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视角看“三吏”英译

2016-03-24车明明高晓航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西安710054

关键词:音美意美

车明明, 高晓航(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西安710054)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视角看“三吏”英译

车明明, 高晓航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西安710054)

摘 要:俗称“三吏”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是“诗圣”杜甫的经典之作,对其英文译介却为数不多。作为翻译大家,许渊冲以精湛的翻译技巧在“三吏”诗歌翻译中再现了“三美论”之意美、音美、形美的美学特征,堪称诗歌英译的典范。从“三美论”视角品鉴许渊冲对“三吏”的英译,既可以感受诗歌英译的创造性美感,也可以得到英汉文化差异带来的艺术享受。

关键词:三美论; 意美; 音美; 形美;“三吏”

一、引言

在中国文学史中,唐代的诗歌艺术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诗圣”杜甫“被公认为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1],他擅长各种文体,通晓诸般抒情达意之手法,诗歌涵盖各类体裁,对中国诗坛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杜甫的诗歌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自18世纪下半叶始,“杜诗陆续被译为法语、德语、英语、意大利语、俄语、日语、韩语等,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2]。因此,研究杜甫的诗歌英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据文军等的统计,截至2011年4月23日,“针对杜甫具体作品英译研究的论文共47篇,而仅仅《登高》一首诗歌的英译研究论文就18篇”[3]。在杜甫的1000多首诗歌中,被英译的只有300百余首,诸多诗歌没有得到重视,如对《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的英译及研究寥寥无几。翻译大家许渊冲用独特的翻译技巧完美再现了这组诗歌的艺术特征,是对杜甫诗歌翻译的极大贡献。林语堂说过,假如译文的水准高,读者感到阅读这种译文是一种享受,那么得到的则是一种新奇的美感体验[4]。许渊冲的翻译就是这种能给读者带来艺术享受的佳作。

许渊冲的“三美”指的是意美、音美和形美,它强调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5],使译诗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传递原诗的精髓。基于“三美论”视角来研究许渊冲的“三吏”英译,不仅能够使读者系统地品味这三首纪实史诗的历史凝重感,同时可以感受文化传递所带来的独特审美体验。

二、“三美论”视角下的“三吏”英译

作为中国翻译界的一面旗帜,许渊冲先生形成了独特的“三美”“三似”“三化”的翻译思想体系。关于“三美”的轻重次序,他认为意美最为重要,音美次之,形美再次。换言之,“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5]。

“三吏”是杜甫在长安时期所创作的经典作品,堪称反映公元8世纪人民真实苦难的史歌,他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对胜利的憧憬、对平静生活的期待、对亲人的不舍以及无法言喻的悲苦寓于字里行间。许渊冲运用“三美”翻译原则,以卓越的手法再现了这组诗歌丰富的内涵和情感。以下是“三吏”中“三美”原则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一)“三吏”中的意美

意美作为“三美”之首,被许渊冲发挥到了极致。许渊冲“三吏”的英译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又一幅意境深远而又饱含情感的画面,极具感染力,乃诗歌英译的上乘之作。

《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相州兵败之后,朝廷征兵更加急迫,导致百姓骨肉分离的痛苦;后半部分中,诗人把兵败原因归于世事难料“天地无情”(No mercy would the Heaven show)和“贼难料”(rebels not easy to beat),并以“仆射如父兄”(The general treats you as compeers)来宽慰将士。杜甫在这首诗歌中充分展现了唐朝百姓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意美的运用使得许渊冲以完美的笔触再现了这一社会背景。他将“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译为“At dusk the pale stream flows east still;Their wails echo from hill to hill”[6]46。其中“暮”字被提前,“青山”被拟人。“白水河”,古称“白水”,归于黄河支流的渭河支流之洛河水系,许渊冲将其译为pale stream而不是white water。“将古诗词译成英诗,必须为英美人所能理解和接受,否则便失去了沟通和交流的意义。”[7]“苍白的河流”为中外读者形象地勾勒出河水在暮色中缓缓东流的悲凉画卷,河水悲叹的回声from hill to hill。这种注重诗歌意蕴和内涵的译诗方法将民生疾苦通过黯淡凄凉的场景表达出来,向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展现出诗歌英译的意美。

《石壕吏》也是诗歌英译之意美典范。译文是作者和译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译作浸润着译者和作者共同的智慧与汗水。“如果把作者比做父亲的话,那译者就可以比做母亲,而译诗就是父母结合的产儿。”[8]《石壕吏》作为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被千古传诵,诗人用精练的叙事手法记述了石壕吏深夜抓丁的故事,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全诗藏问于答,寓褒贬于叙事,而译作通过对作者和原诗的解读,做出了很好的回应。许渊冲将“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译为“With night her voices fade away;I seem to hear still sob and sigh”[6]48,用fade away形象生动地译出老妇随官吏渐行渐远、声音渐渐消失;增添主语I并使用押头韵sob and sigh写出“我”似乎一直听到老翁的呜咽和叹息,悲痛、不舍却无可奈何。在苍茫的夜色中,译者将读者带入事发场景,身临其境地感受凄凉的意境。当译诗能够和原诗一样打动读者的心,就已经达到了意美的高度。

《潼关吏》是“三吏”的最后一篇,借潼关吏之口描述了潼关的有利地势和潼关关防的牢固,也表达了诗人对桃林溃败的痛心,希望边关将士牢记历史的惨痛教训,以史为鉴。许渊冲将“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译为“Iron-clad bastions high and low Like walls along the mountain go”[6]50。High and low用高低对比描绘城墙形状,仿佛使人看到了固若钢铁的边防;“小城”沿着群山绵延,万丈有余。“连云列战格”译为“The forts on the peaks scrape the sky”[6]50,峰峦之上的堡垒高耸云端。在翻译过程中,许渊冲将诗歌的语义内容通过另一种语言符号传达出来,并达到了翻译的最终目的,即“让其读者最大程度地得到近似于原文那样的审美心理感受”[9]。译诗描绘出一幅“雄关漫道真如铁”的磅礴画面,意境悠远,让人犹如身临其境,很好地保留了原诗的意义和意境,给予读者最大程度的审美体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许渊冲将“三吏”诗词的精髓领悟到了极致,运用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将记实诗歌的意美展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写诗讲求形音义三美”[10],译诗不仅需要达意,而且必须传神。这就要求译文不仅要保留原诗的内容和意境,还应以此为前提,斟词酌句,细细考量,使译文展现出诗的形式、节奏和韵律,这些译诗的准则在许渊冲译文中均有体现。

(二)“三吏”中的音美

音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节奏和韵律中,诗歌因为独特的节奏和韵律而具有强烈的音响效果,“节奏和韵律是诗歌语言音乐美的最主要因素”[11]。杜甫的“三吏”属五言古诗,每句诗以五字呈现,结构整齐,富有节奏感。

在翻译唐诗的过程中,若要传达其音美,押韵至关重要。因为“翻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12]。在《新安吏》中,许渊冲不仅译出了原诗整齐的句式,同时赋予了诗歌音韵美。译文通篇使用AABBCCDDEEFF的连韵韵式,工整的两行转韵模式使得译诗具有文辞优美、声韵和谐之感。在译作中,为了押韵,许渊冲多次利用英文诗句可以跨行的优点,“发挥译文优势”[13],将诗歌的韵律创造性地再现了出来。“跨行可以使读者在视觉上和听觉上造成短暂的停顿”[14],在这片刻的歇息中,读者的欣赏心境得以缓和,细细思索最有价值的思想,细细品味最具光彩的语言。这种独特的跨行和押韵的翻译手法使得译诗的语言节奏流畅且韵味十足,充分再现了原诗的音美特征。

《石壕吏》的译文同样极具音乐美感。原诗采用叙述的写作方式,译诗巧妙地运用了ABABCDCDEFEF隔行押韵的韵式为每个小句收尾,完美地表达了原诗的音美特征,读来琅琅上口,再现了诗歌的韵律之美。

在《潼关吏》中,许渊冲使用AABBCCDDEEFF的韵律格式,赋予了诗歌音乐之美。其中,许渊冲将“哀哉桃林战”译为“But defeated at Peach Grove,alas!”[6]51。增添了“alas!”,感叹词与感叹号的添加仿佛让我们听到了诗人长长的叹息,将音美理论运用到极致。

许渊冲的译文将三首叙事诗以通篇押韵的方式完美再现出来,用匠心独运的翻译技巧再现了杜甫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惟妙惟肖地传达出诗歌五言古诗整饬的音美特征。

(三)“三吏”中的形美

凡美者,必有其相应的审美图式,文学翻译也不例外。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修订本)》中指出,文学翻译的审美过程为“观→品→悟→译”[15]。这是四个逐级上升的平面,其中“观”指的就是要注重诗歌的形式,即许渊冲的形美。“三吏”历来被视为杜甫的现实主义名篇,许渊冲以审美的角度观其形式、品其意境、悟其情感,运用炉火纯青的翻译技巧,加之对中国古诗词的独到领悟,用“三美”的思维和理念将诗歌的形态生动地再现出来。

在《新安吏》中,许渊冲将“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译为“Don't cry until your eyes go dry!Let no tears crisscross your face wry!”,将原诗“使眼枯”的使役语态转译为主动语态,并且连用两个感叹号抒发情意,给读者带来“天地无情”的视觉冲击。同时,译诗善于使用拆分押韵的翻译技巧,如:

I pass by Xin'an on my way

And hear sergeants call roll and bray.

I ask one of this country small

If he can draft adults at all.

许渊冲将“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拆分成两个句子来翻译,并分别用way和bray、small和all押尾韵,这种拆分押韵的手段使得译诗带上了古英语叙事诗的风格。句际间不加标点,采用连环句式,且衔接浑然一体,赋予了译诗韵律和谐之感,这种乔叟体英语诗歌所特有的古风古韵的押韵形式可谓是形美的经典之作。

《石壕吏》是“三吏”中最广为传诵的一首,许渊冲的翻译也堪称经典。他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个全诗的过渡句译为“How angry is the sergeant's shout!How bitter is the woman's cry”[6]48。可以看出,译文与原诗形式对应,将“怒”和“苦”前置,逼真地再现官吏的叫嚣蛮横以及老妇的泣诉悲愤。杜甫将议论和抒情寓于叙事之中,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许渊冲完美再现了原诗的艺术特征。同时,“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译为“Of his mother,of all bereft;She can't come out,in tatters dressed”[6]48。“Of his mother,of all bereft”使用了重复句式of…of…,强调家里唯一剩下的就是一位正在哺乳的母亲了。此外,“She can't come out,in tatters dressed”将一句话用逗号隔开变成两个小句,描绘出没有完整衣衫可以出门见人的寡妇形象。这些场面和细节描写真实自然,而译文形式上的对应与转换不仅如实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也赋予译作形式上的美感。

在《潼关吏》中,诗歌通篇以两个小短句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译诗秉承原诗的风格,采用对应的形式,用小分句对应原诗的小短句。整篇译诗形式整齐,小分句押尾韵,以感叹句对应原诗收尾,给予读者视觉上的审美体验。同时,译诗工整的AABBCCDDEEFF的连韵韵式在增加诗歌的形式美感方面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英汉文化的差异增加了翻译的难度。英语中的诗歌多以脚韵和音节数分行,每行不必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所要表达的完整意义可以通过下一行来实现。如此一来,汉诗英译的行数往往多于原诗,但纵观“三吏”的翻译,许渊冲通篇保持与原诗的形式对应,且行数一致,着实难能可贵,体现了其高超的翻译技巧和水平。

三、结语

许渊冲对“三吏”的翻译极具意美、音美、形美的特点,是“三美”理论的完美体现,使读者对“三美论”在诗歌英译中的应用有深刻的领会,并且在浓厚的美学氛围中感受中国唐诗英译的创造之美。许渊冲凭借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翻译经验,用“三美”理论将杜甫诗歌的意境与韵味用巧妙的笔触和技巧再现出来,给予读者情感、听觉、视觉全方位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张忠纲.杜甫: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J].杜甫研究学刊,2004(4):1.

[2] 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146-147.

[3] 文军,李培甲.杜甫诗歌英译研究在中国:1978-2010[J].杜甫研究学刊,2010(3):86.

[4] 刘靖之.翻译论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

[5] 许渊冲.“毛主席诗词”译文研究[J].外国语,1979(1):9-39.

[6] 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唐诗:下:[M].武汉:海豚出版社,2013.

[7] 田惠刚.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原则与翻译批评[J].外语教学,1994(1):47.

[8] 许渊冲.诗词英译漫谈[J].中国翻译,1988 (3):40.

[9] 魏向清.“信达雅”的语义学基础及其实践模式初探[J].外语教学,1998(4):39-40.

[10] 刘重德.浑金璞玉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29.

[11] 党争胜.“三美”之典范 译苑之奇葩:许渊冲《西厢记·哭宴》英译赏评[J].外语教学,2007(1):85-92.

[12]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69.

[13] 许渊冲.扬长避短,发挥译文优势[J].中国翻译,1982(4):19.

[14] 吴思敬.诗歌基本原理[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267-271.

[15]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修订本.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06-208.

(责任编辑:李晓梅)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San Li”from the Perspective of“Three Beauties”of XU Yuanchong

CHE Mingming,GAO Xiaoh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 710054,China)

Abstract:“Xin'an Li”,“Shihao Li”and“Tongguan Li”are the classic poems written by the poetry saint Du Fu of the Tang Dynasty.However,there are few English versions of these poems.As the leading authority in the translation field,XU Yuanchong finished the excellent language transference of“San Li”with his exquisite skills.The process of poetry translation involves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the three beauties”which include message beauty,prosodic beauty and image beauty.And“the three beauties”have set up a good example for classical poetry translation in China.Appreciation and translation of“San Li”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three beauties”can not only help readers appreci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nglish and the Chinese cultures,but also enjoy the creative beauty of poetry translation.

Key words:three beauties;message beauty;prosodic beauty;image beauty;“San Li”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6)02-0129-04

* 收稿日期:2015-12-04

作者简介:车明明(1965—),女,陕西合阳人,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文体学与翻译;高晓航(1992—),女,安徽淮南人,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文体学与翻译。

猜你喜欢

音美意美
“三美”原则下《静夜思》的三译本对比赏析
中诗英译中许渊冲的“三化”促进“意美”的表达
许渊冲的“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探究
李白《蜀道难》两个译本比较
挖掘汉字之美,打好语文基础
英语课堂中的美
美学意识观照下的中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