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容器比喻:社会空间构成的现象学分析
2016-03-24杨庆峰
杨庆峰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
超越容器比喻:社会空间构成的现象学分析
杨庆峰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
[摘要]目前社会空间理论主要分为四类:场域模式、生产模式、拉近模式和流动模式。这些模式都承认了“社会空间是社会关系或活动发生及生成的场域”这一前提,此即容器比喻。相比其他模式,布尔迪厄的场域模式则表现出对这一观点的反思,尽管不是很明晰。社会空间构成主要探讨行为体验与社会空间对象之间的意向关联,探讨体验、身体、资本、文化、技术如何呈现和构成社会空间。从实质上看,社会空间是一种多元空间叠加形式:知觉空间、身体空间、资本空间、文化空间与技术空间的叠加形式,其中体验形式贯穿其中。
[关键词]社会空间;构成;现象学
YANG Qing-Feng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Abstract:Currently four kinds of social theories have been accepted generally:model of field and horizon,model of production,model of closeness and model of fluidness.Presupposition that social space is a field where social relations or social actions emerge and produce,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by the four models,and the presupposition is a kind of container metaphor.Compared with other models,model of field and horizon by Bourdieu reflects the presupposition,though it is not so clear.Constitution of social space mainly focuses on the intentional relation between behavior experience and social spatial objects,and on how to express and constitute the social space through experience,body,capital,culture and technology.In essence,social space is a kind of overlay of multi-space including perceptual space,bodily space,capital space,cultural space and technological space,among which experience goes through it.
Key words:social space;constitution;phenomenology
随着时空社会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对国外社会空间现象的研究进行了诸多整理、分析和阐述,并结合中国实践特点形成了比较多的研究成果。目前,诸多理论研究可以归为四类: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模式强调空间自身的生产这一动态过程;吉登斯的时空脱域与压缩模式主要是基于结构和关系对时空的脱域与压缩现象进行深入解释;曼纽尔·卡斯特的空间流动模式主要空间流动现象给予解答;布尔迪厄的空间场域模式则是对习性、文化空间的分层问题做出了各自阐述。这四类模式的共同点都可借用容器比喻来说明,即不同程度地将社会空间看作社会关系或活动得以形成、发展的容器。其中,布尔迪厄的模式最值得关注,因为他的社会空间构成理论开始借助文化资本概念有意识地反思这一特点。本文中“社会空间构成”概念来自现象学语境,主要探讨对象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关联,尤其是探讨对象意识如何构成对象及彼此之间的交互关系。①
一、容器比喻:布尔迪厄的社会空间模式
布尔迪厄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社会空间分析概念,如资本、习性和场域等。由于这些概念自身的歧义,加剧了理解社会空间概念的难度。笔者认为,他的社会空间构成模式中,文化资本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简单来说,他主要是基于“文化资本”概念描述社会空间构成的因素和机制。这一概念的理解与下列因素无法分开: (1)资本表现为超越经济领域的产物。马克思语境主要将资本理解为经济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因素,而在布尔迪厄那里,资本超越了物质生产资料而覆盖其他领域,即“把经济利益的观点扩展到表面上看来是非经济的商品与服务。”[1](P77)(2)资本表现为多元化形式。他把资本概念扩展到所有的权力形式——不管它们是物质的、文化的、社会的还是符号的。所以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仅发现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及符号资本,也发现了家庭资本、宗教资本、政治资本、道德资本已经国家资本等等。”[1](P91)可以说,这一模式中有着泛资本的倾向。如果对布尔迪厄的社会空间特征加以描述,可以称之为“资本空间”。(3)资本表现为不同序列的形式。他给予了经济资本以优先地位,给文化资本以从属地位或被支配地位。
所以说布尔迪厄的社会空间构成理论主要是基于资本的,而他尤其强调文化(符号)资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在这一点上,他与鲍德里亚有着相似的地方,他们都在“符号—物”这个意义上超越了传统马克思。不同的是,布尔迪厄强调了文化资本的社会属性,如文化资本是一种后天培育的倾向、涉及专门客体以及机构化的形式存在。而鲍德里亚则有所不同,因为受到符号学的影响,他关注到了“物向符号”的转化这一过程。
布尔迪厄的社会空间构成理论自身特征可以通过两个比喻来加以描述:容器比喻和工具比喻。
容器比喻。布尔迪厄对社会空间的理解很显然有着结构主义的特征。他认为社会空间的形成主要是来自于资本的运动,或者说是不同群体对于各类资本的把握。“他发现了一个历史趋势:文化资本正在变成越来越重要的新的社会分层的基础。”[1](P89)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基本上可以断言,马克思阐述了经济资本、政治资本作为社会空间基本构成因素,而布尔迪厄则更进一步,他着重揭示出文化资本作为不同于经济资本在社会空间构成中的作用。因为这些资本通过权力的形式体现出来,所以社会空间类型主要表现为权力的生产与分配。在对社会空间构成因素的理解上,他突出了这些因素之间的可转换性这一特点。“布尔迪厄对于权力关系的社会学的贡献之一,是有力地阐明了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一般情况下,经济资本似乎更容易转化为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而不是相反。”[1](P93)此外,在其模式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他对于行为因素的强调。根据美国学者沃斯茨的研究,布尔迪厄通过“习性”与“场域”概念构筑了关于行为的文化理论,即解决行为是如何被规范的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场域界定社会的背景结构,习性就是在这个背景结构中运作的。”[1](P136)在整个理解中,与社会空间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域概念就是背景结构,而场域的斗争就是围绕对于特定形式的资本的争夺进行的。所以,在整个布尔迪厄的语境中“行动”——资本的占有、权力的生产与分配——都是在特定社会空间中展开的,社会空间表现为某种现成的、稳定的、框架和结构,与上述行为之间的关系如同容器与容器中的东西一样,没有内在的关联。
工具比喻。布尔迪厄对社会空间构成理解的第二个特征是工具主义特征,即所有资本形式都只是社会空间构成过程中工具性的因素,如文化资本就是如此。比如书籍、艺术品、科学仪器这些都是传统工业时代的文化资本,在今天,各类智能手机、数码产品、DVD等成为了信息时代的文化资本形式。在布尔迪厄式的理解中,拥有这些文化资本与否会导致不同的社会空间出现。从这个角度看,今天在中国出现的低端智能机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社会空间的异质性明显减弱。在工具比喻中,上述文化资本只是在社会主体占有、使用与丧失活动中具备意义,这使得文化物的意义极大地简化了。
但是,布尔迪厄在阐述其社会空间理论的时候也无意识地提及到这样一种观点:社会空间是因为与各类资本形式相关的活动才得以构成。“这个符号系统的逻辑建筑了一系列的二元对立,比如稀有与常见、好与坏、高雅与低俗、内在与外在、男性与女性、精致与粗俗。”[1](P98)这一观点使得二元的异质社会空间得以形成,这恰恰是我们的出发点:社会空间构成这一问题不能从实体角度加以理解,即将社会空间看作是某一实体存在,而这一实体是由某些基本的因素所构成。这个角度所理解的社会空间完全是客体化的,并没有凸显社会空间主体性。尽管社会空间的构成是人们使用不同资本形式所导致的结果,但是这一过程绝非体现为工具主义的过程:各类资本形式仅仅体现为中性的工具。此外,文化资本是布尔迪厄非常重视的资本在新的社会时代的表现。而这一点也使得我们能够把他与现象学理论加以对照,因为文化对象是现象学领域比较重要的对象形式。
二、社会空间构成的方法:现象学还原
对空间问题进行研究的现象学家主要是胡塞尔、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胡塞尔是现象学家中讨论空间问题最多的一位。以后的现象学家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在空间问题上讨论的并不多,他们更关心场所问题。”[2](P4)如果概括上述现象学家对于空间研究的贡献时,主要体现为构成概念与还原方法论。构成概念主要探讨体验与对象之间的关联;而还原方法是现象学理论中最为基本的方法,将对象还原为体验。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二者只不过是对问题的不同侧面的描述。所以可以用上述两种资源来研究社会空间的构成问题,最终为空间意识如何构成社会空间对象做出完美的描述。
构成概念是现象学意向分析的主要概念,其主要探讨意识体验与意识对象之间的意向关联。这一概念的实质“说明内在的被给予性并不像它最初所显示的那样简单地在意识之中,就像在一个盒子中一样,相反,它们在‘现象’中显示自己,这些现象本身不是对象,并且不实项地包含对象;……在某种意义上为自我创造对象。”[3]这意味着意识对象与意识的关系并非盒子与盒子中物体的关系一样,而是体验构成意识对象的过程。在这一概念上,大多数现象学家并没有太大分歧。具体到社会空间问题,即社会空间并非是社会关系或社会活动展开自身的不变场所,而是社会关系或活动构成社会空间的过程。这也成为整个文章的主要观念。
但是在不同现象学家那里,对还原的理解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比如胡塞尔强调现象学还原是一种与超越论意识有关的方法,要将超越对象还原到先验自我。国内现象学学者倪梁康即从这样一个角度理解着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在他看来,胡塞尔把还原分为两类:本质还原和超越论还原。“要达到超越论意识的本质,原则上有两种可能性,即有两条可能的道路:一条是先进行超越论还原,后进行本质还原;另一条是先进行本质还原,后进行超越论还原。”[4]借助现象学还原的结果是“四个空间形式(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直观空间与几何空间)的确定。”[2](P5)胡塞尔所描述的两条道路都是基于本质还原与超越论还原的区分之上的。因为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自身强烈的意识气味,使得很多学者退避三舍,尤其是社会空间的研究上,更是如此。在海德格尔那里,现象学还原方法主要是从存在论的角度加以使用,他将超越对象还原到此在及其在世存在的这里。无论是胡塞尔还是海德格尔,他们的还原都缺乏对“行动”因素的关注。
如果对社会空间进行分析,剖析其构成的主体因素,即将实体性的社会空间还原到与主体相关的意识行动和身体行动。那么梅洛-庞蒂的现象学还原方法就进入到了我们的视野中。事实上,梅洛-庞蒂的贡献绝不应该仅仅从实体空间类型角度加以理解,“梅洛-庞蒂实际上区分了三种空间方式:身体空间、客观空间和知觉空间。”[5]我们还可以从社会空间分析方法的角度来看他的贡献。简单而言,他提供了现象学还原方法来展开社会空间的分析。这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第一,梅洛-庞蒂将对象还原到行为,还原到意义上。传统现象学过于关注意识的意向构成,这一关注极其狭窄,很容易遮蔽行为的其他纬度。梅洛-庞蒂旨在改变这一点。他强调行为的意义能够阐述各类对象的地位。“如果意识没有在生物学对象中发现意义的各种统一体、看到意义的展开,那么这种对象是难以想象的。”[6](P242)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从这些对象中直观到意义的统一体与展开。面对行动,梅洛庞蒂借助还原最终让我们走到了意义面前,这在他分析身体运动的时候表现极为明显。“当我们描述行动的结构时,这完全是为了表明:这些结构不能够还原为物理刺激与肌肉收缩的辩证法,并且在这个意义上,行为远不是一种自在地存在的东西,而是面对思考它的意识的一种意义整体。”[6](P305)所以,他将各类社会空间构成因素还原到“意义”“劳动”等行为之上。为了便于理解意义,他还阐述了意义的三种形式。“物质、生命、精神不能够被定义为实在的三种秩序或者三种存在,而是意义的三个平面或统一体的三种形式。尤其是生命不是一种加于物理-化学进程之上的力量,它的新颖性乃是具有自己的结构、并且按照某种特殊辩证法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诸现象的种种联结方式的新颖性。”[6](P296)
第二,梅洛-庞蒂将文化对象还原到生命意向行为之上。这一点和上述有着紧密地联系。从表面角度看,梅洛-庞蒂与社会空间并没有太多的关联,但是他已经触及到了社会空间构成的某些基本因素,如文化对象。一方面他的分析涉及到了“文化对象”,这些文化对象无疑能够与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所对应;另一方面,他认为只有借助“生命意向”才能够理解上述文化对象。“服装是一种人造毛发,乐器代替了喉舌,语言是使用‘无机的实在物’的一种手段。”[6](P244)人类的劳动其意义重大。“人类的劳动意义在于超越当下的环境,认识到一个处在多种视角中的每一个我都为可见的事物世界;就在于拥有某种不确定的空间和时间。”[6](P261)
第三,梅洛-庞蒂将行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还原为交互关系。他从劳动角度分析了行为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关联。他指出,人的劳动开启了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主要是克服了存在于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单向决定关系,而强调互动的关系。“人的劳动开启了某种第三辩证法,因为它在人和物理—化学刺激之间筹划了一些使用对象——衣服、桌子、花园,一些‘文化对象’——书、乐器、语言,它们构成了人类特有的环境并使各种新的行为圈涌现出来。我们已经看到,把‘生命状况-本能反应’这一对子还原为‘刺激-反应’这一对子是不可能的,同样,我们无疑也应该认识到‘被知觉情景-劳动’这一对子的独创性。”[6](P243)如此,这种交互关系批判了传统的容器比喻和单向关联。
基于上述三点,借助梅洛-庞蒂的现象学还原方法来分析社会空间构成问题完全是可能的。因为这一方法能够超越容器比喻与工具比喻的限制。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中,各种文化对象被划归到有着各种资本类别的抽屉中。这些对象成为中性的、为社会个体或群体使用的工具,从而丧失了我们对于意义的关照,更不要说对行为自身的多重把握了。而在现象学视野中,文化对象则向我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意义世界,这也预示着全新社会空间开启的可能性。
三、还原方法中的社会空间构成问题
实行现象学还原,对社会空间这一实体性存在进行还原理解,最终突破容器比喻的限制。从根本上说,将实体性的存在还原到行动这一基础上,这是社会空间构成概念在本文的主要含义。在这里,可以把“掌握或者夺取某种资本形式”看作是行动的表现形式之一。但是,“行动”并非使用某一对象的活动。行动表现为指向社会空间构成的行动。在我们看来,行动主要是指向五种空间构成因素:体验、身体、资本、文化与技术。所以,在社会空间语境中,行动主要是表现为与五种因素有关的行动。
第一,指向体验的行动。首先我们所面对的行动主要是指向体验,诸如知觉、意志(内驱力)、情感、想象、记忆等体验形式。诸多学者如卡西尔、胡塞尔及梅洛-庞蒂等都在知觉空间与符号空间之间做出了明显区分,这也意味着在社会空间与知觉空间之间也存在着严格的界限。但是,我们发现,社会空间分析往往与想象空间、记忆空间无法分开。在当前的城市空间研究中,记忆空间成为一个主要的形式。2005年第一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以“城市·重视”为主题,其中“城市记忆”是四个主体部分之一。这一形式实际上是通过影像方式呈现城市空间以记忆空间的方式呈现自身,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形式。而在这一社会空间构成中,城市建筑空间只是一个大的场域,而记忆则不断构成新的历史空间与文化空间,成为主要的构成形式之一。但是,大多数研究对记忆空间呈现并不是成功的,更多地是对“过去”“知觉”纬度的表征式呈现,而忽略了回忆与想象、回忆与意义以及回忆的整体与局部的关联性。同样,想象作为社会空间构成因素之一也越来越成为知觉之后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在历史事件的描述中,在缺乏视觉知觉证明的情况下,想象成为完善历史空间、社会空间的主要方式。但是,通常情况下,这一行为在诸多社会学家的分析中往往是缺席的。
第二,指向身体的行动。行动通过身体表达,身体是行动展现自身现实性的载体。身体不仅是物体性的,即占据一定空间的肉身存在,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维护其生命的力”中。这一观念的提出不同于上述传统现象学认为的行为表现为纯粹的意识属性。所以当我们对身体的理解摆脱传统二元论框架——肉身与精神,强调其是“维护其生命力”时,才真正切中了身体自身的现实性。如此,指向身体的行动就表现为通过诸多方式维护其生命力。可以说对资本的占有可以看作是维护其生命力的体现形式。但是,我们这里纬度凸显了身体纬度。在这一视野中,不同类型的身体——女性的、男性的或者中性的,不同的身体形式——完整的或者残缺的,不同年龄的身体——年轻的或者年长的,不同性质的身体——活生生的或者死亡的等等都得以呈现出来。每一种身体类型都极力渴望、争取属于自己的空间形式。再者,和身体相关的最重要的体验形式是知觉,所以身体空间多是通过知觉空间呈现出来。此外,“身体技术”与“技术身体”成为这一概念衍生而出的身体形式,前者源自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学家莫斯,主要解决人们在不同社会语境下如何使用他们的身体,有学者运用这一概念分析了汽车驾驶过程中的身体行为;②后者是在不同技术语境下身体形式所发生的嬗变,人类身体如何从肉身演变为文化身体、技术身体甚至无身体性的存在[7]。
第三,指向资本的行动。在社会空间的语境下,可以采取与政治经济学语境中一致的规定来理解资本,即“作为社会关系而展开的对象”[8]。在这样的理解中,资本就体现为社会关系的实体表达形式,资本逻辑与社会空间的同构性也变得明显。如果资本逻辑主要表现为生产逻辑,那么社会关系的生成也就体现出同样的生产逻辑,就是列斐伏尔所说的空间生产的过程。如果资本逻辑表现为占有逻辑,那么与资本有关的行动就表现为夺取/丧失或者占有/失去。如果资本逻辑表现为流动逻辑,那这样的属性前提下,社会空间也就体现出很强的流动性了。即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的形式演变为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生态资本,在不同的逻辑演绎下,社会空间往往会吻合相应的资本逻辑。
第四,指向文化的行动。文化包括符号对象和人工物对象,③这两类都可以统称为文化对象。本文试图超越布尔迪厄的文化理解。他创造了“文化资本”的概念,即将文化放置在资本的框架中来理解。这样做往往过于强调文化的物质属性而忽略文化的意义属性。而在现象学视域中,文化对象与生命意向、意义相关。它们都是对人的意义世界的表达,而且对其的理解必须从意义的角度来理解。在当前的社会中,文化成为人人可以体验到的形式,而非某些特权人可以占有的物品。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资本占有”的概念很显然不适合文化的分析。与文化有关的体验形式——比如微博、微信等后现代文化对象能够让不同阶层的人群可以借此表达自身的诉求,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社会空间解体,而新的社会空间构成。尤其是信息能够被迅速获取和贡献的时代中,这一点更加明显,扁平化的社会空间结构在不同的领域开始呈现出来。
第五,指向技术的行动。与文化一样,对技术的理解必须超越布尔迪厄模式。事实上,在整个20世纪初,技术为社会学所忽略,尤其以涂尔干为代表。在整个涂尔干的社会学领域,技术概念是缺失的。其原因在于“涂尔干热衷共和道德不需要技术”和“社会学家们的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倾向”[9](P11-12)。但是,我们还是要感谢社会学家,他们对技术有着颇多的论述。归纳而言,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种观点:(1)工具论观念。在通常的理解中,技术只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在这种工具论视野中,技术被纳入到资本因素就变得可以理解。(2)表征论观念。这一观点认为技术是集体表征形式,如莫斯的身份表征和于贝尔的隐形的、无意识的、群体的表征。与这两种观点对应,社会空间就表现运用技术所产生的单向的空间类型了。但是,在这样的理解中,技术之于社会空间的双重性就被忽略了。技术往往具有双重性,它不仅解构旧的空间形式,也会导致新的空间形式的产生。社会学家莫斯通过分析“礼物”现象向我们展现了原始人的独特的以给予、接受与回报为特征的文化空间形式,这完全不同于西方人以占有为特征的社会空间。此外,技术更为人类建构起更为超前的文化空间。20世纪初整个技术体系就构筑起现代空间。“从水晶宫到巴黎国际博览会,从艾菲尔铁塔到苏伊士运河,从蒸汽机到地下城市,技术成为时代进步的工具和体现。”[9](P4)一百年后的今天,虚拟技术、图像技术更是重构了真实与虚假的意义空间。如虚拟技术导致了虚拟空间的出现,如3D虚拟空间、虚拟增强现实空间等等就是表现。技术建构起特定的规范空间,比如人们曾经借助地铁中的电梯建构起特定的价值空间:左行右立。从解构角度看,技术解构着不同的社会空间类型,比如虚拟技术解构了实体空间。随着当当、卓越等网络书店的出现,很多实体书店开始衰落倒闭。此外,图像技术解构和建构着人们的信仰空间,随着PS技术的普及,人们不再相信眼睛所看到对象的真实性。此外,新的摄影技术更是如此不断摆置着对象,突出其艺术性,使得艺术远离了生活世界。当代摄影艺术家通过摆置给我们呈现出不同的视觉空间形式,尤其是表达了异质的文化空间与意义空间。简言之,海德格尔的“座架”概念在艺术领域完全体现为正面建构性的因素。
四、结语
本文对社会空间构成问题进行探讨的思路并非完全按照传统思路:社会空间是社会行动或关系得以生成、生产的场域,二者是异质的。我们更关心何种体验行为构成社会空间对象这样的问题,这一构成过程凸显了体验行为与社会空间的同质。在这样的问题之下,更倾向于呈现构成社会空间的不同体验形式、不同身体形式以及不同文化、资本和技术因素。在上述分析中,行为不单单是表现为对不同资本类型“占有和利用”的行为,而是强调不同类型的对象如何形成异质体验以及这种体验形式如何又更新社会空间及其架构。在这一视野中,社会空间自身绝非仅仅表现出资本所具有的“生产”特性,而是表现为体验不断涌现变化的过渡特性,比如从感知体验向想象体验的过渡就表现为感知空间向想象空间的过渡。
所以,当从“体验构成对象”的角度面对社会空间问题的时候,就开启了体验如何构成对象的问题。这对于我们研究社会空间问题的贡献是:(1)体验包含了感知、想象、回忆以及身体感知等纬度,这一纬度充分体现了与意识相关的特性。即便是我们落到行为上探讨社会空间问题,也更多的是涉及与上述体验因素有关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占有”这样的狭隘理解。(2)对象总体是社会空间,但是其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多元化,如想象空间、回忆空间以及行动空间等等,不同体验会构成不同的具体空间形式。(3)构成是关系的描述,这一纬度绝非仅仅是“占有”关系,这是资本范式影响的结果。构成所描述的关系不仅包括体验对于对象的构成作用,还包括对象对于体验行为的反作用。如虚拟技术建构了网络空间、虚拟空间、增强现实空间,这些空间形式反过来又让人们产生了新的体验形式,如最为常见的是交互体验形式。
因此,通过构成分析(现象学方法)我们能够对社会空间现象给予还原并揭示出其逻辑基础——社会行动(主体性因素),并进一步理解社会空间是不同行动主体的行动所构成的。这样做最终让社会空间中的主体因素得以充分地展开,而不至于让我们仅仅停留于社会空间的生产、形成等客观层面以及对其解释上过多地表现出的客观主义中。
[注释]
①在传统胡塞尔现象学视域中,空间构成即探讨空间体验与空间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探讨各类体验形式如何构成空间对象的问题,如视觉、触觉、动觉形式如何构成各类知觉空间。在本文中,具体到了“社会空间”这一经验空间对象形式,问题可以看作是主要探讨各类体验如何构成社会空间。如身体如何构成社会空间以及其他体验如何构成社会空间等问题。
②参见林晓珊,反思性身体技术:一项汽车与身体的扎根理论研究,社会学研究,2013.
③需要注意到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观念,他对文化做出了独到论述,在他看来,文化即符号形式,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功能上的统一性。从空间角度看,他提出了知觉空间与抽象空间(符号空间、文化空间)的差异。这对于我们分析社会空间有着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倪梁康,等,编著.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空间意识与建筑现象(第十一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9.
[4]倪梁康.意识的向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2.
[5]冯雷.理解空间——现代空间观念的批判与重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54.
[6][法]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M].杨大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7]杨庆峰.物质身体、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唐·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之简析[J].上海大学学报,2007(1): 12-17.
[8]袁志刚.经济学要思考大问题[N].社会科学报(第5版),2014-09-04.
[9][法]莫斯.论技术、技艺与文明[M].蒙阳山人,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Beyond Container Metaphor: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al Space
作者简介:杨庆峰(1974-),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空间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图像技术进步的体验构成问题研究》(14BZX027)成果
收稿日期:2016-04-01
DOI: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3.002
[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34X(2016)03-0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