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际关系制约下冲突性话语的管理机制分析

2016-03-24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管理机制

郦 珲

(南京晓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南京 211171)



人际关系制约下冲突性话语的管理机制分析

郦珲

(南京晓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南京 211171)

摘要:冲突性话语在人际交往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面对冲突性话语,听话人为了维护自身面子不受威胁,有可能采取反驳、詈骂、拒绝继续沟通等回应策略,威胁对方的面子,使得交际恶化,无法完成良好积极的交际目的;抑或采取承认对方观点态度、沉默或因第三方介入而实现缓和性回应,在接受自身面子贬损和利益受损的情况下维持交际的进行。

关键词:冲突性话语;管理机制;人际关系。

冲突性话语在日常交际中普遍存在。当交际双方对事件或人物的观点态度看法不一,因个人利益或自身面子受到威胁,会引发冲突。反对、异议、唠叨等言语行为可能引发冲突性话语, 因为这类言语行为会导致交际双方或多方在认识、观点等方面的趋异, 甚至对抗。冲突性话语具有双向性和对抗性[1]151。

对于冲突性话语的回应策略,李成团、冉永平认为:“说话人或第三者可能借助语言手段对该冲突进行缓和或加剧,以期构建自己或所在群体所期望的身份或面子,类似过程就是言语交际中的冲突管理(conflict management)。”[2]冲突管理过程中语用策略的选择制约因素除了具体语境、交际目的等也离不开对人际关系的基本规约考量。交际中说话人会通过话语选择,实现冲突性话语向冲突性或缓和性话语的不同转化, 这就是人际关系制约下的语用调节。为此,本文探讨听话人面对冲突性话语所采用的具体回应策略及其语用效果。

1前人研究回顾

冲突性话语的研究现处于发展阶段。2013年正式创刊发行的国际语言学期刊《Journal of Language Aggression and Conflict》成为关于冲突性话语的专业期刊。

国内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冲突话语的产生机制、冲突话步和结束话步的分析、冲突言语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冲突话语的趋同和趋异表现等等。对于冲突性话语的回应管理研究,涉及若干方面:龚双萍[3]探讨了军人工作会话这一机构性会话中双方的权势关系以及冲突性话语中动态顺应权势关系的变化;杨骁勇[4]以民航旅客运输为特殊语境,研究话步结构和语用特征,分析了缓和性冲突回应方法作为缓和策略的有效性;韩艳梅[5]探讨了医患工作会话中间接性话语的冲突回应及说话人权势关系,指出医患之间的冲突回应与双方权势关系之间呈现大量非对应现象;冉永平、刘玉芳[6]以《红楼梦》中的冲突回应为分析对象,探析人际冲突中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揭示人际冲突的语言表现及语用理据;也有一些学者从其他文学作品、电视电影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语料,分析冲突回应的策略。

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冲突性话语的具体回应策略,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以期促进有效交际,构建人际和谐氛围。

2冲突性话语的回应管理

2.1冲突性回应管理(conflicting response) 及其社交语用效果

当话语冲突产生时,听话人的回应可能是否定、反对、反驳、抗议,甚至威胁、警告说话人,冲突加剧,破坏人际和谐,是人际关系趋异趋向,即人际关系的解构过程(deconstructive process)[1]150。

2.1.1反驳

【例1】

谢百三:我问你,美国搞了双重国籍没有?现在美国搞了吗?英国搞了吗?

刘俊海:美国代表全世界吗?全世界有很多搞双重国籍的国家。

谢百三:日本搞了吗?

刘俊海:美国日本是全世界吗?

谢百三:德国搞了吗德国?只有加拿大在搞。(2012-12-08《一虎一席谈》)

本例是凤凰卫视电视多人辩论性节目《一虎一席谈》中的一期,主题是“富豪移民换国籍来上市公司是不是不爱国”。冲突性话语的出现是电视辩论性节目的语言特点之一,嘉宾们针对同一议题发表自身看法,难免出现意见相左、立场对立甚至针锋相对的场面,争论的过程中必然出现冲突性话语。比较常见的反驳对方观点的冲突性回应方式是直接否定对方的观点,例如“不对”“不能”等评价式词汇的使用。而本例中针对双重国籍的争论,交际双方都采用了反问的反驳方式,并没有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而是针对对方争论话语中的某些内容进行反驳。反问不同于直接否定,是无疑而问。对于说话人自认为的事实作加强语气,以此来回应对方的不同观点,达到指责或讽刺等效果。反问句多出现在表达对所述内容或说话人身份的质疑、不信任,进而表达对对方的否定、批评、反对等。此例中反问句的使用,看似气势胜于对方,实则对于争论的推进积极意义不大。

2.1.2詈骂

詈骂是冲突性回应中最直接、内容最粗俗、对交际对方面子贬损最厉害的语用策略。采用詈骂语的回应者,对于对方的言语、行为、观点或者态度等非常不满,引发对撞性回应。

【例2】

A:请原谅我说话比较直,你是不是脑子有点问题?

B:你才脑子有问题呢!

这是交际双方对于某一问题产生不同看法而引发的对话。对于对方人格的侮辱多源自对对方智商的贬低、身份的蔑视、能力的否定等,最容易引发听话人直接的冲突性话语的回应。而回应方式最直接的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所谓的“骂回去”,即以冲突性话语作为回复。“你是X(攻击性侮辱性词汇)!”“你才是X!”于是我们常见交际双方的冲突性话语交际陷入了互相攻击这种最糟糕的结果,也是最无法挽回的情况。交际双方要么无休止地以各种形式的贬损粗口为冲突性话语互相回应,要么会从口头冲突上升为肢体冲突。虽然本例中出现了“请原谅我……”这样的前置限制成分,不影响整句基本语义的表达,但作为缓和成分是说话人在清楚此成分之后的话语可能会造成听话人的不满,事先作的一个预警。前置限制成分之后的语意通常为刻意使用的冒犯性话语,如独立使用,必然引起直接冲突。前置限制成分虽然缓和部分的冒犯语气,但仍旧不影响冲突性话语的实际表达效果,听话人必然会觉得面子受到侵害,有可能碍于对方对自我面子的先行侵害而不好当面或直接发作,但实质会影响交际。有时更增加听话人对说话人的不满程度,认为其有明知故犯之嫌。

因此,面对虽有前置限制成分的冲突性话语,听话人还是容易倾向于把理解的重点放在句子的主干,也就是冲突性话语本身。回应的方式也如例子中所呈现的那样,仍然是冲突性话语,颇有以牙还牙的意思。而句子的主干部分以一般疑问句的形式质疑对方的智商,不管是不是真正的疑问,这种质疑也必然带来对听话人面子的损害,制造了交际双方之间的紧张气氛,无法继续完成预设的交际目的,直接引发听话人冲突性的回应。

2.1.3拒绝继续沟通

【例3】

鸿渐被驳倒,只能敲诈道:“那么你替我去办。”柔嘉一边刷着头发道:“我没有工夫。”鸿渐道:“早晨出去还是个人,这时候怎么变成刺猬了!”柔嘉道:“我是刺猬,你不要跟刺猬说话。”

这是《围城》第八章中方鸿渐和柔嘉的一段对话。方鸿渐收到赵辛楣的航空信顺带提到了婚讯,而柔嘉对不常来信的赵辛楣没有什么好感,对于方鸿渐自以为是的解释也不认同。双方原本就处在产生分歧的边缘,在此语境下更容易产生冲突性话语。鸿渐的祈使性话语虽语气不强硬,带有祈求的意味,但被柔嘉一口回绝以后必然产生矛盾。方鸿渐用“人”转变为“刺猬”来描述前后态度变化很大的柔嘉,并用带有愤怒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形成了冲突性话语,将柔嘉从人归类为动物,直接威胁了柔嘉的面子。而作为听话人的柔嘉也立刻接过话题,以“你说我是刺猬我就是”的态度正面回击了方鸿渐,导致了双方矛盾冲突一时无法缓和。虽然这样的回复看似承认对方对自己的指责,实则表达了说话人不愿意继续沟通的含义。柔嘉的回应带有威胁警告的意味,认可自己是刺猬,暗指如果对方再和自己说话,肯定会被刺伤,进而阻止对话的继续进行。这样的冲突性话语的回应方式也是很多口角矛盾步步升级的原因,双方都以冲突性话语来回应对方,各不妥协或不使用缓和手段。

2.2缓和性回应管理( mitigating response) 及其社交语用效果

面对冲突性话语,听话者的另一种回应方式就是接受或认可对方的断言、批评、责问或抱怨,或者采用妥协回避的方法来弱化冲突。交际双方因为受制于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不便于直接公开对峙、攻击或贬损对方的面子,更期望通过缓和的回应达到继续言语交际,甚至依然能够完成交际目标的交际效果。因此,一方对于另一方冲突性话语的回应不再是简单的冲突性话语,更多表现为缓和性回应。这也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继续话轮转换、维护双方面子、令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冲突回应策略。

2.2.1认可对方观点态度

根据冉永平文章[7],缓和性回应有如下几种常见的形式:反对→同意,分歧→认同,争执→认同/妥协,不合作→合作。本文认为,无论是上述哪种缓和策略都有一个共性,即主动或被动地认可对方的观点和态度。

【例4】

亚平:“你怎么这样呀,咱爸妈不是头一回来嘛,你接都不接……”

丽鹃:“喂!喂!说清楚,谁爸妈?是你爸妈!别用个‘咱’字,容易引起歧义。……是!我工作不重要,你爸妈重要。没问题啊,我明天就辞了工作去接你爸妈去,不就一个月三四千块钱吗!哪比得上让二老开心重要呀!”

亚平:“哎!丽鹃!你这话我不爱听啊!……跟我可以使劲儿闹,跟老人面前要乖乖的,做个听话孩子,知道不?”

丽鹃:“切!好了,好了,知道了!我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行了吧?”(《双面胶》第一章)

丽鹃和亚平是对新婚小夫妻,亚平父母要来探望,亚平跟丽鹃商量两人一起去火车站接,但丽鹃有工作安排,不想为此请假。作为一家子,亚平用“咱妈”称呼自己的母亲,原本是普通夫妻之间对于对方父母的正常称呼,在冲突性语境中却成为了加剧冲突的导火线之一。亚平的提议遭到了丽鹃的反对,实则是丽鹃对去接公婆事件的抵触,她称呼亚平用“喂!喂!”,否定了“咱”,而用“你”来拉开与亚平的交际语用距离,努力显示与交际对方不同群属的身份特征,明确了自己只是儿媳的身份,有意与亚平划清界限,激化冲突。但是,经过亚平的摆事实讲道理,丽鹃最后表示合作。

2.2.2沉默

沉默并不是促进有效交际的可取语用回应策略,无法直接表明自身的观点态度,大多数情况下是对交际对方观点态度不认可。然而在交际出现冲突的语境中,听话人若采用沉默的回应方式,较易缓和双方紧张情绪,结束冲突局面。虽然采取沉默的一方自身的面子可能受到威胁,但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缓和策略。

【例5】

A:你考得怎么样?

B:过了,真没想到。

A:那么简单呐!

B:(沉默)

A知道B参加了一次考试,出于想了解结果抑或关心的角度打听消息。B在回答A的同时出于庆幸对于自己的通过归功于幸运,也是一种自谦的话语。但A没有祝贺之词,反而用“那么简单”来回应,潜在话语意为:以B的能力本该通不过这次考试,只是因为考试简单,B才幸运通过。从语法含义上这样的以疑问为回应的方式没有任何错误,也能继续话轮转换。然而作为交际性话语,A的回答直接损害了B的积极面子,否定了B的能力,从一方面也体现了在A心中的若干可能性的预设:(ⅰ)这次考试不管难不难,B都过不了;(ⅱ)这次考试很难,B过不了;(ⅲ)这次考试很难,我过不了,而我认为我比B强。在自己的面子遭到威胁的情况下,B可以选择冲突性的回应方式,但为了维持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不损害对方的面子,B选择了沉默的回应方式,结束了对话,避免冲突的延续。

2.2.3第三方介入

【例6】

刘俊海:这事放开不放开由全国人民来决定,不是你谢教授来决定。

谢百三:不是我来决定也不是你来决定。

胡一虎:你们两人的动作看起来真的是国人国人一家人。你们俩的动作姿势都好像,真的是一家人哪。(2012-12-08《一虎一席谈》)

本例续接例1的辩论对话。在交际双方处于冲突之中,且都利用反问句反驳对方,话轮转换陷入僵局的语境下,第三方主持人胡一虎的缓和性言语介入是维护双方面子、缓解紧张局面的可取行为。主持人有意忽略冲突双方的观点态度的差异,将双方的共性(即便不是观点内容上的)展示出来,试图拉近冲突双方的距离。作为半机构性话语,电视辩论节目的参加者的冲突性话语,常常受其特殊语境的影响。介于电视放送的公开性和影响力,冲突双方在主持人的介入下,为了维护自身面子或迫于主持人的调解和话语权势,终止话语冲突。

3结语

冲突性话语在人际交往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交际一方因观点态度、身份立场、个人喜好等因素所表达的的反对、否定、质疑甚至辱骂都会引发对方的冲突性回应。面对冲突性话语,听话人为了维护自身形象,维持自身面子不受威胁,有可能采取冲突性回应,威胁对方的面子,贬损对方,使得交际恶化,陷入僵局,无法完成良好积极的交际目的;抑或采取缓和性回应策略,在接受自身面子贬损和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修复双方的关系,维持对话交际的进一步进行。在交际过程中,是否能够采取合适的冲突性话语的回应方式,直接影响到交际双方关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冉永平.冲突性话语趋异取向的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010(2).

[2]李成团,冉永平.会话冲突中的语用管理探析[J].中国外语,2011(2):44.

[3]龚双萍.冲突性话语回应策略与权势的语用分析[J].外语学刊,2011(5):76-81.

[4]杨骁勇.人际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分析与缓和策略[J].外语教学,2013(2):39-43.

[5]韩艳梅.间接性话语的冲突回应及说话人权势的非对称现象[J].现代外语,2013,36(3):254-261.

[6]冉永平,刘玉芳.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探析[J].外语学刊,2011(5):65-69.

[7]冉永平.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2010(1):1-6.

责任编辑:柳克

Analysis on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based Conflict Talk

LI Hui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Nanjing 211171, China)

Abstract:Conflict talk is a common language phenomenon in daily life. In order to maintain self-image, the hearer may take disputing, swearing, refusing to continue communication and other response strategies, threatening the other party's face and deteriorating communication. Or he can also take the mitigating strategies like acknowledging attitude, keeping silent or being mediated by the third party. With his own face threatened and interest damaged, the communication could continue.

Keywords:conflict talk; management mechanism;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收稿日期:2015-11-12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2014SJD170);2015年南京晓庄学院科研项目(2015NXY11)

作者简介:郦珲(1981-),女,江苏丹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商务英语及语用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5-0037-04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管理机制
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安全计算机通信管理机制的形式化验证与实现
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调查研究
建立完善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