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户参与医学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模式

2016-03-25,,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交数据库数字

,,

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全球已形成了一个高效率的信息资源共享与传输体系,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特定信息服务机构提供有限信息的思维模式,主动通过各种社交软件或网站平台在世界范围内获取信息,参与信息的生产、组织与分享。这种新的知识生产、分配和利用格局无疑给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传统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引导用户参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与配置,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选取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8所高等医学院校进行网络调研。通过了解其数字资源建设的状况及特点,对我馆开展用户参与数字资源建设与配置之新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规划。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指用户参与所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规划、生产、选择、采集、组织与整合等活动环节,使之形成可利用的数字资源体系的过程[1]。本文强调的是用户利用社交网络工具参与数字资源建设各个环节的实践,建立以用户为主导的数字资源体系。

1 国内8所医学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

网络数字资源具有内容丰富、开放、互动、共享、大信息量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一直备受各高校的重视,是高校教学、科研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以网络形成超大规模高质量的数字资源库,成为高校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的重点目标[2]。本文统计数据以各馆购买的数据库和自建特色资源库为主,包括试用数据库,时间为2016年4月(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多数医学院校合并成为综合大学的医学部,医学图书馆也相应统一归并综合大学图书馆,成为其医学分馆,实现了大资源数据共享,为更多非医学类型用户进行查询使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在规模上,这8所国内著名的医学高校,都建成了相当大规模的数据资源库群,达到1 758个,并且在图书馆主页资源服务平台上清晰揭示,说明数据库的建设和使用普遍得到了各高等院校的重视和用户的青睐。医学院校除了大量购买CNKI中国知网、万方全文数据库、EBSCO、Web of Science、OCLC等综合性大型数据资源,专业性非常强的医学专业数据库也普遍受到重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多数高校图书馆并没有按照学科专业分类划分数据库,致使医学数据库在各专业综合数据库群中无法突显,给医学专业的用户查找使用带来一定的不便。

8所医学院校共拥有外文数据库1 088个,中文数据库514个(不包括自建和试用数据库)。从数据库建设特色来看,这8所院校的商业数据群都非常庞大齐全,基本都在百位数以上,但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寥寥几种,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总数仅为39,说明目前高校数据库建设中以购买型商业数据库为主,整体缺少特色品种的建设,仅有极少的学校,如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根据各自专业学科特色建设了一定数量的特色数据库。

2 国内高校使用社交网络工具现状

社交网络工具最大的优势是具备强大的信息分享功能,用户可以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交流。用户既是资源的分享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递者,三位一体的交流方式使用户充分感受到了信息共享的自由。正是这种巨大的优势促使国内各高校图书馆开始普及使用各种社交网络工具。各种社交网络工具在8所高校图书馆使用情况见图1。

图1 社交网络工具在8所高校图书馆的使用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这8所医学院校主要采用微信、微博、虚拟社区(论坛)、TAG、RSS、评论、上传文件、QQ、即时通讯(手机图书馆)等9种社交网络工具,其中利用最多的是上传文件和即时通讯(手机图书馆),各占20%和16%。上传文件是指高校博硕论文提交系统,这在各高校都非常普及,为高校建设本校特色数据库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保障,成为近几年来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主要途径;即时通讯(手机图书馆)是这两年高校图书馆重点开展的资源服务项目,既推进了信息服务的个性化推送,也加强了馆员与读者的互动,读者的评论、订阅、共享等个性化阅读行为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又一重要途径。微博和微信所占的比例是14%,大大高于了前几年流行的TAG标签(7%)、QQ(9%)和RSS工具(9%),这是因为微博/微信强大的创新交互功能真正实现了用户之间、馆员与用户之间的无缝隙交流。另一个在高校普及应用的社交网络工具就是虚拟社区/论坛(9%),如北京医科大学馆员空间、读者心声和浙江医科大学的信息共享空间都做得非常成功,在支撑个人研究学习、团队信息互动以及文化沙龙、信息咨询等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用户积极参与和贡献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引导用户利用社交网络工具参与数字资源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应该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密切关注用户的使用爱好,这样资源建设才能取得切实有效的成果。

3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模式

社交网络工具的普及使用户的创造热情和创新能力得以彰显,用户创造正成为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一种主要途径。在这种大趋势下,图书馆可以充分运用众包的理念引导用户利用社交网络工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各个环节。所谓“众包”(crowdsourcing),即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连线》杂志的记者杰夫·豪(Jeff·Howe)于2006年6月提出的[3]。近10年来,诸如Web 2.0技术、人人网络等用户生成内容(UGC)网站工具的蓬勃发展,都是众包理念的具体表现。用户参与数字资源建设不仅仅是资源建设这一环节,还涉及到图书馆其他环节,如技术模块中用户参与数字资源网络平台开发、采购模块用户荐购,服务模块中用户参与信息推送、学科服务,知识整合等。下面以医学院校图书馆为例,初步构建以社会网络工具为主体,用户参与数字资源建设各个环节的模式。

3.1 用户参与数字资源规划建设

“用户参与数字资源规划,实际上是用户参与数字资源建设各个环节的规划”[4],这是进行数字资源建设的统筹阶段,包括中长期战略部署、目标制定、制度建设等。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刘万国认为“图书馆人首先要在全球信息化环境下思考资源建设问题,研究新环境下用户的新的需求行为”[5]。其中“新环境”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常态化和个人社交网络工具的智能化,新的需求行为就医学高校而言就是广大师生与医教人员的直接参与和间接建议。

引导用户参与数字资源建设规划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图工委或者读者知识团体,成员包括馆长、学科馆员、教师、医生、学生干部,其中学科馆员负责将某一医学专业用户组织成一个专业团体,定期举办互动活动,让该专业用户代表参与到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各个环节活动,如中长期目标规划、专业数字资源覆盖比例与层次配置、各类型数字资源质量评估等。二是馆员对用户信息行为进行信息需求分析,包括用户利用各种社交网络工具进行资源评级、用户创造与标签、图书推荐与分享、用户定制(RSS)、信息检索、资源收藏等。只有切合用户实际信息需求,数字资源建设才能彰显得益。

3.2 用户参与数字资源生产、采集与选择

数字资源的生产、采集与选择是资源建设的重要实施环节,其中生产环节除了包括传统的数据库资源和非数字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处理外,注重用户参与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开始成为社交网络时代数字资源生产的重要信息实体,这种信息生产模式更加强调用户的原创及网络共享。医学院校用户构成主要是师生和医教人员,他们具备相同的医学专业知识体系。因此,既可以按照医学学科分类进行组织生产,也可以按用户感兴趣的某一医学主题进行组织,建造一个用户参与的医学数字资源生产平台或者交流空间。这样医学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学科方向和兴趣爱好,利用偏好的社交网络工具对该平台或空间进行数字资源的原创、上传、下载、分享、评论、标签等用户生成内容活动,如运用Wiki的开放性和协作性共建学科导航库等。当然,这种用户生成内容具有很强的随意性,须经过图书馆相关专业人士严格筛选才能正式纳入到数字馆藏资源体系供用户长期使用。

采集和选择最合适自身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除了继续采用传统方法——通过学科馆员、学科专家依据自己专业医学知识背景,按数据库商提供的目录进行圈选、订购的手段外,让读者参与数字信息的采集与选择环节已成为重要补充手段,目前有两种途径。

3.2.1 用户决策采购

用户决策采购(PDA)是赋予读者决策权的一种数字资源采购模式,读者按照自己实际文献需求确定文献的购入。这种采购模式在国外方兴未艾,国内图书馆也逐步开始采纳和使用。其操作方法如下:由医学图书馆将数据库商的部分数据库内容导入学校的主页或OPAC系统,用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通过各种社交网络工具进行免费阅览和点击下载,一旦浏览率和点击下载率达到数据库商与图书馆之间协定的频率即触发购买。用户在完全不知情的状况下,帮助图书馆完成了采购和选择的优化。据相关专家就国外某高校两年的实地调研发现,这种数字资源采购与选择的模式受益最多的专业是医学学科,主要原因是医教人员更加青睐于更新较快的电子资源数据[6]。

3.2.2 与用户创立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空间

图书馆与用户创立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空间,邀请用户参加数字资源的采购、选择和评价活动。图书馆员采用RSS信息聚合技术将数字资源信息定期在线发布,以问卷调查或帖子等形式征询各医学专业学科专家、图工委医学教代表的意见;用户则利用社交网络工具发表个人见解,包括对已有数字资源的评级评价,对免费试用数据库和即将采购数据库的推荐和建议[7]。图书馆还可以在空间放置网上书店推荐链接和数据资源目录供用户使用。网上书店推荐链接是通过与网上书店合作获取本校用户购买轨迹,定期汇总订单确定采购策略;数据资源目录通过与数据商合作,将国内外医学书目数据资源转入共建共享空间供用户进行浏览,评论和荐购。馆员和用户还可以在共建共享空间内进行其他更多方面的信息互动。此外,为了便于馆员处理用户的各种信息反馈,控制资源建设质量,建立合理的审核和监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3.3 用户参与数字资源组织描述与整合

构建适合各医学专业教科研发展要求的信息资源体系,除了考虑专业因素外,能提供规范而简单的信息呈现方式已成为用户选择数据资源的另一重要原因。这就涉及到数字资源的组织描述与整合模式转换问题,即以馆员为中心的信息组织与整合模式转换为基于社交工具基础上馆员与用户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通过分析8所医学院校各种社交工具的使用比例,不难发现移动通讯和微信已成为高校用户主要的社交工具。本文构建一个用户利用移动通讯/微信参与信息组织与整合平台模式。

图2 用户利用移动通讯/微信参与信息组织与整合平台模式

该平台聚合图书馆数字资源信息与用户产生资源,以移动通讯和微信为主体,结合TAG、RSS、上传文件、评论和虚拟空间等社交工具,为用户提供一个智能化一站式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模式,使用户既是信息的组织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和利用人。

首先,用户通过登录移动手机/微信平台进入个人空间(个人空间是个人信息管理空间,记录用户的信息活动轨迹),上传发布、下载、分享和评论个人喜好信息,利用标签进行标识,RSS进行个性定制和信息聚合等等,完成对信息的生成、分类,标引、检索等信息组织与整合活动。

其次,用户通过个人空间形成的各种知识单元,经过RSS、TAG等技术形成新的信息集合——个人信息门户,包含专业学科信息和社会信息服务两大块。专业学科信息是用户以及馆员对某一医学专业学科信息的组织与集成。其中OPAC显示馆藏数字资源的基本信息及其评价与标签,学科导航集成某医学学科的学术动态、科研成果、学科站点以及前文所提的网上书店推荐链接和数据资源目录;馆员通过优化控制按学科分类将具备医学科学价值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组形成学科知识库,成为永久性数字资源馆藏,即数字资源体系中的用户产生资源[8]。社会信息服务包含资讯、参考咨询、社区活动、论坛和个性化服务5块。其中社区活动囊括了校园内外各种学科培训、公开讲座、校园文化招募活动等;论坛分为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两个方向,医学专业论坛集合各医学专业学者、专家创建医学专业讨论小组,就最新医学科研发展动态和学术研究进行探讨评论,最终成为学校在线学术交流基地之一;非医学专业论坛可就校园动态、生活趣事和读者风采等话题建立相应小组进行讨论,丰富师生校园生活阅历。

但无论是哪个模块的信息和服务,用户都可以通过标签和RSS等社交工具将其纳入到个人空间,平台可随时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主动推送给用户。与此同时,馆员对信息门户进行技术支持以及信息互动,针对不同的学科用户和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和优化控制,最终形成有序化的信息积累,保证平台正常运行,促进模式优化。

4 结语

随着社交网络工具的不断更新与替代,用户对数字资源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多,医学院校用户尤其是专业学者开始接受并且加入到数字资源建设、组织与整合的队伍中来。因此,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组织与整合,是一个需要馆员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共同经营并不断协调、完善的过程。医学院校图书馆应根据各自专业学科特色,用户类型,建立并完善用户管理机制,鼓励并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真正实现医学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有效利用。

猜你喜欢

社交数据库数字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答数字
数据库
数字看G20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