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权力视角下的高校思政类慕课教学探讨
2016-03-24敖成兵皖南医学院思政部安徽芜湖241002
敖成兵(皖南医学院思政部,安徽芜湖241002)
信息权力视角下的高校思政类慕课教学探讨
敖成兵
(皖南医学院思政部,安徽芜湖241002)
摘 要:当前大学生信息权力的彰显对传统思政课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思政类慕课教学方式虽然新颖独特,但不能漠视和弃置大学生的信息权力。需要将慕课打造成为提升思政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一款精品,使之成为实现师生互动与教学相长的一方场所,把它构筑成为顺应大学生信息权力彰显与展示的一个舞台,将之视为促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转变的一次契机,这样才能既尊重和保障大学生的信息权力,又能使慕课教学的实效性得以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 信息权力; 慕课; 实效性
慕课是一粒舶来的种子,培植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土壤之上。今天,对慕课的研讨、试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有关思政类慕课教学的探究也不例外。思政类慕课教学能否适应中国高等教育现状,能否契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能否有效整合高校思政类教育教学资源,开辟出一片崭新的教学天地,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判。笔者认为思政类慕课教学不能忽视大学生的信息权力彰显,只有尊重和保障好大学生的信息权力,才能使慕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得以提高,才能有慕课教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土地上生根发芽、抽枝散叶、开花结果的可能。
一、对当代大学生信息权力的检视
提及权力,很多人马上想到的可能是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相关联的权力,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社会的崛起和网民数量的几何级膨胀,公民信息权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社会里的社会权力主要集中和掌控于以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文化精英等为主体的权力集团手中。信息时代里的信息主体是大众,信息权力的多元组合形态使得大众有足够的力量、更多的可能来彰显和表达自身的利益要求、民意需求和权益诉求。信息权力不同于政府的行政权、市场的资源配置权,以及资本的产权、官员的领导权和军事霸权等实体权力,是不在场的网民通过观点发布、消息传递、时事评论等行为在交流沟通中展现的权力[1]。当代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体部分,其信息权力更不容小视。简要梳理一下,其信息权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息权力构成的主体性
权力通过符号、图片、视像、媒屏等信息符码和载体散布于信息社会中,信息权力的多元化显现于社会个体及群体对海量信息的自由掌握与使用,显露于各阶层社会群体的价值诉求和利益谋求。信息权力的主体已经由精英阶层向大众阶层转化,信息话语也由过去的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转化,每个信息受纳者都有对信息事件的传播权、评说权和监督权。大学生作为大众信息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并作为社会中坚活跃于各类信息平台之上。大学生信息权力的主体性打破了旧有的信息垄断而造成信息接纳不畅、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信息来源与传播的多渠道、多路径、多视角、多层面,使得大学生群体拥有强大的信息传输力和管控力,其对信息的阐释、延散、反馈、糅合能力的提升前所未有。
(二)信息权力受众的发散性
信息权力的拓延和扩展改变了旧有权力行使方向的单一性,信息权力的发散方向不再是自上而下的,也有自下而上的,既有公开的,也有匿名的;既有点对点、点对多的,也有点对线、点对面的,而且传播的形态是裂变式的。所以有人说:“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好比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2]信息权力主体的大众化使得每个大学生网民都有览阅信息、发表观点、表达意见、点评时事、针砭时弊的条件和可能。大学生群体作为信息权力的享有者和散播者,在信息传输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集聚在一起就是一个强大的信息舆论场,各种评介、批语、点赞、交流、互动会在这个场域展开,而这种场域一旦扩散开去,又会影响更广范围的信息群体,从而蔓延成为全社会的舆论信息力量。
(三)信息权力运行的自由性
伴随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日益宽松、包容的政治环境和话语氛围为大学生的心声吐露、利益诉求、权益伸张、意愿表达创设了更大更为自由的空间,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也为大学生的信息参与提供了多元渠道,青年学子热衷于在社交网站上评说时事新闻、热点话题、趣闻轶事、娱乐八卦。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在道德约制的限度内,大学生拥有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力,大学生的信息符码通过网络发酵、话语传递、意见表达、观点集聚、言论放大、语态膨胀,能够营造出强大的舆论氛围,衍生出一定规模的社会行动,从而使大学生的信息权力演变为自身话语权的彰显和社会参与权的活跃。他们可以自由地实现对公序良俗的赞同,对丑陋邪恶的抨击,对和平正义的褒扬,对奸诈欺骗的鞭挞,由此形成为能对社会秩序、道义习俗、价值理念、法规制度产生重要影响的一支不可忽视的信息传播力量。
(四)信息权力延播的迅捷性
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各种分散的个体因网络而连接成一个个群体,这些群体在信息获取与接纳方面身份区隔模糊、阶层边界消隐、地位屏障虚设,由此信息的传输就会顺畅、自由,这种无障碍、无阻隔的信息传输达至信息延播的迅捷、即时、高效,并实现信息权力的无限膨胀和几何级放大。传统媒介在信息发布前需要层层审核与把关,具有信息传输的滞后性,而网络等新兴媒介对信息的处理与延播打破了旧有僵化的制度规约和层级限制,信息传递与信息处理的速度及效能都远高于传统媒介,信息互动也更具有亲和力与说服力,往往更能接近事实的真相。这种延播的迅捷性还体现在受众点评与反馈的迅捷快速、一览无余,因此,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的信息互动与交流、体会与反省、呐喊与呼请将会给旧有的信息传输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撼动。
二、大学生信息权力的彰显对传统思政教学产生的冲击和影响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灌输、熏染和内化,但是大学生信息权力主体地位的彰显对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
(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带来冲击
网络平台所提供的巨大空间,使主流意识形态可以在即时化、碎片化、生活化的信息传递中随意拓展,同时,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会以各种方式在网络里伺机蔓延,主流与非主流的冲突与交锋不可避免。在所有的学术体系及知识技能的灌输中,意识形态的灌输、涵育最难。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工具理性受到推崇而价值理性险被弃置的年代,技能至上的喧嚣、物欲主义的横行、享乐主义的泛滥、日常叙事的铺陈、小我世界的张扬,挤压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形塑、内化的空间,因为各种社会思潮及意识流派对大学生的贴近、拉拢、诱导、侵蚀与模铸,都会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意识灌输及思想内化带来挑战和冲击。大学生自身具有信息的选择权、甄别权、评议权、传播权和发布权,如果意识主流和政治权威不能提供具有强大说服力和感召力的话语解读、现实明证、价值呈现、意义诠释,就不能使青年学子信服,就会造成执政的青年基础流失的危险,更难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二)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产生影响
实效性是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之关键,缺少了实效性,思政教育容易陷入一种尴尬和无奈的境地。虽然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千方百计、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教育路径和教学方式,努力使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但由于传统教学手段缺少激励性、教学话语无视平等性、教学内容缺乏生活性、教学语言忽视朴实性、教学方法缺少感染性、教学对象难见层次性,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大学生信息权力的彰显,无视大学生信息话语权的尊重与保护,往往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思政教育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脱节严重,思政教学进入不了大学生的信息情境和信息语境,从而无法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脉络。今天的大学生在信息拣选中注重实用和功效,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以“唯我”为根本,兼顾家国情怀和前程叙事,理想信念的层级化明显,人生目的与价值欲求呈多元化趋向;他们喜自娱自乐,对身心异常关注,对就业、择业、创业、婚恋、人脉、存在感、价值感、幸福感等话题非常敏感且兴味浓厚。因此,如果思政教育教学不能契合大学生的心路成长轨迹,不能抓住大学生的社会、现实关切,教学活动陷入“言者谆谆,听者邈邈”的境地就不足为怪了。
(三)对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的革新提出要求
传统意义和传统方法上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要是以理性传播方式为主,即通过文字、标语、书籍、报刊、文件、课堂、广播、视频及纪录片、专题报告、小组讨论、理论学习、业务培训等形式传播意识主流,引致观念内化。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的冲击、消费主义的盛行、价值多元的喧嚣、多维生活方式的呈现,使得大学生群体受到外在思潮及意识流派的影响愈来愈大,其生活状态也渐呈感性、活泼、享乐、张扬、多元之势,主流价值的传统演绎、逻辑推导、概念模铸已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加上某些固定表述的僵化、呆板、缺少说服力、缺乏针对性,更容易造成大学生在思政教育教学中的视线挪移和精神缺场。当前大学生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社会活动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喜欢互动交流,追求权益平等,渴望公平正义,认同价值多元。为了适应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思维方法的多元性、信息内容的丰富性、信息获取的多维性,需要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进行革新,以应对大学生的政治关注、学习困顿、生活迷茫和利益诉求,对他们进行切实的思想关怀、心理关爱、情感慰藉和心理疏导,才能实现思政教育教学的价值内化目标。
三、信息权力视角下高校思政类慕课教学探讨
慕课作为网络教学、视频展演、动态课程、自主学习、研习讨论的结合体,能够做到理论教学、实践模拟、师生互动、课外参与、进度效果的环节推进与实时监测。慕课促成了教学主体的转化,即以教学对象为主体;慕课整合了一定规模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灵活教学、辅助教学的特质;慕课教学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参与性、趣味性、挑战性,在教学过程中能使教育对象有切身的体验感、沉浸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慕课教学的优势十分明显,教学方式新颖独特,但笔者认为,慕课教学同样不能无视大学生的信息权力,如果不能很好地尊重和保障大学生的信息权力,慕课教学会沦为“沉默课堂”教学的孪生品,只是热热闹闹的花架子,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慕课教学要顺应大学生信息权力主体地位的彰显,借用慕课来破解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困境、创变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革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这样才会有思政教学模式的真正突破。
(一)把慕课打造成为提升思政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一款精品
慕课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一旦确立,教师就是根本。慕课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恰当的教学方法、自然的教仪语态,还要能够解答大学生的价值困顿,理疗大学生思想上的“疑难杂症”,透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剖析国内外大事小情,了解大学生的信息关注点和信息发散面,知晓大学生的信息依存感和信息耐受度,这对从事慕课教学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慕课教师需要在对主流思想的深刻解读、对理论原则的精准阐释、对教学内容的透彻厘析、对教学方法的弃劣择优、对教学语言的灵活运用、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切实关照、对大学生现实需求的认真审视中,用更接地气的教学模式、更朴实生动的教学风格、更感染人心的教学渗透来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内化和精神塑模。另外,慕课教学活动的完成需要团队协作、集体互助、共同谋划、群策群力,需要集中每一位思政教师的智慧与心血,才能达至慕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业务水平提升方面以老带新、以强补弱很重要,不仅有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也有助于老教师教学视野的拓宽,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也可做到信息互补,对整个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完善以及思政理论课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把慕课建设成为实现师生互动与教学相长的一方场所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是有限的,教师的权威不容撼动,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容置疑,教师的教学内容无法被当面指责,学生处于被驱动、管束、灌输、强制的被动地位,再加上学生自身话语权被漠视和弃置,容易造成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同样海量的信息面前,教师可能在某个领域掌握的信息较多,信息整合较充分、合理,但在其它一些领域,教师可能就是一个“信息盲”,管控的信息量有可能比不上自己的学生。这就需要师生在慕课教学活动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探究,在信息分享、信息讨论中实现教学相辅、教学相长。这既是信息权力的互相尊重过程、信息提取的相互借鉴过程,也是信息甄别的相互适应过程、信息检索的相互学习过程,在信息互动、交流、共享、习得的过程中,往往会达至慕课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和教学模式的日臻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加强慕课教学理念的开拓创新和与时俱进,站在信息潮流的前沿,把握时代的脉动和方向,捕捉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以系统梳理和解读大学生信息权力的特征、内涵及实质为出发点,以清醒认识信息权力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为依托,认真研判大学生信息权力的行使状况、路径和影响范围,在革新慕课教学理念和知识普及方式的基础上,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优化慕课教学设计,使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不再疏离,而是乐于接受,并采取制度约束、意识培养、思想宣传等多种方式,有效确保慕课教学方式别具一格,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教育实效性,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入耳、入眼、入脑、入心。
(三)把慕课构筑成为顺应大学生信息权力彰显与展示的一个舞台
事实证明,漠视、轻视、无视大学生的信息权力主体地位,只能是一种目光短视和视野近视,只会造成大学生信息传播权的散失、信息话语权的流失、信息分享权的丧失和信息选择权的迷失。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信息权力的外显,尊重他们的信息主体地位,可以在慕课教学平台上另辟一个可供大学生研讨、发帖、点赞、辩论的小空间,允许他们在课余时间对思政教育教学和主流价值的延播与内化问题发表观点、呈现看法、提出建议,并开展群体性的理论商讨、思想交流、主题辩论。教师可以从中捕捉到大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惑,从而为进一步的理论宣讲、思想阐释、主流辩护、问题答疑、情绪排解、思潮祛魅提供针对性和有效性。当然,尊重大学生的信息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对大学生的信息散播与信息传输放任不管,需要对大学生的信息权力进行合理疏通与引导,进行必要的管束和制约;积极用主流意识形态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交锋和辩驳,以务实的精神和态度在慕课教学中传输主流意识形态的精髓、渗透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和统领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做到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汇集精粹、总览全局,不使大学生在信息权力行使的同时迷失心性、误入歧途。
(四)把慕课视为促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转变的一次契机
意识形态的阵地,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趁虚而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是诘屈聱牙、晦涩难懂、故弄玄虚的奇葩理论,也不是建构在云端之上的空中楼阁,而是在众多社会思潮和意识流派中独树一帜、旨冠群芳、连接地气,并以其科学性、完整性、创新性显现出巨大的理论魅力和思想感召力。信息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应该既能够完整展示意识主流的价值和精髓,也能将思政教育的内容潜隐性地融入和附着于信息符码之上,用信息模化的方式对大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式的影响,最终实现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执政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和国族认同。慕课作为一种回应性教学模式的创新,思政教师需要认真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困顿,不回避社会上的负面事件和负面信息给大学生带来的精神干扰,尽可能地帮助他们释疑解惑、纠偏纠错、排除心结。随着现实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加大、社会竞争的加剧,青年人的心态出现浮躁与焦虑,他们已经很难去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细细品读那些长篇累牍、构思宽泛、情节冗长的鸿篇巨制,宏大的家国叙事已经吸引不了青年人多元探求的视线,传统文本的中规中矩已经不适应青年人活泼灵动的个性化需求,他们渐渐习惯于快餐式的知识汲取、碎片化的扫描方式、感官化的情感体验、视觉化的唯美追求。主流意识的传统理性传播方式可以用来适应大学生的外化需求与内生动力的演进,进行适时的改变,可以在碎片信息中实现意识注入,在信息搜取中加以主流植入,以慕课教学模式的拓新与衍创为基础,高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碎片信息的资源整合,从大量的、零乱的、断层化的、裂散化的信息中挖掘、提炼、整理出有价值的、有说理依据的、新颖独特的信息精华,将之凝练成整饬有序的信息组合体,并注重文字、图片、视像的超文本组合,用机读编码的格式分门别类整合成思政教学的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以供大学生拣选、阅览和品读。实践证明,网络媒介的丰富性完全可以将主流意识形态包涵其中,形象化、感性化、生活化、情景化的信息编码和信息传输才能产生喜闻乐见的效果,隐匿其中的思想理念、价值形态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所理解、接纳、认可、消化与吸收。
参考文献:
[1] 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权力结构变迁[J].江淮论坛,2011(5):15-19.
[2] 传播学学者:微博粉丝超过1000万 你就是电视台[J].(2011-06-03)[2015-09-25].http://www.chinanews.com/it/2011/ 06-03/3090060.shtml.
(责任编辑:李晓梅)
Discussion on the MOOC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View of Information Power
AO Chengb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Anhui 241002,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the show of college students'information power exerts certain of influence and impact to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Although MOOC teaching is novel and unique,it should not be brushed aside and toss the college students'information power.We need to build MOOC as a boutique to enhance the teachers'ability and level,making it a place to realize th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mutual benefits of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constructing it a stage to show college students'information power,and regarding it a good chance to promote the mainstream ideology's mode of transmission.Only then can we not only respect and pledge college students'information power,but also promote the MOOC's effectivenes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information power;the MOOC;effectiveness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6)02-0119-05
* 收稿日期:2015-10-24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基地重点研究项目“德育视阈下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干预路径研究”(SK2015A121);2014年度皖南医学院校级质量工程教研项目“信息权力视角下的高校思政类慕课教学研究”(2014szjyxm02)
作者简介:敖成兵(1972—),男,安徽芜湖人,皖南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