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诗英译中许渊冲的“三化”促进“意美”的表达

2017-05-09朱俊涛江滨

青年时代 2017年9期
关键词:意美三化

朱俊涛++江滨

摘 要:中文诗歌形式独特、意蕴深远,翻译时限制颇多、难度较大。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翻译实践经验,许渊冲教授将“美”作为翻译的最高境界,运用“三化”的翻译方法对诗歌进行了创造性的翻译。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中诗英译中许渊冲的“三化”如何促进“意美”的表达。

关键词:中诗英译;三化;意美

诗歌在中国文学中独具特色,大多通过形象表达生活,通过意境表达情感,文字简练而意味深远。在中国诗歌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优秀翻译家不断涌现,许渊冲就是其中之一。许教授基于大量的翻译实践,承前启后的提出了一套独特的翻译理论,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美”即“三美”论,包括“意美、音美和形美”。“化”即“三化”论,包括“等化、深化和浅化”。

翻译难,诗歌翻译更难,但许教授则迎难而上,采用一套独特的方法来翻译诗歌。在许教授看来,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虽然差异较大,但并非不可译,甚至提出要以诗译诗。现当代翻译家朱光潜在《中英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中提到:“总观全体,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1]中诗意象丰富,经常意在言外,因此会出现表层意象与深层意象存在差距的现象,在中诗英译过程中若只进行单纯的意象互译,只能达到“意似”,无法传达其深层情感,再现原诗的“意美”。此时,许教授的“三化”论可突显优势,弥补和实现诗歌翻译中可能丢失的意美。在此,笔者与大家共同分享许渊冲在中诗英译中,如何利用“三化”来弥合差距,传达原诗的“意美”。

一、诗歌翻译中的“意美”和“三化”

中国诗歌中的“意美”主要指诗歌中的意思美、意象美和意境美,往往通过用典、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创造一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意境以传递感情。因此,理解中国诗歌不仅要体会其字面意,还要挖掘其情韵意、象征意、言外意等深层意思。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2]许教授结合鲁迅对中国文字“三美”的概述创造性的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三美”论。许教授认为,一篇好的译作,倘若缺了美的味道,就是失败之作。而“三美”之中,许教授认为“意美”是占第一位的,倘若不能三美齐全,则必须尽可能传达出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原文的意美,包括达意和传情两个方面。许教授在《译笔生花》中关于“意美”提到,“首先,所谓意美,就是不但要译原文的表层形式,还更要译原文深层的内容,甚至言外之意。如果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统一,那翻译比较容易;如果内容和形式有矛盾,那只好舍形式而取内容;如果原文的形式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内容,那就要选择最美的一种,所以说是意美。”[3]

在诗歌意美的传达方法方面,许教授在继承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即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化”的翻译方法:等化、浅化、深化。

等化,适用于自然景物的描述和直抒胸臆,当原诗的写景与抒情简单明了,没有太多深层含义的时候,可以将译文与原诗在形式和内容上基本对等,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译、化难为易、以音译形等。

浅化,通常是为了“意美”取其意而舍其神,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分译、以旧译新、无中生有等。

中诗中常用典故、隐喻、双关、象征等,文字深奥,铸语凝练,外国人很难体会其中的深层涵义。

深化,是在理解原文真实意境的基础上,把原诗作者欲表达而未表达,表层结构虽无而深层却有的感情用译文表达出来,包括形似的对等、意似的动态对等、词性转换、句型转换、正说反说、主宾互换、主动被动互换、同词异译、异词同译、典故移植等。深化法更能促进原文“意美”的表达。

二、中诗英译中“三化”促进 “意美”的表达

“意美”是诗歌翻译的基础和根本,也是许教授诗歌翻译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很多时候直译无法充分传达出原诗的“意美”,因此中文诗歌英译时常常需要变通,利用“三化”以促进“意美”的表达。

首先以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春思》为例,探讨“三化”对促进“意美”表达的作用。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A Faithful Wife Longing for Her Husband in Spring

With Northern grass like green silk thread,

Western mulberries bend their head.

When you think of home on your part,

Already broken is my heart.

Vernal wind, intruders unseen,

O how dare you part my bed-screen!

这首诗主要描写征人之妻的春日思夫之情,表现其思边之苦及对爱情的坚贞。在中国古诗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既可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比作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春”时则出现了意象在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方面的差距,如果将题目译为“Thought in Spring”只做到了意似,无法传达出原文深层所要表达的男女之情。许教授采用了“三化”论中的深化处理,通过增词将题目译为“A Faithful Wife Longing for Her Husband in Spring”,这既表达了表层的景,又传达了深层的意。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景物为意象,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原诗中“燕”“秦”两个地名,若将其进行音译,读者可能无法理解,若加注,又会影响意美的表达。许教授在此处进行浅化处理,将读者难以理解的专有名词一般化,译为“northen”和“western”,使读者能够根据方位了解两地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差异,既传达了原文所想表达的燕地寒冷,以致其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之意,又營造了两地相隔,遥相思念的意境。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原诗想要通过两地景色的差异来体现时间上的差异,许教授利用译语优势,在此处进行等化处理,用英语独特的时态差异来体现此处的时间差异,“think”与“broken”,现在时与过去时的对比巧妙地传达了“君”与“妾”的相思在时间上的差异,既有中诗的微妙,又有英诗的深刻。另外,许教授将“断肠”译作“already broken is my heart” 转换句型、异词同义,在原语和译语之间存在对等表达的情况下进行等化处理,创造出一幅思妇苦盼夫归的凄美之景。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诗人捕捉春风吹入,掀动罗帐一霎那的思妇心理,通过疑问语气表现其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许教授在翻译时转换句型,将疑问语气转换成感叹语气,情感丝毫不逊于原诗,充分表现了思妇对春风的强烈指责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另以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来进一步阐释“三化”对实现诗歌“意美”的促进作用。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Tune :“Buddhist dancers”

Written on the Wall of Zaokou, Jiangxi

Below the Gloomy Terrace flow two rivers clear,

The tears of refugees are shed when they were here!

I gaze afar on land long lost in the northwest,

Alas! I see but hill on hill and crest on crest.

But blue hills cant stop water flowing,

Eastward the river keeps on going.

At dusk the river grieves me still,

The partridges call in the hill.

本词写词人登郁孤台,借助山水抒发国家兴亡之感慨。上阕头句“郁孤台下清江水”,通过汉字“郁”的郁勃、沉郁之意,“孤”的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创造了一种高台孤峙之意境。在翻译“郁孤台”时,许教授鉴于其汉字中隐含的深层含义及其所创造的凄凉意境,并未采取直接音译的方法,而用“Gloomy Terrace”来对等“郁孤台”,将其浅化,取 “gloomy”的“阴郁的,幽暗的”之意来创造译诗与原诗同样的凄美之感,同时也保留了原诗的意象美。在对“清江”英译时,同样浅化处理,由于清江旧为两江交汇处,故将具体的名词抽象化,将其译为“two rivers”来便于理解。

“中间多少行人泪。”中“行人泪”三字直指金军追击太后逃亡之国耻,面对破碎的山河,这一江之水在词人心中就是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此处“行人”的深层含义指战争中流亡的百姓,在英语中有对等表达,故此处采用等化处理,将其译成“refugees”,贴近译语,易于接受。

在翻译“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时,许教授将“长安”省略,译作“I gaze afar on land”,营造一种高山连绵,一望无尽的茫然之境,随后通过增加“long lost”深化了诗人怀念故国的伤感与无奈之下的迷茫,并对前半句加以升华。“hill”与“crest”两词重复出现,将山的连绵具体化、形象化,凸显其美感,而“but”的转折之意则进一步深化了词人茫然无助之感。

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东流之水,挡不住国家衰败之势,也抵抗不了敌人的猛烈进攻。“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既包含了景物描写,也渗透了词人的悲伤忧郁之情,许教授将“青山”译为“blue hill”而非“green hill”,是利用blue既表示颜色,又带有忧郁感情色彩的优势,等化处理,既表达了森林的茂密,又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忧郁,巧妙利用一词多义表达了原诗的双层含义。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江水一去不复返,空山鹧鸪苦哀鸣,词人此时惆怅、无奈之情更加强烈,原诗借景抒情,许教授采用等化方法,用“dusk”与“river”营造了一种日薄西山的凄美意境。

三、结语

一首好的译诗,既要传达原诗的表层意思,又要像原诗一样用表层意象去创造易于传递其情感的意境,既要达到“意似”,又要达到“意美”。从以上诗歌的分析中,我们能看出,在原语与目的语有对等表达,且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相同时,大多采用等化原则;在原语出现特殊用法,意在言外时,比较抽象时用深化的方法令抽象变具体,将意象细化为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对等词;在意象过于具体,超出译入语文化范畴时,采用浅化原则,把具体意象普通化,抽象化。简言之,深化能扬长,发挥优势;等化为合理,争取均势;浅化则为避短,扭转译语劣势。许教授的“三化”论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不但在其大量的翻译实践中一次次得到印证,同样也会不断地指引后人的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许渊冲.译笔生花【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12.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

[3]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汉英对照/许渊冲译【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1.10.

[4]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汉英对照/许渊冲选译【M】.北京:中國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3.

猜你喜欢

意美三化
许渊冲的“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探究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马克思主义“三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