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路转变研究
——基于生活创意的视角
2016-03-24李双荣阳光学院福建福州350015
李双荣(阳光学院,福建福州,350015)
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路转变研究
——基于生活创意的视角
李双荣
(阳光学院,福建福州,350015)
[摘要]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并呈现出“创意生活产业”发展迅猛的特点。从与创意生活产业密切相关的“生活创意”视角出发,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要突破发展瓶颈,需要实现发展思路的六大转变:由追求纯文化向追求生活化转变,由少数人创造向多数人参与转变,由工业式管理向文创式管理转变,由关注产品和服务向关注体验转变,由过于注重形式向统筹兼顾内容转变,由繁复管理向创新管理和服务转变。
[关键词]福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路转变;生活创意;视角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亦即要谋求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一:依托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建设;通过经济建设,推动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题中之义,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势所趋。2014年,我国又密集出台了《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深刻彰显出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给予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福建省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面临着一定的瓶颈。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早,发展也已较为成熟。台湾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细分,“创意生活产业”作为其中的一个细分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特色。关于“创意生活产业”概念,台湾学术界将其界定为“以创意整合生活产业之核心知识,提供具有深度体验及高质美感之产业”。[1]创意生活产业与生活创意密不可分,虽然创意生活产业并非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部,但“生活创意”这一理念,为福建省转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路,进而克服面临的发展瓶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
一、相关概念
(一)文化创意产业
德国学者霍克海默、阿道尔诺于1947年共同提出了“文化产业”(Kulturindustrie)概念,将其界定为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大规模复制、传播与消费文化产品所形成的产业体系,这是“文化产业”概念在学术界的首次提出,[2]此后诸多学者又从不同角度对“文化产业”概念进行了探讨,但从其给出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文化产业与创造性并无直接相关,例如英国学者Gamham Nicholas认为,文化产业是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模式提供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的社会化机构。[3]逐渐地,开始有学者关注和研究文化产业中创造性强的部分,亦即“文化创意产业”。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邓晓辉给出的定义较有代表性也相对全面,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依托文化资源和现代科技,通过创造性的发挥,生产、复制与传播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产品及服务的营利组织集合体。[4]
(二)生活创意
虽然国内学术刊物中已有使用“生活创意”一词,并有一些零散的论述涉及到“生活创意”包含的内容,例如:《居室生活创意需要绚丽色彩》一文指出,要通过色彩的合理选择进而创造出完美的生活环境;[5]《爱上生活创意》一文指出,创意“源于生活并改变生活”;[6]《生活创意:艳遇中国》一文指出,要追求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7]但还鲜有学者对“生活创意”作出概念界定。
就字面含义而言,生活创意是指与生活有关的创意,而关于“创意”的含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姚东旭的观点,他认为创意是指社会文化领域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设计。[8]在消化吸收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对“生活创意”作出如下定义:生活创意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服务生活并改变生活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设计的统称。笔者认为,生活创意具有四大特性:讲求生活性、注重体验性、富有创造性和主体广泛性。
二、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起初,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处于零散发展状态,其中发展最为迅猛的是厦门市,2008年底厦门软件园影视动画产业区还被列入了国家动画产业基地。2011年1月,福建省政府召开了首次全省创意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确定了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同时省财政确定在2011~2013年期间,每年统筹安排1亿元作为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着重扶持创意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领域。
此后,福建省各个县、市、区积极抢抓机遇,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发展特色。在政策扶持与市场推动的双重作用下,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获得了不小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当前,福建省在动漫游戏出版印刷业、软件行业及文艺演出业等领域取得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以厦门、福州和泉州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形成了以福州国家影视动漫实验园、厦门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为龙头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了以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海峡两岸创意产业人才洽谈会和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为代表的常态化会展机制。
三、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分析
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瓶颈,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1.有创意而不创效益
部分创意工作者片面地认为:文化创意一定要追求高雅,讲求纯文化。在此理念指导下,产出的创意成果“曲高和寡”,不能为广大受众理解和接受,陷入虽有创意却没效益的尴尬局面。事实上,文化创意要能形成一个产业,就不能完全排斥商业化。商业化与纯文化并非完全冲突,而是可以有机结合,寻求最佳平衡点:使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既具备健康向上的文化内涵,又具备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既有创意又创效益,既有产出更有产业。
2.有资源而不资本化
部分地方干部主观上认为,工业发展比较成熟之后,才适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或认为经济尚不发达阶段,民众消费水平不高,生产出的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将无人消费。不可否认,较好的工业基础能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工业的发展水平,而是有着协同发展的可能。在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需要有更为开阔的市场眼光,当地的消费水平不高,并不意味着其他地区的消费水平也不高,因而可以在全球市场中搜寻适合自己的目标市场,而且地区消费水平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水平也将会不断提高。福建省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部分地区由于观念错位,导致有资源而不资本化,很可能错失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机。
(二)人才支撑不够有力
1.高端人才储备不足
福建省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不仅人才总量存在供需缺口,高端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近年来,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收能力逐步提升,然而和北京、上海、广东等文化创意产业相对发达的省市相比,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工资待遇仍然偏低。与此同时,福建省的政策扶持力度与社会整体氛围,又和这些省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而福建省对人才的吸引力仍然偏弱,难以吸引并挽留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人才。此外,福建省设有文化创意专业的高校还较少,难以为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输送足够的高端人才。
2.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福建省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经营人才尤其是既了解文化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虽然福建省已有高校设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画和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但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往往偏重于技术型人才,缺乏对文化知识的传授与文化素养的熏陶。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虽然具有管理方面的知识,但也同样存在忽视文化素质养成的问题,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开展管理时,容易忽视文化创意产业的自身特点和管理方式、方法的适用性。
(三)园区建设创新不足
福建省是个工业占据很大比重的省份,根据《2014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福建省2014年工业总产值为10426.7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3.3%。福建省在工业发展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有机构成部分,同时又是经济领域与文化领域的重叠区域,其产业发展存在自身的特殊性。而福建省在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过程中,存在对工业园建设模式的偏好,倾向于先“圈地”,然后建设硬件配套,再开展招商引资,福州软件园、厦门软件园、海西(网龙)动漫创意之都等园区,都是通过这种工业园建设模式建立起来的。
不可否认,工业园建设模式存在一定优点,例如空间布局集中、便于统一管理,也符合创意生产的集群特性,但文化创意产业工作者要产生创意灵感,需要有较为自由宽松的氛围,整齐划一的管理对于文化创意的产生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虽然福建省部分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方面有了一定的追求创新的尝试,例如形成了以福州“芍园一号”文化创意园和福百祥1958文化创意园等为代表的基于旧区改造的产业园建设模式,但总体而言,福建省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方面的创新仍显不足。
(四)营销理念有待优化
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晚,虽然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区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区位优势,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作为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福建省各个地区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总体而言,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与之相对应,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营销方式也尚未摆脱对产品、服务的过度关注,过于依赖高科技,以及以高科技为支撑的产品及服务的形式创新,但却忽视了用户体验,这也导致了部分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虽然具有过硬的质量和丰富的功能,却因为不为民众喜欢而无法实现应有的经济价值。
“体验式营销”,是营销理念的一次飞跃,从用户的感官、思考、情感、行动及关联五个角度出发,进行营销方式的设计。[9]该理念将对用户体验的关注提升到空前高度,认为给用户带来良好体验是营销成功的关键。从农业经济时代的关注货物,到工业经济时代的关注商品,到服务经济时代的关注服务,再到体验经济时代的关注体验,是市场营销理念发展的基本趋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用“体验式营销”理念改造文化创意产业,将能为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制度环境不够完善
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近年来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总体而言制度环境仍不完善:
1.在产业发展规划方面,福建省虽有就产业发展出台了相应的指导意见,例如《关于进一步推动福建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闽委办[2012]14号)、《关于加快我省创意产业发展指导意见》(闽政〔2007〕17号)、《关于推动我省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07]181号)等,也有针对文化改革发展全局出台的《“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闽政〔2011〕68号),但仍缺乏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专门规划。
2.在产业扶持政策方面,福建省通过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领域予以支持,但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相比,政策扶持力度仍有较大差距,同时政府在税收、金融等方面尚未形成全面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3.在产业管理体制方面,存在对文化创意产业过度管理的现象,过多的审批事项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束缚。而且文化创意产业牵涉到过多部门,例如出版产业归新闻出版广电局管、动漫游戏产业归经信委管及文化旅游产业归旅游局管,而政出多门容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乏全局统筹。
4.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福建省虽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版权体系仍不完善,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约束力度仍待加强,根据福建省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福建省知识产权局系统共查处834件假冒专利案件,比上年度增长了93.5%。
四、生活创意视角下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路转变研究
(一)由追求纯文化向追求生活化转变
生活创意最鲜明的特征就在于讲求生活性:因为源于生活,所以深受民众认同;因为用于生活,所以符合民众需求;因为服务生活,所以提高生活质量;因为改变生活,所以丰富生活体验。文化创意要能形成产业,客观上要求其追求生活化而非追求纯文化。贴近生活的作品更富有生命力,更容易获得公众的认同与接受,也因而更容易获得消费需求的有力支撑。
基于生活创意这一视角,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要突破发展中面临的瓶颈,其发展思路需要由追求纯文化向追求生活化转变:文化创意工作者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向生活学习,积极取材于生活;更加关注民众的现实生活需求,将文化创意与生活需求紧密结合,使其转化成为具有一定生活功能的产品或服务;将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与生活态度体现在文化创意成果中,使民众在消费这些成果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和艺术熏陶,提升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通过积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使产生的文化创意成果带给民众新鲜的生活体验,达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效果。
(二)由少数人创造向多数人参与转变
生活创意源于生活,而民众是生活的主体,因而生活创意具有主体广泛性的特征。生活创意不是创意工作者所独有的,只要民众积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同样可以产生不错的生活创意。正因为民众也是生活创意的创造主体,发展生活创意的关键环节便在于构建创意社区。此外,生活创意的主体广泛性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有三大启示:一是稳步增加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数量,二是积极向民众获取有益的创意灵感,三是广泛开展与其他地区的民间合作。
基于生活创意这一视角,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要突破发展中面临的瓶颈,其发展思路需要由少数人创造向多数人参与转变:积极构建创意社区,在社区硬件配套设计、沟通氛围营造、社区活动开展方面注入创意元素,更好地激发社区居民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意灵感;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大力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工作,通过进一步在相关高校设立文化创意专业,以及探索跨专业的人才培养合作,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加强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理念渗透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教育阶段,进而提升全民文化素养,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素质基础;更多地“问计于民”和“问需于民”,例如积极举办有奖征集创意点子活动,广泛听取民众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等等;大力开展与世界各国以及港、澳、台等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地区的民间合作,特别是依托得天独厚的闽台“五缘”优势,进一步深化闽台文化创意产业交流与合作。
(三)由工业式管理向文创式管理转变
生活创意注重体验性,而注重体验性的实质是人本思想,亦即更加关注“人”而非过于关注产品、服务等物化的东西。注重体验性,要求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能给民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企业及文化创意工作者作为政府服务对象,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更加人性化,带来更为舒心的服务体验。工业经济下的工业式管理是一种关注产品而非体验的管理方式,而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方式则要注重带来良好体验,因而需要形成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的管理方式,不妨将该管理方式称为“文创式管理”。
基于生活创意这一视角,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要突破发展中面临的瓶颈,其发展思路需要由工业式管理向文创式管理转变:积极创新园区管理,园区选址时将是否靠近居住区、是否贴近生活列为考虑要素之一,而非偏重于选择地价相对低廉的郊区,着力探索和实践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灵活多样的园区建设和管理模式;积极创新政策体系,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扶持更加注重创业初期扶持而非事后奖励,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对前期资金投入具有巨大需求;不断完善版权制度,加大版权保护力度,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和版权紧密相关,做好版权保护工作有利于文化创意企业或个体工作者及时回笼资金,从而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四)由关注产品、服务向关注体验转变
生活创意注重体验性,产品和服务只是其载体而非其目的。不可否认,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功能也很重要,因为是创造良好体验的保证。但仅仅有质量和功能,还不一定能创造出良好体验,过多的华而不实的功能反而可能降低用户体验。生活创意以生活体验为关注点,其实质是以需求为导向,因为每个人都有体验生活的基本需求,因而关注用户的生活体验便是做到了关注用户需求。
基于生活创意这一视角,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要突破发展中面临的瓶颈,其发展思路需要由关注产品、服务向关注体验转变:倡导文化创意企业及个体工作者积极进行换位思考,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的构思和设计;更加关注情境营造,力求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能给人留下独特而又深刻的记忆,从而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的附加值;积极打造“活动经济”,将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与活动设计有机结合,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进而吸引民众参与,提升民众对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的注意力及注意时间;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创造前所未有的体验内容,扩展和丰富用户的生活体验。
(五)由过于注重形式向统筹兼顾内容转变
生活创意讲求生活性,以生活为内容,而不拘泥于形式,因而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不仅要有形式,更要有内容。没有合适的内容,无论形式如何多样,也难以达到最佳的效果。生活,是与民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内容,而脱离生活的产品或服务,即便在形式上花费再多的工夫,要获得民众的认同与接受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基于生活创意这一视角,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要突破发展中面临的瓶颈,其发展思路需要由过于注重形式向统筹兼顾内容转变:精心考虑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的内容,力求内容适宜、贴近生活,将科学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手段而非目的;积极从福建省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间习俗中找寻创意灵感,筛选、提炼、设计出民众乐于接受的文化创意内容,例如汉服成人礼仪式的活动策划及其一条龙服务的设计与开展;将形式创新与内容创新有机结合,在确定了合适的表达内容之后,通过细致比较和选择各种不同方案,确定最有利于表达该内容的表现形式及所需的技术支撑。
(六)由繁复管理向创新管理和服务转变
生活创意具备富有创造性的特点,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追求创新,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能跳出现实生活的束缚,给受众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生活创意的富有创造性,体现出对现有生活的审视、反思、改进和变革,具有打破常规、谋求改变的精神,而这与法默尔在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中提到的“想象”、“去领地化”等精神不谋而合。[10]
基于生活创意这一视角,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要突破发展中面临的瓶颈,其发展思路需要由繁复管理向创新管理和服务转变转变:积极探索简化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行政审批手续,通过对审批环节的撤销、合并、精简等操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更为宽松的政策氛围;由注重管理向注重服务转变,进一步强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扶持体系的构建,为密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利合作搭建更好平台;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以此为框架进行产业发展的全局统筹,并为主管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同部门进行协同提供基础;依托电子政务建设,强化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办公,力求实现“一站式服务”,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林中燕,郑大川,黄蕾.闽台文化创意产业联动机制研究[J].东南学术,2014(6):257-263.
[2]贺苗.非日常思维向日常思维转化机制探析——基于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视角[J].学术交流,2014(5):12-16.
[3]Gamham Nicholas.Public Service Versus the Market[J].Screen,1983,24(1):314-329.
[4]邓晓辉.新工艺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于技术、组织与消费的三维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2006.
[5]边映琳.居室生活创意需要绚丽色彩[J].安徽决策咨询,1994(4):40.
[6]边映琳.爱上生活创意[J].新潮电子,2008(12):229-231.
[7]《广告人》编辑部.生活创意:艳遇中国[J].广告人,2010(2):112.
[8]姚东旭.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及其意义[J].商业时代,2007(8):95-96.
[9]陆凤兴.体验经济时代的营销——体验式营销[J].江苏商论,2004(3):49-50.
[10]李敏杰.当代西方政府管理的理论创新[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3):66-70.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李双荣(1988-),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政府经济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