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术影响力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2016-03-25,
,
科学合理的科学技术评价方法能够促进科学技术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健康发展[1]。由于高校是以学科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学术组织[2],因此,科学的学科技术评价方法能够帮助高校及相关部门追踪学科的热点动态,研究分析学科的发展趋势,客观地评价其在行业内的学术影响力,并由此制定出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和发展规划。
学科评价作为科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在国内外备受关注。通过对近几十年国内外各种学科评价体系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开始倾向于选择以文献计量学为代表的定量学科评价方法。目前,国内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的学科评价主要采取同行评议和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评价方法[3-6]。但这种评价方法的指标选择大多略显简单,有些只片面地注重SCI收录期刊的发文数量和期刊影响因子等,而对文献本身的质量和影响力鲜有考虑[7-8]。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客观评价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术影响力的相关方法,因此建立一个能够客观、科学地评价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术影响力的方法体系,不仅能够为高校拟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提供大量科学、严谨的数据和指标,而且能够帮助教育、卫生等行业的相关管理部门掌握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的优劣对比和发展现状,为学科发展和科研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对推动临床医学科研创新与管理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
1 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大量阅读、分析国内外各类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相关文献的基础上[10-15],本文利用德尔菲法、专家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构建了一个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评价指标体系[16]。
1.1 分析对象与研究对象选择
考虑到各高校学科设置和数据实用性等诸多因素,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术影响力信息平台最终选取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属的除内科学和外科学以外的16个二级学科,以及内科学和外科学下属的14个三级学科(其中整形和烧伤两个三级学科合并研究,野战外三级学科不作研究)作为分析对象,选取参加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2012年全国高校临床医学学科评估排名前10的10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
1.2 评价指标确定
在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6月联合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分类与分析数据来源的Web of Science、InCites和F1000等数据库进行映射的基础上,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人工标引,利用本研究构建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对各高校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估分析,并由此确定包括学校名称、Web of Science论文数、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被引频次、论文被引百分比、引文影响力、国际合作论文、平均百分位、被引次数排名前10%的论文百分比、期刊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高被引论文百分比、高被引论文、热门论文百分比、国际合作论文百分比、横向合作论文百分比、相对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影响力、H指数、F1000推荐论文数、学校总分和最终排名等各种指标。
2 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术影响力信息平台的功能需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在线信息服务的模式已成为学科服务的一种发展趋势[17]。为了方便相关部门管理者与临床医学研究者查询、获取二级学科学术影响力数据,在对2012年教育部临床医学学科评估排名前10位的高校临床医学各二级学科以及内科和外科下属的三级学科2011-2015年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ASP.NET技术,开发了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术影响力信息平台。
经过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等方式,最终确定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术影响力信息平台应该包括以下几种主要功能。
2.1 情况简介
能够自动关联三级学科数据到其所对应的二级学科中,并介绍作为分析对象被选取的学科和指标数据,以及作为研究对象被选取的2012年教育部临床医学学科评估排名前10位的高校基本情况。
2.2 学科排名
能够针对用户自主选取的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匹配调取数据库中的基础评价指标数据,应用本文研制的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计算出10所高校的学术影响力总分数,进而产生可视化图表,并依据学校总分数进行排序显示。可视化图表除了学科排名、学校中英文名称和学校总分数以外,还包括SCI论文数量、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H指数、论文被引百分比率、平均百分位、被引次数排名前10%的论文百分比、热门论文百分比和F1000推荐论文数等常用评价指标数据。
2.3 指标修改
能够针对评价指标数据的不断更新和国内外评价体系研究的不断发展,修改基础评价指标数据和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并由此计算出最新、最客观的学校总分数和排名,供用户浏览查询和统计分析。
2.4 数据管理
能够实现元数据管理、查询数据输出管理、批量导入数据管理和逐个编辑数据管理。其中,元数据管理主要是指收集、整理各种基础数据和设计元数据域,查询数据输出管理主要是指用户选择查询数据的处理、抽取、转换和输出,批量导入数据管理主要是帮助管理员与数据维护员批量导入基础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查重、纠错,逐个编辑数据管理主要是帮助管理员与数据维护员逐条修改基础数据指标。
3 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术影响力信息平台的实现
3.1 信息平台的架构设计
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术影响力信息平台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术影响力信息平台基本架构
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术影响力信息平台是一个基于事实型数据、通过构建定量评价体系模型,利用ASP.NET技术搭建的Web系统。
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术影响力信息平台主要是由信息查询平台和信息维护平台这两部分组成。
其中,信息查询平台供用户浏览学校和学科的基本情况介绍,并自主选取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进行查询,得到依据学校总分数排序显示的包括学科排名、学校中英文名称、学校总分数和常用评价指标数据在内的可视化图表;信息维护平台能够供管理员与数据维护员在符合权限认证的基础上,批量导入基础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逐条编辑修改。
表现层主要用于用户浏览信息查询平台,以及管理员与数据维护员操作信息维护平台,包括ASPX页面、用户控制、服务器控制等类和对象。
业务层主要用于访问数据层,从数据层存取和修改数据,并将结果返回表现层,包括批量导入数据逻辑、逐条编辑数据逻辑、数据统计分析逻辑和选择查询数据逻辑。
数据层主要是Access数据库,包括管理员数据、用户查询数据和基础数据。
3.2 信息平台的数据模型
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术影响力信息平台的数据模型由基础数据、管理员数据和用户查询数据三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基础数据是信息平台各功能模块均需使用的数据模型,由学校数据、学科数据和评价指标数据三类数据组成。
学校数据用于描述作为研究对象被选取的10所高校的基本情况。
学科数据用于描述作为分析对象被选取的三级学科及其对应的二级学科的基本情况。
评级指标数据则提供包括学科排名、学校中英文名称、学校总分数、SCI论文数量、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H指数、论文被引百分比率、平均百分位、被引次数排名前10%的论文百分比、热门论文百分比和F1000推荐论文数等39个常用评价指标数据。
图2 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术影响力信息平台数据模型
3.3 信息平台的技术实现
ASP.NET是由微软公司提供的用于创建动态Web应用程序的技术,它是.NET Framework的一部分。由于ASP.NET开发的Web应用程序具有执行效率高、管理方便、扩展性能好等特点,因此本文选用微软公司的集成开发环境(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IDE)产品Visual Studio,使用C#语言,独立自主地开发了由信息查询平台和信息维护平台两个子系统组成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术影响力信息平台。信息查询平台提供给用户免登陆使用,由默认登录界面Default.aspx、学校和学科基本情况介绍界面About.aspx以及查询高校相关学科排名和评价指标数据界面DisciplineQuery.aspx3部分组成。
通过该子系统,用户可以浏览学校和学科的基本情况介绍,并自主选取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进行查询,得到包括学科排名、学校中英文名称、学校总分数和常用评价指标数据在内的可视化图表,并依据学校总分数进行排序。信息查询平台学科排名的查询结果见图3。
信息维护平台提供给管理员与数据维护员登陆认证后使用,由默认登录及权限认证界面AdministratorDefault.aspx、逐条修改基础数据界面AdministratorEditOne.aspx和通过文件上传方式批量导入基础数据界面AdministratorEditFile.aspx 3部分组成。通过该子系统,管理员与数据维护员能够在符合权限认证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逐条编辑修改,并通过读取Excel文件的方式批量导入基础数据。信息维护平台逐条修改基础数据界面见图4。
图4 信息维护平台逐条修改基础数据界面
4 结论
本文基于事实型数据和文献计量学方法,构建了一个科学定量地评价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在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人工标引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ASP.NET技术开发了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术影响力信息平台,实现了对2012年全国高校临床医学学科评估排名前十的高校的16个二级学科和14个三级学科指标数据的查询分析、批量导入和逐个编辑等功能,帮助高校掌握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的优劣对比和发展现状,为学科发展和科研管理提供了强劲有力的数据支撑,对推动临床医学科研创新与管理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虽然系统主要实现了对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术影响力的评价工作,但是其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架构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的评价方法和系统实现。
下一步将会把此评价体系扩展到其他学科领域,协助高校追踪相关学科的热点动态和发展趋势,客观评价其在行业内的学术影响力,为高校“十三五”规划提供科学严谨的指标数据,满足学校决策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