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悬疑类型电影的叙事策略

2016-03-24岳岚

电影文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悬疑片叙事策略

[摘要]悬疑电影是最受大众欢迎,也是美国最早的类型片之一。这类影片总是有着浓郁的神秘色彩。导演通过精心策划的悬念,以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若即若离的事件真相和主人公扑朔迷离的命运结局,激起观众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美国发达的电影产业为这一类型电影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对于悬疑电影来说,震撼人心的故事与独特的叙事技巧是影片成功的关键。本文从叙事逻辑、叙事伦理与具体叙事形式三方面分析美国悬疑电影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美国电影;悬疑片;叙事策略

悬疑电影是最受大众欢迎,也是美国最早的类型片之一。这类影片总是有着浓郁的神秘色彩,人物命运与故事情节充满了偶然性与未知性。导演通过精心策划的悬念,以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若即若离的事件真相和主人公扑朔迷离的命运结局,激起观众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对于悬疑电影来说,震撼人心的故事与独特的叙事技巧是影片成功的关键。本文从叙事逻辑、叙事伦理与具体叙事形式三方面分析了美国悬疑电影的叙事策略。

一、美国悬疑电影的叙事逻辑

严谨的叙事逻辑是悬疑电影区别于其他类型片的主要方面。[1]对于同一题材的电影,不同的电影创作者会采用不同的叙事结构,这与导演对电影故事的看法、艺术想象及其影像表达习惯有关。但无论叙事采用怎样的结构,叙事线索如何展开,采用怎样的结尾,在这些纷繁的表象之下,每一部悬疑电影都因严谨的叙事逻辑而获得了同一性。

悬疑影片强调观众的参与。悬念环环相扣用以激发观众的审美热情,促使观众探寻表象背后的真实。因此,严密的逻辑是引导观众进入“猜谜”进程的门与路。在电影画面处理技术并不发达的时期,严谨的叙事逻辑对悬疑电影来说尤为重要。如黑白影片《十二怒汉》《控方证人》以及福尔摩斯系列等。《十二怒汉》围绕着一桩命案展开。作为陪审团的成员,12个男人针对被起诉的男孩是否有罪展开辩论。除了影片开始的法庭场面,只有陪审团休息室一处片场,被起诉的男孩与观众之间也只有“一面之缘”。影片的叙事完全靠人物语言推进,并按时间顺序进行单线叙事。在影片叙事展开过程中,以严谨的逻辑展开对案件的分析是影片吸引观众的唯一元素,也是引领观众走向真相的唯一道路。《十二怒汉》也因此成为典型悬疑电影的代表。只是不同的电影,展现叙事逻辑的手段有所不同,人物心理和事态发展等,都可以作为叙事逻辑展开的依据。实际上,在电影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严密的叙事逻辑仍然是悬疑影片最基本的叙事特质。

其次,悬疑电影往往在影片的结尾抛给观众一个意外的结局。这一结局往往是令人震撼的。结果在观众的意料当中,必然会折损大半审美效果。意外的结果又不可能无限的天马行空、标新立异。如《致命魔术》中,安吉尔无论有多么疯狂的想象、动用多么强大的技术,仍然战胜不了对手波登。影片用大量的篇幅去展现安吉尔对魔术表演的执狂。但实际上真正执狂的却是波登。影片结尾揭示了这样一个惊人的真相:波登与自己隐姓埋名的双胞胎兄弟上演了一场场双簧表演。两个人都牺牲了彼此的生活,在现实中交替扮演着同一个魔术师。他们的生命只为艺术而存在。这正是安吉尔无法战胜波登的原因。可见,悬疑影片的结局应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震撼人心的同时,又令观众信服。“情理之中”的审美效果恰恰需要严密的叙事逻辑相配合。美国近年来比较成功的悬疑电影,几乎无一例外的是以这一原则来架构故事。

此外,对于悬疑片,虽然观众会被意料之外的结局所震撼,但其最强烈的审美体验,仍是整个事件跌宕起伏的推演过程。因此,悬疑电影的叙事逻辑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其本身也是审美内容。[2]这是与其他电影类型相区别的又一个标志。通常观众在欣赏一部影片的时候,很少会去考虑导演如何架构故事,采用了怎样的时空转换方式,但对于悬疑片来说却不同,它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此,也是观众发现真相的关键线索。例如,诺兰的《记忆碎片》通过倒叙的方式讲述一个患有短暂失忆症的男人,寻找杀害妻子的罪犯的事件。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由于采用了倒叙与顺序相交叠的方式,令整个故事扑朔迷离。主人公记忆的混乱,导致不同的“真相”出现,这一叙事方式为影片增加了诸多的解读乐趣。诸如此类的影片还有《盗梦空间》的多线程并行,《蝴蝶效应》的片段式,《禁闭岛》中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叠、拼贴等,导演通过独特但又严密的叙事逻辑,将整个故事演绎得曲折神秘,充满了未知性,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探求热情,其情感也随着真相的接近呈现多样性的变化。观众的审美体验是丰富又印象深刻的。

二、美国悬疑电影的叙事伦理

美国悬疑电影中有着鲜明的伦理命题。在神秘、恐惧的表象下,是对亲情、友情这类人伦命题的展现和对个体生命尊严的诠释。与其他商业电影相比,美国价值观中所推崇的个人主义、道德诉求与维护正义在悬疑电影中的体现更为明显。

个人主义是美国悬疑电影中最突出的伦理命题。[3]传统的美国悬疑片多集中于案件的侦破,展现主人公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勇气,如《福尔摩斯》《控方证人》《后窗》等。现代美国悬疑电影更加推崇个人英雄的塑造,传奇色彩也更加强烈,人物形象也愈趋丰满。主人公不再是事件的观察者和局外人,而是被层层挟裹于其中。并且,电影在对个体能力做出充分肯定的同时,也肯定他们的责任感。主人公正是在践行其责任的同时,表现出超越常人的能力与坚韧,展现出人物的崇高品格,如《守法公民》《记忆碎片》和《蝴蝶效应》等,在这类影片中,主人公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小人物,其生命经历都是充满曲折与磨难的。他们的行为总是与友情、爱情、家庭和社会责任息息相关。《守法公民》中的谢尔顿为了寻找杀害亲人的凶手成为孤胆英雄;《蝴蝶效应》中的伊万为了改变爱人和朋友的命运,一次次穿越去改变现实生活;《灵异第六感》中心理医生麦尔康出于职业的责任感,也是为挽回早年放弃治疗的一位病人的遗憾,费劲心力去帮助男孩科尔。

美国悬疑电影总是抱持对人性欲望的批判,揭示贪欲、淫欲和权力欲所导致的生命悲剧,其道德批判立场是很鲜明的。而这种批判往往与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相互联系,又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震撼力。如,《水果硬糖》里14岁的海丽通过一系列计划报复32岁的恋童癖摄影师杰夫,其背景便是取材于现代社会针对未成年人越来越严重的性侵罪。《穆赫兰道》中虽然充斥着复杂和错乱的时空,混淆了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但其讲述的事件并不复杂——源于嫉妒和贪婪而导致的杀人事件。《迷雾》则讲述了官方的秘密实验造成灾难,伤及大量平民的事件,也揭示了人在面对死亡时的恐惧、自私和凶残的人性弱点。这些电影常以某一社会问题为切入点,揭示暴力犯罪、残酷竞争导致的精神危机、政治问题、家庭伦理等,它们切中了现代社会中那最为敏感的神经。由于影片以悬念、诡异和恐惧的气氛吸引观众的同时,于其中巧妙地融入现实生活的各种热点问题,使影片更接近观众,更具有批判现实的意义。

此外,在很多悬疑影片中,都包含着伸张正义,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虽然这类影片经常借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但导演却很少会仅停留在表达形式层面,这些影片在价值诉求上,通常是鲜明而又保守的,强调善恶有报的世界观,体现在叙事伦理上的因果完整性,即使是很多电影选择了开放性的结尾,也会给观众一个相对满意的结局。例如,《十二怒汉》主人公戴维斯从孤军奋战,获得少数人支持,到彻底颠覆“有罪”的证据;陪审员从11比1判定男孩有罪,到12人达成一致判定其无罪,这个大翻转结局在带给观众强烈情感震撼的同时,令观众真正认同“我们肩负着重责大任。我们一直觉得这就是民主社会的优点……不论做出什么样的判决,我们都拿不到好处,也没有损失,那就是我们的国家能这么强大的原因”这句话才是影片的目的。《守法公民》中,官方为了结案率,杀人犯没有得到法律的严惩。主人公谢尔顿尝试以个人的力量,重建法律的公正。虽然观众对主人公是同情的,但逾越于法律之上,剥夺他人的生命,又是无法被原谅的。男主人公最后的结局又是合理公正的。

三、美国悬疑电影的多样叙事技巧

悬疑电影非常重视叙事技巧。与其他影片相比,这类电影很少以从容淡定的风格来叙事,其成功的关键是悬念的设定。悬念是吸引和引导观众参与影片审美活动的最核心内容。一方面,它对观众的吸引力贯穿影片始终,调动观众探求真相的激情,直到影片谜底揭开为止。另一方面,它既是观众与电影创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观众思想的自我交锋。悬念总是带来否定性的力量,使得观众的观点不断地得以修正,从而对情节的发展欲罢不能。这是该类型片最大的魅力所在。也正因如此,悬念电影的叙事技巧必然回避时间和空间上的平铺直叙,而是选择纷繁多样。

首先,从叙事结构上看,悬疑电影总是存在线性叙事与非线性叙事的并行。线性叙事强调故事的完整性,以时间顺序来安排情节。这是商业影片最常用的叙事方式,也是美国悬疑电影所采用的主流叙事形式。这种叙事方式强调内在的因果逻辑。它易于被观众接受,是电影票房的保障。但传统的线性叙事显然难以调动观众的审美激情。这就要求非线性叙事的加入。虽然在大部分的悬疑影片中,非线性叙事并不占据主导位置,但对于悬念的建构,却是不可或缺的。[4]例如,《蝴蝶效应》中,虽然影片展示了主人公不同的生命经历,但其核心仍是他尝试一次次改变命运的努力。主人公碎片化的生命使影片充满悬念,但如果没有后者这一主线,影片的复调叙事显然会令观众无所适从。同时,非线性叙事也是如上文所述的否定性力量产生的根本。悬疑电影通过视角的变换,使得叙事主体的权威性受到重创,观众也从注视故事本身,转移到对人物的注视中。例如,《穆赫兰道》中便有两个叙事者,一是现实中的人,一个是“梦境”中的人。两者之间的交叠、碰撞,颠覆了彼此的话语权威。这令整个事件扑朔迷离,观众对自己的判断亦充满了不确定感。这种不确定性激励着观众去探求真相,这正是悬疑电影的魅力所在。

其次,省略艺术也是悬疑影片常用的叙事技巧。恰到好处的省略,并不损害影片的完整性,却使影片的叙事更加灵活,影片情节发展更令人期待。《七宗罪》中,影片结尾时空经过了几次跳转,关键的内容被导演刻意省略掉了。先是凶手约翰自首,警察威廉认为他的“七宗罪”惩罚行动并未完成。实际上约翰在自首前,已经去过威廉家,并杀死了威廉的妻子翠西。翠西的死讯直到其头颅被送到威廉手中,观众才得知。至此,约翰为什么自首的谜团解开了,因为他早已完成了剩下“两宗罪”的策划,结局令人备感意外,五味杂陈。可见,电影在省略叙事中实现,或为时间和空间的跳转做铺垫,借助于此,导演掩盖了部分真相,至影片发展到关键之处再和盘托出,以实现强烈的审美效果。此外,各种现代与后现代的光影手段,如意识流、拼贴、戏仿、开放式结尾等,在美国悬疑电影中也极为常见。这种艺术手段增强了电影的梦幻性与不确定性。它们既是影片的形式语言,也作为电影的内容存在。它们的存在不仅令电影更好看,也增加了电影的解读难度,丰富了影片的审美空间。

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后,希区柯克拍摄的一系列电影,促成了悬疑电影的类型化。美国发达的电影产业为这一类型电影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随着电影媒介技术和叙事艺术的不断发展,悬疑影片将作为一种最吸引观众的类型片之一,呈现出更多更具魅力的表现形态。

[参考文献]

[1] 徐亮.美国悬疑电影的叙事策略分析[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2] 陈桦.当代经典悬疑惊悚电影的叙事模式[J].电影文学,2015(01).

[3] 高草原.1990年代以来美国谜题电影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4] 张瑞.电影非线性叙事的结构分析[J].电影文学,2011(20).

[作者简介] 岳岚(1980—),女,河南安阳人,硕士,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悬疑片叙事策略
一堂独立电影人的必修课:2018豆瓣最佳悬疑片《网络谜踪》全揭秘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和他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