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技术-世界”三元结构中的技术介入
——以指纹识别技术为例

2016-03-24闫坤如

关键词:信息安全

闫坤如,刘 丹

(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641)



“人-技术-世界”三元结构中的技术介入
——以指纹识别技术为例

闫坤如,刘 丹

(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641)

[摘要]指纹识别技术突破了伊德界定的四种人-世界关系,使得技术由隐身变得透明,人与世界从物理学关系上升到生物学层面,在“人—技术—世界”三元结构中技术从中介地位转向介入地位。指纹识别技术可以推动人和世界关系的改变和提升,在新的“人—技术—世界”三元结构中,技术已经介入到人体,这会带来技术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在技术应用中要关注技术主体的责任和信息安全。

[关键词]指纹识别技术;生物学关系;信息安全;负责任创新

人、技术和世界的关系是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美国技术哲学家唐·伊德(Don Ihde)从现象学的角度重构了人与技术的关系,他从人的认知视域出发,根据“人—技术—世界”的结构分析,将人与技术的关系划分为四种:具身关系(embodiment relations)、诠释学关系(her-meneutic relations)、它异关系(alterity relations)和背景关系(background relations)[1](P72-129)。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高新技术的发明、应用,人、技术与世界的关系不再像伊德所描述的那么简单,而是情况越来越复杂,“伊德开创的人-人工制品-世界四类关系关注的是人工制品的使用,而非使用过程。这使得四类关系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静态的、各自独立的使用情景。……在人工制品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人-人工制品-世界三者之间不可能是一一对应的静态关系,而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扭结在一起的复杂关系。”[2]在当代的高技术发展中,人不再是单方面使用技术将自然纳入人的场域,人也在向技术贴近,在“人—技术—世界”的结构中,技术从中介地位向介入地位(involvement position)转变。

一、指纹识别技术对人和技术关系的改变

指纹识别技术的应用拓展了伊德对人、技术与世界的关系的讨论。“自动指纹识别技术是利用人类指纹的唯一性,通过对指纹图案的采样、特征信息提取,并与库存样本相比较的过程来实现身份识别的技术。”[3]在指纹识别技术中,人、技术与世界兼具具身关系和背景关系,但又突破了伊德关于“人—技术—世界”所列的四种关系。指纹识别技术的应用使技术由透明变成隐形,人和技术的关系从物理学层面上升到生物学层面,技术由人与世界的工具中介逐渐转变为介入到人和世界的存在,人、技术与世界形成一种介入关系,其形式可以表示为:人(—技术—)→世界。

(一)技术由透明到隐形中的“人—技术—世界”关系

伊德认为在具身的技术中,人不能知觉到技术的存在,技术为人身体的一部分。人在追求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想要更多地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同时又想让技术作为自我能力的延伸和扩展,促使设计主体以技术的透明为目的。指纹识别技术应用于智能手机解锁使技术由透明变得隐形。技术的透明与隐形的区别在于:透明尚有颜色,人能够知觉到,但隐形趋向于完全不能知觉到技术的存在。指纹识别技术由两个关键部分组成:指纹和配备了识别技术的触控板。一方面,指纹存在于人身上,人很容易忽视这种生命特征的存在。即使在适应了使用指纹识别解锁手机这一功能后,人也很容易忽略指纹的存在,其最直观的感受是用手激活了手机,而非指纹。在这个意义上,指纹作为技术的一部分,本身就存在于人体上;作为技术使用时,也是与人形成一个整体作用于世界。就像隐形眼镜发明后,人在佩戴隐形眼镜时完全就可以摆脱镜片和眼镜架的束缚,同时又扩大了可以提高视力范围的视角,技术的透明程度得以提高,在物理上技术变得隐形。

另一方面,指纹识别技术中人、技术与世界的关系又可以用背景关系加以解释。在此指纹识别技术前,使用者需要两个步骤才能解锁唤醒屏幕:触碰解锁键和输入数字或者绘制图形密码。现在,工程师们采用一系列先进的算法,设计出使设备记忆并识别指纹的方法以启动设备,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者只需手指轻按解锁键(配备了识别技术的触控板),使用者感觉像没有这项技术一般,只有在指纹识别不灵敏或失效时,使用者才能经验到这项技术的存在,否则技术在背景中起作用,是不在场的显现。使用者无需进行任何多余的物理上的操作,只需简单一步,甚至会产生一种没有保密设施的错觉,实际上他人却无法解锁你的手机。一旦习惯这种技术,技术变得隐形。

伊德区分了技术的透明和不在场,他拿机器的运转解释背景关系,但是这种机器运转无关透明性问题,“作为背景呈现出来的机器活动没有显示出我以前所说的透明性或不透明性。”[1](P114)指纹识别技术同时可以用具身关系和背景关系进行解释,因而兼具透明和不在场,指纹识别技术正是基于透明和不在场两种特性变得隐形。技术的透明是指技术应用的是人体生命信息(指纹),指纹就在手上,但是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技术的不在场基于在使用指纹识别技术时,技术作为背景存在,成为手机(另一种技术)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知觉上,人已经无法经验到指纹识别技术的存在。这里并不讨论在特别关注这项技术时的情况,而是讨论在日常使用这种技术的实践。技术的隐形化使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技术及人与技术、世界的关系。人与技术的交互关系这种可能的沿着这种新的发展方向。

技术由透明变得隐形是对使用者本人的隐形,而对他人形成排斥。这里,可以简要讨论一下技术的使用群体的缩小趋势。技术在发明之初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后来不断朝着个体适应性发展。一把锤子,只要有足够的力气谁都可以用,此时技术使用者的范围缩小。到了指纹识别技术,技术针对单个个体,一个人的指纹信息只能对应一部手机技术,在实现人性化的同时,隔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以小群体甚至个体为中心的小的技术圈子,这些圈子与其他小群体或个体的技术圈子不存在主体间性。我的指纹不能解锁你的手机,进而我的手机对我的适配程度与你的手机与你的适配程度之间不可比较,使用者对技术的评价越来越成为一种自我感知,无法与他人交流。某种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隔离由于技术的存在扩大了。

(二)技术从物理学层面到生物学层面中“人—技术—世界”关系

在手机的数字解锁和图形解锁技术中,密码是一串数字或一个图形,人需要记住自己所设的密码才能重新激活设备。此时密码作为一种技术以外在的形式存在,需要人记忆。而在手机的指纹识别解锁技术中,人本身成为密码,人将逐渐抛弃密码这种技术,更无须记忆密码,记忆变成了技术所要完成的工作,人体生命信息成为技术的一部分,技术通过事先记住人体生理信息,在设备被激活时验证该信息,而人只需要按压触控板就能达到解锁手机的目的。人和技术的关系由物理学层面上升到生物学层面。指纹识别技术是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在生物识别技术中,技术与人与互动性增强。人体信息成为激活技术的关键,即人与技术的关系已经扩展到人体信息这一生物学层面。指纹识别技术使得人体成为技术的一部分,人逐渐把自己纳入进技术的范畴中,换言之,技术介入人与世界的关系中。人体的生理信息是触发技术的关键,更是技术的内容。此前的技术中,人与技术是操作与被操作的关系,而生物识别的技术中,技术介入到人体信息层面,人不再孤立地与技术相处,两者的互动性得到增强。人不再单方面的设计和使用技术,逐渐将自身投入到技术当中,技术的起作用也更依赖于人的特有生物特征,一如指纹。

指纹识别技术还体现了人对技术的依赖。指纹像基因一样,是人类独一无二的生物特征信息,指纹识别解锁使密码具有唯一性,而对于其他类型的密码技术,他人一旦掌握也能使用,就不具备唯一性。比如,对于一组数字密码,技术不能识别密码持有者的身份;指纹识别则不同,一个生理特征只能解锁一个手机,不会出现二对一或多对一的情况。但是,指纹识别技术是人对技术依赖的进一步体现。根据胡塞尔搁置还原的现象学方法,指纹解锁的功能是为了唤醒手机屏幕,智能手机经历了键盘解锁、数字解锁和图形解锁后,迎来了指纹解锁时代。这一层面上的创新,人与技术的关系扩展到生物学关系,无疑加强了人对技术的依赖。如苹果手机用户一旦习惯指纹识别解锁,在没有指纹识别技术的设备上也试图用指纹解锁或在他人的设备上用自己的指纹解锁,并对设备不能识别出自己的指纹信息感到心理上的失落。这种失落是由对指纹识别技术的依赖导致的。

(三)技术由中介地位到介入地位转变中“人—技术—世界”关系

人类创造和使用技术的原初动力是满足自身需求,使世界更适应自我的生存。然而人的欲求随着技术的满足而增加,也意味着技术需要不断进化、发展以满足人类更多的需求。指纹识别技术隐形并涉及到人的生物学层面,在这个意义上,它不同于伊德的人与技术的四种关系,可以将这种新型的关系概括为介入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技术从中介地位向介入地位转向,“人—技术—世界”的结构是“人(—技术—)→世界”的形式。在这一“人—技术—世界”三元结构中,技术与人的交往不再停留在外在的物理学层面,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介入到人的生命体征,以隐形的状态使人更直接地与世界交往。在此我们并不讨论人、手机与世界的诠释学关系,单就手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与人交往进行分析。在指纹识别技术中,手机所代表的就是世界,在指纹识别技术应用于智能手机解锁屏幕前,如果设置了开机密码,人需要输入密码或者绘制密码图案激活屏幕,这里,物理学层面的技术只起到工具性的作用,它不涉及主体的唯一性,也无需考虑手机的归属,只要数字或图形符合预设就能够激活手机。“人—技术—世界”三者之间的线性关系是任意的、机械的,结果是设备无法分辨主体。在实际使用中,不同的人只要持有正确的密码都能激活手机,无论是谁的手机,数字密码或图形密码技术作为中介的情况下,人与世界的关系具有很大的任意性;同时技术的作用也是机械的,它并不能分辨出手机的主人或排斥非所有者的使用。投射在现实生活中令人不满意的情形,一是手机被盗,数字密码和图形密码相对容易破解,财产损失的同时个人信息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二是熟人在获取密码后打开手机,同样无法保障个人隐私,很可能导致造成双方尴尬的局面。用指纹识别技术解锁手机,可以避免上述的任意性与机械性,同时也突出了“人—技术—世界”的唯一关系。指纹具有唯一性,手机记忆使用者的指纹信息后,他人的指纹无法激活设备,在这同时也就排斥了非所有者的使用。这里,人、指纹密码和手机的关系是唯一的,是一种强联系,他人无法破解。在实际的使用中,相较于数字密码和图形密码,用户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就能得到保障。

指纹识别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技术对人的介入,技术也介入世界,形成一种双向介入的关系,技术向介入地位转向,人、技术与世界的关系形成“人—(—技术)→世界”的形式,我们称之为“介入关系”。指纹识别技术一分为二,一部分介入人,另一部分嵌入世界,本身没有实体。一方面,技术介入到人的生命体征层面,技术要求人体成为技术的一部分,其所显示出的人、技术与世界的关系不同于伊德的四种技术。在具身关系中,人使用光学设备无需自身的生命特征,只要掌握一定的理论或方法即可胜任,技术与人形成的整体也是仅就使用层面而言,而在介入关系中,指纹始终在人身体上,是技术的介入使得指纹成为技术的一部分,指纹作为技术的一部分本身就和人是一个整体,且人无需掌握任何理论和方法,只要保证指纹没有破损就能使用技术,同时使人与世界形成一一对应的强关系。另一方面,指纹识别技术的实体(记忆和识别系统)存在于手机中,是世界的一部分,这种技术依赖于世界存在,而眼镜、温度计、自动机和空调系统都可以单独存在,为人使用,而单独的一个指纹识别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除非赋予它一定的意义,比如将其嵌入其他技术中以触发开关,记录数据等。这就与伊德所说的背景关系不同,背景关系中,技术可以独立的在背景中运转,而指纹识别技术却不能独立地存在。在指纹识别技术中,技术既成为人的一部分又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形成双重介入的关系,不再是工具时代的单纯中介地位,中介地位的技术与人和世界都没有深层次的联系。诠释学的技术是基于文本阅读的技术,数字密码和图形密码是一种诠释学的技术,使用者在使用数字密码和图形密码时,按解锁键后,需要在对屏幕显示的内容进行阅读的基础上输入相应的密码,通过这种形式的密码将手机解锁,但并不是真正的拿钥匙打开手机。在这个意义上,数字密码与图形密码和手机(世界)之间构成一个整体。指纹识别技术不同于诠释学技术,它不涉及阅读,即使屏幕不开启,也只需轻按内置了识别装置的触控板即可解锁手机;作为指纹的密码和人体成为一体,内置了识别系统的触控板与世界(手机)构成整体。它者关系中,技术是一种拟人化的存在。这里可以把手机看成一个它者。现代社会,智能手机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人对手机的痴迷足以展示手机作为它者的魅力。这种拟人化的技术更强调指纹识别技术所展现出的介入关系,显然与我们讨论的指纹识别的介入关系分属不同的视角。

伊德认为具身关系、诠释学关系和它者关系都是有焦(focal)关系,即人在以世界为背景的情景中与技术打交道,他认为这还不足以完全揭示人、技术与世界的关系,进而进行了背景关系的分析。在背景关系中,技术是一种不在场的显现。指纹识别技术的应用,介入关系突破了人、技术与世界的前景(foreground)与背景两种情境的划分。介入关系中的指纹识别技术兼具具身关系和背景关系(前景的技术和背景的技术)的特点,伊德的四种关系无法解释。这种类型的技术,如生物识别技术,既介入了前景又介入了背景,因而称之为介入关系,这种技术实现了前景和背景之间的连接。可以用“人(—技术—)→世界”的形式描述这种介入关系。首先,括号中的技术是隐形的,兼有透明和不在场(具身关系和背景关系)。其次,技术介入到人体生物学层面,与人的关系更近一步,甚至使人成为技术的一部分而介入人,这里用括号中的连接符“—”表示这种介入关系,并去掉了人和技术中的连接符。同时技术也介入到世界中,指纹识别比技术依靠其他技术存在,连接符也指向世界的一方。最后,在这种人与技术趋向一体化的情况下,人与技术共同和世界交往。

二、指纹识别技术引发的思考

(一)人—技关系的转变

以指纹识别技术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情境下,人与技术的关系是介入关系,指纹识别技术代表了一种技术发展方向,即技术与人的一体化。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需要从这种具体类型的技术中找到人与技术的关系转变的方向,并为人类处理与这种技术的关系提供区别于其他技术环境的策略。这是技术哲学研究“经验转向”的意义所在。但这里并不是主张出现一种新技术就会有一种新的人、技术与世界的关系与之对应,而是我们应该区别分析不同类型的技术。指纹识别技术就是一种新型的技术,是生物识别技术的代表。本文沿袭了伊德的现象学人的感知视角,以人的知觉作为考察人与技术不同关系的标准。

技术身体是“技术建构起来的身体。我们的身体体验是对于技术建构起来的身体的体验。技术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从此透明了起来。从这里可以看出,伊德给予我们的是对于技术的一种理解,一种关于技术与身体的描述。”[4]前生物识别技术时代,人虽然通过技术改变生存环境、不断满足自身需求,但是人与技术的融合度、互动度不高。指纹识别技术中,人的指纹成为技术的一部分,技术介入到人,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人与技术一体化的趋势,进而更加关注技术与身体的关系。“现代性是以对身体进行介入为特征的,并且通过生物的机械的或者行为的手段,使得身体成为现代性的一部分。”[5]在这个意义上,可能就要重新探讨技术的本体论意义。人身体与技术一体化的情境下,技术究竟是什么?当身体成为技术的一部分,我们该如何反思?下面笔者将进行初步的回应。指纹识别技术中,技术一分为二:指纹和识别触控板(嵌入在另一种技术中)。在介入人和世界的过程中,技术已经不是一个整体,这样的区分并不同于空调的室内机和外机这样需要两个物理部分组成才能共同运转的整体;也不同于计算机和鼠标两种技术的组合使其中一种技术(计算机)能够更好地实现其功能的整体。前者是同一种技术由于部分的功能不同而分为两个物理部分;后者是由两种不同的技术组成的一套技术设备。而指纹识别技术的一分为二则是指技术组成上的特别,一方面由人体生命信息组成,一方面识别的感应器需要寄身于其他技术上才能起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技术是人与其他技术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加强身体对于世界的体验。技术似乎已经发展到需要其他辅助性的技术帮助人搭建与技术之间的桥梁,而这种桥梁必须是介入到人与技术之中的。世界上所有的桥梁两端都必须建在它所要连接的地方,这种建两端建在所要连接的地方就是双重介入关系。这也为什么前文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暂时把手机作看作世界,而非技术本身,在前面分析容易产生歧义。能否这样设想,在未来很可能有一些技术被发明出来,作为这种对应关系,帮助建立并维护人与其他技术的关系。

另一个方面,需要反思的是,指纹识别技术作为一种连接人与技术世界的对应关系,虽然方便了人与手机的交互,即便利了人与其他技术的交往,但这种技术有使人脱离理论与知识的危险。一方面,与具身关系、诠释学关系、它者关系和背景关系的情景中不同,人在使用指纹识别技术时,不需要掌握任何理论或方法。而具身关系中人要了解基本的眼镜、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在诠释学关系中,人要有他读懂地图的知识;在它者关系中人驾驶汽车前要进行一套系统的培训;在背景关系中,人看电视时即使不关注电视的运转也要有相应的知识读懂电视画面的内容。然而,指纹识别技术则不需要,这种搭建人与其他技术之间桥梁的技术具有这样的共同特点,它在帮助人更方便、直接地与技术交往的同时,简化了人所需要的理论或方法。可以试想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有可能基于此发明这样的技术:人眼看一下某些地方就能激活打开电脑的开关(运用虹膜识别技术)。当科学哲学家就科学与理论的关系争论不休时,技术专家已经开始使这种独特的技术的使用脱离理论的束缚。这也是我们需要担心的,技术为人提供便利的同时,消解了人所需要的理论,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技术的使用者是否会因此变得愚笨?

(二)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国内学术界基本认同当代技术哲学研究正在进行一场“经验转向”。经验转向“是要求把关于技术及其效果的哲学分析建立在对技术的充分的经验描述之上。”[6]荷兰著名技术哲学家汉斯·阿特胡斯(Hans.Achterhuis)认为,“以前的研究方式太一般化和抽象化,技术被当作一个思与做的整体来研究,几乎没有注意到不同技术的差别,也没有关注技术实践、人工制造物或技术决策等细节问题;先前的研究范式认为技术是依照其自身逻辑而忽视人的选择的自主发展,没有看到技术带给社会的内在必然后果。”[7]技术哲学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对不同类型的技术进行分析。

“伊德认为,现象学技术哲学不是聚焦于‘作为揭示世界的整体的技术’,而是在人类日常经验中,技术起什么作用?技术产品如何影响人类的存在和他们与世界的关系?工具如何产生了转变了的人类知识?”[8]伊德从人的知觉感受出发,将人与技术的关系分为四种,这种感知即人感知到技术的透明程度和在场程度。同时可以看到,伊德的通过对不同的技术进行分析形成了对这四种关系的认知。“伊德对技术哲学的最大贡献是把技术哲学从形而上的思辨转向了对日常生活中技术问题的研究。”[9]即在不同种类的技术环境中,人、技术与世界的关系不尽相同。当技术哲学家纷纷讨论高技术与过去技术的本质区别时,是否也启示我们在这种新的技术环境中,人、技术与世界的关系也不同于以往。技术哲学的研究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即对不同类型的技术进行具体地分析,本文认为要在不同的技术情境讨论人、技术与世界的关系。

对技术哲学的研究应该关注技术本身的特点,对技术哲学进行描述性的分析。从不同的技术本质及与人的交互关系中,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对待技术和世界的更科学态度。“伊德的现象学技术哲学所关注的就不是作为揭示世界的整体的技术,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技术,即具体的技术产品。”[10]因此,伊德对人与技术关系的分析也是一种描述性的分析。他从人对不同技术的知觉不同划分人与技术的关系,除了看到他从人的知觉入手这一现象学视角,也应该意识到不同技术的区别。如眼镜、望远镜等光学技术环境下,人与技术是具身关系;而地图、文字等涉及语言的技术环境中,人与技术的诠释学关系;自动机等复杂的技术系统环境中,人与技术是它者关系;伊德关于背景关系则更抽象到背景技术上,我们无法把涉及到背景关系的技术归为一类,伊德也将其统称为背景技术。可看到,虽然背景关系中的技术无法明确归类,但伊德分析确实遵循着对不同技术进行知觉分析的逻辑。按照这种逻辑对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是技术哲学经验转向可借鉴的方法之一。

(三)关于指纹识别技术的安全性及技术设计的思考

技术的目的是满足主体的需求,但同时也应考虑到新的技术对主体的安全问题,因而就需要明确设计主体的责任。如只设置指纹密码,目前的技术尚未达到高度的灵敏度,仅人手出汗后指纹识别就会出现失效,这时使用就需要用数字密码解锁。这两个设计上的两难问题,使得指纹识别技术在安全上尚未达到人们的原初期望,因而我们也非常有必要关注指纹识别技术的信息安全性问题。

除了设计上的不足,指纹识别技术在保障信息安全方面的仍然存在隐患。首先,技术专家和设计师们需要解决仿造指纹的问题。“由于指纹具有易丢失性,别有用心分子很容易获取到需要的指纹,从而很方便地制作出仿造指纹,或者称之为假指纹。”[11]一旦伪造成功,也就相当于指纹被盗取,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便无从保证。另一个问题则是数据库安全问题。一旦将大量的指纹数据上传到云数据库,那么黑客盗取信息的风险就大大增加。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考虑生物特征数据库管理权的问题,指纹等生物特征人独有的信息,属于个人隐私的范围,为了保障这一隐私的安全,生物特征数据库的管理权不应该由私人掌握,应该在用户允许的情况下由公共权力代替保管以保障个人的生物信息不被复制和恶意使用。

由于生物识别技术中,技术呈现出由中介地位向介入地位转向的趋势,生物识别技术存在的个人生物信息安全隐患问题,就必须明确设计主体的责任。技术设计主体需要在技术的设计阶段尽可能预见技术可能会产生的后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行为选择,以实现人类共同利益的最大化。虽然技术的发展是个未知的领域,技术史的研究也告诉我们技术未来能够应用到什么领域、何种程度都很难预料,但是如果技术设计主体能够在技术设计的阶段,进行一些哲学上的思辨、考虑一些伦理学的问题,很可能规避或减少未来技术发展、应用过程中的问题。现在我们发现,新技术可能会带来人类对理论与方法的放弃,那么技术设计者在进一步研究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技术设计主体在技术设计过程中需要思考技术为人类提供便利、节约人力的同时,是否有可能使人丧失某些方面的能力?这一问题值得引起设计主体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美]唐·伊德.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M].韩连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彬.人—人工制品—世界关系研究述评——基于技术现象学的视角[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9-34.

[3]尹义龙,宁新宝,张晓梅.自动指纹识别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29-35.

[4]杨庆峰.物质身体、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唐·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之简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2-17.

[5]Armstrong T.Modernism,Technology and the Body: A Cultural Stud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6.

[6]朱春艳,陈凡.欧美当代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内涵、依据和存在的问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9-83.

[7]Hans.Achterhuis.Introduction:American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C].American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The Empirical Turn.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1:6-8.

[8]Joseph C.Pitt.New directions i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C].Philosophy of Technology.Dordrecht: Kluwei Academic Publishers.1995(11):78.

[9]易显飞.技术现象学、经验转向与技术文化——伊德的技术哲学评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82-85.

[10]韩连庆.技术与知觉——唐·伊德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和超越[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5):37-42.

[11]贾晓飞,臧亚丽.指纹识别系统面临指纹被仿造的挑战[J].保密科学技术,2014(9):18-21.

Technology Involvement in Ternary Structure of"Human-Technology-World": A Perspective of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YAN Kun-ru,LIU Dan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 510641,China)

Abstract: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breaks through the four kinds of relations,proposed by Ihde,between human and world,which has caus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chnology from a hidden one to a transparent one,and which has promo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world onto biological layer from physical one.And in the ternary structure of"human-technology-world",the status of technology has been changed from an intermediary to an intervention.In addition,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an also change and promote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the world.In the new ternary structure of"human-technology-world",technology has been involved in human body,which will bring some change of approaches in researching technology philosophy.At the same time,technology users'ethical responsibilit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should be highly valued during th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Key words: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biological relationship;information security;responsible innovation

作者简介:闫坤如(1977-),女,河北保定人,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刘 丹(1992-),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

收稿日期:2016-04-06

DOI: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3.003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34X(2016)03-0022-07

猜你喜欢

信息安全
基于三级等级保护的CBTC信号系统信息安全方案设计
《信息安全研究》2018年(第4卷)总目次
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
保护信息安全要滴水不漏
高校信息安全防护
信息安全,智能手机的新增长点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WebSocket技术在信息安全系统中的应用
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