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题材影片的审美特征

2016-03-24宋晶

电影文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现代主义

[摘要]农村电影美学是研究当代农村电影的重要方面。21世纪的农村电影美学和旧时期的农村电影美学从本质上已经完全不同,主要表现为美学表现形式的丰富,在叙事手法上更加注重对非情节的处理与修饰,同时融入了使用频率极低的视听语言,最大化地利用叙事能力。当代农村电影受现实主义的影响极大,同时现实主义也在当代农村电影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的推进,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在价值裂变、精神诉求以及现实介入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

[关键词]审美观点;当代农村电影;现代主义

农村多被看作是观照中国社会的一扇独特窗口,控制着社会历史的变动。当代农村电影主要表达的是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情感的形式、社会的变迁以及文化的升华,集中体现了民族电影创作的时代主潮和美学特征。

一、多样性的美学表现形式

21世纪开始以后,农村电影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叙事手法,尤其是在叙事美学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意识形态在叙事形式上已经摒弃了“三陪衬”和“三突出”的固有模式,目前在叙事手法上,农村电影逐渐从“他律”过渡到“自律”状态。在自由的社会形态下,电影的主创人员明白了农村电影不应该再被各种各样的力量所束缚,能够约束农村电影的只有艺术的力量。在一部完整的农村电影中存在两种叙事的形式,一种是“虚构的叙事”,另一种是“经验的叙事”。

说到农村电影,首先映入脑海的应该是《芙蓉镇》《牧马人》以及《天云山传奇》,这三部电影均是由著名导演谢晋执导,其中《牧马人》中的许灵均、《芙蓉镇》中的秦书田以及《天云山传奇》中的罗群,他们的遭遇均是按照真实人物的经历改编得来的,通过对一代人经历的客观且真实的呈现,表达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以及反馈,将饱满的史诗情怀融入历史的回溯之中,同时以伦理作为叙事视角将生命的悲剧通过浪漫的手法表达出来。在电影《牧马人》和《天云山传奇》中,主角在回忆过去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自我描述来展示当时的经历,这种非情节化的回顾叙事手法将片中许灵均和罗群的内心世界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连接起来,使观众能够产生代入感,体会到在当时的伦理道德环境下,主人公所迸发出的情感。后来的实践告诉我们,这一创举在农村电影美学中是一个里程碑似的存在,不仅如此,它还直接影响着中国电影在表现形式方面的发展。

电影《黄土地》中有很多关于黄河以及土地的特写,这些让我们联想到,黄河与黄土地既养育我们,却也阻碍了我们的前进,在电影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民族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约束和拖累。电影《红高粱》中运用大量的红色绝不仅仅是因为好看,红色在其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是主人公热烈情感的代表,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斗争属性。红色的运用与九儿的命运相辅相成,电影的前半部分九儿打破传统观念,取得了自身思想的解放,红色代表了九儿的热情与胜利。不仅如此,影片的后半部分所描写的九儿的抗日运动也能用红色表达,这反映出九儿浓浓的爱国情怀。电影《三峡好人》在暗喻方面也是做得出神入化,影片最后有一个人走钢丝的场景出现在韩三明带领村民去山西挖煤的路途中,这一场景就预示着挖煤也如走钢丝般存在着危险,稍有不慎,就有丧命的危险,这时影片就表达出了它的中心含义,即农民工的处境艰难以及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心。

如果说农村电影的厚重性是通过运用隐喻象征的手法完成的,那么,农村电影的灵动性就要归功于诗化镜头语言的使用。我们以农村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和《暖》为例进行说明,《暖》中对秋千进行了多次描述,将主人公情感的变化通过秋千表达出来,秋千见证了主人公的成长和情感的变化,所以说在悲惨的生命中也多了一些温暖的存在。此外,这部影片在场景的组建上也十分具有诗情画意,雨巷、麦秸垛、芦苇荡等场景的构建让电影的画面感十分突出,犹如一幅幅油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导演对于春的喜爱溢于言表。

满满的乡土气息是农村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或者可以说,风景以及乡土气息是农村电影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电影的代表。中华文明的初始便是浓郁的乡土情,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础,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的农村电影充满了醇厚的乡土情以及审美观点。随着时代的推进,《人生》《被告山杠爷》《盲山》等,这些优秀的农村电影中都饱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小桥流水、郁郁梯田、青山绿水、鸡鸣狗吠等,这些场景不再是毫无意义的陈设存在,而是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是影片推进的动力,对人性和人格的描写尤为重要,通过乡土特色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性来诠释出我国民族文化中对于“天人合一”的推崇,这一崇高的生命观在电影中得到全面的表达。山川大河、风俗礼仪、礼仪规制等都是农村电影风景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风俗画,这些风景画和风俗画交织融合构成了农村电影中浓郁淳朴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或者也可以叫作风情美。

二、 地域性、现代性、民族性的嬗变、缠绕与交融

中华传统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包括农村文明,这些由“黄土地”所衍生出的乡土文明源远流长,而农民作为农村文明的主体与土地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落叶归根在农民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存在。所以,土地不只养育农民,同时也约束着农民,这些乡土文明之于农民就如同空气、阳光般的存在。不过,21世纪以后,需要对农村电影进行现代性和地域性的审视,这样农村电影在美学方面才能够进步。

在改变地域性方面,《黄土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主人公顾青作为“现代性”的代表到农村采风,顾青的出现改变了憨憨和翠巧等一批思想前卫的农民的命运,他们摒弃了身上的束缚,解放了思想。顾青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大势所趋,是时代进步所促成的必然,这将是农民历史上一块新的里程碑。电影所要表达出的中心思想是:即使时代的进步能够促进农村新文化的进步,但真正的改变仍需要现代性的催化,这样才能将新农村的愿景实现。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新农村电影中一直存在着地域性和现代性,这两者是新时期电影美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总之,在现代性和地域性的冲撞下,农村电影趋向于多表现的形式,比如《老井》中个体的生存环境因为科学文化的冲击而产生的变化;《咱们的退伍兵》中村民们因为二虎的焦炭技术而发家致富;《一个都不能少》中常规的教育行业在面对进城挣钱的诱惑时所受到的冲击。还有就是,地域性在现代性的撞击下,所表现出的自卫与防范的姿态,这种姿态是决然的,是坚定的,类似于,在农村电影《草房子》《喜莲》《背起爸爸上学》中,都有对乡土社会的留恋。由此可见,在“他者力量”的影响下,社会情绪也变得没有头绪,尝试着在地域性中找到自己的落脚点。

农村电影所展示的民族性是经过长时间沉淀而得出的民族独一无二的特性,这些特性得到了广大人民的一致认可,不过,这些特性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也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地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新时代下仍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目前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冲突在当代农村电影中比较常见,两者既是合作的关系,也是竞争的关系,个人主义能够影响集体主义的阐释,民族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冲撞等,这些都能够在农村电影中找得到。

在电影《山野绝唱》中有父子相争的场景,在传统社会下这样的场面是不可饶恕的,父子竞争、工商致富以及利益关系的挑明,这些因素就是现代性的主要表现,这对传统的民族性是一次巨大的冲击。《被告山杠爷》的结局是,杠爷被逮捕,村民们下跪求情,这样的场景令人震撼。在村民心中,杠爷是他们的天,是他们的地,是他们生命中的主心骨,杠爷就是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不过,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现代社会在冲击着这种村民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强制性地将村民心中的主心骨改为法理,这样的冲击来得迅猛,打乱了村民心中一直坚信的真理,使村民迷惑不解。《被告山杠爷》这部影片妙就妙在,它没有完全臣服于现代性的权威,在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对抗中没有一味地弘扬现代性,贬低民族性,而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客观地还原这一事件,记录山乡法理的更迭,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让观众发散自己的思维,审视这部电影。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以及《那人那山那狗》在处理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关系上反其道而行之,如果现代性代表的是未来,那么民族性代表的是过去,这两部电影没有一味地弘扬现代性,而是表达出了对民族性的维护,弘扬了我国的光荣传统。电影的创作者在利用自己电影艺术的力量向现代性抗争,反抗现代性对民族性的侵略,提出质疑的声音,质疑现代性的推进是否合理,是否过度,用电影的形式将现代性与民族性的抗争关系明确化,使得两者关系紧张。如此,《我的父亲母亲》和《那人那山那狗》这样的电影成为民族主义的代表,是保护民族文化的生力军。

要想讨论当代农村电影,就必须先弄明白现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这三者的关系,要用辩证的视角去分析这三者的相关性。现代性代表了先进、理性、市场化等关键词,它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是巨大的,但这并不能否定民族性的价值。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与时俱进,它会不断地完善而适应当今的社会,而不是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目前仅仅依靠现代性的力量还不足以支撑中华民族的崛起,地域文明仍具有代表意义,它生长在炎黄子孙的心中,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现代性发展得越快,地域文化就越需要保护。地域文化能够弥补现代性多方面的不足,比如精神慰藉,比如人文情怀,所以地域文化的弱势只是暂时的。现代性发展的目的终究是要服务于民族性,如果缺少民族性的保驾护航,那么现代性在发展的时候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以及生存的意义。由此可见,现代性取代不了民族性,现代性和民族性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样现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文化才能以一种和谐的关系良好地发展下去。

为了更好地诠释三者的关系,农村电影一直在摸索着前进,电影《吴仁宝》尝试将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呈现出来,电影中他们号召乡亲们开拓市场精神,尝试股份制、公司制或者分红制等制度,改变了农村社会的传统生存方式,与此同时,还遵循了“仁义、忠孝、名利”的中华民族光荣传统。总之,华西村的成功是现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文化共同作用下的成果,它们的价值绝不仅仅是自身的成功,它还体现出正确利用现代性、地域文化以及民族性所产生的效果。

三、结语

当地电影的上升空间还是很大的,有许多可以发挥的地方,例如,以城乡结合为视角,捕捉农民在城乡结合环境下的心态与思想;跳出概念化的束缚,以人性为中心,参考农村社会生活,编织当代农村大电影;以现代化的精神为研究环境,将道德精神进行升华,构建乡村新秩序;着重处理乡土文化中的现代元素,完成现代化与乡土化的结合。我们不仅要关注乡土文化的内涵,还要紧跟时代的脚步,把升级后的农村用电影的形式呈现给全国人民。同时,在农村电影的表现形式上也要与时俱进,尝试创新,农村电影不应该因循守旧,而应该适当地加入现代元素,通过现代电影的美学形式,完善农村电影的节奏,从多个方面提升农村电影的格调。

总之,农村电影不应该故步自封,而应该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电影美学的升级也应该应用于农村电影,只有这样,农村电影才能够更加受欢迎。

[参考文献]

[1] 赵实.多出精品服务“三农” 大力繁荣农村题材电影创作[J].当代电影,2008(08).

[2] 饶曙光.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题材电影流变及其发展策略[J].当代电影,2008(08).

[3] 贾磊磊.中国农村电影中“出走主题”的嬗变[J].当代电影,2008(08).

[4] 张启忠.“露天电影”与农村的文化启蒙——十七年农村电影放映网的历史分析[J].艺术评论,2010(08).

[5] 童刚.创新观念 加强管理 推动农村电影工作全面发展[J].当代电影,2010(12).

[作者简介] 宋晶(1983—),女,湖北鄂州人,硕士,湖北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艺术。

猜你喜欢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结构在极简风格服装中的设计转化
技术社会与现代主义文学新范型
1930年代中韩现代主义诗歌的都市“乡愁”研究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现代主义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进步”之定性
浅谈关于蒙古族现代主义创作方法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