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地理教学资源 提高学生德育主动性

2016-03-25冯明贵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育法德育环境

冯明贵

[摘 要]德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学中的德育主要体现在课堂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国情教育、乡土地理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会用辩证法去分析地理事物。教学中通过启发式教育法、讨论式教育法、实践式教育法等方法进行德育,提高学生的德育主动性。

[关键词]地理教学 挖掘资源 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117

目前,学校德育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会直接投射到学校教育中来;另一方面是学校的教育受来自社区、网络等各种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利于学生德育的负面素材纷纷进入学生的生活中,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冲击。

一、当前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问题

(1)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严重倾斜,有些学生在对待个人与集体等关系上表现“唯我”严重。他们认为那些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为社会进步而做出牺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

(2)拜金主义盛行。学生在吃、穿、用等方面攀比现象严重,奢侈浪费之风强盛,节约、简朴成为学生讥讽的对象。

(3)公德践行能力较弱。学生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不遵纪守法,不遵守社会规范,不尊重他人,不爱护公共财物,不讲究公共卫生,缺乏同情心、宽容心、孝敬心。

(4)自由散漫思想严重。一些学生贪玩享乐,网游、抽烟等屡禁不止,怕困难、怕吃苦。

以上现象令人担心,关乎整个民族未来的基本素养和文明水平,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而学校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负有重大的责任。

二、学科教学是德育的重要阵地

各学科教学对德育的直接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是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可为德育提供必要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逻辑思维方面的知识是世界观和正确道德行为的基础。实际上就是体现德育融入各个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中。

(2)各学科课程本身包含着许多重要的方法、过程,有丰富的世界观、生活观、发展观、价值观等德育教育的因素。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认为,各学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

(3)学科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和谐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对学生的人格塑造起到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实践作用,这也是学科教学对德育教育的重要影响。

所以,学科教学是德育的重要阵地,不利用各学科教学进行人生价值教育与品德教育是一个巨大损失。

三、 挖掘地理课程中的德育资源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行为养成的教育

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指导和培养,对学生在课堂中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进行引导和训练,让学生通过课堂中有序的活动学会基本的文明礼仪,这样在社会中才可能成为礼貌待人,尊老爱幼,关心帮助孤寡、残疾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和爱护资源的好公民,为将来成为有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文明公民打下好的基础。

地理课程中也不缺少这方面的教育内容。如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在游览世界文化遗产名胜的过程中存在的不文明行为,从而进一步增强文明意识,对改善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是非常好的教育。

2.以人文地理为主线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在地理课程中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理念,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

除了要遵循科学性、针对性、渐进性原则外,还要坚持以知国、爱国、报国为教育教学目标的正面教育,讲清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资源,多样的气候环境,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等等。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等劣势的国情。既使学生明确国情优势,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使他们了解国情劣势,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逐步铸造他们的报国志向,从而激发他们的德育主动性。

3. 培养学生运用整体性和辩证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中提出:“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学生学会从宏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有关这方面的内容,高中地理课程中非常多。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等等。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这给教师挖掘德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进而培养学生的德育主动性。

4.观察分析地理事实,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积极生活的显现,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引起的愉悦的情感。审美观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美育就是通过对美的欣赏、判断、感受、体验等心理过程,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地理中的美是丰富多样的,如地图之美、自然之美、人地和谐之美等。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地理环境,发现地理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达到平衡,这就是一种自然的美。地理教学就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环境美的判断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形成正确科学的审美观。如高中旅游地理选修内容中 “旅游景观欣赏”是课标的内容之一,让学生直接体验祖国河山的绚丽多姿,感受人与自然和谐之美,这对于学生良好审美观的培养是意义重大的。

总之,中学地理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融入其中,从而发挥地理课程教学应有的德育功能。

四、地理课堂渗透德育的策略

1.启发式教育法

启发的方法要简单有效, 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法上实际要做的就是贯彻“启发式”道德教育思想。例如在教学《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这个内容时,笔者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步,让学生对干旱环境下和水湿环境下生物的特征进行对比总结。第二步,设问:“干旱环境下骆驼刺的根系为什么会非常发达?叶子为什么要变成刺状?” 学生思考, 得出结论“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生物不得不改变自身”。第三步,让学生说一说这一事实对我们的生活态度有哪些启示。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生活中遇到恶劣环境,不应怨天尤人,应该坚定意志,不断进取。

还可以用一些文字材料或图片说明一些关于人类过度开采资源后,受到自然界重磅回击的事例让学生分析,增强学生资源与环境意识,形成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的思想,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德育主动性。

2.讨论式教育法

讨论式教育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或者辩论等方式针对课堂中某一知识表现出来的道德问题各抒己见、澄清思想、寻求结论的教育方法。例如在讲授《黄河的治理》时,笔者先是引导学生读景观图,让学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黄河水患,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历史上出现这么多次水患?

因为在学习黄河的水文特征时,学生已经熟悉了黄河中游含沙量最大的特征以及下游河道形成“地上河”等突出特点,所以通过讨论,学生是能够运用这些有关的特点去分析黄河洪水的原因的。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很多与洪水相关的因素,如上游出现土地沙漠化;中游的水土流失;下游是“地上河”等。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这些结论逻辑地串起来,则可达到教学的知识目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河流会产生破坏性的作用,从而也更加明确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也提高了学生的德育主动性。

3.实践式教育法

地理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就在学生的身边,因此走出户外,见证自然是学习地理最好的方法。例如学习了高一地理《地壳运动》后,可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对南宁青秀山进行自然地理考察,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南宁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等,以及了解家乡的发展过程,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在讲述我国的工业时,笔者又不失时机将高新区工业园的建设融入到课程中,对高新工业区的选址、规划、初步建设、发展成就及工业污染的防治措施等做了详细的讲解,还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工业园周边的地理环境,并写了考察小论文,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建设充满信心,从而树立为家乡建设而努力的学习理想。

在野外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正确的人与环境的关系,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美,比课堂上反复强调和练习要强百倍,由此学生德育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五、收获与反思

地理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它还包含了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地理教学的德育功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以上方法进行尝试,收到一些效果,学生的德育总体水平也有提高,但是德育教育的工作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完成的,必须是长时间坚持努力,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如何将德育教育融入地理知识的教学中是我们今后不断探讨和尝试的方向。

[ 参 考 文 献 ]

[1]马福成.浅谈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中国外校教育,2008(8).

[2]韦圣发.谈中学生品德的教育[J].读与写,2009(5).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教育法德育环境
职业教育法大突破:取消普职分流
《职业教育法》修订进入“倒计时”
色彩健康教育法在老年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环境清洁工
教育信息化写入《教育法》
漫观环境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