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初四川地区妇幼卫生事业概述(1949
—1955)

2016-03-24刘丽平川北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四川南充637100

关键词:妇幼卫生建国初期四川省

刘丽平(川北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四川南充637100)



建国初四川地区妇幼卫生事业概述(1949
—1955)

刘丽平
(川北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四川南充637100)

摘 要:建国初期,国家制定“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三大医疗卫生政策,对妇女和儿童的健康问题高度关注。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下,结合四川省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整体滞后的现状,四川地区制定相关政策,建立相应机构,全面开展妇幼卫生事业。通过对1949—1955年四川省妇幼卫生事业相关历史史实的重建,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省在妇幼卫生事业方面采取的措施及所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建国初期; 妇幼卫生; 四川省

一、四川地区开展妇幼卫生工作的历史背景

妇女承担着哺育生命的重任,她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子孙后代。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健康状况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新中国成立后,在《共同纲领》第48条中明确规定:“提倡国民体育,推广卫生医药事业,并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1]61950年8月20—23日,卫生部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妇幼卫生工作座谈会,指出妇幼卫生工作目前的基本任务是“改造旧式接产,推广新法接生,培养各级工作干部,推行妇幼卫生宣传教育工作,预防婴幼儿的传染病和着重在工厂进行调查研究”[1]7。由此可见,建国后国家对妇幼卫生事业给予了高度关注。

四川省到清末才开始建立现代卫生保障事业,1938年始建第一个公立妇幼卫生事业机构。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妇幼卫生保健事业虽已起步,但设备简陋,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且妇幼保障机构基本上集中在城市,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相对薄弱[2]。据《四川省情》资料,1949年四川婴儿死亡率200‰,产妇死亡率为15‰。巴县当年出生47 588人,婴儿死亡率达到385‰……川西21个乡调查,产妇死于产褥热者占到产妇死亡总数的42.3%。少数民族地区婴儿死亡率达642‰[3]。“只见娘怀胎,不见儿走路”,“生一窝窝,埋一坡坡”,是当时生育状况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之初,四川省妇幼卫生事业整体发展薄弱,急待改善。

二、四川地区妇幼卫生事业的具体措施

为响应国家政策,改变四川地区妇幼卫生事业落后的状况,四川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法律文件来规范妇幼卫生的管理,优化卫生资源;组建妇幼卫生机构,培养妇幼卫生工作人员,保障妇幼卫生事业的开展;宣传妇幼卫生知识,改变陈旧的观念;开办儿童保健事业及农忙托儿所,关注儿童的健康和发展。

(一)制定妇幼卫生相关法律文件

鉴于西南地区初生儿的高死亡率和发病率,为保障母婴健康,推行新法接生,补足助产士,西南卫生部颁布了《教育产妇及训练接生员无菌接生法与改造旧产婆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年龄在20~45岁间(旧产婆年龄可不在此限制内),具有小学程度的家庭妇女、妇联干部、村段妇女代表或会接生的妇女、旧接生婆(旧接生婆不限文化程度)等,均可受训。“纲要”对训练方法、课程与学习内容、训练后的管理、训练经费来源及报告制度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4]。针对因受经济条件限制、许多工农阶级的贫苦妇女自接分娩、婴儿死亡率高的情况,制定了《劳动妇女接生减免费办法》:各地根据当地物价、不同家庭成分制定不同收费标准,凡赤贫者经区政府或乡农协会证明,可予减费[5]。为了加强婴幼儿童(初生~12岁)健康保健,使其按正常生理及健康生长规律成长,1953年四川省制定了《儿童健康保健所组织办法草案》:儿童保健所设于省专辖市,受当地卫生局、科直接领导。其任务是对儿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预防接种、宣传新育儿法以及儿童健康和疾病调查统计[6]。

立法内容具体丰富,考虑到了地方的实际情况,使妇幼卫生事业制度化,责任明确,规范了妇幼保健的管理,为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组建妇幼卫生机构

1951年5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颁布了《妇幼保健站组织条例》,责成各地为增进妇女健康积极筹建妇幼保健站。在此条例的指导下,省(市)设立妇幼卫生科,成立了以妇幼保健院为核心的各级妇幼卫生机构,这些机构均制定了各自的规章制度,责任明确[4]。

四川省建立省、市、县、区、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工作任务包括妇幼卫生宣传教育,对产妇、新生婴儿的保护,训练妇幼卫生工作人员等方面。到1955年6月,全省共有妇幼保健院、产院各2所,妇幼保健站232站,其中公立214站、私办公助14站、完全私办2站、红会2站,妇幼保健所10所,儿童保健所1所,妇幼卫生工作队1队,公私合办妇孺医院1所,由卫生部门直接领导实验性质的婴幼儿保育机构5处,群众性接生站2 202个[7]。1950—1955年,各地所建立的妇幼卫生相关机构为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有力地推动了四川省妇幼卫生保健事业发展。

(三)培养妇幼卫生工作人员

为了推进新法接生,培养妇幼卫生工作人员,四川省制定了《妇幼保健员训练方案》和《初级接生员训练方案》。年龄在18~35岁身体健康者,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历或优秀的接生员均可接受为期6个月的妇幼保健员培训。初级接生员学员系18~35岁、历史清楚、身体健康、思想进步的积极分子,已婚妇女生过孩子的最好,每村选择1~3人(每千人口选1人),如系山区或地面太宽,可酌情增加,每期训练3个星期。其主要工作为:宣传妇幼卫生常识,实施新法接生,预防注射,接种牛痘,妇女的产后护理以及儿童的保健工作等[4]。

根据以上两个方案的要求,四川省内的各大行署卫生厅均结合当地情况改造旧式接生婆和训练接生员。例如:川南妇婴医院办理旧产婆训练从1950年12月—1951年2月每日学习2小时,改造旧产婆16人[8]。川南人民行政公署卫生厅1951年7月初拟出训练接生员办法,指示各专市县10月份完成1 600名接生员和4 000名卫生员的训练。其中泸州市、自贡市各100名,内江专区450名,乐山、宜宾各300名,泸县专区350名[9]。

1950年川北区改造旧产婆阆中3名、乐至27名和宣汉5名。达县成立助产校招生训练,各县利用时机(如夜课校妇女集会)广泛宣传无菌接生法,并举办初级助产员训练[10]。达县专区1951—1952年各县计划训练初级接生员1 475人,实际训练1 176人,完成分配任务的79.73%[11]。

到1955年,四川省已毕业的助产士1 120人,训练、进修过的妇幼卫生行政干部144名、妇幼保健员224名、不脱产的接生员达29 936名、保育员3 950名、儿科护士22名,改造旧接产人员294名,并在西南民族学院学生毕业时选择了51名少数民族学生开班讲授和实习新法接生[7]。

以上数据反映出,1949—1955年四川省培养了大量的妇幼卫生工作人员。这为新法接生、新法育儿的推行以及儿童保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员方面的保障,同时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相应的妇幼卫生工作人员,有助于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

(四)宣传妇幼卫生知识

中国妇女长期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社会地位低下,医疗卫生观念淡薄,妇幼卫生知识缺乏。如何让广大群众接受科学的妇幼卫生知识成为推进妇幼卫生事业的关键,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和妇幼卫生工作人员均有宣传教育之责任。四川省各专区、市、县配合“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及贯彻婚姻法运动,举行妇幼卫生展览会,辅之广播、幻灯、话剧表演和电影放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

1952年川北区各县市配合妇联和法院开展了大规模妇幼卫生宣教工作,各市重点举办了妇幼卫生及新婚姻法的展览会。南充市、南充县、北川、乐至、蓬安、达县、南部、射洪、营山、三台、平昌等地区都有极大的收获,观众达20余万人。除举办展览会外,南充专区还采取了母亲会、儿童会、孕妇座谈会、个别谈话、团体讲话、放映幻灯、文字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妇幼卫生宣教工作。南充县、营山县、岳池县和西充县妇幼卫生宣教工作开展情况较好。

四川省的其它行署卫生厅也开展了类似的工作。据资料显示,建东行署卫生厅建立两年半以来举行展览会66次,参观人数253 394人,放映幻灯67次,观众60 947人。此外,举行座谈会136次,配合板报、广播、演戏等方式进行宣传,受到宣传教育者共179 832人[12]。川南卫生厅在泸州市及隆昌先后举办3次妇幼卫生展览,观众共计15万人。在泸州市放映幻灯片4次,观众约6 000人,并组织幻灯宣传队到各县乡间放映。隆昌卫生实验县在石燕桥结合川剧院于七二演出《刘老娘接生》,观众千余人。隆昌卫生院接生员还组织话剧宣传队到各县演出《新法接生》及各种新生剧照、卫生歌舞[8]。

展览会、散发传单、幻灯片放映等方式能直观地让群众认识到妇幼卫生的重要性。随着妇幼卫生知识的广泛宣传,人们开始改变传统观念,注意妇幼卫生,接受新法接生,在教育儿童的方式上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如广汉城关区于1953年6月份经过有系统的妇幼卫生常识宣传后,产前检查人数增加了3倍,新法接生人数较5月份增加了70%[13]。

(五)开办儿童保健事业及农忙托儿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保护婴儿、儿童健康作为医疗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四川省颁布了《儿童健康保健所组织办法草案》,详细规定了儿童健康保健所的任务;并利用“六一”儿童节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在各区试办农忙托儿所。

1953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成都、自贡、万县、泸州、内江、宜宾、南充等市发动各大医院及医务保育工作者展开儿童健康检查工作,其检查对象以出生至7岁的工农子女为主。根据7个市19个县的总结材料,共检查儿童34 872人,其中以成都、万县、宜宾三市的材料较为完善。从检查表中看出,以砂眼、蛔虫、扁桃腺、营养不良、淋巴腺、皮肤病患者最多,各病占总病例数值的百分率为:砂眼19.6%、蛔虫13.9%、扁桃腺9.2%、营养不良9.08%、淋巴腺7.3%、皮肤病5.8%。这些病原大都因一般群众对新育儿法及卫生常识不够所引起[14]。对儿童健康检查的同时,开展广泛的新育儿法和儿童保健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群众对儿童健康的认识。

为了解决农忙季节农村妇女照顾孩子的困难,提高劳动效率,四川各地均试办保育院、托儿所和农忙托儿所。其中川南的隆昌县第七区和川东的大竹县十二区牌坊乡开展得较好。现以川南的隆昌县为例,简单介绍农忙托儿所的情况。

《农忙托儿所筹建大纲》是各地筹办农忙托儿所的指导性文件,文件中对农忙托儿所筹办方法、工作步骤等均做了详细说明。农忙托儿所分为农忙托儿所和变工互助托儿所两种方式,经费原则上是民办,简单的医药费可由地方卫生事业费内支付,设备可由农会负责筹借或由儿童家中带来。托儿所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为带好孩子,在工作人员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做一些保健工作,以及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卫生习惯的培养。

川南隆昌县第七区石燕桥在参考《农忙托儿所筹建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试办了4个农忙托儿所。孩子们朝送暮归,保姆由托儿所的母亲轮流担任,或选择部分有育儿经验的家庭妇女担任。从8月15日至8月底,共试办半月。托儿所地址在人口集中、房子宽大、光线空气均佳的地方,每所保姆1~2人,有1个所由孩子的母亲轮流值日照顾,其他3个所由农协选择富有经验及自身工作较闲并热心积极负责的妇女义务担任。所内的设备床、蓆子、帐子、脸盆、澡盆、小竹椅、玩具等由农协负责筹备,卫生厅拨给部分药品经费。在小孩饮食方面:乳儿部由母亲喂,幼儿部由家里送东西来吃,所内供给每天两次(上午、下午)豆浆及开水。托儿所为有病的孩子提供免费治疗:所内43个小孩,有病的42个。其中肠胃病21人,疟疾3人,皮肤病11人,其他如眼患病、感冒等7人,在半个月中绝大部分治好了。在未寄托前,群众顾虑重重,半个月后,群众反映良好,希望继续办下去[15]。

3年来全省托儿所及农忙托儿所有了很大的发展。“到1952年,共有托儿所89所,农忙托儿所及抱娃娃组18 034个,受托儿童64 944人。解决或减轻了母亲们在工作中育儿的负担,15 983个妇女劳动力投入了生产运动,大大地鼓舞了劳动热情。”[16]

三、建国初期四川地区妇幼卫生事业的成效

建国初期四川地区的妇幼卫生事业是在政府行政力量领导、推动下的全面系统的卫生改革,在接管原有医疗行政机构和卫生机构的基础上,新建立了大量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了大批妇幼卫生工作人员,推广新法接生,保护儿童健康。这对改变四川地区妇幼卫生落后的状态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妇幼卫生观念。

(一)建立起了妇幼保健体系,培训了一大批妇幼卫生工作者

在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建立起了省、市、县、区、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到1955年6月,全省共有妇幼保健院、产院、妇幼保健所、妇幼保健站、妇幼卫生工作队、接生站等公私妇幼卫生机构2 400多个[7]。其中妇幼保健院和妇幼保健所、站机构数,1956年比1949年增长了70.5倍。妇幼保健机构快速发展,城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妇幼卫生保健服务体系,改变了建国前妇幼卫生保健机构主要集中于城市的状况。

在建立妇幼保健机构的同时,改造旧产婆和训练妇幼卫生工作者。到1955年6月,共训练了保育员、妇幼保健员和妇幼卫生行政干部33 000多名[7]。这为妇幼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能性。接生员数量的增长有助于推广新法接生,减少妇婴死亡率,宣传现代的妇幼卫生知识,改变传统观念。

(二)推广新法接生,妇婴死亡率大大降低

建国初期四川地区妇幼卫生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即改造旧产婆,推广新法接生,试行新育儿法。在妇联的配合下,通过展览会、广播、幻灯片、话剧表演等形式宣传妇幼卫生知识,改变了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妇幼健康的观念。大力推广新法接生、新法育儿,加强妇幼卫生中的防疫工作。

1951年隆昌卫生实验县新法接生百分比增长到55.2%,找仙娘和别人帮助接生的百分比为零,婴儿死亡率大幅度降低[17]。

四川省的其它地区随着新法接生比率的增高,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成都市由1951年的40.1%增高到1952年的57.9%;广汉县南中兴乡由1950年的8.2%增高到1952年的58.2%;彭县新法接生已达到80%,产妇及婴儿死亡率降低[18]。据广汉调查结果:婴儿死亡率1950年为168.38‰,1952年降为103.05‰,其中死于破伤风者1950年为39.44%,1952年上半年降为14.81%;产妇死亡率1950年为17.02‰,1952年上半年死亡一例;出生率不断增高,如1950年为33.33‰,1951年为41.20‰,1952年为41.15‰[18]。1954年重庆、万县和彭县等地享受新法接生的产妇达到95%以上,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显著下降,成都市1950年死于破伤风的婴儿为47‰,1954年已减少为1.1‰[19]。解放前民间流传“只见娘怀胎,不见儿长成”的状况已有了改变。

(三)妇幼卫生中的预防工作有所发展

建国初期三大医疗卫生政策之一即为“预防为主”,因此在推广新法接生的同时,四川各地都注意了妇幼卫生中的预防工作。1954年,全省有430多万名12岁以下的儿童接种了牛痘,30万名儿童注射了白喉预防针,3年来全省已有57 000多个儿童接种了“卡介苗”。儿童患麻疹的死亡率比解放初期降低了78%,百日咳的死亡率降低了91.7%[19]。在妇幼卫生中的预防工作能有效保护妇幼的健康,防病于未然。

在“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三大医疗政策的指导下,依靠政府力量的推动,1949—1955年四川省的妇幼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效地提高了妇幼的身体健康水平。解放前,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民众的医疗卫生知识缺乏,妇女生育被认为是见不得人的肮脏的事情。建国初期,各地通过举办展览会、广播、幻灯、话剧表演等方式,向民众宣传妇幼卫生知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观念。1950年代国家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期,急需大量的劳动力来发展生产。在这种大背景下,妇幼保健站和托儿所的设立有利于调动更多的妇女投入到劳动生产、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在社会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同时,其社会地位亦有所提升。但受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医疗资源、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仍存在不足。这方面内容将另文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学文.新中国的卫生事业[M].北京:三联书店,1953.

[2] 张玲.抗战时期四川省妇幼卫生事业评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151-157.

[3] 《当代四川丛书》编辑部.当代四川卫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171.

[4] 西南卫生部训练接生员实施纲要[A].四川省档案馆,1951:全宗号建北27,案卷号23.

[5] 劳动妇女接生减免费办法[A].四川省档案馆,1951:全宗号建北27,案卷号23卷.

[6] 1953年四川省爱国实施方案、公费医疗和妇幼卫生工作文件[A].四川省档案馆,1953:全宗号建川133.

[7] 四川省55年召开妇幼卫生工作座谈会的会议文件[A].四川省档案馆,1955:全宗号建川133,案卷号144.

[8] 川南卫生厅关于全国妇幼卫生专业会议备用材料[A].四川省档案馆,1950:全宗号建南25,案卷号78.

[9] 川南区1951年卫生工作要求[A].四川省档案馆,1951:全宗号建南25,案卷号5.

[10] 川北区妇幼卫生工作进行情况报告[A].四川省档案馆,1951:全宗号建北27,案卷号23.

[11] 达县南充专署卫生科1952年度卫生工作总结[A].四川省档案馆,1952:全宗号建北27,案卷号39.

[12] 川东区两年半卫生工作总结[A].四川省档案馆,1952:全宗号建东27,案卷号25.

[13] 本厅1953年总结[A].四川省档案馆,1953:全宗号建川133,案卷号73.

[14] 卫生厅上报我省53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健康检查总结[A].四川省档案馆,1953:全宗号建川133,案卷号141.

[15] 川东卫生厅52年妇幼卫生、农忙托儿工作情况报告,区卫生所卫生干训班计划及川东卫生厅联合工作组405煤矿事故调查报告[A].四川省档案馆,1952:全宗号建东27,案卷号37.

[16] 成都市人民政府卫生局1952年妇幼卫生工作计划草案[A].四川省档案馆,1952:全宗号建西32,案卷号158.

[17] 西南卫生部川南卫生厅关于召开民族工作会议材料及少数民族卫生工作计划[A].四川省档案馆,1951:全宗号建南25,案卷号54.

[18] 幼儿健康指导所工作内容说明[A].四川省档案馆,1952:全宗号建西32,案卷号158.

[19] 本省妇幼卫生工作不断发展[N].四川日报,1955-06-02(3).

(责任编辑:李晓梅)

Research o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of Sichuan Province in the Early New China(1949-1956)

LIU Lip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Nanchong,Sichuan 637100,China)

Abstract:In early new China,under the three policies“for workers,farmers and soldiers,prevention first,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China paid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According to these policies,the Sichu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formulated regulations and established institutions to improv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By analyzing related historical materials,a research on the measures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took and their effects is conducted.

Key words:early new China;maternal and child care;Sichuan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6)02-0023-05

* 收稿日期:2015-11-06;

修订日期:2015-11-30

基金项目:川北医学院2013年度科研发展计划项目“建国初期四川地区妇幼卫生事业研究”(CBY13-B-QN03)

作者简介:刘丽平(1987—),女,重庆梁平人,川北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妇幼卫生建国初期四川省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试论妇幼卫生统计监测漏报原因及对策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浅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下的妇幼卫生工作
建国初期农村宣传网制度述评
浅析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财政政策
卫生部发布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报告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年妇幼卫生综合项目管理方案》的通知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