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16-03-24周姝含郑元景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350002
周姝含, 郑元景(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350002)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周姝含, 郑元景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350002)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愈加蔓延泛滥,其否定革命、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否定历史人物等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积极有效地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负面影响已迫在眉睫。高校应拓宽红色文化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营造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校园文化氛围,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健全红色文化教育体制机制,多管齐下,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 大学生; 红色文化教育; 影响; 对策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不可阻挡。社会思潮反映了某一社会阶级或阶层对国家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涉及价值观与利益诉求。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在历史进程中萌芽、发展与沉淀,文化的记忆、传承和化人功能使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近代艰苦卓绝的革命进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革命进程中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至今,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红色文化与我党的光辉革命史密不可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逐渐泛起,突出表现是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歪曲、篡改中国近现代史,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否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势必冲击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侵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主导地位,误导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大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和红色文化的正确认知。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主要背景和主要观点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曾在前苏联改革进程中出现过,而后这种风行一时的政治思潮蔓延到中国。所谓的“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否定全部的历史,而是否定某一段或者几段历史,这种否定从本质上说是从反对社会主义的政治需要出发的[1]5。
民族虚无主义批判者王小东曾经说:“任何一种能称得上思潮的观点,即使万分不对,也一定是有它可以理解的形成背景的。”[2]历史虚无主义的形成背景大致有两方面:第一,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运动使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精英遭受了痛苦和创伤,当他们重获话语权后,自然而然地否定过去、否定历史,但是不能以10年否定几千年,否定一个民族,否定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文明,这是极不理性的,也是极不科学的。第二,建国几十年,由于经验缺失以及一系列的决策失误,中国经济不仅没有赶英超美,与“亚洲四小龙”之间的差距也愈来愈大。伴随着改革开放之初的下海潮、出国潮,掌握话语权的精英们走出国门,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现代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不仅让国人看到了物质层面的巨大差距,更深刻体会到了精神与心灵的巨大落差。
90年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观点否定近现代以来的一切革命,攻击和污蔑中国共产党,给领袖人物抹黑;反对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全盘西化。这其中昭示的政治倾向极其鲜明,其违反历史事实和唯物主义的反社会主义本质无法掩盖。
第一,主张全盘西化,美化殖民文化。历史虚无主义认为西方文化是代表世界前进方向的进步文化,应该摒弃我们的黄色文明,拥抱西方的蓝色文明,主张中国应该全盘西化,甚至公开美化殖民文化。在近代中国,殖民文化、新殖民文化思潮伴随着帝国主义军事和文化入侵,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推行文化渗透、文化霸权主义而产生,它是丧失民族尊严和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畸形文化状态,是一种“坍塌了民族脊梁的矮化的疲软文化”。
第二,主张重新评价历史,告别革命。历史虚无主义主张重新评价历史,并把重点放在近现代史以及因革命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获得伟大成功的历史,以所谓的告别革命论否定革命的重大意义。他们认为革命只起到了破坏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他们把近代中国凡是追求革命进步的爱国志士都斥为激进分子并加以否定,并且认为“每次农民革命都造成社会生产大规模破坏”“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必然导致军阀混战”“‘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革命也是错误的”等等。
第三,设置理论陷阱,否定某一段或某几段的革命历史和革命领袖。历史虚无主义者通常打着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旗号,以学术研究为借口,设置理论陷阱,否定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提出所谓的半封建半资本主义[2],连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也被否定了。他们认为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应当取代半封建,而不是由社会主义来取代。
第四,有着鲜明的政治诉求。历史虚无主义反对四项基本原则,鼓吹西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强调中国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力图逆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3]。重新评价“五四”运动,竭力否定近代中国特别是“五四”以来爱国的、革命的传统,把“五四”时期历史发展中非本质的自由主义作为主流加以颂扬,并要求当时的中国加以弘扬,要求把它作为一种政治学说、经济思想和政治制度加以实现,这样才会把一个自由的中国带入全球化的世界。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
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利用中国革命进程中反映历史进步和民族发展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纪念物及其承载的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的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历史虚无主义孤立抽象地谈论历史,试图以非主流代替主流,否认必然性,承认偶然性,同严肃真实的历史背道而驰,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极易造成大学生红色文化的认知错位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历史是根,文化是魂。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近代艰苦卓绝的革命进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革命进程中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至今,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红色文化与我党的光辉革命史密不可分。
红色文化源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见证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性结论。而历史虚无主义歪曲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质疑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发展道路的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误导了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对党的认识,导致广大民众和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产生偏差甚至错位。
(二)极易造成大学生的政治观和历史观扭曲
历史观是人们关于历史的根本态度和看法,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等重要,科学的历史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只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才能增强人们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做出科学、客观、理性的判断和评价的能力[4]58。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本质上来讲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背道而驰的,它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唯物主义史观,强调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而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忽略人民群众的力量,不仅否定伟人、给伟人抹黑,而且还大赞反面人物,否定革命历程,极大地冲击和动摇了学生心中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唯物史观教育的价值坐标[4]59。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和蔓延容易导致青年学生在一些历史问题上混淆是非,用碎片化的思维方式思考历史和社会问题,盲目跟从非主流思想,造成政治观和历史观的混乱、扭曲和错位,甚至导致青年学生缺乏政治信仰。同时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和强势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变得更加脆弱不堪,大学生又是处于思维活跃、思想未定型、三观建立的重要成长期,面对西方强势的文化渗透,大学生极易走向思想全盘西化的极端。
(三)极易造成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受挫
清代龚自珍在《定庵续集》中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了解历史,就了解了世间大道;把握史学,才把握住社会规律。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的史观消亡——践踏民族历史,解构民族文化,涤荡民族自信,破坏民族认同[5]。历史虚无主义是一个民族在思想上的自我矮化,极易造成大学生的质疑,进而否定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使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受挫,顿生民族自卑感,进而弱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信念,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淡化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这不仅会影响民族的自主性、自信心、自尊心,还给国家的文化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青年学生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且思想尚未定型,大学生群体本应是主流意识形态践行的主力军,然而那些非主流的错误思潮却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干扰和困惑,而且还会阻碍这个民族在科技人文方面的探索与创新。
三、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对策
无论历史虚无主义者如何扭曲篡改中国近代史,终究无法脱离与真实历史背道而驰的唯心主义本质[1]8。我们应当切实高效地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政治修养和历史素养,科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历史虚无主义便无隙可乘。
(一)拓宽红色文化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高校必须在加强传统的课堂灌输和说教的同时,积极探索红色文化教育的新途径、新形式,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方面,充分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集中宣传教育,也要充分利用其它方式如学术报告、讲座、校园公开课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历史观,把历史虚无主义者常用的虚假材料、歪曲历史的错误观点一一罗列出来,让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6]75。制作宣传教育手册和范本作为教材,从源头上揭穿历史虚无主义的虚伪面具,拆穿历史虚无主义者瞒天过海的手段,夺回红色文化教育的话语权。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新媒体,探索新颖的网络载体,渗透式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加强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注重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和历史观,提高大学生辨别不同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的能力。另一方面,壮大高校思政教育的师资队伍,重视红色文化教育方式方法的探索与创新,以调动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对于人文学科、政治素养、历史素养、思想修养等方面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强势灌输,要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
(二)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开展特色实践活动
首先,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的天然优势,积极为学生营造向上、多元、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个过程中要突出特色,可以定期开展校园红色文化宣传月活动,抓住主要的历史纪念日、党建等重要节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相关特色实践活动,有的放矢,宣扬优秀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普及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明确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深化对中共党史的认识,加强大学生的历史素养、政治素养、思想修养。如将高雅艺术引进校园,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等红色文化舞台剧,让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加深对红色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其次,高校必须定期、有组织地开展特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走入社会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深入街道、乡镇、农村、企业等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体验生活,定期开展寒暑假下乡实践活动、进社区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定向企业的专业实习等特色活动[6]75,让大学生更加深入、实实在在地了解和感知社会,真真切切地感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高校应注重开展有特色的大学生暑期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如暑期红色文化夏令营、“特色下乡行”等活动,激发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科学方法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加强大学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综合分析与辨别能力,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及其他一些偏激甚至错误的社会思潮。
(三)建立健全红色文化教育体制机制
红色文化教育需要继承红色文化传统,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建立健全红色文化教育体制机制。在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时,要秉承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红色文化教育运行的保障体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形成党、政、工、团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大格局。明确党政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积极发挥学校党委宣传部门、学生组织的牵头作用,健全师资人才引进和管理体制、红色文化课题研究和社会调研机制,努力打造高水平的资源共享的红色文化教育新平台,以期把红色文化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
二是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反馈与评价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红色文化教育工作机制的评估,包括对红色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评估、教育实施过程的评估和教育工作绩效的评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估:一是对大学生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思想道德表现的评价;二是对大学生群体思想品德的评估,如对某一个专业、班级进行整体评估并表彰先进。
三是社会齐动员,形成共同参与机制。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活动,需要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应该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潜在功能,引导家长以身作则,给子女灌输红色文化的相关知识和革命精神;同时不能忽视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应积极鼓励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多方协同配合,共同努力,使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得到充分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时指出:“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学习多重温,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7]这句话对于当代大学生同样受用,特别是学生党员。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危害[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 (10).
[2] 王小东.“逆向种族主义”?中国人不该再自贬了[N].环球时报,2006-05-26(11).
[3] 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J].红旗文稿,2009(9):12-17.
[4] 王剑,刘成军.论加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4).
[5] 习近平.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N/OL].光明日报,2015-08-06(1).[2015-09-20].光明网.
[6] 葛玉良,张晓娜.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
[7] 张全景.学习党史国史 增强“三个自信”[J].中共党史研究,2014(10):14-17.
(责任编辑:李晓梅)
Research of Impact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Red Cultur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ZHOU Shuhan,ZHENG Yuanjing
(College of Marxism,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With the further depth of the proces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historical nihilism thoughts also spread increasingly rampantly,and the denial of revolution,historical law of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figures have extremely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red cultur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The positive and effective way of dealing with the negative impact on historical nihilism on the red cultur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urgent.Firstly,widen the channels of the red culture education,and innovate education methods;secondly,build campus cultural atmosphere of Marxist theme,and effectively carry out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last but not the least important,build the red culture education system,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ystems and mechanisms,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n historical nihilism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historical nihilism;college student;the red culture education;impact;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6)02-0014-04
* 收稿日期:2015-11-20;
修订日期:2015-12-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文化强国战略的网络文化软研究”(13YJC710070);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实力研究”(FJ2015B039)
作者简介:周姝含(1991—),女,河南孟州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郑元景(1973—),男,福建仙游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