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简与先秦史研究发微①

2016-03-24罗运环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楚简大旱竹简

罗运环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楚简与先秦史研究发微①

罗运环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楚简为先秦史研究提供新的史料,有益于相关地域历史文化研究和整个先秦史研究的深度发展;楚简语体类文本中某些被质疑事件的相同情节,可能是文化习俗相同的原因,没有证据,不能一概视为传闻抄袭;应该参考学术界相关讨论意见与自已的研究心得,对存在问题的竹简和简文进行重新拼合和编连;文本中关键性的疑难字、有争议的疑难字、学术界未识而阙疑的疑难字采用从此字演变轨迹得出结论、从当时的相关制度和史事入手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考释;文本解读既要建立在微观的基础之上,又要有宏观的把握;对年代不甚明确的史料要进行深入探研后再使用;残简补字要谨慎而为。

楚简;先秦史;研究;文本

先秦时代的简帛除了少量的秦简外都是楚简。楚简不仅有大量的书籍,也有较大数量的文书,为研究先秦史提供新的史料。下面谈谈研究体会。

一、楚简对先秦史研究的意义

(一)有益于相关地域的历史文化研究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地方史及地域文化的研究仍然是现在的学术热点。由于先秦部分史料比较缺乏,都很珍视楚简中相关史料。如杨朝明(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院长)在已发表的文章开头说:“上博楚竹书有《鲁邦大旱》一篇,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笔者久处鲁地,比较留意与鲁国历史文化有关的资料。”“《鲁邦大旱》对于孔子与鲁国文化的研究,诚如廖名春先生所说是‘非常珍贵的史料’”。由此可见,系统地研究楚简东周列国史文本对相关地域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二)有益于整个先秦史研究的深度发展

楚简中的史料有些见于传世文献,有的不见于传世文献。或可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或可补充传世文献之缺憾,或可有益于传世文献辨别真伪。凡此等等,皆表明楚简中这些史料都显示出其珍贵的价值。

楚简内容涉及到中国远古传说,夏、商、西周史。东周则有楚、晋、秦、齐、鲁、郑、许、吴诸国历史,相关内容则还涉及到东周王朝及越、卫、蔡、陈、宋等国的历史。系统地研究楚简相关文本不仅有益于楚简研究的深度发展,而且也将有益于整个先秦史研究的深度发展。

二、楚简文本的整理问题

(一)文本真伪的辨别问题

楚简文本有记事体,也有语体类就是对话体类,记言为主。大多数为君臣间的对话,多为臣下对国君的进谏,也有国君咨询臣下或国君接待他国使臣的对话;个别的还有周天子封赐诸侯或国母规诫年少国君的;少量的为国君请教孔子、朝臣请教孔子,以及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孔子与弟子及他人的对话在楚简中较多。语体类文本的学术价值,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我认为其中某些被质疑的文本,事件的情节相同,可能是文化习俗相同的原因,没有证据,不能一概视为传闻抄袭。如《鲁邦大旱》将山川灵性化的主要语句,也见于传世文献《晏子春秋》齊景公祷雨晏子谏篇,或认为这属于传闻抄袭问题。通过认真研究,我们认为这不属于传闻抄袭问题,属于礼节性程式相同原因导致。这一礼节性程式来原于周礼,是相同文化习俗使然,不可视为抄袭,不能将其作为说《鲁邦大旱》之类不真实的理由,没有确凿证据,不能轻易加以否定。因此,我们认为《鲁邦大旱》与《晏子春秋》齊景公祷雨晏子谏篇皆具有真实性。

(二)竹简拼接与编连调整

竹简在出土时编绳已腐烂和竹简大都残断,甚至残失,存在重新拼接和编连问题。首次整理难免出错。本辑注参考学术界相关讨论意见与自已的研究心得,对存在问题的竹简和简文进行了重新拼合和编连。其中还有几篇存在剔出和增入的竹简,如上博简《王居》剔出简8、《命》篇剔出简4和简5、《吴命》剔出简3、《成王为城濮之行(甲、乙本)》剔出乙3B、《平王問鄭壽》从《平王与子木》简1增入1字并剔出简7、《史蒥问于夫子》从《孔子見季桓子》篇增入简9和简25。这些竹简的重新拼合和编连调整,对恢复文本原态具有重要作用。

三、楚简文本的释读问题

(一)文本疑难字的考释问题

其中包括关键性的疑难字、有争议的疑难字、学术界未识而阙疑的疑难字,影响文本的通读。辑注对此进行审慎的疏理和研究,收获较多。如《史蒥问于夫子》简9的申()字,有疆、彊,申等释读,不同意见都不能使对方信服。本辑注从此字演变轨迹得出现结论:“,以申(倒S)爲聲符。在甲骨文(出組卜辭)中爲“雷”字,在戰國文字中應是申字訛體字,或异體字。”较好地解决这个关键性的疑难字。又如《吳命》简3(芒—枉)有芒、丧、枉的释读。在我看来此字释芒读枉,与后面的字组成词组:“枉道”。可过去读枉者却把其义理解为“绕道来”,完全错了。其实“枉道”是古人的成语。“枉道”就是委曲自己以从(或求)之意。如此一来,文从字顺。再如《史蒥问于夫子》简“與獄讼”的“與”字有輿、舉、理、預多种释读,意见相持不下,本辑注从当时的相关制度和史事入手,得出结论:“與”當以讀干預的“預”爲妥。國君按正常程序過問相關案件,不屬“預獄訟”,反之就是“預獄訟”。还有如《曹沫之陈·鲁庄公将为大钟》简3A(微)字,《姑成家父》简1怨字,《仲弓·季桓子使仲弓爲宰》简5余()字,《鲁邦大旱》简6(飯)字,《吳命》简(-殃)字和《郑文公问太伯》简10(印-抑)等等有争议的疑难字的考定,对理解文意都要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对文本主宗旨的把握

文本解读既要建立在微观的基础之上,又要有宏观的把握,这是准确解读文本的必备条件。如《史蒥问于夫子》篇,这一篇竹简残失严重,问题也是较多,不少学者进行讨论。台湾著名古文字家季旭昇先生曾对学者们讨论的意见进行过归纳总结。他的整理论文把文章主旨理解为“史蒥接受了國君的某項職位”;原整理者则理解为“史蒥圍繞國治向孔子求教”。可能二位过于谨慎,因使主旨不太明确,很多问题也相应地得不到正确的解读。辑注认为文本中“今使子師之,君之擇之慎矣。”就是國君令史蒥为太子老師的证据。得此一读,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三)年代问题是史料的重要问题

史料年代不明确,就不好使用。故辑注对年代不甚明确的史料进行了深入的探研。如上博三《仲弓·季桓子使仲弓爲宰》,“季桓子使仲弓爲宰”之年,一般认为是在孔子离鲁周游列国之前,即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之前。本辑注考证在鲁定公十三年春,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就很顺通。

(四)其他

残简补字谨慎而为,如《王居》简王3上部残释部分研补6字“[答之,觀無愄(畏)以]”;《鲁邦大旱》简6“公”前当补“[不用]”。还有文句的断读,如上博简七《君人者何必安哉(甲本)》“食田五鼎”人们困惑不解。本辑注以顿号将“食田”与“五鼎”断读为“食田、五鼎”,指贵族中的两个阶层,即“食田”者和“五鼎”者,从而使文意畅通。

责任编辑 周家洪 E-mail:zhoujiahong2004@163.com

2016-10-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ZS008)

罗运环(1951-),男,湖北洪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史、古文字学、楚文化及中国地域文化研究。

①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楚简与东周国别史研究”(项目批准号:10BZS008)最终成果《楚简东周列国史辑注》的序言。

K877

A

1673-1395 (2016)12-0014-02

猜你喜欢

楚简大旱竹简
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楚简制作技艺
楚简“ ”即“免”的字形依据浅析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七)》释读拾遗
竹简倒水
楚简二则校读
重见天日
农业水危机
无量山泉润华叶——云南省南涧县烟草公司小水窖建设大旱之年显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