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蚕桑产业的SWOT分析*

2016-03-24肖建清张建成

蚕学通讯 2016年2期
关键词:蚕业蚕桑湖南省

肖建清 张建成

(1.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7;2.湖南省农业委员会,湖南 长沙 410005)

湖南蚕桑产业的SWOT分析*

肖建清1张建成2

(1.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410127;2.湖南省农业委员会,湖南 长沙410005)

湖南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素纱襌衣、湘绣是湖南的艺术名片与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艺术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据《尚书·禹贡》记载:“荆州,厥篚玄纁,玑组”,表明时属荆州的湖南蚕桑生产在西周时期就已初具规模;唐代澧州诗人李群玉在《洞庭干》中“伤心云梦泽,岁岁作桑田”的诗句描绘了当时长江洞庭湖一带沙泽变桑田的沧桑巨变,也反映了当时蚕业发展的繁荣盛景。1933年湖南省蚕茧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年产茧4 850t。抗日战争爆发后,湖南省蚕桑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到1949年蚕茧产量下降到60t左右。解放后,湖南蚕桑生产又逐渐恢复,至1994年桑园面积达到0.86万hm2,蚕茧产量达到3 915t,蚕桑规模与产量达到建国后历史最高位,位列全国省(市区)的第8位[1]。今天,湖南在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蚕桑作为生物资源开发类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针对现在湖南蚕桑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Strengths)与机遇(Opportunities)、劣势(Weaknesses)与挑战(Threats),按照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安德鲁斯教授提出有关产业分析法SWOT法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与措施。

1湖南蚕业发展的SWOT分析

1.1产业优势分析

1.1.1区位优势明显

湖南为大陆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省年日照时数为1 300-1 800h,年平均温度在16-18℃之间,≥10℃活动积温多在5 000-5 800℃以上,无霜期在270-310d,年降水量1 200-1 700mm,具有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热量充足、冬寒期短、无霜期长、且光、热、水三者的资源高值又基本同步的特点[2],利于桑树生长。据中国蚕业区划评定,湖南属栽桑养蚕的最佳生态区,在种桑养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其自然条件为桑树的优质高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生产优质蚕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3]。

1.1.2土地资源丰富

湖南东、南、西三面山地环绕,中部和北部地势低平,呈马蹄形的丘陵型盆地。全省土地以山地与丘陵为主,山地面积1 084.9万hm2,占总面积的51.22%,居于湘、资、沅、澧四水上游,水土流失相对严重[2];河流湖泊水域面积约为110万hm2,占5.3%,水库总量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其中河滩荒洲17.3万hm2,消落带面积巨大[4];湖南省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重金属污染耕地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区域广,其中根据2014年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已经批复同意的《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2014年实施方案》,长沙、株洲、湘潭3市首批试点耕地就达11.3万hm2[5];石漠化面积148万hm2,石漠化严重程度位列全国第4位[6]。

1.1.3科技研发实力强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自1941年成立以来,在桑、蚕品种资源研究与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丰硕的科技成果。先后育成9对家蚕品种,6个桑树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其中,“芙蓉×湘晖”首开我国家蚕品种获得国家发明奖的先河;2000年与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签订了“洞·庭×碧·波”原种生产权转让协议,成为我国家蚕品种生产权转让的第二例[7];“湘7920”成为长江流域推广应用最为广泛的桑树品种之一。国家桑蚕改良中心长沙分中心已于2004年落户该所,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在湖南省设有长沙综合试验站,标志着湖南在蚕桑品种改良、蚕桑新技术示范推广跻身国家序列。具有轻简化特点的斑纹限性品种、夏秋用品种选育是其优势与特色,“十二五”期间先后育成了斑纹全限性夏秋用品种“锦·绣×潇·湘”、夏秋用品种“韶·辉×旭·东”以及天然彩色茧品种“湘彩黄1号”、“湘彩绿1号”。目前,桑树修复镉等重金属污染耕地、桑树治理尾矿、桑叶饲料、桑叶黑茶、抗NPV家蚕品种、天然彩色茧品种等研究成果和应用技术逐步成熟,并进入集成配套推广阶段,部分成果还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4]。

1.1.4两型特点突出

桑树的生态适应能力强,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修复土壤,是优良的碳汇林树种与经济林木。在湖南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桑树对重金属镉有较强的耐受性,且转移到桑叶的镉含量较低,养蚕产物生态安全,作为替代作物栽植,既可应用于矿区治理及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地,又可多年循环养蚕与多元开发,产生较为理想比较效益,同时能有效减少政府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8-10]。目前,首批启动的长株潭地区镉污染超标耕地种植结构调整区域已经将蚕桑作为重点发展产业,2014-2015年种植结构调整面积中,蚕桑占到了40%以上。桑树作为深根系乔木,其根系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53%,地下根系分布的面积常为树冠投影面积的4-5倍之多,应用于土地石漠化治理时,在岩溶石漠化地区具有其他树种不可替代的优势[11]。据长江三峡库区对比试验,桑树是目前唯一水淹6个月仍能存活的木本植物,桑树非常适合在河滩荒洲种植,特别是在水库消落带[12]。结合全省“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湿”、“耕地修复”、“石漠化治理”等工程,大力栽植“绿化桑”、“生态桑”,扩大生态经济林建设区域,对湖南省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建设和生态文明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1.2产业劣势分析

1.2.1劳动力成本高

蚕桑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强度大。特别是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内劳动力紧缺、老龄化倾向愈加明显,我国蚕桑产业已经呈现出“东桑西移”的发展趋势,目前西部蚕桑面积已占我国的72.99%[13]。我省蚕桑在传统的洞庭湖主要产区规模也已迅速消减,逐步在向欠发达的湘西、湘南以及湘中的农业产业结构生态调整区域转移,这些区域已将蚕桑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之一。

1.2.2产业规模化程度低

据由湖南省商务厅市场调节处、省农业厅经作处与省蚕桑科学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2002年调查报告表明:湖南全省122个县市区中有46个具备桑园或在进行蚕桑生产,桑园总面积达0.82万hm2,年发种量达5万盒,年产蚕茧2 000余t[14]。据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长沙综合试验站近年的产业考察结果,目前湖南蚕桑产业主要分布在湘潭、津市、沅陵、花垣、湘乡、双峰、澧县、祁东、株洲(县)、宁乡、永兴、溆浦、洞口、会同、泸溪、君山、攸县等地,占全省的80%以上。生产规模已呈现出连片集中趋势,但与国内蚕桑主要产区相比,仍然零星和分散,缺乏组织化管理,其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低,产业发展易受到其他农业产业的挤压,加上蚕茧市场的波动,势必影响蚕桑生产的推广。

1.2.3产业链不完整,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目前,湖南收购、加工、营销企业有19家,年销售收入仅2亿元。仍然缺乏规模化缫丝、织绸企业,蚕茧加工主要以丝棉加工为主,大多生产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对我省蚕桑产业发展难以产生带动作用。特别是蚕茧生产基础设施简单落后,难以适应产业发展要求。今年我省春茧收购时,正值全省大面积降雨,各收购站点仓储条件不好,有的仓库年久失修,漏雨现象严重,影响了蚕茧质量。

1.3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1.3.1资源化空间大

以传统栽桑养蚕模式来计算桑园年产干物质,桑叶、桑枝条占64%,蚕沙占22%,茧丝和蚕蛹各占3%,其他占8%。目前利用的主产品茧丝仅占总量的3%左右,其他97%的资源称之为副产物[15]。桑叶、桑果已被卫生部纳人“药食同源”名单,蚕蛹是卫生部批准的普通食品新资源名单中唯一的昆虫类食品。蚕桑产业链长而完整,利于带动地区经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根据湖南省政府2014年颁发的《湖南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其近期行动计划》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蚕桑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蚕桑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推动工农业复合。目前,国内以鲜桑果、桑果汁、桑果酒等产品为代表的果桑产业,以保健功能强的桑叶茶与桑叶食品基料为代表的桑叶食药用产业,以桑枝食用菌产业为代表的桑枝生物质材料产业,以饲料桑作为新型蛋白源的桑叶饲料产业,以及丝绵及家纺产业等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的相关产业已初具规模或初显雏形[16]。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与安化云天阁茶叶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研发出了桑香茯砖系列产品,2015年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名优茶评选中获得2项金奖,目前在湘西部的泸溪、花垣有一定规模的桑叶茶基地;宁乡、新晃等地先后开展了宁乡花猪、湘西黄牛等地方畜禽桑叶饲养,一定规模的饲料桑基地在逐步建成之中,湖南是畜牧大省,通过强优结合,利于新型产业规模形成与特色开发。

1.3.2符合生态发展与产业扶贫攻坚方向

近年来,国务院先后批复出台了《2011-2020年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关于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关于<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 2014年实施方案 >的意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等,这些战略规划与宏观政策均有利于作为生物资源利用开发性的茧丝绸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空间整合发展,可有力促进蚕桑产业发展与扶贫攻坚结合,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治理结合。

1.3.3文化休闲产业的拓展潜力大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与中国的礼仪制度、文化艺术、风土民俗、科学技术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湖南是文化强省,丝绸文化底蕴深厚。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代表了我国汉初的最高丝绸织造水平;湘绣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是湖南的艺术名片;苗绣古朴大方、鲜艳明丽,记录着沉寂的荆楚文明。现代丝绸不仅呈现出生产技术密集化、产品多元化、服用性能时尚化的发展趋势,而且在不断容纳悠久的艺术文化元素。发挥湘绣、苗绣等传统艺术优势,充分挖掘和保护民间传统技艺与多样的湖南蚕桑民俗文化,以蚕桑产业为核心,以桑田景观、蚕桑文化、蚕桑农事、蚕丝加工、多元开发等蚕业特色资源为基础,开辟创意休闲蚕业新领域,其潜力巨大[17]。

1.4产业发展的挑战分析

1.4.1面临其它产业竞争

蚕桑产业具有单位面积收益相对较高,单位劳动力价值相对较低的特点,同时涉及种植业与养殖业,对养蚕设施设备、养殖技术、生产加工具有较高要求,是一个技术与劳动力密集产业[13]。随着农村出现了“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在不同农业产业的竞争中,最终只有那些劳动力投入较少、劳动强度较低、收益相对较高而稳定的农业产业,才能在产业要素竞争中胜出。但蚕桑产业的省力化机械与技术进展缓慢,劳动力与土地成本快速上升,导致栽桑养蚕的比较效益优势下降[13]。湖南是我国劳动力输出的大省之一,在原洞庭湖蚕桑主产区规模迅速下降,养蚕技术队伍迅速缩减的条件下,产业发展向经济欠发达、立地条件相对较差、或生态治理区域转移是其必然,传统的栽桑养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赋予其山区经济、扶贫产业的特点。

1.4.2市场波动大

桑蚕丝因其为动物蛋白质纤维,属多孔性物质,透气性好,吸湿性极佳,而被世人誉为“纤维皇后”。尽管蚕丝具有这些优良特性,但其他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对蚕丝业形成的冲击也是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传统丝绸产业扩大出口、开拓国内市场困难重重,同时,近15年来丝绵产品在国内市场越来越受到欢迎,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蚕茧价格管制的逐渐放松以来,总体上我国茧价与丝价的波动趋势完全一致,都呈波浪式上升趋势,而且波动幅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全国大部分地区茧价从1年前的40元/kg降到现在32元/kg,波幅达25%。这不利于蚕桑基地、蚕茧公司等持续稳定发展。

1.4.3地方扶持政策不力

湖南是粮、畜大省,蚕桑作为一个特色产业相对来说,难以引起地方政府重视与政策支持,省农业部门的“万户千社百企”、“家庭农场”等工程与项目除支持了长株潭地区外,其他区市也基本难以涉足,直接导致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科研单位难以围绕产业发展薄弱环节和科技“瓶颈”予以攻关;蚕桑企业的产业带动力不足,难以促使基地稳定与扩大,专业村、特色乡、重点县难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不强,不能形成生产规模化、经营专业化,发展的后续力难以维持。

2湖南蚕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2.1区域化调整战略

根据我省自身气候与自然资源条件,契合国家在武陵山片区、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与推进,以及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制定出符合湖南省蚕桑产业发展实际的发展规划,做到产业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目前,湘西的泸溪、溆浦、花垣等县已将蚕桑作为产业扶贫产业予以重点发展,湘中的湘潭、株洲、宁乡等县市已将蚕桑作为种植业调整重点产业。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着力发展大湘西优质蚕茧产业带、湘中种植业调整蚕桑生态产业带,实现湖南蚕桑产业的区域化转移[4]。

2.2多元化发展战略

努力克服当前蚕桑茧丝绸产业仍然是一项以“一根丝”为主的传统产业,拓展蚕桑新领域。争取在生态桑、饲料桑、桑叶茶、蚕桑食品、文化休闲等方面有进一步突破与产业化开发,形成蚕桑新领域的产业带,通过蚕桑产业与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林业等其他相关产业之间的循环连接,构建生态循环产业链条,提高蚕桑资源化利用效率,实现多种产业的耦合共生,逐步打造技术辐射面广、关联产业多、产品附加值高、集群效应大的蚕桑特色产业集群[18]。

参考文献

[1]孟凡利. 湖南蚕业史[M].长沙,湖南省人民出版社,173.

[2]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湖南省志(农业志,1978-2002)[M]. 珠海出版社,2009:23-37.

[3]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中国养蚕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110.

[4]艾均文, 龚昕, 丁伟平, 等. 湖南蚕桑产业现状及“十三五”发展建议[J]. 湖南农业科学,2015,355(4)135-139.

[5]刘勇,长株潭170万亩耕地 首批试点“土地治污”[EB/OL]. 三湘都市报, 2014-07-10.

[6]王纳伟. 湘中地区石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1-11.

[7]艾均文,孟繁利,薛宏,等. 顺应蚕桑产业发展要求 推进湖南家蚕品种改良[J]. 湖南农业科学,2011,6:111-114.

[8]陈朝明,龚惠群,王凯荣,等. 桑-蚕系统中镉的吸收、累积与迁移[J]. 生态学报,1999,19(5):664-669.

[9]王凯荣, 陈朝明, 龚惠群,等. 镉污染农田农业生态整治与安全高效利用模式[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2):97-101.

[10]龚惠群, 陈朝明, 王凯荣, 等. 镉对桑蚕生长发育和蚕茧质量影响的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8, 4(2):159-162.

[11]戴玉伟,朱弘,杜宏志,等.论桑树资源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J].护林科技,2009(1):78-80.

[12]贺秀斌, 谢宗强, 杜宏伟,等.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修复与蚕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J].科技导报, 2007, 25(23):59- 63.

[13]封槐松,李建琴.我国蚕桑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 中国蚕业,2016,37(1):4-10.

[14]孟繁利,谈顺友.湖南省蚕桑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J]. 中国蚕业,2010(1):47-49.

[15]廖森泰,肖更生,施英.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新内涵和新思路[J].蚕业科学,2009,35(4):913-916.

[16]鲁成.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蚕桑分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17]艾均文, 龚昕, 肖建中, 等. 基于可持续发展要求对湖南打造生态高效蚕业的探讨[J]. 湖南农业科学,2015,353(2):62-66.

[18]艾均文, 李飞鸣, 张国平, 等. 服务长株潭种植业结构调整战略,促进生态蚕桑与高效蚕业融合[J]. 中国蚕业,2015(3):60-62.

作者简介:肖建清(1969-),男,湖南洞口,农艺师,xjq9988@163.com 通讯作者:张建成(1975-),男,湖南祁阳,农艺师,8512467@qq.com

资助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22-SYZ16); 湖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13NK3071)。

猜你喜欢

蚕业蚕桑湖南省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