拿趣味当目的。”总之,梁启超所倡导的“趣味教育”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内涵,对于现代语文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把趣味主义人生观的形成作为“趣味教育”的最终目标。如此一来,现代语文教育才可以使学生拥有终身受用的趣味人生观,他主张应该从幼年、青年期,就接受这样的趣味教育。教育家最要紧的就是“教学生知道是为学问而学问,为活动而活动;所有学问,所有活动,都是目的,不是手段,学生能领会到这个见解,他的趣味,自然终身不衰了”。

语文教育具有文学教育的内容,而文学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审美。梁启超正是看中了这一点,竭力宣传通过文学审美教育来培养受教育者的高级趣味,认为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是我国古代传统的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形态之一,教育者就是要借助文本内容通过解读、赏析等方式培养受教育者人生最高尚的嗜好,使他们拥有高水平的审美眼光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他尤其关注文学的功能,认为“文学的本质和作用,最主要的就是‘趣味’,文学是人生最高尚的嗜好”。梁启超认识到现代教育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趣味”来展开实施。正如他所言,“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从消极方面说,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残趣味。”[6]过去“注射式”的传统语文教育害人不浅,不但受教育者没有获得丝毫乐趣,连教育者也因其自身的职业毫无生趣而饱尝煎熬之苦。因此,梁启超认为无论有多大能力的教育家,都不可能把某种学问教通给学生,其关键在于引起学生对某种学问的兴趣,或者学生对某种学问原有兴趣,教育家将他引申引浓。唯有如此,教育家自身在教育过程中才能认真享乐,不辜负其中的妙味。综上所述,梁启超“趣味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教育者能够始终致力于自身的教育事业,对受教育者给予人文关怀,将趣味作为受教育者学习的第一要务,在传授趣味的教育内容中自身能够真正享受到趣味。一言以蔽之,培养学生的趣味态度和趣味人生观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

二、梁启超的“趣味教育”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梁启超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趣味教育”符合语文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推动了语文教育的蓬勃发展,甚至对当今的语文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梁启超“趣味教育”的思想内涵及本质特征,文章将继续探讨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首先,语文教师要有教育家的眼光,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趣味。若要语文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必须要让语文教师将教书这一职业看作是一生追求的事业,必须要让语文教师具有教育家的眼光。只有当整个社会高度认可语文教师的工作,充分给予每位语文教师应有的人文关怀,真正提高语文教师的幸福指数,才能唤醒语文教师的高度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将外界的期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也才能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趣味上。梁启超指出:现代语文教育要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的现代公民,当务之急是培养受教育者终身受用的趣味。学生的趣味影响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整个世界未来的有趣。因此,对此等重要的事,语文教师绝不可小觑。

其次,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梁启超一向重视文学的功能,认为“文学的本质和作用,最主要就是‘趣味’,文学是人生最高尚的嗜好”。学生学习语文主要通过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鉴赏和品味。有不少学者认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意味着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就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言语作品组成,凝结着风格多样、个性不一的作家思维、情感、智慧、道德等生命情意要素,是一个个高尚、真挚、厚重之灵魂的真实显现。梁启超的“趣味教育”明确了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是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并注意到文学的本质功能在于审美,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情趣以及完美人格的塑造。在此意义上,梁启超勇于开创,主动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最后,语文教育目标与方法要高度统一。在梁启超看来,教育者拥有了“趣味教育”的目标和理念,“既然如此,那么教育的方法,自然也跟着解决了。教育家无论多大能力,总不能把某种学问教通了学生,只能令受教的学生当着某种学问的趣味,或者学生对于某种学问原有趣味,教育家把他加深加厚。所以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从消极方面说,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残趣味。”梁启超认为只要教育者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趣味,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会自然而然发生转变,自动更新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育方法,为的是唤起学生原有的趣味,或者为了用心呵护学生对某种学问的趣味,而绝不可残忍的摧残趣味,否则,“趣味教育”目标就是空谈。梁启超,这位现代语文教育思想的开创者,以其不懈地探索精神,令人耳目一心的独到见解,提出了至今仍闪烁着耀眼光芒的“趣味教育”,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和回味。

注释:

[1][2][4][6][8]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饮冰室合集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5][7]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饮冰室合集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牛秋霞云南省文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663000)

猜你喜欢

教育家受教育者梁启超
教育家与儿童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梁启超的开场白
爱读书的大教育家
教育家
郭泰:行走在大地上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