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姆?门德斯电影生活叙事与现代性忧思

2016-03-24白丹

电影文学 2016年6期

[摘要]门德斯丰富的舞台剧导演经验,直接影响了其电影作品的独特风格。门德斯的作品大多改编自文学作品,在表现方式上经常借鉴舞台戏剧里的叙事手法和癫狂形象,让整部作品或多或少地融入现代戏剧的理念,形成独立的风格。门德斯的作品主题往往围绕美国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美国人的平凡生活而展开,表现出浓郁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忧虑。门德斯的跨文化身份与跨类型导演经验使得他的几部代表性电影作品具有明显的跨/超类型特征。

[关键词]导演萨姆·门德斯;日常生活叙事;现代性批判

作为来自英伦戏剧界的电影导演,门德斯的定位与传统好莱坞导演显著不同。门德斯要将好莱坞商业大电影的国际化运作模式和舞台剧式的英伦文化特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特色鲜明的导演个人风格。

一、日常生活叙事与现代性的忧思

门德斯的作品大多以影射现实为主旨,用影像传达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批判。门德斯的电影或以宏观的大社会视角为切入点,或以微观的日常琐事为切入点,但最终都会归结到对现实社会或政治现状的分析与暗讽。门德斯就如同一位徜徉在电影世界里的智者,以一帧帧画面书写着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门德斯的经典之作《美国丽人》曾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斩获多项荣誉,影片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三个严重问题。其一是漂泊无根的美国梦;其二是美国中产阶级死气沉沉的生活;其三是美国男性遭遇的中年危机。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许多社会问题凸显出来,超级城市鳞次栉比,而现代化都市的浮华背后,却隐藏着城市贫民窟的辛酸艰苦,而生活在郊区的中产阶级看似安逸富足,实际上却面临着来自事业、家庭和心理方面的多重压力。在影片《美国丽人》中,莱斯特就是一个深陷于这些危机的中年人,电影片头就表达了女儿珍妮对莱斯特的怨愤和排斥,随即莱斯特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生活,他已经心如死灰。莱斯特是典型的被中年危机所困扰的男人,他的人生正在经历最失败、最晦暗的阶段,事业上毫无起色,家庭关系陷入僵局,长期尊奉以物质为中心的生活观让莱斯特早已失去了任何信仰,他的精神一片空虚。

面对妻子对自己越来越轻视冷漠,女儿越来越叛逆不羁,而情人安吉拉不断抛来性的诱惑,莱斯特彻底崩溃。他开始试图改变这样毫无希望和生机的生活,准备找回属于自己的尊严和男子气概。终于有一日,莱斯特偶然发现妻子卡洛琳与别人有暧昧的男女关系之时,他的男性气质彻底被唤醒。而珍妮的朋友瑞吉也同样面临着一个混乱失败的家庭,瑞吉的父亲如同莱斯特一样,也是一个身处中年危机的失败者,他曾经是一名海军中校,由于骨子里的好战思想他私藏了许多军火。他一直为自己同性恋的性取向感到耻辱,一直试图隐藏,导致其心理越来越畸形,甚至对瑞吉用暴虐的方式进行管教。两代人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两个家庭都摇摇欲坠,最终,珍妮和瑞吉选择了远走他乡,逃离了他们引以为耻的父亲。影片的结尾,莱斯特知道了瑞吉父亲是个同性恋,瑞吉父亲为了掩盖事实杀死了莱斯特,一颗子弹终结了莱斯特失败的一生以及他所有对物质和欲望的幻想。影片中反复出现白色塑料袋的符号,它苍白飘摇,象征着空虚和无奈的人生。

电影《革命之路》中弗兰克和爱普尔的生活平淡如水,极度沉闷之下,弗兰克陷入迷惘之中,他对自己的生活极度不满,他甚至不能对自己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弗兰克和爱普尔决心改变单调无意义的生活,他们准备开启一段欧洲之旅,到欧洲找回梦想,找回生活的激情。

而就在他们准备出发的时候,事情发生了转折,弗兰克的事业突然有了转机,面对宝贵的升职机会,弗兰克不忍放弃,他决定暂时放弃与爱普尔的欧洲之旅。之后,爱普尔怀孕,面对强大的生活压力,在是否留下孩子这个问题上,夫妻俩一直不能达成共识。爱普尔不知该如何是好,最终,爱普尔在公寓里因堕胎而引发了大出血,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影片以弗兰克疯狂地奔跑而告终,他们的欧洲寻梦之旅在人们口中成为一个笑料。梦想粉碎,现实重击,弗兰克的生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弗兰克曾经的挣扎以失败宣告结束,而对于更多连挣扎的勇气都没有的人,弗兰克的遭遇如同一个小插曲,一切重归平静。《革命之路》以弗兰克和爱普尔的遭际反映了想要改变沉闷压抑生活的艰难。

电影《毁灭之路》是由汤姆·汉克斯和保罗·纽曼共同演绎的一部惊悚片。影片以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为社会背景,在那个时代,杀手横行、军火泛滥,到处充斥着火并的血腥气息。整个社会处于暴力和混乱之中,毫无秩序和法律可言,因为利益而引发的冲突四处爆发。所谓人,已经不再具有温情,而沦为追寻利益或者复仇的武器。整部影片以倒叙作为主要叙事方式,影片开头便是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苏利文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有两个儿子——彼得和迈克,他们以为父亲是一个勇猛无比的英雄,而事实上,苏利文是一个职业杀手。迈克想看到父亲工作时的样子,便偷偷跟踪苏利文,出乎意料的,却看到了他杀人的一幕,从此这个家庭不再平静。黑帮的人唯恐事情暴露,杀死了迈克的母亲和弟弟,从此迈克跟随父亲踏上了复仇的路。最终,苏利文和儿子迈克成功地为家人报仇,同时,自己也失去了生命。影片的最后,当被问及苏利文到底是个好人还是坏人的时候,迈克坦然地说,他是我父亲。影片落幕,对于苏利文究竟是善是恶,门德斯没有给出一个官方的评判,他曾经是杀人不眨眼的杀手,但他确实也是那个黑暗社会的受害者。对于苏利文和迈克的复仇,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善恶来评判。

同样用倒叙的手法进入剧情的还有门德斯的另一部作品《锅盖头》。影片讲述海军陆战队成员斯沃福德的故事,斯沃福德的父母结缘于战场,在战争结束后,他们结婚生子,斯沃福德来到人世。斯沃福德长大后也成为一名战士,加入了海军陆战队。当时美国正在进行海湾战争,士兵们在美国政治的宣导下被派往沙漠战场。士兵们在沙漠战场上对这场战争进行了一番讨论,沙漠的寂静和战火的弥漫让他们越来越看清楚这场战争背后的真相,但是迫于官方压力,他们不敢擅自说出心中的判断,只能重复那些违心的言论。

影片《锅盖头》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在维护统治和扩张版图上丧心病狂之时,这个国家的人都将沦为政治工具,他们将成为国家机器上一个微不足道的零件,冰冷、麻木地运转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灵魂深处的信仰,只有荒诞病态的运转。《锅盖头》真实地回忆了战争时期的状况,但是门德斯太过注重影片的现实主义,致使情节发展太过缓慢,不符合美国人的观赏习惯,因此影片《锅盖头》的票房状况并不理想。

与前文中几部作品的压抑晦暗不同,门德斯的另一部作品《为子搬迁》是一部轻松活泼的公路喜剧片。影片在欢乐的气氛中,通过讲述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反映出美国社会存在的许多痼疾。影片讲述一对婚后很久才有孩子的夫妇本特和瓦罗纳为了挑选适合孩子出生的安乐窝四处搬迁的故事。当瓦罗纳怀孕六个月的时候,本特的哥哥法兰德斯要离开一直居住的科罗拉多州,这意味着本特夫妇也不会在这里长住了。本特夫妇决定在孩子出生前就走,找到一个适合他们的安乐窝。他们开始了穿越大半个美国的为子搬迁之旅,他们走过诸如凤凰城、蒙特利尔和图桑等地方,投奔过许多亲戚朋友,一路上也发生很多温馨的故事。本特夫妇这一段旅程如同一个美国社会的微缩,他们经历过同性恋者的矛盾,思考过成立家庭的社会价值,看到了很多人另类的生存方式,也见证了很多人终生无子的孤寂。这些围绕着平凡人日常生活的社会问题被影片放大,我们在一路欢笑之后,看到了门德斯对社会问题的担忧。最终,本特夫妇回到了童年的故乡,他们忽然意识到这里才是自己真正想要寻找的安乐窝,为影片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跨文化身份与跨/超类型特征

萨姆·门德斯出生在英国,曾是一名出色的舞台剧导演,与传统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导演相比,他的定位有些不同。门德斯是一名能够将好莱坞大片的运作模式和英伦舞台剧文化融为一体的极富个人风格的电影导演。一定程度上看,门德斯的跨越美国和英国两种文化的出身以及舞台剧导演的经验成为他后期发展的优势,门德斯的几部经典作品都含有跨/超类型特征。

好莱坞影片成功的商业模式成为美国文化外流的载体,好莱坞影片盛行类型惯例,纷繁复杂的电影类型丰富了国际电影市场,同时越来越成形的类型结构也禁锢了好莱坞电影的创新。如何摒除类型片的惯性,创造出样式和风格更独特的电影作品,逐渐成为好莱坞电影界集体面临的问题。而在这方面,门德斯是一个先觉者,他的许多作品都打破了类型惯例,形成自己独创的风格。

在类型化的商业影片中,为了配合观众的观影情绪,考虑票房成绩,大多采用大团圆的结局,任何问题和危机都会得到解除,尽管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能。与此相反,门德斯的影片多数以悲剧告终,或以主人公死去,或以梦想破灭,或以逃离危机来结束,影片中映射的问题和危机不会被解除,没有依靠想象制造出的解决方案,门德斯的电影更具有现实主义精神。门德斯的作品打破了类型影片的结构惯例,融入了舞台剧的画面和语境,表现出跨/超类型特征。

门德斯超越了好莱坞影片的表现方式,他擅长使用日常生活的碎片烘托气氛,对于画面的色彩把握十分娴熟。影片对白经过细致的琢磨,既富有美式风格,又富有英伦特色。影片《美国丽人》重复使用了红色玫瑰花瓣、白色塑料袋等意象,以花瓣寓意男主人公的性意识和性欲望,以飘摇的塑料袋寓意大环境下个体人生的无奈。莱斯特幻想中的情人安吉拉被玫瑰花瓣围绕的美艳画面成为一时经典,一度陷入被模仿的潮流。《美国丽人》不仅画面拍摄得十分精致,台词设计得也很有深度,在莱斯特质疑妻子卡洛琳的物欲之时,他将沙发比喻为人生,讽刺卡洛琳将物质看得比她的人生还要重,这样的对白比平铺直叙更多了许多雅致的情调。莱斯特一家人用餐的画面更是被艺术处理,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画面多次闪现静谧安逸的小镇风景,一切看起来优雅而舒缓,这样的场景愈发凸显了莱斯特真实人生的惨不忍睹,撕开了中产阶级生活故作体面的虚伪。故事的结局支离破碎,孩子们离家出走,莱斯特被瑞吉的父亲杀死,结束了自己麻木的生活。这样残忍的结局,是超脱了好莱坞类型电影的惯例的。电影《革命之路》的结局同样悲惨,爱普尔大出血而死,她曾经幻想的欧洲之旅彻底粉碎。这一切对于还活着的丈夫弗兰克来说太过残忍,失去了妻子,失去了梦想,重新回到机器一样沉闷的生活中,弗兰克的余生可以想见。门德斯对影片结局的安排看似冷酷而残忍,实际上他是用悲剧结局来引发观众的思考,呼吁人们正视现代性困境中的现实问题,而不是依靠想象来寻求自我安慰。

电影《毁灭之路》通篇保持着惊悚强盗片惯有的压抑色调,色彩的压抑让我们如同置身于20世纪30年代黑暗的美国社会之中。严格来说,《毁灭之路》应当属于强盗片类型,但它却没有强盗片中程式化的画面,没有用快节奏的都市、汽车和暴力拼凑出强盗片惯有的风格。门德斯将职业杀手苏利文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化形象,一个不能简单用善恶来定位的复杂个体。故事结尾,苏利文复仇成功后死去,却将一种不平凡的价值理念传递给了儿子迈克。

三、结语

分析门德斯的几部代表作品,我们再次认识了这个具有英国血统和好莱坞视角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门德斯的作品以日常生活叙事为切入点,深刻表达了自身对现代性社会问题的忧思。他敢于打破好莱坞类型影片的惯例,以独特的悲剧式结局痛陈对现实的忧患。

[参考文献]

[1] 刘楚仪.论萨姆·门德斯的电影艺术[J].电影评介,2014(Z1).

[2] 张菁.萨姆·门德斯:“去类型化”的电影作者[J].当代电影,2010(02).

[3] 亢蒙.他热爱表现人类的心理深渊萨姆·门德斯&《美国丽人》[J].电影世界,2011(01).

[4] 苗渲明.萨姆·门德斯的中产阶级蓝调[J].大众电影,2008(24).

[5] 凯特·凯拉韦,小熊.萨姆·门德斯:吸气,再呼气[J].电影世界,2013(01).

[作者简介] 白丹(1980—),女,陕西西安人,硕士,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