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导演阿涅斯?瓦尔达的“流浪者”文化

2016-03-24沙琪

电影文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流浪者文化

[摘要]作为法国电影新浪潮教母,著名导演阿涅斯·瓦尔达凭借其对细节的精致处理和独特的锐利视角成为法国电影界的标杆人物。瓦尔达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流浪者”的形象,本文将对其作品中的“流浪者”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流浪者”形象传达出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流浪”是一种向往自由的行为艺术,流浪者是自由生活方式的代言人,也是自由的传播者。通过流浪,瓦尔达用影像的方式表达了“我流浪故我在”的基本生存逻辑和生命体验。

[关键词]“流浪者”文化;阿涅斯·瓦尔达;生存哲理

自电影诞生那天起,电影影像世界中就活跃着各种各样的流浪汉。电影中的“流浪者”形象,自从电影这项艺术形式产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止出现过。而阿涅斯·瓦尔达作品中的“流浪者”之所以突出,是因为她赋予“流浪”基本生存方式之外的生命哲学价值,探寻流浪对于个体自由和生存方式的本体论意义。

一、“流浪者”的自主选择

诸如夏尔洛这类早期出现的流浪者来说,活下去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依靠沿街乞讨甚至小偷小摸在穷困的环境下维持生存,这类流浪者至多能依靠可怜激起观众的同情慈悲之心。他们的流浪是因为物质生活的贫乏,是被生活所迫。

瓦尔达的作品《流浪女》却与这些普通的流浪者有本质的区别,《流浪女》中的流浪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不是出于生活所迫,也不是出于受人际关系排挤,而是为了探寻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影片《流浪女》中,流浪是莫娜自由选择的道路,是她经过独立思考之后确定需要的生存方式,对于莫娜来说,流浪是一种生命的自由放逐。莫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亲自体验了“我流浪故我在”的哲学思考,她用自己的生命去追寻一种生存的本质。对于莫娜为什么要选择流浪,电影中没有提及,甚至连关于此细节的暗示也没有,正因如此,一场真正的流浪才会成为影片的核心思想而被观众所关注。对于莫娜来说,流浪的行为并不是为了物质生存,也不为了反抗或抵制任何不合理的社会问题,她真正在乎的是整个流浪过程中的生命体验。

影片《流浪女》以莫娜的死去作为开端,周围的人们对莫娜的死去揣测纷纷。没有人知道莫娜从哪里而来,是什么身份,有过什么样的故事,这样一个突然出现又突然死去的女子,令所有人疑惑万分。影片并没有交代莫娜的来历和与她流浪有关的所有前事,就连对她的身份信息也全都刻意回避。我们对她的了解,仅限于她叫莫娜,她是一个流浪者。之后影片借一个访问者之口交代了莫娜去世前一周留下的星星点点的故事,这些故事也只能告诉我们,莫娜是从一个地方走去另一个地方,没人知道她的家乡,也没人知道她的目的地。曾经在旅途中遇到过莫娜的摩托车手揣测,也许莫娜是从遥远的海边而来。这句看似随意的揣测却隐隐道出了影片中流浪者形象的莫娜存在的意义。大海直接将莫娜和希腊传说中的英雄奥德赛联系在一起,莫娜流浪的起点正好是奥德赛旅程的终点,我们甚至可以说,从某种文化意义上,莫娜是带着奥德赛的灵魂而来的,奥德赛的历险终结于海上,而莫娜则将奥德赛的英勇延续下去,莫娜的流浪更像是一场陆地上的历险。

与奥德赛的神话色彩不同,莫娜是在现实世界里流浪,没有神的庇佑,也没有魔的诅咒,没有战争,也没有计谋,是一场在平静世界里的现实主义流浪。莫娜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她没有一丝牵挂,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她在路上搭便车,晚上睡在帐篷里,靠偶尔打零工和乞讨维持生活,实在难以维持会乞讨,无奈时会做一些顺手牵羊的事情,不过也仅限于维持生存,不会做出过分的行为。她与普通的流浪者不同,她始终保持着得体的举止,因为流浪是她追寻自由的方式,并非生活所迫。作为一名女性,莫娜在途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威胁,甚至是袭击,但莫娜的灵魂已经超脱于凡尘,这些外力的压迫对她不能构成本质上的伤害。莫娜就像一个透明人,她有时会和遇到的人们产生很少的交集,例如她借别人废弃的房屋休息,等她使用完毕很快就会归还给主人,来去之间,不会影响任何人的生活。流浪不同于旅行,莫娜从不计划自己的行程,从这里到那里,完全出于随机决定,今天晚上绝不会知道明天去哪里。莫娜的自由洒脱感染了许多人,他们羡慕她能放下一切的决然,钦佩她追求自由的认真,莫娜让他们逐渐开始意识到自由的魅力。

二、流浪的价值与意义

在影片《流浪女》之中,但凡与莫娜在旅途中偶遇的人,哪怕只是惊鸿一瞥,都会深深地记住这个流浪的女子,莫娜让这些人也开始憧憬自由。莫娜曾经在墓地上扎帐篷,被她乞讨要水的家庭里有一个女孩,她看到了莫娜的随性,十分羡慕,她认为莫娜是自由自在的,她想去哪里就可以去哪里。自由是现代文明所追寻的最高层次的生命解放,但事实上,对于自由的梦想一直被人们珍藏在象牙塔里,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很难寻觅到真正的自由。此时,莫娜自由自在的流浪走进了人们的心中,复苏了他们追寻自由的理想。

莫娜是自由的传播者,莫娜走过的地方,自由的梦想就开始生根发芽。莫娜曾经和另一个流浪者在一个富人家中相拥休憩,富人家里的仆人约兰德由衷地艳羡莫娜和那个流浪者,那一刻,她觉得他们是最幸福的人。之后,莫娜离开之后,约兰德总是不能忘记,时不时地就会想起这个如同自由女神一般的人物。约兰德牵挂的虽然是莫娜,但真正让她魂牵梦萦的,是莫娜身上所承载的自由。自由是人性深处最强烈的一种贪婪,但自由是需要代价的,越高层次的自由要付出的就越多。人们虽然羡慕莫娜,但他们终究也不敢像莫娜那般放弃一切,成为一个没有家庭、没有工作、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物质积蓄的自由人。唯有莫娜用自己的生命去追求自由,在莫娜的眼中,没有什么比自由更重要。

在世俗人眼中,一个思想成熟的成年人,是不应做出抛却一切去流浪这样出格的事情的。因此影片再次强调,莫娜的流浪不是因为叛逆的思想,而是经过成熟思考之后的人生选择。影片中,莫娜与农场哲学家进行了一段交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莫娜的成熟和理性。哲学家试图劝说莫娜放弃这样的自由,而莫娜却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肯改变。哲学家认为莫娜虽然得到了绝对的自由,可因为放弃了一切也会收获绝对的寂寞,没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她的世界将只剩下她自己。如果莫娜持续这样的流浪,最终她将走向覆灭。最终,从事实上来讲,哲学家说的是正确的,因为莫娜确实孤独地死在了路上,不能理解莫娜思想的人,会以为这是一个注定悲惨的结局。但对于莫娜来说,自由远远高于生命的延续,这样的劝说是毫无意义的,她丝毫不会为之所动摇。在哲学家试图改变她的时候,她毅然辞别了哲学家,莫娜对于自由的坚守令哲学家感叹。她敢于追寻,最终也成功地实现了人生对自由的梦想。

莫娜在路上还遇到了一名叫作兰迪尔夫人的植物学家,兰迪尔曾经认为莫娜的流浪是将生命交还给自然,她始终对莫娜念念不忘。莫娜一路体验自由、传播自由,启迪着人们对自由的向往,莫娜身上的自由之美,让她永远生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出于对自由的认同,人们天然地认可并喜欢莫娜,他们羡慕她的自由随性,赞美她的坚强和勇敢。而这一切,都是出于对自由的求而不得。

影片中,有一段为大树治病的故事隐含了深层内涵。森林中有许多大树被一种虫病所侵蚀,植物学家要将这些大树治好,让它们继续生长下去。患病的大树是一种隐喻的艺术手法,一路上那些钦佩艳羡莫娜的人们都像是患病的大树,它们将物质看得比精神更重,被身外之物牵绊着,灵魂得不到自由,他们就像患病的大树一样,以一种病态苟延残喘着。在影片最后,莫娜受到了游戏中“魔鬼”的刺激,最终死在了荒郊野岭之中。这个段落看似十分突然,令人费解,实际却蕴含了深层含义。这个世界有许多魔鬼,例如精神上的魔鬼和文化上的魔鬼,莫娜的自由最终被这些魔鬼所缴杀,莫娜用她生命最后七天的时间传播了自由的美好,启迪了人们心灵深处对自由的向往。虽然莫娜肉体上的生命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但她带来的自由却永远地种在了人们心中,她对自由的追寻永远被人们铭记着,羡慕着。

影片《流浪女》中传达的最高主题就是自由,莫娜的流浪成为承载自由的文化符号。影片中通过对每一个遇见过莫娜之人进行访问,表现出人们对于莫娜和自由的认知。对每一个将灵魂禁锢在物质世界的人而言,莫娜是自由的象征,莫娜是他们心中的“自由女神”。影片试图用莫娜的流浪传达一种辩证思维,物质的需求与灵魂的释放,对自由的追寻和生活中的安全保障等。

现实生活的安全感和精神世界的自由感是两个对立面,要得到安全感就要放弃自由,得到越多的自由,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越多的安全。人们总是在追寻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身处安全的现实生活中时,期盼着自由,可又不愿像莫娜一样为了得到自由而放弃安全。不管是完全的自由还是完全的安全,都不是平衡合理的人生,迟早要面临崩溃。莫娜虽然得到了绝对的自由,却没有办法让这种自由长久延续,这不失为一种遗憾。曾经试图劝阻莫娜的哲学家将这个命题总结为自由和寂寞的悖论,哲学家将他的人生界定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这样才是稳定的办法。莫娜在选择了极端的自由之后,失去了生命。事实上,这样的结局对于莫娜来说并不算是悲剧,因为她本身并不看重自己的生命,肉体的生命也是她愿意为追寻自由而付出的代价之一。对于莫娜而言,她最终实践了真正的自由,也将自由传播给了沿途的人们,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三、作为存在方式的流浪

瓦尔达想要通过莫娜找到寻找自由的方向,一个人要想获得绝对的自由,就要抛却物欲轻装上阵。莫娜对生存条件的需要仅限于一个行囊、一顶帐篷和一双鞋,她只需要满足最基本的生存底线。莫娜对物质水平的要求很低,却对精神自由的要求很高。莫娜的流浪不光是为了放逐自己的灵魂,影片还赋予了她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她传播了自由,点燃了人们心中自由的火种,莫娜用自己的行为救赎着人们的灵魂。然而,莫娜一个人的流浪是承担不了救赎的重任的,她点燃的自由火种需要类似植物学家这类人的保护。整部影片并没有明确的情节主线,而是如同一篇散文一样传递着自由的主题。影片通过零零碎碎的转述将莫娜的形象拼凑起来,这些不需要既定逻辑的碎片如同自由一样,随性洒脱地组合在一起。莫娜的纯粹就像一面镜子,人们从镜子中看到了凡俗世界的肮脏。莫娜的每一段路程都是一个碎片,这些碎片分解了莫娜的流浪之路,也分解了影片的故事主线,人们不知道何时何地才能再遇到莫娜,他们更加期盼和担忧莫娜,而事实上,令他们念念不忘的是莫娜身上所背负的自由。

不同于其他影片中对“流浪者”形象的定位,莫娜是为了流浪而流浪,流浪对于莫娜来说不仅是生存方式,而且是一种生命内涵,是她追寻自由的途径和目的,莫娜并不试图通过流浪得到任何收获,除了自由。莫娜如同一片浮萍,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她要的只是现在的自由。如同许多“流浪者”的形象一样,莫娜的流浪以生命的结束而终结,流浪的形式一样,付出的代价也一样,但流浪中传达的社会意义是有显著区别的。

四、结语

瓦尔达对“流浪者”形象的塑造并非流于表面,而是出于生存哲学的角度来勾勒出“流浪者”的画像。用个人的行为方式来传达深层面的文化价值,这种对自由的向往不仅是主人公莫娜的追求,同样也是瓦尔达的追求,最终转化为电影观众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单万里.DV时代的新浪潮之母——纪念阿涅斯·瓦尔达从影50周年[J].当代电影,2004(03).

[2] 芭芭拉·夸特,王凡.与瓦尔达谈《流浪女》[J].当代电影,2004(03).

[3] 王彬.我流浪故我在——阿涅斯·瓦尔达《流浪女》的文化解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2).

[4] 李谧孜.试析阿涅斯·瓦尔达电影的女性意识[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07).

[5] Deborahh,阿涅斯·瓦尔达.阿涅斯·瓦尔达和她的“土豆乌托邦”[J].东方艺术,2012(11).

[作者简介] 沙琪(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

猜你喜欢

流浪者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流浪者成美国防疫“定时炸弹”
巴士车上的“浴室”
给你一个温暖的家
浮世绘
流浪者之家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