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导专业“3+3”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

2016-03-24邹火明刘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编导办学协同

邹火明 刘莉

(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编导专业“3+3”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

邹火明 刘莉

(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院校所开设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办学方向、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趋同性。面向未来的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厘清其与学生、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把握学生与教师两个关键点,夯实教室、实验室、媒体演播厅与实训基地平台,努力探索学生、学校、社会三要素加三种机制,即基于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堂教学机制、基于能力的实践性训练机制、基于就业的学校与社会合作协同创新教育机制的“3+3”人才培养模式。

编导;模式;机制

编导专业开办至今,虽只有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速度却颇为迅猛。目前我国有近二百所高校均开设了这一专业。学界和业界均普遍认为,该专业招生火爆,社会期望值高,开办高校也由此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开办高校层次多样(985、211和普通二三本院校皆有),开设院系构成复杂(有的在新闻学院,有的在艺术学院,有的在文学院,也有单独开办的),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种种问题。在人才培养上,目前的编导专业一般有两种定位:一是新闻类编导,即培养能在广播、电视台从事新闻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等的高级专门人才;二是文艺类编导,即培养能在广播电视等媒体从事文艺类节目策划、导演、制作等的专门人才。但问题在于,社会和媒体对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并不十分认同。为此,加强对该专业办学模式与培养规格的研究,已成为该专业当下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及办学实践,我们提出并践行了编导专业“3+3”人才培养模式。

一、“3+3”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解读

“3+3”指的是学生、学校、社会三个要素与三种机制,即基于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堂教学机制、基于能力的实践性训练机制、基于就业的学校与社会合作协同创新教育机制。其可具体表述为:合作协同创新驱动的学生、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模式与运行机制,主要是基于以下四点考量。其一,时至今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最显著标志。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正着力打造创新平台,以期在汹涌而来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中,抢占发展制高点。故此,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选择,必须在这一宏阔背景下展开。其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广电行业尤其是新媒体行业对其所需人才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故此,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编导专业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充分运用大数据整合资源,实现跨领域集成创新,充分发挥社会与传媒在人才培养中所起到的作用,为提高编导专业教育教学的创新性、针对性、实践性、操作性,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三,要想办好编导专业,就需要开设院校师资队伍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为此,必须着力打通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加强学校与社会、传媒、艺术团体之间的互动,为培养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进行有益的探索。其四,一些地方院校所开设的编导专业,在特色办学上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模糊性,即在新闻性或艺术性、广电媒体或新兴媒体等办学的着力点上,左右摇摆;二是趋同性,即从招生、培养到就业方法、路径基本相同。故此,开办该专业的高校,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实际,为地方高校培养适销对路的编导人才,趟出一条新路来。

那么,三要素中的学生、学校、社会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首先要谈谈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此,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便成了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由此而言,我们所要培养的,是紧密结合区域文化、区域媒体生态特征,致力于为本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适应目前传媒行业发展需求的,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那么,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显而易见,必须让学生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课堂内外的结合,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三是动脑与动手的结合。我们要让学生放下身段,抬起头来,从方寸的屏幕上,从狭小的教室中,从封闭的校园里走出来,勇敢地拥抱社会,追赶潮头,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其中,学校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在当下的社会变革中,高校教育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亦步亦趋,与社会跟得太紧,项目盲目决策,仓促上马,一有风吹草动就撞了南墙;二是因循守旧,对发展潮流和趋势视而不见。这都会使我们错失良机。比如,人们以往对高校在协同创新中定位的认知,就较为偏颇:或认为在协同创新中,高校只是一个借船出海的乘客,如此定位,致使高校只能在协同创新机构和组织中扮演消极被动的角色;或认为在协同创新中,高校只是一个过客,如此定位,致使高校在协同创新中容易滋生短期行为,随波逐流;或认为在协同创新中,高校只是一个掮客,如此定位,致使高校在协同创新中只乐于搭桥梁做平台,其目的只是为了弄点经费和资源。我们必须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来,勇敢地争做舵手和领航员,一方面,主动积极地与社会对接,为学生成长营造出更为适宜的环境;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改革挖潜,赋予院系更大的自主权,将院系培育成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使其成为学校与社会对接的桥头堡,将学校自身改造成一个中观的实训机构,使学校文学、艺术、新闻类台、社、团成为学生实验和创新的试验田。那么,如何看待社会这个因子呢?时至今日,社会相关组织和机构,已越来越意识到协同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出于对应用型人才的极度渴求,以及对人才流动紊乱现状的深恶痛绝,企业和公司与高校联合办学以培养紧缺人才的热情,普遍高涨。从我们所做的相关社会调查来看,目前,文化产业和传媒对策划、媒介管理、舞美、导播、灯光、记者型主持、动漫等人才需求量极大。这为我们与相关传媒和机构开展合作办学,进行校企合作,尝试股份制等新体制、新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学生、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学生是出发点,学校是连接点,社会是落脚点。这是对“以生为本”理念的科学认知与鲜明表达。

二、“3+3”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其一,基于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堂教学机制。首先,在课程体系的五大类别,即公共、基础、核心、公选、专选中,我们确立了“厚基础,强核心,重专选”的理念。在基础课中,我们重视传播学、文学、戏剧学彼此之间的融通。在核心课中,我们充分保障了广播电视的采、写、编、评、录、播、摄、导、创等课程的必要地位。在专选课中,我们着眼于新媒体、新业态,使学生在导演、编剧、策划、表演、管理等方面术业有专攻。其次,我们提倡五种教法:一是对话法,即学生与教师就相关学术问题,在课堂上展开对话;二是发布法,即教师发布热点焦点问题,并接受学生的质询;三是辩论法,即教师就某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组成正反方展开辩论;四是汇报法,即由学生课下准备相关内容,课上汇报,经由同学质疑,再由教师点评总结;五是案例法,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事实说话。这五种教法深受艺术类学生欢迎。与此同时,对考试与毕业论文(设计),我们也进行了新的尝试,即提倡开卷考试,以使学生真正考出能力和水平;提倡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以全方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基本理论强,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强”的人才。

其二,基于能力的实践性训练机制。实践性训练机制注重三方面训练。首先是课程训练。我们要求教师即便在理论性强的课程中,也要设计训练环节,如传播学教学中的田野调查和简单的心理实验等。其次是校园训练。在4万余人的校园中,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大中小型活动。我们把校园作为学生实践的第一个舞台,组织学生或编或导,或演或摄,使其从青涩逐渐走向了成熟。最后是四种社会实践:一是大一学生的专业考察,时间为三周,即让学生利用假期,考察、了解、熟知媒介业态状况,以使其建立对媒介的感性认识;二是大二的专业采风,时间为三周,即组织学生深入人文和艺术圣地采风,以提升其艺术修养和能力;三是大三的合作教育,实行夏学期制,时间为六周,即组织学生进入媒介顶岗工作,以使其达成理论和专业素养的蜕变;四是大四的专业实习,时间为八周,即让学生有组织地进入社会,以使其通过实习,顺利完成从准传媒人到真正传媒人的转变。

其三,基于就业的学校与社会合作协同创新教育机制。协同创新教育机制主要通过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建立实训、实习教育基地,遵循“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学校周边及省内传媒签署合作教育基地双边协议书,做到走出去,请进来,资源共享,人员互派,问题共研,成果共得,为学生成长搭建优质的社会平台;二是建立校媒协同创新发展联盟,与社会媒介、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建发展联盟,为学生的成长与就业打开通道,联盟下设秘书处,每年开展活动,如人才招聘等,以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在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中,还有两个困难需要我们积极面对。一是如何处理培养规格上的应用性与复合型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实质上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与实务课比例问题的反映。对此,我们不能顾此失彼,既不能将高等教育矮化为一般的职业培训,也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应该从实际出发,做出符合高校实际的准确定位。二是如何处理合作教育中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矛盾。要想提升高校校地、校企、校媒等合作办学的成效,就必须恰当处理合作教育中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问题。对此,高校必须找到合作办学共赢的基点,以协议形式明确彼此的权利与义务,并设立相应的联络机构,建立长效机制,以确保合作的稳定有序高效。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Director Professional “Three plus Three” and its Operating Mechanism

ZouHuomingLiuLi

(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YangtzeUniversity,Jingzhou434023)

At present,radio and television professional in most of local universities have a certain convergence in areas of the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the teaching mode,and the personnel training.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future director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must clarify its relationship with students,schools and society and grasp the two key points,reinforce classroom,laboratory,media studio and training base platform,and strive to explore the students,schools,society three elements and three kinds of mechanisms,namely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hree plus three”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mbining,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lassroom teaching mechanism,practical training mechanism of ability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society innovation education mechanism.

director;mold;mechanism

2016-10-14

湖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015273)

邹火明(1964—),男,湖北洪湖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闻理论研究。

G220-4

A

1673-1395 (2016)12-0079-03

猜你喜欢

编导办学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