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习近平的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2016-03-24马晓燕刘利才

关键词:历史观虚无主义中华民族

马晓燕, 刘利才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政治法律·

学习习近平的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马晓燕,刘利才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罔顾事实真相,造成了人们的价值选择困惑,行为实践退步,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历史并非不能讨论,不能考证,但需要有基本的是非观和道德伦理观。习近平科学的历史观回答了待史研史应秉持的正确态度,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中国共产党的发家史、英雄史、建设史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欺骗性和政治隐蔽性。青年大学生沐浴着光荣,也承担着责任,认真深入学习习近平严谨的待史、研史态度,有利于增强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性。

习近平;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青年大学生

改革开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同时,也导致社会矛盾叠加,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有选择地虚无历史,造成人们在价值选择上的困惑,在行为实践上的退步。历史虚无主义罔顾事实造成的恶劣影响迫切需要充满力量和智慧的科学历史观痛力回击并正确引导。

一、习近平科学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严重影响社会风气

历史虚无主义者弃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唯心史观的“历史选择论”为依据,打着“学术研究”“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到处凭借主观意志虚无历史,否定革命,恶搞英雄,丑化领袖。他们通常以“假设”娱乐历史,以“情感”渲染历史,以“想法”曲解历史,这种虚拟化的历史观只能从虚无的起点走向虚无的终点,是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毁灭性打击。虽然历史虚无主义形式多样,特点多变,但实质都是通过否定党史、国史,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潮不断沉渣泛起,原因在于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中,人们对历史真相的不认知和对异质意识形态本质的不了解。如此,历史虚无主义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弱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作用,蒙蔽人们的思想,混乱人们的价值选择,破坏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甚至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危及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二)历史并非不能考证,但需要有基本的是非观

历史的研究价值不仅体现在对过去的勾画和回忆,更体现在对现在的认知和把握,对未来的希冀和展望。历史研究需要阳光积极的心态,需要严肃公正的立场,更需要以当时的背景和标准为衡量尺度。“历史并非不能考证、不能讨论,但需要有基本的是非观、价值观。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选择,既需考据事实,更需辨明是非。”[1]但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从主观愿望出发,巧妙运用“如果”和“假如”来推算“新结局”,企图改变历史结论,出现大量脱离事实、违背规律等唯心主义思想的言论,是真正的规律虚无者。同时,他们还扬言“再思考”,试图颠覆历史评价,出现大量丑化英雄、美化国贼等诋毁爱国主义情感的言论,背离历史真相,实属价值虚无。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学术讨论自由提供的庇护到处祸乱人心,缺乏最基本的是非观和道德伦理观,在传播手段和载体上极具隐蔽性,在传播内容和影响上极具腐蚀性和危害性。

(三)习近平历史观的科学性表现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谨遵“欲知大道,必先知史”的治国思路,高度重视对党史、国史、历史的学习,并就此作了多次重要讲话。首先,其科学的历史观回答了学习历史和对待历史的态度——“历史是相通的”,完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针对性地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假设历史、否定历史、编造历史的丑相。其次,习近平的科学历史观回答了观察历史和研究历史的方法——“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3]。完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4]针对性地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根据局部现象和细枝末节对历史现象进行主观臆断,污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的恶行。同时,习近平的科学历史观回答了掌握历史和运用历史的目的在于获得历史智慧,严厉抨击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资本主义政治意图和全盘西化的谎言。通过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可以从多个角度巧妙地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虚伪性和腐蚀性,增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牢固的历史底蕴。

二、习近平科学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要义分析

(一)传统文化史观拆穿其“全盘西化”的谎言

历史虚无主义主张“全盘西化”,否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否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创造并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丰功伟绩。企图通过以偏概全、化实为虚、化无为有的方式大肆“封杀”一切传统文化,进而否定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根源,否定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和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者采取“高规格”的传播形式,利用学术自由之便,在学术界宣扬传统文化是吃人文化,是教人奴性自己、绝对服从的腐朽文化,毫无可鉴之处。远到早期历史虚无主义者陈序经、胡适等人主张的“只有西方文化才是现代世界的文化,而所谓现代化,就是西化”[5],近到20世纪80年代刘晓波宣称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让人背了几千年的十字架”,再到如今的马龙闪、尹保云甚至高校课堂上的个别老师大肆否定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中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不尊重传统历史文化的不实做法,实为抛根弃祖、崇洋媚外的表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5000多年,“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6]。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对待历史文化我们应多一份尊重,怀着崇高的敬意,牢记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支撑着中华民族在战火中重生,在苦难中成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动力。“以人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办事公道、服务群众的良好作风,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持续健康发展的定心丸。“诚实守信”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勾画了现代中国社会平稳递进、良性发展的美好画面,是中华民族和谐共融、相亲相爱的大基调……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予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7]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声明要努力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得历史智慧,彰显民族魅力,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深刻剖析、无情鞭挞,要将历史规律和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力争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革命英雄史观批判其“无良道德”的恶性

历史虚无主义丧失了最起码的民族精神和伦理良知。否认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为封建王朝最终灭亡的事实深感痛惜;否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三座大山幡然倒地的事实深感不适;否认林则徐、黄继光等民族英雄为维护中华民族巍然屹立所作的一切贡献,甚至为慈禧太后、袁世凯等民族叛徒和败类喊冤开脱。多样的表现形态论证着同样不堪的虚伪本质:企图通过否定革命运动的历史必然性,责难中国共产党的“发家史”;企图通过丑化反帝反封建的英雄人物,责难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利用网络、微信等新媒体,以“鸡汤化”的方式煽动人民的浮躁情绪,抹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国的革命行为是“匹夫莽撞”,是革命者人为创造出来的,抹黑中华民族的抗战英雄是“逞能大王”“狂妄之徒”。历史虚无主义用假相掩蔽真相、用退步销蚀进步的思想言论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尽显道德“短腿”丑态。

恩格斯曾经尖锐指出:“革命不能故意地、随心所欲地制造,革命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完全不以单个政党和整个阶级的意志和领导为转移的各种情况的必然结果。”[8]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欺压中国人民的时刻,热血青年也曾幻想通过改良实现和谐,但以失败告终。习近平总书记曾言“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9]。革命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激化的产物,并非人为制造。鸦片战争以后,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面临两对尖锐矛盾、两大主要任务,革命这一反抗手段是在绝无改良希望时才被迫选择的,而历史也证明了只有革命才是挽救中国的强大武器。同时,在对待民族英雄的问题上,习近平同志谨遵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决主张“英雄,是一个民族巍峨的精神丰碑”,值得每个中国人崇尚、捍卫、学习和关爱。任何人都是社会和时代的产物,都无法超越历史的限制,对待伟大领袖的功过是非,要站在客观辩证的立场正确分析。“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衡量和要求别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10]

(三)建设治理史观揭露其“儿戏规律”的丑态

历史虚无主义纠缠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借此否定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经济建设的能力,扩大困难时期的痛苦,打所谓的“感情牌”,从情感上制造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舆论。其眼界仅局限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文化大革命”,他们抛开广大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战、实现中华民族独立、翻身作主人的历史事实,丢弃广大中国人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逐渐解决温饱、走向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客观现实。当前,他们利用学术讨论,利用党内存在的一小部分腐败分子,煽动老百姓的浮躁情绪,大肆宣扬“中国虽有宪法,但仍是人治社会”的言论,主张施行“西方宪政”。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思想的表现,新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者继承了唯心史观形而上学的伪科学方法,采用新的“作战武器”,利用浓厚的笔墨,企图将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停留在“大跃进”“反右扩大化”“文革”,这无疑是心理不健全的表现。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奋斗目标都不会轻轻松松的实现,前进道路上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很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1]简单通俗的白话文彰显了“道路虽然坎坷,前途一片光明”的美好愿景,相比历史虚无主义虚无“成就”、夸大“错误”,无疑是客观和理性的表现。法是一定阶级维护自身利益和统治的工具。宪政就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宪法的产生而产生的,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和统治秩序。如今西方宪政思潮宣扬中国就算有宪法也不是宪政国家,不能真正用宪法限制国家权力,维护民众权利。这种观点忽视了宪政的来源和阶级实质。中国确实不会施行宪政,因为中国共产党维护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非剥削阶级的利益。我们应该严格区分“依宪执政”和“宪政”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切不可被迷惑。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依宪执政”,标志着法治在国家领域内和国家意义上的实践化,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沉痛教训、改进理政方式的明智决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新表现。

三、学习习近平的待史、研史态度,增强青年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性

习近平总书记忠实履行对历史负责任的道德义务,具备对现实敢担当的道德勇气以及对未来寄希望的道德憧憬,是睿智的表现。青年沐浴着光荣,也承担着责任,在历史虚无主义不断沉渣泛起时,自然应该坚决抵制。青年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待史、研史态度,有利于增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性。

(一)感恩昨天:对历史负责任的道德义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存历史之美德,吸历史之精华,承历史之养分。尊重历史,敬畏英雄,客观看待历史条件中的人或事,获得历史智慧,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史鉴,这便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待史态度,成为当代大学生学史、研史的标榜。我们生在和平年代,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富足和安定,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上那些为我们当今幸福生活铺路的共产党人。我们生在民主时代,享受着当家作主带来的自由和平等,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上那些为我们当今自由生活开路的共产党人。我们生在文明时代,享受着文化建设带来的高雅和品位,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上那些为我们当今学术宽容拼命的共产党人。我们生在和谐时代,享受着各种政策带来的便利和活力,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上那些为我们当今和善友好默默付出的共产党人。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睿智的思维方式。树叶奉献给大树,于是大树心存感恩之心,将大片清凉回馈给了人类。同样的道理,历史留给我们无数的经验教训,我们理应心怀感恩之心,为社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成为未来新希望的“智慧历史”。

(二)善待今天:对现实勇担当的道德勇气

当今中国尚处改革开放攻坚期、矛盾多发期,面临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新且多,加之西方社会思潮的陆续登场造成社会上很多人对生活改善的无关痛痒,对解决困难的极力排斥,对西方社会的盲目崇拜,预示着中国正遭遇和平年代的战争。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2]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年大学生更应该不畏艰难,挑起大梁,以建设性的姿态投入改革开放的大潮,在是非曲直面前坚定政治立场,在生活矛盾面前鼓足斗争勇气,在社会思潮面前敢于据理力争。道德主体无偿履行道德义务,最起码的福报是道德主体自身的幸福与欢乐,即道德主体尽最无偿的道德义务,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美好,另一方面有利于个人生活的幸福圆满,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关键途径。青年是时代先锋,理应是道德表率。在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定要慎独自省,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做一个高情商的普通人。大学生要特别关注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业务能力,练就过硬本领,为自己的成长成才奠定牢固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需要广大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舞台效果”多下功夫,贡献自己的智慧。

(三)期待明天:对未来寄希望的道德憧憬

憧憬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中国梦是民族复兴梦,是国家富强梦,是人民富裕梦。它真切地体现了每个中国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殷切希望: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首先,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是指路明灯,是人生导向。信念是定海神针,是人生基调。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坚定的政治灵魂,就能够剑指目标,勇往直前。青年学生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与党同心同行便是为自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的广阔舞台上尽情施展才华指明了奋斗方向。同时,必须脚踏实地学习。没有脚踏实地的跋涉,一切梦想都只能被客气而委婉地称为美丽的泡沫。西方社会思潮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乱入青少年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致使青少年学生学习浮躁情绪劲增,学习无用理论浮现,增加了潜心修学的困难。青年学生要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既要有‘读万卷书’的志向,又要有‘行万里路’的气魄,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13]。

[1]筑牢主流,摈弃“虚无主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N].人民日报,2015-08-10(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1-132.

[3]习近平.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N].人民日报,2015-08-01(01).

[4]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

[5]陈序经.陈序经文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47.

[6]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01).

[7]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9.

[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N].人民日报,2013-11-08(06).

[10]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1).

[11]习近平.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 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N].人民日报,2014-09-30(01).

[1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3-05-04(01).

[13]武金琢.做新时期有担当的青年[N].沧州日报,2013-12-21(03).

(责任编辑:张杰)

Learning XI Jinping’s Historic View against Historical Nihilism

MA Xiaoyan, LIU Licai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China)

The historical nihilism caused the confusion on value choice and behavior practice without the bottom line to ignoring the fact. Xi jinping’s scientific conception of history is full of wisdom and strength,which uncovers the causticity and political concealment of historical nihilism. For the contemporary undergraduates, learning XI Jinping’s scientific view of history is beneficial to resist the history nihilism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normal sentiments and behavior.

XI Jinping; view of history; history nihilism; college student

2016-02-24

2015年度西华师范大学科技创新项目“学习习近平的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427276)

马晓燕(1990—),女,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刘利才 (1963—),男,四川开江人,西华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G412

A

1674-0297(2016)04-0001-05

猜你喜欢

历史观虚无主义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习近平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