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布戴?柯西胥对纪实风格的另一种表达

2016-03-24王艳

电影文学 2016年6期

[摘要]导演阿布戴·柯西胥是法国当代影视圈独树一帜的新生代导演,幼年移民法国的生活经历使得他能够对移民生活更加了解,因此,他对法国现在的移民制度颇有看法。文章透过他拍摄的影片《伏尔泰的错误》《躲闪》《谷子和鲻鱼》以及《黑色维纳斯》,分析他在影片中提到的法国社会存在的几个现实问题,同时也重点分析他在呈现移民生活和思想这一主题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创作技巧和纪实特色。

[关键词]阿布戴·柯西胥;纪实风格;移民特写

法国新生代导演阿布戴·柯西胥指导的影片在世界范围内各个级别的电影节上斩获诸多奖项,收获颇丰。将镜头对准法国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突出法国移民者的生存现状成了阿布戴·柯西胥的电影标签,柯西胥的影片也因此具有独特而又不可复制的风格。本文拟结合影片《伏尔泰的错误》《躲闪》《谷子和鲻鱼》以及《黑色维纳斯》,分析柯西胥在影片中涉及的社会现实问题,探析他在呈现电影主题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创作技巧和纪实特色。

一、一贯的个人主题

导演阿布戴·柯西胥是法国著名的导演,他拍摄的作者电影在法国乃至世界都独树一帜,在法国的地位举足轻重。所谓作者电影指的是影片应该具有下列两方面特点:一是创作者在剧本创作、电影制片和导演等一系列创作过程中都具有对电影的绝对自主权;二是电影要在主题上体现创作者的一贯风格。阿布戴·柯西胥的电影作品主要关注的是法国移民现状,其影片的主人公一般是移民或外地人,陌生的人和陌生的地点是这些主人公的背景。他关注这些移民者的主要原因是他也曾是一名移民者。

作者电影的一大特点就是在揭露社会现象和问题方面不遗余力,虽然电影可能没法给出解决问题的绝佳对策,但是会通过自身的探索寻求问题的解决思路。阿布戴·柯西胥也不例外,他将镜头对准了外来移民者,记录他们的生活现状和遇到的现实问题,呈现给大家一幅真实的移民生活画卷。他在电影叙事方面,着重体现移民者存在的问题,会设置许多偶然性来推动故事发展,来呈现人们的生活问题,让故事为人服务,而不是像普通电影那样以讲好故事作为目的。《伏尔泰的错误》刻画了一名刚刚来到法国的移民者的无助,《躲闪》表现了移民者后代的情感生活,《谷子和鲻鱼》展现了移民家庭中的老人对于生活的盼望,还有其他电影展现的不同的移民形象和不同的移民群体,由个体带动了移民群体,映射出了法国移民生活的艰难,形象地展现了这些人的困惑、斗争和无奈,立体地表现了这些社会弱势群体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所形成的性格特点。

二、纪实风格的另一种表达

戏剧与电影虽然都是表演的艺术形式,但是二者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学习戏剧出身的导演阿布戴·柯西胥能够很好地将戏剧和电影结合到一起,将二者的长处进行结合,从而形成了他朴实无华、洁净纯洁的纪实风格。同时,阿布戴·柯西胥的电影受到法国新浪潮的影响较大,与法国电影的发展趋势结合,他的电影能够把现实中形象和代表性的人物较为真切地搬到电影中去,这种作者电影追求的真实和朴素让很多人为之赞叹。

阿布戴·柯西胥的影片看似杂乱无章,但是这些实际上全在他的掌控范围内,一些看似不经意的镜头事实上隐含着许多深意,会在影片后文发挥较大作用。他继承和发扬了几位法国知名作者导演的叙事思路,由他执导的影片通常情节发展缓慢、流畅,追求将现实生活精确地展现给观众的效果。

电影《谷子和鲻鱼》的许多镜头都很普通,渔民们骑着车卖鱼、周末家庭聚会、在小饭店与亲人聊天等都是平凡人的生活,这样的场景没有普通电影中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除去任意一段对于故事结尾来说都不会产生影响。而就在这再平常不过的场面过后,突然交替出现的肚皮舞演出和老人追着青年争抢摩托车的两组镜头,让故事情节有了起伏,剧情不似之前那般平静,让观众的神经马上紧张起来。到了小饭店开业的那组镜头,所有前期积累的能量全部被引爆。阿布戴·柯西胥熟练地掌握了故事发展的快慢节奏,在快与慢之间使得电影的张力被放大,他熟练的叙事技巧让电影展现的能量瞬间点燃,让观众为之注目。

到了电影《黑色维纳斯》,虽然将故事的背景设置成了欧洲历史,但是这部影片同样也同他的前几部一样,使用纪实手法,表现一个非洲的女人来到欧洲以后供人们欣赏、研究,就像研究一个外星人一样。但是,让观众注意的是这部电影与其他几部的不同之处却在于戏剧的手法对于电影的影响显著。

这部电影对于场景和画面的处理方面,阿布戴·柯西胥始终以观众作为视角,为的是给观众一个身临其境的现实感,让主人公莎拉·巴特曼的屈辱直接零距离地展现给观众,她的隐私在观众面前毫无遮掩,自尊被人们任意践踏。电影故事选自真人真事,虽然在讲述这段真实历史的时候结构松散,但是历史本身就是这样的“平淡”,没有普通电影的发展和高潮,影片或许是想要真实地还原这段历史,或许是对自己的这种纪实叙事手法信心满满,导演柯西胥始终将呈现历史最真实的一面作为拍摄这部影片的宗旨。电影在叙事结构上更是采用了单一直叙的思路,让纪实回到原本的形态。这部电影很长,但是他没有刻意地追求影片的戏剧效果,不会自己虚构一些尖锐的对立,而是从真实角度出发把电影的张力表现出来,通过细节的描述将这段历史真实地奉献给观众。

阿布戴·柯西胥作为法国纪实类影片的大师,他的电影不仅具有其他纪实电影的共同特点,而且他在影片中从不采用长镜头画面,这样独特的纪实风格电影在法国乃至世界上都是很少见的。人们都很惊讶,很难想象一部纪实类电影不使用长镜头却将故事记录得如此到位,他的纪实电影到底哪里存在魔力呢?大家公认的纪实电影与长镜头的绝佳搭配在阿布戴·柯西胥的纪实电影里被忽略了,他创造性地使用了另一种展现形式,即特写与特写间的迅速转换。这种不遵循固有画面理论的创新其实也并没有违背电影理论体系,他的电影并不与巴赞长镜头理论发生冲突,反而应该是这些理论的补充,因为巴赞自己也没有否认过电影与蒙太奇之间存在的联系。

柯西胥曾说过,新生的表达手段的诞生,并不是把蒙太奇所取得的成绩全部抹灭,而是要对原来的理论进行合理化的发展。阿布戴·柯西胥把特有的长镜头和深镜头的拍摄方式用于他的纪实电影,并将这种拍摄方式划归到除蒙太奇之外的另一种表现方法。他选取拍摄方式和表现方法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表现人或事物的本来面貌,而不是设法让故事更加吸引人;他想尽可能地展现人或事物的隐藏内涵,而不是粉饰过去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问题。

所以,阿布戴·柯西胥的电影在展现社会问题和现实故事方面,没有同其他电影人一样使用长镜头,而是选取了更多的中近距离和特写镜头,这些成为其电影的明显标志,他想要用这种近乎近距离观察的方式为观众打造身临其境的效果,就好像观众就生活在电影里面一样,让人不得不去换位思考。

他的第一部电影《伏尔泰的错误》中几乎所有对话场面都是用近距离特写来表现的,这些对话都发生在小范围内的两人之间,导演用来回切换镜头的方式来展现两个人的说话表情和动作。例如,电影开始的时候就是一段三人对话场面,镜头一开始缓慢地向一个正在说话的人靠近,接下来就在这三个人之间来回切换。雅莱与好友一起填写表格的对话也很有代表性,他们在一起小声地讨论如何填写表格,朋友告诉他要用法国人爱听的官方话来写,尽量讨好法国政府,对于这一段偏于私密的对话导演选用了超近距离特写来表达,但是这种影像却让人觉得很自然,给人以真实感,就好像这两个人的对话就发生在观众眼前。

从拍摄理论分析,当场景里面包含的人和事物非常多且比较杂乱的时候,近景镜头或者特写能够将人物从杂乱的场面中分离出来,而这种分离并不是单纯的切割,而是想要把真实的场景呈现给观众,又能突出画面的重点。但是,当场景包含的人和事物相对较简单时,蒙太奇的思路就会更合适一些。因此,利用近景或者特写来表现纪实风格的电影也有着它的特点,与蒙太奇的手法互补使用,不分好坏。

而到了影片《谷子和鲻鱼》,阿布戴·柯西胥更是将特写演绎到了极致,这个在其他电影中只是辅助的拍摄手法,在这部电影里面却成了主要方法,成为影片的一大特色,他要利用一切手段从纷繁的场景中提取想要的效果。电影中的特写和迅速的镜头转换使观众的情绪变得越发不稳定,让人深陷其中,例如在电影即将结束的部分,有很多人都在新开业的小饭馆欢畅,导演利用对比的方法将时间压缩,迅速转换的近景镜头结合到一起给观众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人不能躲避。这组近乎爆发的镜头急速切换将电影前段的平淡无奇清扫一空,强烈的画面反差和如乐曲一般的转换自如让电影在此刻得以爆发和升华。

再到电影《阿黛尔的生活》,对于特写镜头的运用更是毫无减弱的趋势。经典的大头特写,将影片中女青年们的爱情激情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导演钟爱这样的特写镜头和他钟爱法国现实社会问题的电影主题一样,都深入到了他的血液中。

阿布戴·柯西胥不仅会使用以上拍摄技巧表达影片思想,他在拍摄过程中还加入了大量的真实观感体验,形成自己的纪录片风格。例如影片《伏尔泰的错误》的第一个镜头就是模拟人的真实视角,他的观看高度与人的高度类似,镜头的移动速度也跟人行走时的移动速度差不多,而警察进来环视四周的时候镜头也跟着移动,仿佛镜头就是警察的眼睛,还有友人间的悄悄话等,这些都让观众觉得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影片的最后一段内容,镜头一如既往地跟随主人公到了地铁站去做生意,而影片发展到这里观众已经清楚了他的生活现状:有了一些钱不必再为吃穿发愁,还有了一个心爱的女孩陪伴,他靠着自己的勤奋已经基本可以在法国立足了,但是在紧跟着的一组四十多秒的真实长镜头里面,主人公被法国警方押解着慢慢地走出地铁站,然后又是一组四十多秒的真实长镜头,关注着主人公被押送到停在路边的警车上。在经历了这两段真实长镜头后,观众已经被主人公的遭遇弄得喘不过气来,这样缓慢的真实镜头给了观众充足的思考和理解空间,这样的镜头就犹如宿命般紧跟着主人公,主人公和其他移民者一样再怎么奋斗也终会是被遣返的结局。

阿布戴·柯西胥开创性地将特写镜头和迅速的画面转换融入自己的纪实风格电影里,这些特点已经成为他独有的电影标志,再加上其电影强调的镜头的真实感更是让观众感同身受。

三、结语

阿布戴·柯西胥的电影主题从始至终都是讲述普通大众的真实生活,故事真实、感性,台词深入人心,极具感染力,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因此,不管是在故事的编辑上还是在工作人员的选配中,导演始终是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在影片中将大众平凡的生活原景重现,与此同时,又通过移民问题作为媒介,向大众传达了阶层差异的真实存在。如在电影《阿黛尔的生活》中两位同性恋女性最终走向了分手之路,其原因不是她们的爱情不被大众接受,而是她们存在阶层差异。影片真实地记录了现存的社会现象,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电影借助独特的拍摄方式表达出一切生命皆平等的愿望。

阿布戴·柯西胥的电影反映出所有阿拉伯人的愿望,将真实的移民生活呈现于大众眼前。他曾说过,“鼓励大众反对强权与不公是我毕生宏愿,虽然我的力量微薄,但我依然会用自己的方式为改变世界贡献一丝力量”。

[参考文献]

[1] 盛柏.阿布戴·柯西胥和他的移民者的世界——纪实风格的另一种表达[J].当代电影,2013(09).

[2] 张陆.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阿黛尔的生活》[J].视听,2014(03).

[3] 王璁,王晓彤.移民视野下的法国社会——从《阿黛尔的生活》漫谈柯西胥电影的内容与形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4(03).

[4] 李洋.法国当代电影与艺术等级体制[J].当代电影,2014(07).

[5] 李佳楠.《阿黛尔的生活》中的身份认同困境——以符号学为视角[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6).

[作者简介] 王艳(1981—),女,河南商城人,硕士,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语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